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莽的性格方面有些缺陷,性急而浮躁,想起什么是什么。称帝之前,因为有很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他还有所顾忌,还懂得忍耐。如今成了皇帝,再也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止他做任何事。他的性子变得越来越急,很难听进去不同意见。每看一段古书,他就兴奋不已,变得越来越亢奋,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他常常憧憬在美好的未来之中不能自拔,设想着种种诱人的前景,却不肯认真考虑一下这样做的后果。他每干一件事情,总想模拟上古的帝王,无论是在现实中实现的难度有多大,他都要千方百计地向古人的形式靠拢,不管这种形式是否适合现实社会,也不管这种做法的实效如何,他总要去尝试一下。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简直像个异想天开的儿童,要把大新王朝的锦绣江山变成他个人理想的试验田!
随着事业的成功,王莽的自恋情节越来越严重,他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不可战胜。甚至,他对自己都有了一种崇拜。几十年来,他想做的事情还从来没有失败过。他的人生信条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古往今来,多少人梦想着当皇帝,可是有几个人成功的?陈胜、吴广、项羽、韩信、英步,哪个不想坐上龙椅?可是他们都失败了!可是他王莽呢?一介穷儒,早年连吃饭都是问题,可是他凭借着超強的毅力和非凡的能力,硬是实现了无数前人毕生都未实现的梦想。每次看着自己这身皇帝服侍,摸摸未央宫的御榻,王莽有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感觉自己好像是在梦里一般。他掐一把自己的大腿,觉得有些疼痛,这才暗自发笑:真是太了不起了!古往今来,比我王巨君的能力强的,究竟有几人?登基之后,他开始迷信自己的能力,开始对自己自我崇拜,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如神助!
正是出于对自己这种才能的自信甚至是迷信,他不知失败是何滋味。他变得信心满满,雄心勃勃,一心要开创一个三代以来最辉煌的时代。但是,王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做过基层地方官,也没有在民间生活过。他不了解民间的实际生活,不能真正明白人间的疾苦。
王莽即位后,面临着三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一是社会劳动力问题。奴婢数量恶性膨胀,造成从事生产劳动力短缺。另外,奴婢们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做人的尊严,过着非人的生活。因此,他们的反抗也最强烈。就拿后来的绿林赤眉军中来说,逃亡的奴婢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就是明证!
二是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皇室成员、诸侯王奢侈无度。官员数量巨大、冗员充斥,加重了民众的供养负担,使得国家经济不堪重负,使得国家的基石发生了动摇。
三是土地兼并过度问题。西汉中期以来土地危机日益加重,过度兼趋势日益严重。平民丧失了土地,也就没有了口粮,也就断绝了基本的生活来源。
王莽以复古思想为理论基础,他开出了几张药方:
第一,改革货币、行政区域、官员选拔、爵位授予等多种制度;
第二,禁止买卖奴婢;
第三,推行土地国有政策;
也许是被持续不断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他很快就下出了第一着“臭棋”:仓促改革币制。其实,他早在元寿二年刚刚夺回辅政大权之时,就在谋划着改革了。除了前文所说的历法改革以外,他甚至在摄政期间就曾经搞过一次突击货币改革。
王莽真是太性急了。第一次改的时候没怎么仔细想清楚就动手,结果却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
(二)币制改革
那是居摄二年(西元七年)五月间,王莽突然心血来潮,宣布改革货币制度。他决定,按照古法新铸货币。王莽规定:一枚“错刀”,定值五千个五株钱。一枚“契刀”,定值五百钱。一枚“大钱”,定值五十钱。以上几种新的货币,跟通行了一百多年的五铢钱同时流通。由于这项政策出台的过于仓促,引发了民间经济的混乱,一些不法之徒开始依样盗铸,发了横财。
与此同时,王莽还颁布了一条新的禁令:禁止列侯以下的所有臣民私藏黄金。他规定了黄金牌价,令人们将私藏的黄金送交政府。但是,人们交上了黄金的人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引发了强烈不满。再加上气候恶化,粮食大量减产,各个地方政局越来越动荡不安。但是,王莽这次雄心勃勃的改革,却被翟义、刘信起义所打断,并未真正执行下去。
说来真是有些可笑:事实上,三辅地区的赵朋、霍鸿起义,就是被这次失败的改革逼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多平民不顾灭族大祸跟着赵朋、霍鸿起义,就是因为他们被王莽的改革逼得破了产,几辈子积累下的财富一朝而尽,他们岂能不反?
