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三十六计-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联合作战司令部,迅速派遣奇袭部队攻击德国生产重水的挪威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1943年2月17日,奇袭突击队急袭成功。此后,德国又修复了部分诺尔斯克工厂,重新生产重水。不久,美国航空队摧毁了该厂发电所,迫使德国将全部储存的重水装运回国。盟军突击队获得情报后,又用定时炸弹将运重水的“开特罗”号轮船炸毁,使德国仅存的部分重水全部泄入海底。 
  釜底抽薪之例说——华尔克夺得尼加拉瓜 
  19世纪40年代末期,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传开后,不仅美国出现了黄金热,欧洲大陆.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离乡背井,奔赴美洲采金。这些欧洲人大多是在纽约登陆的。当时美国还没有联通太平洋到大西洋的铁路,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通,所以前往旧金山的人们往往要坐轮船绕道南美最南端。老范德比看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亲自去尼加拉瓜,与总统查摩罗签了一个秘密协定。根据协定,范德比垄断了尼加拉瓜过境专利,开辟了一条航线,穿过尼加拉瓜。在短短的几年中,范德比在这条航线上赚了好几百万美元。 
  华尔克看到这条航线财源旺盛,肥水都流入范德比的腰包,十分嫉妒,因此想把这条航线夺过来,据为己有。 
  他知道范德比老奸巨猾,范德比若留在国内,自己是斗不过他的,因此,就使了调虎离山计。 
  华尔克重金收买了范德比的私人医生,由他劝说范德比必须去法国休养半年,否则生命有危险。此外,他还收买了一些与范德比家有往来的夫人、太太,让他们去范家,在范德比的妻子、儿媳和女儿面前吹风,说范德比劳累过度,必须休养一个时期,美国的空气不如巴黎,若不去巴黎,将会心脏病发作等等。妻子、女儿、儿媳听后十分着急,一天三次地规劝老范德比出国休养,老范德比终于中计,于1855年10月动身赴巴黎休养去了。 
  老范德比的前脚刚跨出纽约,华尔克就开始行动了。他运了好几百名打手和满船军火前往尼加拉瓜。登陆后,他同内奸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尼加拉瓜首都,查摩罗总统一急之下,心脏病发作,一命呜呼。华尔克扶植了一民族败类做总统,自己则任尼加拉瓜军司令。不久,新政府宣布取消查摩罗与范德比的协定。 
  釜底抽薪之例说——船王的沙漠之行 
  施展“釜底抽薪”之计,可以由挖对方“墙脚”开始,创弱对方战斗力。从而改变力量对比,所以,在西方世界商业竞争中,各方力量不断变换使用这类花招。 
  1953“年夏,一艘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驶进了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这艘名为“克里斯蒂娜”的游艇,谁都知道是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所有。奥纳西斯夫妇既非度假旅游,也非到麦加朝圣,他们来沙特阿拉伯究竟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想到奥纳西斯在舰舰阿拉伯的石油,否则他到吉达一事就无法解释。但是他将怎样对付拥有开采那里的石油垄断权的阿美石油公司呢?”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猜测并提出了问题的关键。 
  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石油。195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6.5亿吨,而沙特阿拉伯就占了4亿吨,而且每年增长5千万吨至1亿吨。 
  西方实业家嗅到了这巨大财富的气息,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阳光炙人的国度,意在争取沙特石油的开采和运输权。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早就订有明确的垄断开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吨石油,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由阿美石油公司的油船队运往世界各地。阿美石油公司的这堵高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特权,几乎连一点缝隙也没有。其它公司只好望洋兴叹,含恨而归。 
  然而奥纳西斯在设法搞到合同复制件后,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合同并没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拥有自己的油船队来从事石油的运输。 
  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严密防守的高墙的缝隙吗?而且正是奥纳西斯完全有能力钻进去的缝隙。石油不运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只要设法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运权,形势就会对阿美石油公司大为不利,从而可以迫使它转让出部分股份,奥纳西斯就可以实现他直接插手石油业的愿望了。 
  带着美好的憧憬,奥纳西斯在吉达港一下船,就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到王宫作了一次“闪电式”的访问。他和年迈的国王作了长时间的密谈。 
  “年高德重的国王啊,安拉将人间的财富赐给您,您为什么不想法把您应得的钱再提高一倍?阿美石油公司把您的石油开采,通过运输又嫌到两倍的钱。您为什么不自己买船运输呢?阿拉伯的石油理应由阿拉伯的油船来运输啊!” 
