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莽王朝-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骏一见不费吹灰之力就令焉耆国王屈膝投降,好不得意。他令戊已校尉郭钦、五威佐帅何封所部为后卫随后前进。他将随行的莎车、龟兹军队七千余人分作数队,自己押着焉耆国王,由姑墨、封犁、危须等国军队护送,飞速向焉耆国首都进发。
王骏所部刚刚进入焉耆境内,不料伏兵突起,拦住新军马队大杀一阵。王骏大惊,正要传令抵抗。不料,随行的姑墨、封犁、危须等国护送军队叛变了。原来,他们也接到了焉耆国王的消息,成了焉耆国的援兵。此刻,王骏这才知道,一切都完了!焉耆国王被救出,率领兄弟诸国军队一顿猛杀,王骏以及所有随从的脑袋全部被砍下。
戊已校尉郭钦经过长途跋涉,稍后才率部抵达焉耆首都,听说王骏被杀的消息,惊骇不已。他趁着焉耆军主力不在,郭钦发动突然袭击,攻破了焉耆首都。为了报复,他下令屠城。顿时,城中的老弱妇孺被他杀了个精光。郭钦闯下如此大祸,怕在路上遭到伏击,因此不敢走驿道,只好取道取道车师入塞回国。
王莽闻王骏身死,伤感不已。为了表彰郭钦之“功”,他加封郭钦为“填外将军”,封为“胡子”(爵位名),又封五威佐帅何封为“集胡男”。
焉耆国的老巢被郭钦“端”了,妻妾子嗣被杀的干干净净,岂能善罢甘休?他放声悲号,发誓报仇。他联络了姑墨、封犁、危须,又派人给匈奴报信,驱动本国大兵攻击西域都护李崇所部。李崇接战,结果大败。他不得不收集残余部队,退保龟兹。
经过“焉耆事件”,大新王朝在西域的声誉扫地,几乎无人依附。西域都护李崇只能苦苦困守龟兹、玉门关一线,勉强自保。七年后,王莽败死,李崇也接着病死。从此,龟兹失陷,汉人势力缩入玉门关之内,西域改以匈奴为主子,与中原断绝了一切联系。
在王莽的冒进政策下,正北的匈奴、东北的乌桓与高句丽、西南的句町接连反叛,外部环境日益恶化。再加上焉耆事件的爆发,导致西域诸国与中原隔绝。
公平地说,从权谋策略的角度看,王莽的政策也是有些道理的。但是,他忘记了一条古训:“欲速则不达”。正是在一种过于操切的心态下,导致四边形势变得严重起来。尤其是在对外作战中的频频失利,军队的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巨大资源消耗却要由满目疮痍的中原地区来承担。老百姓不堪重负,他们的忍耐力接近极限,民怨沸腾。各级官吏迫于王莽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横征暴敛,使得中原地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由此来看,不仅这个火药桶是王莽本人埋下的,就连引发大爆炸的导火索,也是他亲手点燃的……