但是,王莽并未汲取这个教训,他还想继续改革货币。这次,他又犯下了一个又一个严重错误。
始建国元年正月,为了显示大新朝与汉朝的不同,他按照《尚书》等古籍的记载,首先于始建国元年正月启动了官制、行政改革:主要是按照古法改革官名、地名。大致情况是:
第一,王莽为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别设置了助理职务: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这三个官职,虽是副职,地位却很高,称为“三公司卿”,都列为“孤卿”级别。
第二,在中层职务设置上,王莽下诏将“大司农”改名叫“羲和”,后又觉得不便理解,又将其改为“纳言”。“大理”改名为“士”。“太常”改名为“秩宗”。“大鸿胪”改名为“典乐”。“少府”改名为“共工”。“水衡都尉”改为“予虞”,分别归三公管辖。他设置了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别主管朝廷各府。同时,又把“光禄勋”六个部门改名,统称“六监”,全部列为“上卿”。
第三,在地方官的名称设置方面,王莽下诏将各郡“太守”改名叫“大尹”,“都尉”改名叫“大尉”,县令、县长改名为“宰”。
此外,王莽为了给将来的行政区划改革做准备,开始大量改革地名。 “××宫”一律改为“××室”、“××馆”。比如,“长乐宫”被改名为“常乐室”,“明光宫”被改为“定安馆”。王莽改的兴起,索性连地名都改了:堂堂京师——长安,新的名字被改为“常安”。从此,他是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所有的官名、宫殿名、郡县名被他改了个遍!最终的结果却是哭笑不得,由于有些名字被他反复改了好几次,就连他如此博学睿智的学者都一时想不起来某地、某官的原名是什么,文物百官也是稀里糊涂,半天搞不清楚,更遑论那些斗大的字不识几升的老百姓了。
其实,改革官制算不了什么大毛病,顶多就是造成暂时的混乱而已。人总是有记性的,时间长了也就慢慢熟悉了。
在改革完了官制之后不久,紧接着,王莽马不停蹄,打算立即恢复中断两年之久的经济改革!这次突如其来的改制,才是真正的错误。给大新王朝带来了真正的危机!
始建国元年夏,王莽突然意识到此前被他忽略的一个问题:“劉”字由“卯、金、刀”组成的!想到这里,他心里有些犯急了,匆忙中下诏对外宣布:“正月刚卯”佩饰、金刀钱都不准再用!既然不许用旧钱了,那该用什么?仓促中王莽又宣布:“废除‘错刀币’、‘契刀币’、五铢钱,改铸小钱。新钱直径六分,重量一铢,上有‘小钱值一’字样,再加上此前督造的‘大钱五十’的新钱,总共分为两类,同时发行!”
此诏一出,立即激起了冲天民怨:“上次朝廷说用金子兑现钱,为何交了金子却不给现钱?堂堂朝廷,如此言而无信,这简直是抢劫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间商人很快作出了反应:
第一,新钱、旧钱我都要。民间贸易用旧钱,打发官府用新钱。
第二,私下开挖铜矿,铸造私钱。
王莽知晓后,忧心如焚。为了遏制盗铸,他又急忙颁下诏书:“严紧民间私自挟带铜、炭,违者一律严惩不贷!”
虽然在官府的极力打压与严密控制下,盗铸“私钱”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是民间用惯了“五株钱”,不愿使用这种“毫无信誉”的新钱。还有,这种新钱的“面额”太大,不好“找零”,使用起来极为不便。故而,王莽的这次改币效果甚微,旧钱在民间依然是主流,新钱只是应付官府时才用。
由于新钱一直流通不畅,王莽又急了。他匆忙下了一道诏书:“此前所铸的钱币多是大面额,无法应付小额交易。但是,如果钱币都是小面额,则运输装载很费事,成本太高。朕以为,若使钱币轻重大小各有等级,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天下民众必然欢迎!”
