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煮官场之帝王心术-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官方学习这本书的唯一代表,学成归来,他立即成为了汉文帝重视的人。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脑子里装着《尚书》的晁错成了稀有动物。他回到都城之后,受到了汉文帝的单独接见。当晁错在汉文帝面前侃完学习《尚书》的心得,汉文帝确信晁错是个人才,而且是王佐之才,也就是能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人才。

汉文帝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派晁错去给太子当老师,希望晁错能把未来的皇帝教育成雄才。

做太子的老师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且存在着难以意料的风险。按照一般规律推测,没有几个纨绔子弟喜欢老师,太子刘启是天下最牛的纨绔子弟,给他当老师是对晁错全方位的考验。

晁错的政治前途都寄托在太子刘启的好恶上了,刘启喜欢晁错这种口味的人,晁错会一路发达;太子刘启不喜欢晁错这类人,晁错这位学《尚书》的第一人将成为垃圾。

并且晁错是太子身边的新人,他的出现必然会遭到太子众多亲信的排挤,这是晁错要过的第一道关。

经过一番权谋上的较量,晁错用极短的时间挤掉了太子身边的所有亲信,成为太子眼里最红的人。这个结果说明晁错绝对是个人才,至少他具备聪明的脑壳和花言巧语的嘴。

第37页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2 09:10:31 
 
不管干什么都要有心得,晁错当上太子刘启的老师后,很快便总结出一套教育太子的心得。他把这份心得以文字的形式上报给了汉文帝。

在这篇述职报告里,晁错提出教育太子的核心就是让太子懂“术数”。所谓术数,就是治理国家的权术和方法。

他自己的教育核心做了四点解释:其一、要有驾驭群臣的权术;其二、要有洞察群臣语言和心思的能力;其三、要有安抚老百姓的适当手段;其四、要有一颗忠孝的心。

作为教育太子的老师,这是晁错上交给汉文帝的教学大纲。

这份教学大纲很对汉文帝的心思,特别是晁错提出的四点解释,前三点是当好皇帝的权术绝学;后一点是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汉文帝是太子的老爸,他绝对希望儿子孝敬自己。

汉文帝在群臣面前给了晁错最高的评价:干什么就说什么!晁错是太子的老师,他把老师这份工作干到了极致。

汉文帝对晁错的表扬招致了群臣对晁错的嫉妒。群臣心里暗骂:“晁错那小子真会怕马屁。”

晁错因此再次被汉文帝升官,他做上了太子家令。也就是太子府里的大管家,同时仍兼职太子的老师。

太子刘启称呼晁错为“智囊”,这充分表明了晁错在刘启心里的分量。

汉文帝升晁错的官,太子信服晁错,晁大人开始红得发紫了,身体开始发飘。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向汉文帝提出了抗击匈奴的独家见解,即前面已经说过的那道“菜”。

晁错有一颗强大的名利心,他的志向不是做个太子“家奴”就满足了,他想帮皇帝管理国家。这往往是封建学子的共同志向。

晁错有管理国家的才干,也有性格上的缺陷,他为人“峭直刻深”。对人总是一副冷面孔,做事不留情面;对革命同志要求的太严厉,不管大事小事都不能容忍别人犯错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刻薄。

有句俗语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功。晁错就属于这类人,度量太小。
晁错还有一个毛病,他只拍太子和汉文帝两个人的马屁,至于其他的人他谁都敢得罪。所以这位爷在官场里很没人缘,元老功臣不喜欢他,政治新锐也排斥他。

不过,他认为只要大领导信任自己就足够了,至于其他革命同志的态度实在无关紧要。这充分说明了晁错的视野狭小,心胸狭隘。

这一性格缺陷就形成了晁错的办事风格,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当然他肯定不会得罪领导。

晁错的做事风格极具危险性,当领导赏识他时,他还能在官场立足;当领导对他有意见时,别人的嘴就能要他的命。

现在的晁错正走在春风得意的阳关道上,他一面奋力拼搏,一面为自己挖掘墓穴。

汉文帝为了选拔天下的人才,每年都要举行“对策”,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汉文帝亲自当主考官,并亲自阅卷。

这对善于舞文弄墨的晁错来说,又是一次升迁的机会。他参加了这次“对策”,并取得了对策第一名的好成绩。估计如果贾谊还健在,晁错只能屈居第二。可惜贾谊死了,这就轮到晁错大放异彩了。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6 09:27:57 
 
作者:ddetpp 回复日期:2011…04…02 11:36:32  

不知晁错在西方历史上是何下场? 

