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少数民族起义,加剧了政治的不安定。腹里和陕西、
河南、湖广、江浙行省都被严重和频繁的旱灾和水灾所扰,上百万人流离失
所。③如此广泛的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造成了政治上的损害。江南频繁
的少数民族起义,尤其是西南的少数民族起义,亦与政府有关。
在也孙铁木儿朝以前,汉地民众起义较少,因为忽必烈灭亡宋朝后成功
地镇压了各地的起义。但是,元朝统治首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动摇,有关
民众起义的一篇论文指出:在 1295 年至 1332 年之间,在汉地只爆发了 24
次起义,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爆发了 131 次起义。④在这 131 次起义中,发生在
也孙铁木儿朝的有 65 次,发生在图帖睦尔朝的有 21 次。在两朝内发生的 86
次起义,有 50 次以上发生在湖广,28 次发生在云南。有些起义规模很大,
镇压它们需要政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如此多的少数民族起义不能只简单地解释为这两朝政府的无能,还有这
些少数民族对元廷的剥削和压迫的积怨。在这两朝发生的如此多的少数民族
起义,加重了元廷的财政困难,亦反映了元廷对这些边疆地区控制的逐步削
弱,并且是其后妥欢贴睦尔朝汉地爆发大规模起义的预示。
虽然政府与前朝一样有沉重的财政压力,但是没有回到海山的“新政”。
除了造成财政紧张的传统原因外,与上都派的战争,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对
灾民的赈济,都需要增加开支,并成为图帖睦尔朝沉重的经济负担。正如一
位监察御史所言,仅 1328 年对抗上都的战争,花费就超过了政府岁入数倍。
①征讨云南的上都派,1330 年一年的花费就至少有纸钞 63 万锭。②1329 年政
府用于赈灾的纸钞是 134.96 万锭,粮食 25.17 万石。③由于这些花费和其他
开销,政府在 1330 年的经费缺 239 万锭。④
政府并没有尝试用任何激烈的手段来增加收入。为增加收入而采取的惟
一措施是继续实行也孙铁木儿的卖官政策。⑤政府试图削减岁赐、作佛事和宫
廷的花费。如诸王、百官的参加即位朝会赏赐,按海山所定制,凡金银五铤
⑥ 这是窦德士的观点,见'84'《征服者与儒士》,第 7 — 8 页。
① '653'《元史》,卷 32,第 740 页;卷 34,第 759、761 页;卷 35,第 776、778、789、793 页;卷 36,
第 803 页。
② '653'《元史》,卷 38,第 816 页。
③ '762'李则芬:《元史新讲》,第 3 卷,第 543 页。
④ '777'陈世松:《试论元代中期的少数民族起义》。
① '653'《元史》,卷 31,第 700 页。
② '762'李则芬:《元史新讲》,第 3 卷,第 527 页。
③ '653'《元史》,卷 34,第 755 页。
④ '653'《元史》,卷 184,第 4238 页。
⑤ '653'《元史》,卷 96,第 2476—2477 页;卷 139,第 3352 页。
以上的只给 2/3。⑥上都每年作佛事 165 所,在 1330 年亦减为 104 所。⑦同一
年裁省卫士和宫廷服侍人员,裁掉的卫士、鹰坊、内飨及其他人员超过了 1
万人。⑧通过这些手段及其他措施,政府将财政赤字保持在可控制的指数之
内。与此同时,政府通过海运从长江流域运来了充足的粮食,运到大都的粮
食在 1330 年达到了 3340306 石的最高水平。①可控制的财政赤字和大量的粮
食储备,使政府不用靠印发纸钞来解决财政问题。这是使日用品价格仍保持
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水平的部分原因。②
赞助中国艺文
由于实际权力大多数掌握在燕铁木儿和伯颜手中,图帖睦尔花费了大量
的时间和精力营造宫廷的汉化即儒化氛围。他为此所做的努力一方面是为了
提高自己在汉人臣民中的威信和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爱好。③在元
朝的所有皇帝中,图帖睦尔可能是最博学和最多才多艺的人,他很早就显示
出了广博的知识和艺术爱好,在 1325 年至 1328 年任怀王时,身边就有很多
著名的汉人文学家和艺术家。④图帖睦尔据说有极好的汉文和历史知识,在诗
歌、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作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收藏家和鉴赏家,
图帖睦尔完全可以与宋徽宗(1101—1125 年在位)和金章宗(1189—1208