  听了船王这番话,国王由惊愕变得兴奋…… 
  几个月后,奥纳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签订了震撼世界企业界的《吉达协定》。协定规定: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运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50万吨的油船队,全部挂沙特阿拉伯国旗。该公司拥有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的石油运输垄断权,该公司的股东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奥纳西斯。 
  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奥纳西斯的成功。这个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将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却将遭到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锅里的水还能开吗? 
  奥纳西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闪电外交”击败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靠的就是“釜底抽薪”——找到对手的弱点,成功地攻击对手的生命线。 
  每个企业经营者都有可能遇到强大的对手,不要和他硬碰硬,而是应该懂得,无论他多强大,都有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就是沸水锅底的燃柴,找出来并抽掉它,再和他斗智斗勇,就容易得多了。 
  釜底抽薪之例说——以色列打破埃及军工计划1962年初,以色列摩沙迪得到了有关德国专家在埃及所起作用的情报。原来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急需苏联提供军事援助。莫斯科满足不了埃及的要求,纳赛尔无奈,便请求德国科学家到埃及来建立军火工业。 
  不久,一批德国科学家来到了埃及。担任制造超音速驱逐机的设计师是威廉·梅塞施米特,他曾是希特勒最主要的战斗机设计师。威廉设计师的副手是费迪南德·布兰德纳教授,他曾是希特勒时代容克式飞机工厂的总工程师。他们俩领导的几百名德国人在开罗南郊的勒赫万开始建起了两家飞机工厂。他们帮助埃及建造的超音速飞机能把以色列飞机拒之在埃及领空之外。与此同时,埃及还招募了几百名德国导弹专家。其领导人是哈桑·赛义德·卡米尔。在这批科学家中最有名的是欧根·森格尔,他曾在1935年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火箭研究中心。这些昔日希特勒的导弹科学家,在开罗帮助埃及研制3种导弹。它们是:战胜者式导弹,预计将能携带半吨重的弹头,射程为500公里;探险家式导弹,它将是最先进的导弹,射程为900公里;征服者式导弹,它能够携带1吨重的炸弹。到1962年埃及已拥有了两种中程地对地导弹。由于埃及缺乏人才,在哈桑·赛义德·卡米尔的领导下,瑞士的两家企业麦赛奥公司和麦特普涡轮发动机公司为埃及提供火箭零件,斯图加特城的英特纳公司也参与了此事。 
  以色列领导人得知埃及的这一情况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知道埃及这项军火计划如顺利完成,以色列面临的将是什么命运。以色列摩沙迪首脑伊雷·哈塞尔亲自跑到德国,对联邦德国特工部门的负责人赖因哈尔特·格伦施加压力。但是,哈塞尔得到的是这样的嘲讽:“我最要好的朋友恰恰都是犹太人,怎么能说我支持这些老纳粹分子呢?”显然联邦德国对此事不闻不问。 
  以色列领导人看通过外交途径无法解决此事,他们就采纳了伊雷·哈塞尔的建议,即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伊雷·哈塞尔认为,埃及兴建新兴军火企业的主要组织者和技术人员都是德国科学家,如果这些人不干了,埃及这一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或中途搁置。这些德国科学家因埃及所给待遇丰厚而甘愿效劳。以色列阻止这些德国科学家继续效命的有效办法是干掉他们,或者是威胁他们的亲人、家属。万一以色列这一暗杀、威胁的行动被发现,世界舆论谴责以色列,那么与此事相连的德国科学家帮助埃及建造军火企业的事也会暴露于世。那时即使德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不是,在世界舆论压力下撤回自己的科学家。 
  按照伊雷·哈塞尔的计谋,摩沙迪开始了暗杀、威胁计划。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哈桑·卡米尔太太在一次神秘的车祸中死亡;埃及的德国导弹研制组重要成员海因茨·克鲁格在1962年9月被绑架,之后就永远消失了;另外有5名德国科学家在上述这类“意外事件”中死于开罗市中心。一天,一个寄给同德国科学家一起工作的埃及卡姆尔·阿扎兹将军的包裹被送来。当人们打开包裹时,它突然爆炸,5名德国工程师当场炸死。在联邦德国,此类事情也在发生。一天汉斯·克莱因围希特尔博士险些遭无声手枪打死。他正在领导一项埃及人控制的研究计划,这次计划要解决在开罗制造的导弹的制导系统。’这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开罗的德国科学家开始胆战心惊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生命和亲人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们在德国的朋友也越来越频繁地收到警告信。这些德国科学家开始惶惶不安了。 
