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三十六计-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山头观望,只见多路军旗招展,婉蜒数十里,鼓声、呐喊声隐约可听到,正向雁门关包抄而来。看那军旗,每股军队至少数十万。始毕可汗大惊,急忙指挥速速退兵,窜回大漠。隋炀帝的围自然就解了。 
  虚虚实实之例说——李神福画地退敌 
  公元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陈儒攻打舒州(今安徽西南)。 
  陈儒大军浩浩荡荡,精兵强将猛攻。弓箭手张弓搭箭,箭密如蝗。舒州城头,传出阵阵惨叫声,时有兵将倒毙滚下。舒州守将一看战场形势,心急如焚,马上派出特使骑上快马,从后城溜出,直奔庐州求救。 
  庐州刺史杨行愍闻报,心中七上八下:“陈儒气焰正盛,自己又派不出多少援兵,事情好棘手啊!”他背剪双手,在刺史衙里左右思付,突然想起一个人:“对啊,叫部将李神福来,他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啊。” 
  李神福给唤进门来。听完杨行愍的叙述,他献上一计。 
  当天,李神福化妆一番,抄小路偷偷潜入舒州城。 
  李神福入城后,发出了一道道指令。城内的好多舒州兵打起了庐州兵的旗帜,排成整齐的队伍,整装待命。 
  李神福把这支假装援军的舒州兵领出了舒州城,在陈儒军队的腹部突然出现,杀声遍野。陈儒接到手下通报,心里猛地一沉:“自己用兵考虑不周,庐州援军果然到了。” 
  为了摸清对方底细,陈儒亲率大军奔到阵前,观察动静。 
  李神福镇定自若,似乎根本没看见敌人前来试探虚实。他当着敌人的面,举起一双空手,在地上胡乱地比划,像是在部署大阵、准备大决战。陈儒看到这一切,越想越害怕,带着这批精兵强将,连夜撤退。 
  虚虚实实之例说——粟裕虚虚实实蒙敌人 
  1940年春,抗日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然而,国民党顽固派不把主要力量用于抗日,而不断加剧反共,准备对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他们的进攻方案是兵分三路进剿:一路是由冷欣率部进攻苏南;一路是韩德勤率部进攻皖南;还有一路是李品仙率部进攻皖中。就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看,敌人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华中各抗日根据地都处在困难的境地,苏南的形势尤其紧张。 
  准备进攻苏南的冷欣,当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抗战时期,新四军曾经要受国民党“统一领导”。他在出兵进攻苏南之前,想摸清新四军的情况。怎么摸清呢?他心生一计,派联络副官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联系,说“冷总”已到达深阳西北之三丫桥,日内将代表第三战区到水西村“点编”部队。这里说是“点编”,其实是想探明虚实,以便为下一步进攻新四军做准备。 
  冷欣的这一不正常的举动,引起了粟裕怀疑,因此,当陈毅问粟裕冷欣这次来的真正目的时,粟裕立即回答:“很明显,他是借‘点编’为名,来探明我军人员和装备情况,以便组织向我围攻。”陈毅又问:“目前我一、三两主力团已奉命回皖南军部,兵力较少,如何应付?”栗裕回答说:“虚则实,壮我军威,令冷欣不敢轻视。”他的这一想法与陈毅不谋而合。于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立即命令机关、部队行动起来,做好迎接冷欣到来的充分准备,其实也就是作好制造假相,掩盖真情,蒙骗对方的充分准备。 
  “点编”第一站是水西村。那天,冷欣带领一帮人装模作样地来到新四军所在地水西村前。粟裕等带领30几个人很有礼貌地将冷欣一行迎进水西村,并陪同他们来到一个大操场。 
  出现在冷欣等人面前的是这样的场面:一眼望去,宽大的操场,队队方阵,刀切一般,煞是整齐;指战员们,全副武装,精神抖擞,威风凛凛。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队伍,训练有素,将强兵精;这样的方阵,如弓在手,如箭待发,无坚不摧。这个场面震惊了冷欣。未来之前,根据国民党特务送上来的情报,他得悉粟裕的部队不多,武器装备也很差。如今他亲临目睹,才看到这支部队不仅人数不少,而且装备也不错。尤其令他震惊的是:这支部队训练有素,威武雄壮,富有战斗力。 
  冷欣站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面前,一时语塞。为了掩盖其内心的惊慌,他将眉头一皱,向手下军官使了个眼色。那军官打开花名册,按照花名册的次序一一“点验”。不大一会儿,“点验”一事,草草收场。 
  当天中午,粟裕等为冷欣一行安排了酒宴。酒席间,粟裕等人谈笑风生,晓以大义,希望国民党以民族大业为重,坚持团结抗战,不要制造摩擦。同时抓住席间的机会,明确表示:我们新四军也不是那么好欺侮的。谁手里都有枪,压得太狠了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枪也是会说话的。粟裕还特地对冷欣说:“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冷总指挥,你说对吗?”冷欣脸红一阵,白一阵,无以对答,只好环顾左右而言他:“是,喝酒,喝酒!” 