 第十六章 狂澜万丈

(一)中原骚动

始建国三年(西元十一年),洛阳以下的沿黄河各郡,发生了严重的蝗害。到了夏秋之间,黄河发了大水,狂澜滔天。
黄河大水来临时,严重威胁到元城县祖宗坟墓。王莽急了,急忙诏令魏郡太守:“无论如何,也不许洪水淹了皇陵!要是出了事,朕要尔等的脑袋!”魏郡官员无奈,只能全力确保元城县不受淹。在元城段,他们全力抢险,对于下游却不闻不问。
由于王莽自私自利的政策,顿时给下游民众带来了灭顶之灾!王莽的祖墓倒是安全了,元城县以下却变成了一片汪洋,清河国以东数十郡深受其害,老百姓溺死无数。各地官员为了保证魏郡安全,只能听任黄河下游各段决口泄洪,这一下可真是不得了,黄河出现了千年罕见的大改道!
呜呼!真是一场骇人听闻的大难!黄河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泛滥,竟与汴渠、济水连成一片,在兖州、豫州一带,洪水浸没田园庐舍,还将汴渠冲毁淤塞。
很显然,这不是什么天灾,根本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祸”!
黄河决口后,大面积的水灾给清河国以东诸郡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于库房存粮都被对外用兵消耗殆尽,官府无力赈济。老百姓只能靠掘草根、树皮为生。对于老百姓的悲戚哀号,王莽没有心思过问。他还在一心一意地改革制度,他要继续“深化改革”!
次年(始建国四年)二月,王莽无视兖、豫诸州的严重灾情,竟又在常安(长安)城中的明堂召集文武百官,当中颁诏:“从今而后,以洛阳为东都,以常安为西都。从今日开始起,国家实行两京制。”显然,王莽这是模仿周公当年在灭商后经营洛邑之举——真是事事必依古法!
与此同时,王莽还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在诏书中说:“我大新朝的万里江山,应该联为一体,无论男女,都应各有封地。朕今依《禹贡》之记载,全国由十二州改为九州,如此才合古法!按照西周旧制,应将汉时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一千八百个封国,其封地之数也应一如西周之制!”王莽还规定:“凡是公爵,一律平等,皆实封一万户。其他爵位,依次递减。现在已经受封的侯、伯、子、男四等爵位以下共七百九十六人。另外,还有袭爵有封地者一千五百五十一人。只因户籍没有查清,土地尚未完全测量完毕,因此应该予以全部收回!从即日起,除了公爵以外,其余受封者的封邑土地全部上交给大司农府。受封者的日常生活用度,一律由大司农发放月薪俸。月俸按照人头计算,没人每月数千钱!”
功臣、高官、诸侯们听了这一决定,简直要疯掉了!要知道,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全靠着土地生活!此前,他们有的用奴婢干活,有的雇佣佃户生产。田里打出的粮食,除了上交国家以外,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现在倒好,灾害连年造成粮价飞涨,他们全仗着手里有土地才不挨饿。现在王莽把封邑的土地收归国有,没有只给几千钱的生活费,如何能活下去?朝廷每月发的这点薪水,还不够他们以往摆一桌酒席呢!
由于失去了地租,也不能自留粮食,有的诸侯甚至变得一贫如洗。有的实在活不下去,甚至出去给人打工干活,换取一点粮食吃。有封地的诸侯们都是如此贫困,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从上到下,天下一片哀叹。
尤其是推行了三年的“王田制”,民众的意见最大。由于不能买卖,再加上灾害连年,地里打出的粮食越来越少,就是全部给自己吃都不够,莫说是交租!民众们实在没办法,只好抛弃了土地逃亡——交不起租子,还要坐牢杀头!各地出现的逃难风潮,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加剧了粮食供应困难。
始建国四年春,高高在上的王莽,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他惊讶地发现,好像这次又做错了。经过三年的挣扎,他终再也支持不下去了。无奈之下,王莽被迫下诏取消了“王田制”。他在诏书中宣布:“从即日起,凡是持有国家土地的,都可以自由变卖,不受法律限制。犯法私自买卖平民的,暂且都不处罚!”但是,此刻取消王田制已经来不及了。由于货币制度依然混乱,盐、酒专卖政策没有取消,造成犯法的人越来越多,官府的苛捐杂税依旧沉重。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到了这会,又怎么办?也许,他们只有唯一一条路:造反!
 
 (二)心力交瘁

若论勤政指数,王莽在两千年来的三百五十二名皇帝中完全可以排进前十名。登基之前就不说了,王莽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称帝后,他已年近花甲,还是勤政不倦。每天早上,他早早地起床上朝办公。公卿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岂敢迟到?几乎每天都是天不明就进宫议事,一直讨论到傍晚才散朝。就连午饭都是在朝堂上吃的,边吃边讨论。
大新朝君臣们的敬业精神之强,堪称古今少有!可惜,王莽与高官们的精力都没用对地方,很多都做了“无用功”,甚至说多半都是适得其反!
王莽这人非常性急,对于国家大政方针,处理的非常草率。有时真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对于某些关键性、全局性的政策,本来应该与公卿们好好商量一下,集思广益之后,再作决定。但是,有时他与谁都不商量,拍拍脑袋就下诏颁行。事后又后悔不迭,不得不去吃“回头草”。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对于某些微末小事,王莽却不肯交给手下人放手去干,非要他自己亲自处理。
原因很简单:当年,王莽就是靠着厚黑手段巧妙弄权,这才有了今天的。如今做了皇帝,他岂能容忍下面的人再如法炮制,像他当年哄骗王政君一样来哄骗自己?绝对不行!
为了做到明察秋毫,王莽总想着自己一手包揽众事,有司官员只按既定政令办事即可。为了防止下人弄权,王莽规定:
第一,各宝库、国库和钱粮官,都一律由亲信宦官管理;
第二,官吏和平民的密奏,由亲信宦官、心腹随从分别开拆,尚书不得擅自拆封。
既然要大包大揽,时间与精力都成了问题。面对乱麻一般的难局,王莽本人也是深感头痛。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只有一个办法:加班!几年来,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家常便饭。即便散了朝之后,他也在殚精竭虑地思考。他时常在灯光下办公,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有时批阅文件批到天明还没有办完。
由于王莽酷爱改变制度,政令本来就异常繁多。很多原本应由下面有司官员奉命执行的,总要考察过问以后才交去办理,以致前面的事情没有完,后面的事情又赶上了。搞的王莽整日里头昏脑涨,精神极为紧张。