王莽没有经过仔细研讨,就迫不及待地打造了如下几类: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其中,钱币六种,金币一种,银币二种,龟币四种,贝币五种,布币十种。总计,货币共有六大类、六种名称,二十八个等级。其中的“钱货”、“布货”都用铜铸作,其中混杂铅锡,由于比例不对,容易磨损消耗。
最要命的是,钱币的种类实在太多了。怕是当时的经济专家也搞不清楚面值,何况普通百姓?民众生活陷于混乱,货币不能流通。民间舆论大哗,人人痛骂朝廷无耻。
了解到下面民怨沸腾、一片混乱,王莽知道这事又办砸了。他不得不再次颁下诏书,向全国宣布:“新的货币中,除了当值一钱的小钱、当值五十的大钱两种新钱并行以外,龟币、贝币、布币暂且停止使用!”
王莽此举,无疑是自打嘴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种“折衷”性的办法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在于,新钱没有经过试点就投入使用,在实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
第一,新钱大小不一,形状不等,难以辨认面值,也很难携带;
第二,新钱、旧钱混用,经常造成混淆。交易时稍不留意,就会带来损失。
第三,新钱的币值不稳定,民众普遍对其不信任。
第四,由于旧钱奇缺,暴利促使民间盗铸私钱的现象日益泛滥。
王莽锐意复古、推行新钱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为了推行新钱,他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第一,强制性鼓励新钱流通,逐步淘汰旧钱。
王莽规定,凡是外出的官吏、平民,必须带上足够的新钱作为通行副证。凡是不带新钱者,旅舍不允许住宿,关卡和渡口要盘问留难。公卿大臣入宫见驾,必须带上足够的新钱才能进入殿门。
第二,严厉打击盗铸私钱的不法行为。
凡是盗铸钱币的(无论是新钱、旧钱),一家铸钱,邻居五家连坐。所有的案犯,全部沦没为官婢(奴婢)。
即便是这样大的力度,还是无法改变人们对新钱的担忧,更是无法禁止盗铸私钱现象的发生。甚至有谣传说朝廷将来肯定要废黜新钱,恢复旧钱。故而,人们民间私下贸易都乐意用旧钱交易。时间过去了快一年,新钱还是无法正常流通。
对此,王莽如芒刺背,深感不安。为了使新钱早日进入正轨,他再次向全国发出严诏:“凡是出门只带五铢钱而不用新钱,又造谣说大钱要废除的人,与‘诽谤井田制’者同罪!一律流放到四处边远地区!”
此诏一出,民怨更深。从此,举国上下到处都是罪人:被指控私自买卖田宅者,私自买卖奴婢者、盗铸钱币者,不可胜数。不仅是平民,甚至连各封国国君、朝廷高级官员,也都上了司法部门的“黑名单”,成了通缉捉拿的对象。
王莽登基以来,不从世纪初发,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强行推行他的“新货币政策”。他的运气不好,恰好赶上了一千多年才有一次的气候剧变循环周期,自然灾害频仍。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商人失业,举国经济形势全面恶化,逐步接近崩溃边缘。百姓号哭于闹市,昼夜不绝。
古语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在治国方面,王莽确实很有才能。只是他的政策过于理想化,严重地脱离了现实。本来,他面对的是一盘好局。只要他稳妥前进,针对时弊慢慢改革的话,他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王莽过于性急,一心复古,一心想把国家建设成像上古三代那样的美好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他也想称为尧舜那样的千古明君。但是,“欲速则不达”,没有经过充分运年,硬是把一盘好棋走成了不可收拾的烂局。最终搞的不可收拾,一溃千里。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三)王田公有
对于土地问题的严重性,王莽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土地过度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问题。上古之时先王制定的“井田制”,是一个完美的近乎理想化的制度。一个成年男子可分到百亩土地,交纳十分之一的税收。国家富足,人民安乐。
王莽还认为,正是因为暴秦败乱圣人之制,废井田,改用商鞅 “以耕养战、以战保耕”的耕战结合之法。这种政策的好处在于,能够极大地调动民众参与作战的积极性。其结果是,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扫灭六国,使得国家统一。但是,由于井田制的被废,弱势群体(贫苦老弱鳏寡孤独)的土地被强权势力吞并。有权有势者占据着无数膏腴美田,而穷苦人却无立锥之地。汉承秦弊,二百年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部分民众因为土地制度的不合理而变得更加穷困。
王莽认为,西汉开国以来的低税收政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指出,文帝时下诏减轻土地税,宣布所有的土地一律按三十分之一征税,本来是想减轻民众的负担,缓和矛盾。再加上以钱代劳的役、赋、贡等税金,民众们虽然是“三十税一”,实际上却缴纳了百分之五十的税!贫富分化日趋严重,权贵富豪日渐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穷人衣食无着,活的连富人家的牲口都不如。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奋起反抗。几年来各地不断发生的暴动反抗,足以证明这一点。
王莽对当时设立奴婢市场很是不满。他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奴婢虽然身份下贱,但是他们也是人。把人与牛马放在市场里买卖,实在太不人道!奴婢市场必须取缔,交易必须停止。
应该说,王莽的这种看法是相当深刻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他的解决办法是:应该恢复“井田制”,土地收归国有。
始建国元年,王莽刚即位,针对土地过度兼并、奴婢过剩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下诏宣布了如下政策:
第一,全国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
第二,所有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第三,恢复古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井田制。
王莽在诏书中宣布:“男口不足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九百亩)之家庭,必须把多余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每人百亩的古制从政府手中领取。有敢违抗者,流放四夷!”