  那天夜里,冷欣肚子不舒服,在几个勤务兵的扶持下出门解手。他的行动惊动了巡逻哨,顿时哨声骤起,警卫部队闻声而动。冷欣吓出了一身冷汗,以为新四军要对他采取行动。他做贼心虚,十分紧张。 
  虽然新四军并没有对他采取任何行动,但是冷欣还是害怕。第二天便推说身体不适,匆匆而去。其余各部的“点编”工作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虚虚实实之例说——源赖朝驱鸭胜敌 
  源赖朝自从伊豆起兵后,曾因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与敌方进行正面攻坚战,导致了石桥山会战的惨败。他记取了这一教训,严守战略上求稳、战术上求快,不打则已、一打必胜的战略战术思想,屡建奇功。 
  1180年阴历十月,源赖朝与平清盛在富士川进行决战。论军队的数量,源赖朝的兵力已相当庞大;论军队的战斗力,源氏军也胜过平氏军。但源赖朝并不轻敌。在正面摆出决战态势的同时,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令武田信义率军乘夜深人静时包抄敌后。 
  武田信义奉命,急速率军挺进敌人后方。当通过富士沼泽地时,武田军发现沼泽地里栖息着成群的水鸭。它们被突然到来的不速之客所惊吓,乱叫乱飞,四处逃窜。武田军见状,顿时有了主意。何不借这些鸭子壮壮军势?一不做,二不休,武田军四面八方轰赶水鸭,成群结队的鸭子一起向敌军阵地飞去,“羽音编成军势之壮”,有如一支庞大的军队迅猛地扑去似的。 
  平氏军忽闻背后“扑扑”作响,疑是源军自背后来袭,吓得失魂落魄。黑暗中,平氏军慌忙逃走,放弃了阵地。而源氏军则不费气力就乱了敌军的阵脚,不战而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向来为攻坚战之上策。源赖朝的武田军利用受到惊吓乱飞的水鸭,虚张声势,造成平氏军的错觉,堪称奇战中的一绝。 
  虚虚实实之例说——霍尔巧布迷魂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尔担任英国海军情报处处长。当时,英国政府经常利用新闻媒体发动一种新式的、不流血的宣传战,给海战和陆战提供了一件非常宝贵的辅助武器。霍尔在这方面就有一个用假消息迷惑敌人的高明例子。 
  1916年9月,欧洲西线战场形势危机,协约国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以致不得不采用各种冒险的办法把德军从主要战线上引开。英国情报机构认为,对德军作某种牵制是必要的,但是在人力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即使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牵制也似乎不太可能。这时,霍尔下令散布谣言,说一支英国部队将要在比利时北部沿海登陆。他指示手下的情报人员故意将紧急防卫密码出卖给德国人,并用此密码拍发电报说,几批船只将驶离多佛、哈里奇和蒂尔伯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件事的可靠性,在霍尔的授意下,伦敦的《每日邮报》登载了特刊。特刊只印了24份,其中6份上有段文字被删去了。这些经过删节的特刊和另外的几份一起被送到荷兰。删节的内容是:在东海岸某基地附近最近调防频繁,大批的军队和军事装备往那儿集结,将军们不断视察部队,士兵们的休假都突然被取消,似乎在沿海一带即将发生一件比单纯防御远为令人振奋的事件。 
  这个计策非常成功,因为报纸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到了在荷兰的德国情报人员手中。德国情报机构确信,由于某种原因,这条极为重要的消息在新闻检查员删节之前已被《每日邮报》透露出去。德国人以为英国军队真的要在比利时沿海登陆,因此把大批军队调到比利时沿海地区加强防御,从而使西线战场对协约国不利的形势有了缓解。 
  虚虚实实之例说——杰克逊智救好友 
  杰克逊是美国第七任总统。他年青时有一位好友名叫帕顿·安德森。这位朋友性格很直,常与别人发生冲突。 
  1809年的一天,杰克逊和安德森在田纳西州克洛弗伯托姆参加赛马。赛完以后,安德森却不见了。找了许久才发现,安德森正独自一人和一伙人打斗。有人说:“我看,他们会把他揍死的。”杰克逊冲上前去,突然打开烟盒,然后很响地一关,吼道:“帕顿,我来了!”听到烟盒的响声,那一伙人以为是枪机声,忙喊:“别开枪!别开枪!”四散而去。 
  杰克逊实际上是使用了虚张声势的作法。 
  虚虚实实之例说——奇妙的牧牛电网 