比如,对于某个县的县令出缺这样的小事,地方上上报了很久,他却优柔寡断,迟迟不作批复。有时他忙于其他公务,把这事竟忘了。最终导致某些地方好几年都没有正式的长官,只能由别的官员代理其职。还有,有时百姓到长安上访鸣冤,本来应交给有司官员处理,他却要亲自过问,最后却迟迟没有下文,甚至不了了之。
再如,朝廷里的十一公士遍布各地,负责督促农桑,安排每季每月的生产工作,检查各种规章的实行情况。十一公士的车队在路上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搞的地方上不胜其烦。他们督促郡县官员征收赋税、贡物。此外,他们还要监督司法,勘验证据,甚至还要亲自逮捕罪犯。由于制度不健全,加上素质良莠不齐,官员们层层贿赂,混淆是非,搞出了很多冤案。导致前往长安上访、诉苦的人数以万计。
如此繁琐、苛刻的政治,安能长久!王莽就是铁打的,也难免出错!尚书台的尚书弄权。他们趁王莽倏忽之机,私受贿赂,阻塞下情,极大地降低了大新朝整个机构的工作效率。
由于精力不济,王莽对于地方上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无法及时批复,有些问题甚至讨论了好几年都没有作出处理。这样的倏忽不是一次两次,最终造成的结果非常严重。
几年过去了,各地赃官横行,冤狱遍地。上访告状的人鸣冤无门,甚至多年迟迟得不到公正处理,导致告状等急于等待答复的人连年常住京师。各县县宰(令、长)缺员严重,多半由其他官员代理;郡县监狱里的犯人刑满不能释放,必须要等到大赦时才能被出来,贪墨成凤,政风日益酷烈。尤其是派驻到各郡国中郎将、绣衣使者们,以权谋私,甚至互相攻讦,搞的朝野上下乌烟瘴气。士卒劳苦在外多年,得不到休息,就连京城卫戍士兵不能轮换,甚至达到三年之久。粮价飞涨,谷物奇缺,卫戍边疆二十多万军队竟然断了粮。全都仰仗官府供应吃穿。由于王莽迟迟不下拨粮米,导致许多士兵哗变成为盗贼。几千人成群结队,转到邻近各郡。尤其是五原郡、代郡二地闹得最凶。王莽慌了,这才急令捕盗将军孔仁率军与地方军会剿,折腾了一年多才将叛乱平定。
如此恶政连连的朝廷,岂能有好结果?天下人无不切齿仇恨,无不痛骂大新朝廷暗无天日。
 
 (三)千年之劫

始建国二年(西元十年),王莽不顾各地民不聊生的严峻现实,再度推行货币恶政。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王莽竟对货币改革有着如此狂热的激情!这一回,已经是他第三次改革币制了。
这一次,他下令恢复上次暂缓投入市场的金币、银币、龟币、贝币,又对其面值做了略微调整。
他宣布,将五株钱(大钱)以及几年前铸造的新钱(小钱)全部取消,改由新发行的货布、货泉二种钱币代替。但是,因为五株钱(大钱)流通已经接近二百年了,岂能说废就废?就算朝廷真的废了,恐怕也无法禁绝人们私下交易。
王莽也考虑到了这点。他给出了一个“体察民情”的政策,设置了一个为期六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特准百姓暂用大钱。六年之后,完全禁绝大钱。胆敢使用携带者,杀无赦!
此刻,百姓们对此早已麻木了。对于王莽这套政策,毫无兴趣。因为几乎所有的民众都已经在前两次的货币改革中破产。尤其是第二次币制改革,导致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几辈子积累下的财富化为乌有,变成赤贫阶层。还有的为此犯了法,被逮进了监狱。
现如今,普天下的民众们最关心的不是谁家有多少铜钱,也不关心谁家有多少土地。他们最关心的是,谁能给我饭吃?只要全家人有口饭吃?那就谢天谢地了!
老百姓的问题,王莽回答不了,就连老天爷也回答不了!
“世事要变了”,民间开始流传风言风语。不止是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地方的人们都在这样说:大难,就要来了……
到了天凤三年(西元十六年)二月,发生了地震,天降大雪,关东地区尤其厉害,雪深的地方有丈把深,竹子、柏树有的枯死了。
漫天的大雪,满山遍野的尸骨,遍地的饥民,呜呼!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大司空王邑忧惧不已,上书请辞。王邑是他的左膀右臂,岂能放走?王莽驳回了他的奏章,强行留任。
二月九日,位于泾河边上长平馆(行宫)发生了崩岸,河西岸大量的泥土滚入水中,阻塞了河道。原本滚滚东流的河水,竟然掉头北上,自行开辟河道,滚滚浊流淹没了右扶风的大片土地。
 早春二月,寒气袭人,竟然发生决口?!真是令人诧异。
大新群臣们却与众不同,纷纷向王莽祝贺:“陛下!这就是《河图》上所说的“以土服水”啊!匈奴在北,河水奔灭之,正是匈奴败灭之象啊!”这些无耻之徒为了讨好王莽,真是毫无廉耻,说的都是什么鬼话?真是一派胡言!要真是这样,中原早就被胡人灭了!黄河中游干流岂非从匈奴冲向中原的?好几万年了。
其实,王莽何尝不知这是骗人的?他也真是穷极无聊,好几年没个祥瑞,只好拿这个崩岸灾害当祥瑞了!见群臣都是如此说,他强装笑脸,令并州牧宋弘、游击都尉任萌等人出兵进击匈奴。这会匈奴人都躲在穹庐里猫冬呢,哪里有敌人的影子?宋弘、任萌却也不敢班师,只好就地住下,在寒风中耐心等着去了。
到了五月,王莽又开始折腾了,这次他的政策更加惊人:停发工资!他宣布:由于国家俸禄制度不健全,上自公爵侯爵,下到小吏,全都停发俸禄!王莽的说辞很动听:“眼下自然灾害频仍,国库空虚,粮食物资不足。我带头减膳,从此也不吃肉了。直到风调雨顺,老百姓过上正常生活为止。希望诸位官员们发扬风格,君臣们上下一心,同心同德,鼓励、促进农业生产,安抚善良的老百姓!”
王莽真是不知人间辛酸是何物,本来大家就够难的了,再停了薪水,这可怎么活啊!