  1963年9月,两名以色列摩沙迪成员在瑞士实施暗杀计划时被发现。瑞士保安部门和德国当局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瑞士法庭也对这两位杀手进行了诉讼。这一系列活动不但未导致这两位以色列入遭判刑,反而使他们得到了中立国瑞士国民的同情。由于这一诉讼案,德国和瑞士科学家帮助埃及研制新式武器的勾当暴露了出来。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波恩政府通过了一项禁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公民在纳赛尔的军火工和火箭厂供职的法令。这样德国的专家们纷纷离开埃及,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瑞士也对麦赛奥公司和麦特普涡轮发动机公司作出了严格规定,禁止它们向埃及提供所需的军火零件。 
  以色列运用谋杀、恐吓手段,达到了釜底抽薪的目的。德国科学家迫于畏惧和舆论压力不得不撤离埃及,使纳赛尔聘请德国科学家帮助埃及建立军火工业的计划破灭了。 
  釜底抽薪之例说——赫鲁晓夫击败尼克松 
  访美即将结束时,赫鲁晓夫在苏联驻华盛顿的大使馆举行告别宴会,尼克松代表美国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出席。宴会上,尼克松特意走到赫鲁晓夫的面前,在很多记者注视下,热情地对赫鲁晓夫说:“我相信您对美国的这次访问一定非常成功、顺利。您在美国受到了非常有礼貌和非常热情的接待和欢迎。”尼克松觉得这句恭维的话已经够到家的了,赫鲁晓夫再没有理由不满和恼恨自己了,自己同他的关系总算可以缓和一点了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赫鲁晓夫听完这话后,忽然勃然大怒。他气狠狠地对尼克松说:“如果我的访问真的顺利,那决不是因为你想要让它顺利。据我得到的报告,你非常希望这次访问失败。” 
  尼克松挨了当头一棒,一时显得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在场的记者们也目瞪口呆,继而把这件事做为头条新闻发了出去。 
  尼克松慢慢怀疑,赫鲁晓夫对自己的这种好战态度,背后定有极深的用意。自己并没太得罪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就是再恨自己、再没有修养,作为一个大国首脑,一个政治家也会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赫鲁晓夫好像根本不想掩饰自己,而且在很多场合,他几乎是故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愤怒和对尼克松的怨气,越是人多的时候,越是有记者在场的时候越这样。这毫无疑问是有目的的。 
  尼克松猜测的不错,赫鲁晓夫正是在实行着他的一个政治、外交战略。1960年是美国大选年,艾森豪威尔两次任期已满,作为副总统的尼克松肯定要参加竞选。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苏联的“厨房辩论”在美国传开后,他的威望日益升高,当选总统很有希望。而这,正是赫鲁晓夫不愿看到的。 
  于是,赫鲁晓夫制定了战略。在他访美期间,他故意时时流露出对尼克松的强烈愤慨。赫鲁晓夫知道,新闻界会迅速地把这些情况传播出去,美国人不久就会全知道“赫鲁晓夫不喜欢尼克松”。赫鲁晓夫心里也清楚,如果美国人看到尼克松无法在与苏联的关系上取得进展,那么他们就会觉得尼克松无能,从而抛弃他。 
  赫鲁晓夫的策略果然起了效果,许多美国人都在谈论投票给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因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合得来”。尼克松虽然清楚地看到这种形势,也想在与苏联、与赫鲁晓夫关系上做点补救工作,但为时已晚,且赫鲁晓夫也根本不买他的账。1960年11月,尼克松在大选中输给了肯尼迪,为此他遗恨了8年之久。 
  选举结果出来后,赫鲁晓夫兴高采烈地向各国新闻记者吹嘘,说他曾竭尽全力让尼克松选不上。几年后,赫鲁晓夫见到了美国新总统约翰·肯尼迪。表功地告诉他:“我们使你当上了总统。” 
  摘自《三国智谋应用500例》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和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袁绍临终之时,由其妻刘氏及谋士审配、逢幻操纵,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统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其长子袁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恰在此时,曹操乘连胜之威,进攻黎阳。袁谭迎战大败,只好派人向袁尚求救。袁尚只拨5O00兵相助,且在半路上被曹军全部截杀。此后,袁尚即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袁谭大怒,便欲投降曹操。消息传到冀州,袁尚担心袁谭降曹后并力来攻,便亲自率领大军去黎阳救助袁谭。袁谭闻讯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头。不久,袁熙、高干也领救兵来到黎阳城下。四支兵马并在一处,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黎阳很快就被曹军攻破。