  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不仅劳动力价格昂贵,而且很难雇到工人,许多牧场主均为此发愁。有个牧场主采用了一种奇妙的办法,他用电网把自己的牧场圈护起来,既安全可靠,又不需雇多少牧牛工人。过了一年,邻近的一位牧场主对这道电网赞不绝口,说整整一年中没见到牛群敢靠近它,但又说可惜自己不能效法,因为付不起偌大的一笔电费。使用电网的牧场主大笑说:“别犯傻,我只通电十天就把电关掉了,这些畜牲是决不会想到现在的电网跟过去有什么不同的。” 
  这个牧场主能别出心裁,是因为他懂得牛经过几次触电形成条件反射而不敢再靠近电网的道理,从而做到了省工省钱,提高了经营效益。 
  虚虚实实之例说——阿拉曼的假炮阵 
  1942年9月,英军指挥官琼斯在阿拉曼战场上修筑了三个半炮兵兵团阵地,阵地上旋转着假炮,并进行了严密的伪装,但又故意露出一些破绽,使德军透过伪装物看出了这是假炮兵阵地。德军发现是假炮兵阵地后,再也不去注意它了,心理上出现了炮兵阵地是假的心理定势。然而,在战斗打响之前,英军却悄悄地把真炮开了进去。对德军发起进攻时,这些“假炮”骤然猛烈开火,打得德军惊慌失措。 
  虚虚实实之例说——故弄玄虚土耳其人上当 
  1966年7月7日,土耳其参议院议员哈伊达尔·顿吉卡纳特向议会宣布了一系列文件,他用这些文件证明,美国正企图清洗某些土耳其军人,同时美国准备帮助执政的土耳其正义党打击在野的自由派政党。参议员公布的这批文件中,有一件是在正义党中的美国间谍写给一个仅知道叫“E.M.”的人的信,另一份是这个“E.M.”写给美国驻安卡拉武官唐纳德·D.迪克森上校的信。把两封信联系起来,可以看出美国正在非法干涉土耳其的内部事务。由于这两封信中的主角“E.M.”真名不详,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它的真实感和神秘性。人们纷纷议论和猜测这件事和“E.M.”这个人,大多数人已经倾向于相信它。 
  不久,土耳其报纸就报道说,从1964年开始驻在安卡拉的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埃德温·马丁和原中央条约组织的美国代表E.M.摩根海军上校两个人姓名的开头字母都是“E.M.”。有人还说迪克森上校实际上是中央情报局负责土耳其事务的老牌特务。土耳其政府负责调查这一事件的政治家认定,这些文件是“真实的”。至此,土耳其反美情绪再次高涨,甚至一向对美国友好的人士也表示极大愤慨,土耳其军官们的反应则更加强烈。 
  美国政府急忙求见土耳其官员,指出上面文件在公文格式和文体上的种种错误之处,极力辩白和证明这些文件的虚假性。为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由于这一事件而留在土耳其人民、特别是土耳其军官中的“美帝国主义”的印象却难以消除。 
  事后查明,这一事件是苏联克格勃策划的,至于他们编排人名时故弄玄虚地使用的“E.M。”两个字母正好与两个美国外交人员名子有关是有意的还是纯属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有些事情,常常越是说得详细、具体、确切,越让人们怀疑它的真实性;而越是说得模糊、朦胧、不确切,人们反倒不怀疑。克格勃这里使用的正是这个手法。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            
十五。激将法——诸葛亮计激周瑜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评析' 
  激将法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故的决心不够坚定。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此计。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机。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和“怒而挠之”的战法。前者是对己和对友,后者则是对敌。 
  激将法之例说——度尚去财激众打胜仗 
  汉桓帝时,天下战乱,烽火纷起。荆州一带,更是不得安宁,今天这帮人马杀来,明天那帮人马退去,只搅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 
  荆州刺史度尚,为了保卫家园,招募本地乡勇,组成州兵,巡逻守卫。这年,又杀来一支队伍,沿途抢掠,个个都怀揣金银财宝。度尚带乡兵杀去,连连获胜。但乡勇们是些刚入伍之入,纪律不甚严明,杀死敌兵,便把敌兵抢来的财货据为己有。这样,几次胜仗下来,敌人杀死了不少,乡兵们的口袋也鼓胀起来。大凡人一旦有了钱,便不想再卖命了,所以打起仗来,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