(四)家门不幸

  任凭弟兄们哭号连天,王莽也管不了他们的死活,自生自灭去吧。因为王莽家里出事了,他现在要在家里灭火!
 天凤五年(西元十八年),王莽的嫡孙、功崇公王宗犯法了。王宗自从父亲王宇被祖父王莽逼死后,心中怀恨。他一直在暗中咒骂这个老混蛋。王宗希望王莽早点伸腿瞪眼,如果老家伙提前报销了,自己说不定还能入主未央宫,过一把皇帝瘾。
   未央宫的那个位置实在太诱人了,王宗吃不到猪肉,干脆画张猪像,天天流着幸福的鼻血。王宗私下找了个自认为可靠的画师,让画师画一幅自己穿着皇帝法服的画像,王宗又私刻了三枚皇帝印玺,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王宗自认为事情做的机密,老头子不会发现,哪曾想府中出了内鬼,有人把这事捅给了王莽。王莽听说孙子居然敢如此大逆不道,那还有王宗的好饼吃吗?王莽逼迫孙子自杀谢罪,王宗无路可逃,只好自行了断。
 就在王宗出事的同时,王宗的姐姐王妨也被人告发私祷鬼神,图谋不轨。王妨是卫将军王兴的老婆,因为婆母生病,她请了几个巫婆神汉在家中私设祠堂祈祷祭祀。
 当时法令严禁巫蛊之术,这些都是绝对不能拿上台面的事情。王妨千算万算以为不能出事,没想到她身边的婢女却想通过揭发此事获得自由,王妨为妨事情败露,杀了婢女灭口。不料这事又被婢女的亲属揭发,这下可麻烦了。
 王莽没想到连自己的嫡亲孙女都这么不成体统,气的浑身发抖,王莽让孙女自尽。王妨一样无路可逃,只能和丈夫王兴自杀谢罪。逼死了孙子、孙女,王莽按说该收手了吧?不!王莽还有更狠的呢。
 两年后的地皇元年(西元21年)七月,大风摧毁了未央宫前殿(王路堂)。这件看似偶然的事,却触动了隐藏在王莽心中已久的心事。王莽匆忙下诏,封三子王安为新迁王,而皇太子王临迁往洛阳就封,改为统义阳王。
 此诏一出,朝野大哗:皇太子王临并没有犯什么错,怎么被贬出京了?皇太子岂是随便能动的?为了巩固国本,大臣们纷纷上奏:“王临以东都洛阳为封国,位居天下正中,应为皇太子。”
 王莽到底是读过大书的,他不愧是玩文字游戏的高手,王莽摆在台面上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王临自为皇太子以来,久病不起。再说王临身为四皇子,上面还有三皇子王安,所以越次立储,有失伦理。况自立王临以来,阴阳不调,灾异屡见,盗贼蜂起。足以证明朕立储不当,上天示警,朕岂敢有违!王莽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明显是在拿王临当替罪羊,谁还敢再出来胡言乱语,全都装了哑巴。
 其实说王莽拿王临当替罪羊,来掩饰自己这些来的乱政,有道理,但不全是如此。外人不知道,王临的突然被废,幕后有着重大的隐情。王临被废的真正的原因是王临企图要下毒毒死父亲王莽!

(五)三杀亲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