不敢说。
作者:大纸箱子 回复日期:2011…04…02 11:36:34  

楼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功似乎应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嗯!
人至察则无徒,适合一把手,做事太苛刻,无追随者。
人至察则无友,适合老百姓,做人刻薄,朋友会少。
人之察则无功,适合中小领导,此群体上捧领导,下督导百姓,中竞争同类,朋友对他们而言,无所谓有无,一切皆功利。
至于词语出处,纸箱子说的对。
只代表春秋个人见解。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6 09:29:30 
 
作者:香兰静语 回复日期:2011…04…05 23:24:55  


作者:李傕 回复日期:2011…04…05 16:22:14  

被香兰姑娘拐的?


春秋是被虞姬和貂蝉拐走了

自古多情空遗恨,还是看点真实的吧!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6 09:52:09 
 
作者:西部指导灵1 回复日期:2011…04…05 19:21:59  


作者:老猎狗 回复日期:2011…04…05 13:07:15  

中国历史数千年,改朝换代上百次,为什么出不了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那样伟大的人物?
帝王之心深入人心,群众基础牢固。历尽艰辛万苦,歼灭无数生灵之后,天下臣服。开国者视天下万众为奴隶,以天下万物为己财。其自私之心膨胀在国土每个角落,淫威浩荡摧毁国民应有之健康人格和独立思想。
统治者如此,被统治者也高度认同这样一种帝王文化。奴才思维是一种定式,相关的奴才文化、奴才制度细致健全。
既得利益者赞美这样的文化和制度,被奴役者也在赞美这样的文化和制度。
圈子内的人生活滋润,圈子外的人梦想有朝一日进入这个圈子。
我们肥沃的黑土地,生长出了健壮的植物,却培育不出健壮的思想。
成天暗算同事朋友家人的民族,没有同情心、同理心、感恩心的民族,一个以美德在身为耻辱的民族。
…老猎狗显然是老了,不但眼花了,耳失聪了,恐怕牙齿也快掉光了吧?甚至记忆也不太好了吧?明显是历史知识匮乏的可怜。美国只有不到三百年的历史,而且是英国殖民者的后裔,您老岂不知两百多年以来在美洲大陆上演的血腥画面?你既不懂美国历史,更不懂中华历史,还在无病呻吟?大家更不知道你的所谓伟大人物以何为标准?这个星球上,难道只有华盛顿,富兰克林,林肯,杰弗逊等这几个人才算是英雄?才是伟大的?长腿伟不伟大?他可是英国人,苏格兰的威廉姆伟不伟大?他可是和长腿为了争取苏格兰民主与自由的英雄。建议你看看世界史,资治通鉴,史记。。。等等书籍,看完后再发表意见吧。 
作者:西部指导灵1 回复日期:2011…04…05 19:29:58  

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我很厌烦现在的社会,政党。太虚伪了,这日让百姓为他歌功颂德,自我感觉良好,愚弄百姓,政令不通,满朝上下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权匮乏,新闻不透明,政府不透明,财政不透明,总之什么都是假的,真的比起西方国家来说,差的太远。怎么办能改变现状?靠呻吟?靠呐喊?靠牢骚?靠愤青?靠秀才?靠咒骂?都没用!公平是打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毛泽东说过,枪杆里面出政权,当年共产党建国执政上台也不是选出来的,现在也不是人民选出来的

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主导人心。仅仅指古代的权力场,肯定不是讲高尚的地方。但是在某时某地某群体还是有人之所以为人存在的。
人首先是为了生存,在此基础上再说人特有的灵性,如果生存成了问题,肯定要出乱子。
无论东方西方,人都是复杂的,只是社会制度、思维习惯、风俗习惯有别。
要说伟大,我觉得毛泽东最伟大,他在最不平等中国实现过全方位的平等。
古今中外,没人能做到。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6 09:54:51 
 
汉文帝任命新科状元晁错为太中大夫。这个差事贾谊曾经干过,现在终于轮到晁错了。这位爷可以名正言顺的为大领导汉文帝献计献策了。

如今晁错身兼数职,他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府的大管家、汉文帝的高级秘书,虽然每个官职都不大,但是却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作为汉文帝的高级智囊,晁错立刻提交了一份治国良方,他建议汉文帝削夺各路王爷的地盘,加强中央集权。他还预言各路王爷是影响大汉帝国安定与否的最大隐患。

汉文帝读完晁错的奏折后心潮澎湃,各路王爷是扎在汉文帝心里的刺,这位爷早就有拔掉这些刺的想法,只是这些刺现在还动不得。因为还有更大的刺扎在他心里,那就是北方的匈奴人。

各路王爷是家里的贼,匈奴是家外面的强盗,这两股力量都不好料理。如果把家里搞乱了,匈奴会趁火打劫;如果被匈奴人伤了元气,家里的这帮王爷会趁机夺权。家里家外都不能动啊!