年在位)媲美。甚至有人说他将徽宗作为自己的样板。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中国皇帝,图帖睦尔采取了许多尊崇儒教和倡导汉文
化价值的措施。例如,1329 年图帖睦尔派遣官员前往曲阜代祀孔子,⑤第二
年又加封儒学先贤封号。⑥1330 年,皇帝本人亲自参加祭天的郊祀,这是元
朝皇帝第一次参加此项中原王朝传统的重要祭祀。①为发扬儒家道德,宫廷每
年都表彰许多孝子与节妇。②
为阻止汉人追随蒙古人和非儒家习俗,1330 年下诏:“诸人非其本俗,
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庶母者,坐罪。”第二年,又下令汉人和南人严禁实行
收继婚制。③同时,鼓励蒙古人和色目人接受汉人的习俗,蒙古和色目官员在
1329 年准许按汉人习俗为父母守丧三年。这是对前一年也孙铁木儿颁布的凡
⑥ '653'《元史》,卷 33,第 739 页。
⑦ '653'《元史》,卷 34,第 763 页。
⑧ '653'《元史》,卷 34,第 765 页。
① '653'《元史》,卷 93,第 2369 页;'441'舒尔曼:《元代经济结构》,第 125 页。
② '296'前田直典:《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第 139—140 页。
③ '277'兰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充当谋士的学者》。
④ 关于图帖睦尔的汉文化程度,见'235'神田喜一郎:《元文宗的风流》,第 477—488 页;'557'吉川幸次
郎:《元代诸帝的文学》,第 243—276 页;'801'罗贤佑:《元朝诸帝汉化述议》,第 72—73 页。
⑤ '653'《元史》,卷 33,第 730 页;卷 172,第 4028 页。
⑥ '653'《元史》,卷 34,第 763、770 页。
① '653'《元史》,卷 34,第 768 页;卷 72,第 1791—1792 页;亦见'126'傅海波:《从部落领袖到至高无
上的皇帝和神》,第 32—33 页。
② '653'《元史》,卷 34—36。
③ '653'《元史》,卷 34,第 767 页;卷 103,第 2643—2644 页;亦见'448'司律思:《明朝初年中国的蒙
古遗俗》,第 174—176 页。
蒙古、色目人效汉法丁忧者除名的规定的否定。这一否定在五年后由妥欢贴
睦尔重申,并将汉人的行丧习俗推广到所有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都要实行。④
图帖睦尔倡导汉学最具体的措施是建立奎章阁学士院。⑤在 1329 年春季
首次建立的奎章阁学士院,为其设定的职能就是“进经史之书,考帝王之治”。
⑥其职能包括向皇帝进讲儒家经典和汉文史籍,教育贵族子孙和年轻怯薛成
员,收集、校正和编辑书籍,对皇室所藏绘画和书法作品进行鉴定和分类。
先后在学士院任职的 113 名官员中,有许多著名的汉族士人,包括学者兼作
家的虞集(1272—1348 年)、许有壬(1287—1364 年)、揭傒斯(1274—1344
年)、宋本(1281—1334 年)、欧阳玄(1283—1357 年)、苏天爵(1294
—1352 年)和柯九思。①此外,还有当时最杰出的汉化蒙古和色目学者:畏
兀儿翻译家忽都鲁都儿迷失,汪古学者兼政治家赵世延,克烈部诗人阿荣(死
于 1335 年),著名康里书法家巙巙(1295—1345 年),康里理学家铁木儿
塔识(1302—1347 年),年轻的伯牙乌部进士、才华横溢的蒙古士人泰不华
(1304—1352 年)。上列诸人无疑是各族学者和艺术精华的代表,在元代各
个机构中各族学者任职可说是最集中的一次。
在一个政府机构中集中如此多的干才,从事各种文学、艺术和教育活动,
这不仅在元代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它可与唐玄宗时的
集贤院相媲美。奎章阁学士院的各种活动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它们通过给予
他的朝廷一个“精心安排的‘文明’外表”的方式来改变皇帝的形象。②由官
方推动的艺术和文学修养,也可说是皇帝本人爱好的延伸。图帖睦尔有很多
闲暇时间,他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奎章阁临池赏画。奎章阁学士院的核心人物
虞集和画家柯九思,得到了图帖睦尔的厚爱。虞集起草诏旨为皇帝的正统辩
解,并且著文写诗歌颂皇帝,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皇帝效力;柯九思则以鉴
赏书画取悦皇帝。③
奎章阁学士院确实编辑和出版了一些著作。④它最重要的成就也是图帖睦
尔朝的标志是编辑了大部头的政书《经世大典》。⑤按照唐、宋的《会要》
体将元代所有重要的官方资料和法律规定编辑于本书中,其目的就是强调元