袁氏兄弟与高干只好弃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赶,袁谭与袁尚退入冀州坚守;袁熙与高干则在城外下寨,以成犄角之势。曹军连日攻打,一时难以奏效。这时,谋士郭嘉向曹操献“隔岸观火”之策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谭、袁尚二人势力相当,各树党羽,互相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就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暂缓攻击,他们之间就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南向,作出南征刘表的姿态,以便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当其内乱发生后,再进击他们,可以一举而平定河北之地。”曹操认为很有道理,便留下贾信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率大军向荆州进兵。事情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撤军不久,袁谭与袁尚即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机挥军北向,首先打败袁尚、袁熙,后又消灭掉袁谭和高干,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 
  袁熙、袁尚被逐出冀州后,引兵连夜奔往辽西投依乌桓去了。曹操用郭嘉之言,以田畴为向导,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轻军千里往袭,在白狼山与袁氏兄弟及乌桓王冒顿的大军相遇。两军大战一场,冒顿大败被杀,袁熙、袁尚率数干人逃向辽东。曹操并不追赶,退军易州,按兵不动。大将夏侯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现在袁熙、袁尚又前往投靠,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火速往征。”曹操笑道:“用不着劳烦诸位虎威,几天之后,公孙康定会自动将二袁的脑袋送来。”众将都不相信。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到。曹操大笑道:“不出郭嘉之料!”原来,郭嘉在征乌桓途中染病在身,不得已只好留下治疗。临终之时,他写下一封信给曹操,授计说: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吞并,今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怀疑。如果我们派军攻打,他们势必并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果暂缓出兵,公孙康与袁氏兄弟就会互相火并。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熙、袁尚将要来投,当即与手下人议定:若曹操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否则,就将他们赚入城中杀掉,献给曹操。这是因为,当年袁绍曾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不仅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也担心袁氏兄弟前来投靠是假,欲鸠占鹊巢是真。而袁氏兄弟也的确如公孙康所担心的那样,企图寻机杀掉公孙康等人,以辽东数万骑兵与曹操抗衡,收复河北。所以,当细作回报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设计将二袁杀掉,并且派人将首级送到易州。这样,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即除掉了袁熙、袁尚,并且使公孙康自动归服。 
  '评析' 
  隔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首先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自相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敌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二是坐待敌人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利用其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消灭或收服剩下的一方。曹操两次运用此计,即分别属于这两种情况。“隔岸观火”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一切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出计者必须非常熟悉敌方内部的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隔岸观火之例说——殷仲堪保持平衡求自存 
  杨期为人骄横跋扈,常常自高身份。每当杨期在人前夸耀自己出身如何高贵时,桓玄总是讥笑他不过是一介寒士,因此杨期很想找机会割下桓玄的脑袋,看他的舌头是不是还那么顽固。 
  后来桓玄被推为盟主,更加志得意满,杨期就更加不愿意经常看到他这副令人头痛的面孔了,他打定主意,务必趁这位自以为了不起的盟主在登坛宣誓时就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