望着晁错的奏折,汉文帝开始重新审视晁错这个才子。他发现晁错做事太冒进,没有大局观念。晁错建议消弱各路王爷的主张绝对有前瞻性,但是这个主张也能导致天下大乱。用这类激进的人做智囊实在危险。汉文帝通过这道奏折给晁错定了性。

于是他叫来太子刘启单独谈话,并告诫刘启说:“晁错可以用,但不能重用。对晁错的话要听一半弃一半。”

刘启感觉老爸对晁错的评价缺乏公正,所以把老爸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由此可见,晁错对刘启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骨髓。

告诫完太子,汉文帝开始深入思考消弱各路王爷这个棘手的问题。他的原则是,消弱诸侯王的同时,还不能让国家出乱子。对各路王爷的打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就在汉文帝为消弱诸侯王大伤脑筋的时候,齐国使者来报丧,说齐王病故了!这个消息令汉文帝突然顿悟,他终于想出了消弱诸侯王的好办法。

死去的齐王有六个儿子,如果把齐王的六个儿子都封为王,辽阔的齐地就会被瓜分成六份,这就意味着强大的齐国将不复存在。依此类推,诸侯王的地盘会越来越小,最终将失去同中央对抗的力量。

这种分解诸侯王的方法熬的只是时间,绝对不会出乱子。

汉文帝很高兴,他下圣旨分封齐王的六个儿子为王。齐王的六个儿子也很高兴,他们无法洞穿汉文帝的深刻用心。

汉文帝的做法无疑是皆大欢喜,而这位爷也达到了个人目的。

以前,贾谊曾经在《治安策》里提出了这种打击诸侯王的办法,只是没引起汉文帝的足够重视。《治安策》是贾谊上的奏折之一。

汉文帝也曾经分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命这三个王瓜分了淮南。但当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堵旁观者的嘴。用此来遮掩他害死淮南王的事实。
不管怎么说,汉文帝终于找到了削弱诸侯王的办法。

就在这位爷因为“削王”成功而暗自高兴的时候,北方又传来了警报,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匈奴骑兵入寇。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6 09:57:06 
 
汉文帝很恼火,他心里暗骂:“你老上单于太不够意思了,你刚上台老子就给你送去了女人财物,你却不买账,屡次侵犯老子的地盘。你还想要什么,到底想干什么!想抢老子的位子吗?”

汉文帝不能再忍了,他必须对老上单于的无理做出反应。他开始集结部队开赴前线,并要御驾亲征。

大臣们极力劝说汉文帝不要上那么大的肝火,御驾亲征打败了匈奴人还可以,如果被匈奴人打败,眼就现大了。汉文帝不听劝告,执意要亲征。

汉文帝嚷嚷着要亲征,却始终没有亲征的行动。最后汉文帝的老娘薄太后出面干涉,汉文帝才取消了亲征的打算。

其实汉文帝根本就不想亲征,他了解自己在打仗上的能力,也了解手下的这帮将领,更了解一旦陷入战争泥潭所带来的副作用。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用虚张声势来恐吓北方的老大,他在给自己挣面子。

老上单于敢亲自带人来汉文帝的地盘闹事,汉文帝绝对不敢亲自去碰老上单于,他惹不起北方的这群匪哥。自从刘邦被冒顿打败之后,南方的老大就开始惧怕北方的老大,这种情况始终没有改变。

汉文帝不仅自己做样子,他派出的大军也在做样子。他们的目的只是把老上单于吓跑而已。等抗击匈奴的大军到达北方前线,老上单于已经带着抢劫的财物退走了。

汉文帝要亲征,摆出了同老上单于决战的姿态;老上单于抢了财物主动撤退——这表明南、北老大打了个平手,谁都没丢脸,谁都没服谁。

老上单于之所以频频出手,就是要让南老大汉文帝服自己,不达到这个目的就不会罢休。

见汉文帝不肯服软,老上单于连年闯入汉文帝的地盘闹事,甚至打到了距离都城比较近的北方重镇甘泉。

汉文帝很无奈,他知道如果自己不低头,老上单于就不会停止骚扰,这样纠缠下去将对自己很不利。

汉文帝开始静下心来琢磨匈奴人到底是一群什么动物。

匈奴人永远占领不了刘氏江山是肯定的;匈奴人是永远根除不了的土匪也是肯定的;跟匈奴人纠缠要消耗掉大量的钱财还是肯定的。所以能同匈奴人握手言和,然后达到相安无事就是自己的胜利。

老上单于不是要面子吗?老子就把面子给他,让他当形式上的老大。老子低低头就能换来安定,这笔交易不亏!