代的统治与以前的中原王朝的统治一样完美。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名义上是
由燕铁木儿监修,但主要负责此事的是虞集。该书的编辑始于 1330 年 5 月,
用了 13 个月时间全部完成,共计 800 卷,分为 10 编。前 4 编为君事,为编
辑这 4 编,以前禁止汉人接触的许多蒙文资料被翻译成了汉文。另 6 编为臣
事,按照儒家经典《周礼》和《会要》的体例编排。由于保存了大量的元代
官方资料,《经世大典》不但是图帖睦尔的骄人成就,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也
颇有益处。它为明朝初年编撰的《元史》的各志提供了基本资料。虽然该书
④ '653'《元史》,卷 30,第 686 页;卷 38,第 823 页;卷 83,第 2086 页。关于汉人守丧习俗对色目人的
影响,见'787'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英译本,第 241—252 页。
⑤ 关于奎章阁学士院,见以下研究成果:'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870'傅申:《元代皇
室书画收藏史略》;'277'兰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 106—108 页。
⑥ '277'兰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 108 页。
① 关于学士院的人物,见'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第 77—178 页。
② '277'兰德彰:《虞集和他的蒙古君主》,第 106 页。
③ 关于柯九思的作用,见'70'柯立夫:《柯九思的》。
④ 见'820'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第 75 页。
在 1509 年至 1605 年间散佚,但许多部分收入明朝类书《永乐大典》。①这些
保留下来的部分是研究元代制度的重要史料。
尽管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奎章阁学士院却未使元政府更为儒化。由于官
僚体系操纵在燕铁木儿和伯颜手中,他们并不赞成皇帝的汉化倾向,所以奎
章阁学士院的影响只是局限在宫廷内部。可能是因为奎章阁的儒化含意并得
到皇帝的过度关照,其官员不断受到御史台的弹劾。因此,迫于形势,奎章
阁的主要官员在 1330 年集体辞职。 ②
虞集便认为他对政府的政策毫无影响。③
最后,燕铁木儿在 1332 年年初控制了奎章阁;仅 6 个月后,图帖睦尔即去世
了。燕铁木儿控制奎章阁是为了限制它的成员接近皇帝。④图帖睦尔去世后不
久,奎章阁学士院即被撤销。虽然奎章阁学土院确实帮助图帖睦尔增加了宫
廷的儒化表象,但是总的说来,它对政府的影响很有限。
① 关于《经世大典》的散失和保存下来的文字,见 '747'苏振申《元政书研究》,第 13—18、33—78
页。
② '747'苏振申:《元政书研究》,第 20 页。
③ '653'《元史》,卷 181,第 4178 页。
④ '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 48 页。
调解继承关系的失败
在其短促在位期间,图帖睦尔一直被他不合法的帝位继承问题和他自己
的继承人问题所困扰。他和正后卜答失里(约死于 1340 年)原本企图传位于
长子阿剌忒纳答剌。阿剌忒纳答剌于 1330 年 3 月被封为燕王,这个王号原来
只有真金得到过;1331 年 1 月,阿剌忒纳答剌被册立为皇太子。①此时,为
确保阿剌忒纳答剌平稳即位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和世■的正后八不沙被谋
杀,妥欢贴睦尔在 1330 年 5 月被流徙到高丽。②但是这些措施没有起作用,
因为阿剌忒纳答剌在被封为皇太子后大约一个月即死去。③
儿子的去世完全打乱了图帖睦尔的继承人计划。此外,他似乎亦惧怕因
谋杀兄长而得到报应。因此,他请求燕铁木儿照顾他的二儿子古纳答剌,并
将古纳答剌的名字改为燕帖古思,意为“融洽”。④1332 年 9 月 2 日图帖睦
尔去世,终年 28 岁,继承人问题此时还悬而未决。
据说图帖睦尔在临终前对谋杀兄长的行为表示悔恨,表示愿意将帝位传
给和世■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⑤燕铁木儿完
全明白自己在和世■之死中的作用,他立即感到恐慌,因为和世■任何一子
的即位都会对他不利,所以力主燕帖古思即位。①卜答失里皇后可能与图帖睦
尔一样惧怕报应,否定了燕铁木儿的建议,和世■的二儿子、年仅 6 岁的懿
璘质班(宁宗)被选定为继承人,并于 1332 年 10 月 13 日在大都即位。没想