次年(始建国二年),王莽接受了国师公刘歆的建议,开始深化经济改革。逐步开始在全国推行特殊商品专卖制度,即实行“五均六埂敝贫取
“五均”是指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都市中设立的管理市场的机构 “五均司市”、钱府(银行)。“六埂笔怯晒艺莆罩笱巍⒁碧⒛鹁啤⒅⑸薮任逑钐刂中幸怠R宦捎晒易ㄓ恍硭饺司M保扇丝刂泼酱笤螅栽谄渲胁梢㈤圆伞⒂媪缘拿裰谑杖∷笆铡=姑窦湫蠊皖祝シ刚咭宦闪鞣诺轿骱?ぁ
“五均司市”的职责是:在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对各类货物定出上、中、下三等价钱,明码标价,保持市价的稳定。
政策规定:凡因国家定价而卖不出去的五谷、麻布、丝绸、棉絮等,经均官(“五均司市”的长官)调查确认后,一律由政府按照制造成本收购。
政策还规定:一旦物价上涨,如果某项物资(如粮食)超过平价一个钱,各地均官就要将库房所藏货物以平价卖给百姓。反之,如果价格下跌,低于政府规定的平价,政府则不予干涉,任凭民间百姓自由交易。
另外,民众如果无钱做生意或者周转有困难,可以到钱府去赊贷,月利率全国统一,都是百分之三(即一百钱收三钱利息)。
出台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节制豪强、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打击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保持市场稳定,促使国家获得稳定得巨额税收。
为了使国家富足,王莽还下诏规定:
第一,鼓励农桑。凡有田不耕种,称为不殖,要罚交三个人的赋税;
第二,鼓励植树造林。城市中房宅不种树的称为“不毛”,罚交三个人的布匹。
第三,打击游民。平民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处罚布匹一匹。缴纳不出布匹的,则应为官府做工,由官府供给其衣食。
第四,天下所有经营者,诸如工、商、渔、猎、牧、卜、贩之类,必须每月自觉向官府申报收入所得。官府进行核实,去除成本从纯利中抽取百分之十作为税金。胆敢逃避申报,或申报不实的,把经营所得没收,并处罚为官府服役一年。
王莽的这一政策,很快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甚至形成了“雪崩式”的连锁反应。
经济问题自有它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以某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王莽的土地政策,几乎遭到了全国各个阶层的一致强烈反对。
王莽的“王田”政策规定:土地一律收归国有,全部改为“王田”,将其平均分配给各个,而且不许买卖,这一政策不仅严重伤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而且伤害了贵族、官僚、地主、商人的利益,也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大地主集团,他们手中本来拥有大量的田产,他们岂能拱手让人?土地是农业社会最大的财富,也是所有人的“命根子”。无论是谁要夺取他生存的基本依据,贵族、官僚们不和这个人“玩命”才怪!无论这人是谁,哪怕他是皇帝!
中小地主们也是一样,他们比贵族、高官还惨,贵族、官僚们好歹还有俸禄,可他们除了靠土地收取地租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收入。王莽要他们把祖上几辈子辛苦积攒下来的“祖田”平均分配给那些泥腿子,他们岂能不切齿恨?商人们也恨王莽:我们全靠着转手倒卖赚钱,你夺了我的财路,不让我做买卖,是何道理?
平民们也恨王莽。王莽天真地以为真正实行“十税一”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事实上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