汉文帝终于顿悟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稳定。

汉文帝主动派人去老上单于那里谋求和解,条件就是同老上单于“和亲”。不管“和亲”这个词听起来有多好听,也是汉文帝举起了白旗。老上单于要的就是这个,让你汉文帝服软!你中原的老大再高贵,也要向我这个蛮夷之地的王低头。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6 15:18:41 
 
作者:老猎狗 回复日期:2011…04…06 13:20:50  

…老猎狗显然是老了,不但眼花了,耳失聪了,恐怕牙齿也快掉光了吧?甚至记忆也不太好了吧?明显是历史知识匮乏的可怜。美国只有不到三百年的历史,而且是英国殖民者的后裔,您老岂不知两百多年以来在美洲大陆上演的血腥画面?你既不懂美国历史,更不懂中华历史,还在无病呻吟?大家更不知道你的所谓伟大人物以何为标准?这个星球上,难道只有华盛顿,富兰克林,林肯,杰弗逊等这几个人才算是英雄?才是伟大的?长腿伟不伟大?他可是英国人,苏格兰的威廉姆伟不伟大?他可是和长腿为了争取苏格兰民主与自由的英雄。建议你看看世界史,资治通鉴,史记。。。等等书籍,看完后再发表意见吧。 
作者:西部指导灵1 回复日期:2011…04…05 19:29:58  
***********************************************************************这位朋友发言火药味道太浓,这样就没有意思了,讨论希望就事论事。
我所指的伟大人物不是为自己捞好处,树威信的所谓伟人,这样的人在中国一抓一把。毛泽东如果说他伟大,那他只是在辞赋上,在气魄上,但是对中国人民来说并不见得,解放中国只是解放了一个利益团体而已,这和古代帝王没有什么区别。我所说的伟大是勇于克服人性的弱点,以民族利益、草民的利益为重,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这一点没有人能和上面华盛顿、杰弗逊、富兰克林比较。至于你提到的那个威廉姆在这里争论就没有意义了,不是我要讨论的问题。
楼主对毛泽东的敬佩我理解,因你太年轻,根本就没有经历过那个黑暗的年代,不知道大学里受到的教育是不是和报纸杂志一样刻意在美化那个时代。我想你们是高智商的一代,但同时也懵懂的一代。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后生晚辈承认。

作者:闲侃春秋 回复日期:2011…04…07 10:03:22 
 
“和亲”这一举动绝对是汉家皇帝的屈辱,因为每次和亲都是汉家皇帝给单于送女人,单于从来没给汉家皇帝送过女人。再说,汉家皇帝自视是高贵的人,即便单于给女人他也不会要。

中原人对匈奴人“蛮夷”的称呼,绝对是匈奴人的耻辱,这是中原人对匈奴人的种族歧视,所以匈奴的老大要靠武力来挣回面子。

经过“和亲”交易,汉文帝丢了面子却换来了安宁;老上单于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尊严。

南、北老大再次握手。

汉文帝能忍受对北方老大低头的耻辱,但是他绝对不会甘于这种耻辱,因为他有一颗强硬的心。他知道同匈奴人的和解只是暂时的,没准哪天匈奴人会变脸。一位文明国度的皇帝怎么可能总看着别人脸色吃饭呢!再说,汉匈边境的小摩擦就从来没停止过。

汉文帝在考虑遏制匈奴人的办法,这种郁闷令他久久不能释怀。

这天,他去中央各部委视察工作,同一个叫冯唐的部门长官攀谈了起来。

他问冯唐:“你老家是哪儿?”

冯唐回答:“臣老家在赵地,后来搬迁到代地居住。”

汉文帝叹道:“赵地出过不少抗击匈奴的人才,朕最敬佩李牧将军。朕要能得到李牧将军该多好啊!”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曾不止一次击败匈奴。

冯唐笑道:“陛下即便得到李牧也未必能用!”

汉文帝听了冯唐的讽刺很是生气,只是当着群臣的面没有发作,他没吭声起身走了。这是汉文帝的一贯作风,他一般的情况下都会把怒火咽到肚子里,然后躲进卧室去动脑子。

他先释放掉心里的怒气,接着叫来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