到年幼的皇帝在即位后仅 53 天即死去。②懿璘质班之死标志着元中期的结
束,并为他哥哥妥欢贴睦尔 35 年的统治铺平了道路。
① '653'《元史》,卷 34,第 754—770 页。《元史?卜答失里传》的译文,见'77'柯立夫:《1335 年张应
瑞的汉蒙文碑铭》,第 35—36 页,注 35。
② '653'《元史》,卷 34,第 756 页;卷 38,第 815 页;卷 114,第 2877 页。
③ '653'《元史》,卷 34,第 774 页。
④ '653'《元史》,卷 35,第 790 页;卷 36,第 802 页。
⑤ '651'权衡:《庚申外史》,1 a — b;英译本,第 27—28 页。
① '653'《元史》,卷 38,第 815 页。
② 关于懿璘质班,见'653'《元史》,卷 37。
时代的回顾
这一章说明了元中期的统治者未能善用天下太平的时机而在忽必烈留下
的基础之上创造更多建设性变化。在元中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国家很少受
到外来战争、征服战争和民众起义的干扰,因为元中期诸帝从忽必烈手中继
承的是一个强大、和平的帝国,而他们又放弃了扩张政策。此外,他们成功
地重建了蒙古人世界的和平,并且还保持对各蒙古汗国的宗主地位。但是,
他们没能巩固他们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在统治阶级内部经常发生争斗。
激烈的帝位之争使得元中期的政治残酷而易变。在 39 年中,有 9 个皇帝
即位,平均在位时间只有 4.3 年。9 个皇帝中的 6 个是在激烈争吵或武装冲
突后登基的;9 个皇帝中有两位被杀,还有一位在被推翻后失踪。③不仅皇帝
成为争斗的牺牲品,政府的高官显贵亦经常大幅度更换,因为一次帝位争夺
之后总是伴随着血腥的清洗。由于帝位的竞争者有人是汉地背景,有人是草
原背景,所以使得朝廷的政策经常摇摆。
虽然有草原背景的帝位竞争者没有汉地主要官僚派系的支持显然不可能
成功地夺取帝位,但背景完全不同的皇帝的交替,不可避免地带来朝廷政策
的大幅度变化,甚至影响朝廷的文化走向。由于帝国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共同
财产的蒙古人观念与汉人的君主专制观念水火不相容,加上草原与汉地间的
紧张关系及权臣和官僚派系的兴起,加剧了后忽必烈时期的帝位争夺。
元中期权臣的兴起在蒙元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忽必烈加强中央集
权和建立官僚体制政策的结果。这一政策虽然远未达到目的,但已使官僚在
削弱诸王权力后得到更多权力,而诸王原来在某种程度上分享着皇帝的权
力。频繁的帝位争夺削弱了皇权,对希望夺得帝位的人来说,官僚的支持亦
远比依靠诸王的支持重要,官僚的权力因此而更加膨胀。结果不仅是更多的
权力集中在各官僚派系的首脑手中,权臣与君主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八邻部人伯颜、玉昔帖木儿和哈剌哈孙都在皇帝即位时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他们还是属于旧蒙古那颜一类,在新皇帝即位后,他们都表示出绝对恭
顺和效忠。铁木迭儿是一个过渡型的例子。虽然没有坚实的独立权力基础,
其政治生命完全依靠皇太后答己的支持,铁木迭儿还是能够蔑视爱育黎拔力
八达和硕德八剌的权威,并且在硕德八剌朝初年,对他的对手实行恐怖统治。
燕铁木儿和蔑儿乞部人伯颜是强臣专权的代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帝王废立
操纵者,他们还从各方面控制着政府的活动。权臣的兴起,削弱了皇帝的权
威及群臣对他的效忠。
派系之争是帝位继承危机和强臣兴起的必然产物。为了支持或反对强
臣,亦为了控制皇帝,在官僚中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并且经常与诸王集团联
盟。
除权力之争外,派系之争有时亦有思想体系的纠缠。为控制国家的发展
方向经常爆发争斗,也就是说到底是继续汉化和加强中央集权,还是继续维
持国家的蒙古特征及保证蒙古和色目精英的家产封建特权。
派系之争的激烈程度及其思想体系的纠缠,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和硕德
八剌朝铁木迭儿派与其儒臣反对派的长期和激烈的争斗中显示得最为清楚。
③ 不是被杀死或推翻的另 6 位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 29。3 岁,与前 5 位蒙古大汗形成鲜明对照,他们的平均
寿命为 58。2 岁。这亦能反映蒙古皇室生理和政治上的蜕变。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