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作者 罗衾不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已)。

当然,英雄的定义似乎还应加上一个条件,也就是英雄所干的大事,应该是好事,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应该是有益的。比如董卓也干了不少“大事”,但没有几件是好的,他怎么能算是英雄呢?但也许是我多虑了,英雄的定义里也许已经包含了道德判断。
既然刘备是英雄,那么他究竟具备哪些英雄的素质?或者说,从刘备身上我们可以品味到哪些作为英雄所必备的条件呢?
其实,做一个英雄并不复杂,就是要做一个有内在勇气和道义感、责任感的人,也就是在道义感或责任感的驱使下敢于承担一般人所不敢或不愿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很多时候,英雄也许与常人无异,看不出有什么英雄气象,甚至还似乎低人一等,但在某些危难关头其英雄潜质会被突然唤醒并爆发出来。这一点,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岗位。在清朝末年,山东出了一位行乞办学的武训,难道他不是响当当的英雄吗?只要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而敢于挺身而出,在那一刻他就是一个超越常人的英雄。英雄与常人的根本区别也正在于此,就是在关键时刻敢于出头。陈寿夸刘备是“英雄之器”,就是夸他是有种的人,是做英雄的料。

不过至于什么叫有种,也得细分析。在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英雄典型,不幸的是他们二人相遇了。项羽有种的表现,是勇于冲锋陷阵,虽万千人吾往矣,兵败垓下却不愿回江东重整旗鼓,他认为那是没种的表现。而刘邦在项羽的追击下,可以把老婆孩子都扔了,项羽要烹他的父亲,他也若无其事,这是没种的表现吗?当然不是,因为刘邦把取得最后的胜利当做有种,而其间的任何动摇和放弃才是没种,而项羽却固守着贵族的尊严与风度。

总的来说,敢于为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为常人所不能的人,那就是英雄。但在本文,我们所谈论的英雄,不想涉及太多的类型,而只涉及那些自创基业的“主公”型人物,如曹操、袁绍、吕布、公孙瓒、、孙坚、刘备、孙策、孙权等曾经拥地自雄的一方诸侯。而诸葛亮即使被后人捧上天,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等人也是神机妙算,但他们并未自创基业,因此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倒是曾经独当一面的关羽、周瑜、陆逊在某些时候却略微接近这一讨论范围。

为什么要如此设定?因为只有主公型的英雄,才能完整涵盖立志、聚才、起兵和发展等“打天下”的全部课题,而作为一个幕僚或像诸葛亮那样半道入伙的人,不可能涉及全部课题。自然,我们最后必须将讨论归结到英雄们的品质,这是他们的内力以及胜败的最后依据。
公孙瓒、袁绍、吕布等人不能不说也是英雄,但他们是失败的英雄。这也不怪他们,这是因为三国历史过于残酷,将斗争推到了极致。公孙瓒拿下了不少地方,袁绍却要跟他争;袁绍平定了黄河以北,但前进的道路上却拦着曹操;曹操好不容易平定了北方,却在长江上翻了船。假如在别的时代,也许公孙瓒或袁绍就成事了,而曹操也许就能统一天下了,但在三国时代,强中还有强中手,即使英雄也要见个真章,也要分出三六九等,公孙瓒、袁绍只好早早出局,曹操也只能壮志未酬身先死。

在众多三国英雄中,最后从人堆里滚出来的是英雄中的英雄,是曹操、刘备与孙权。但孙权其实是曹、刘子侄辈的,开创孙家基业的不是他,而是孙坚和孙策。换句话讲,孙权的父亲才是曹、刘的同辈人和同一等级的人物。因此,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说得好:“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在曹操眼里就是娃娃。
曹操与刘备是最后的英雄,同一等级的英雄,但他们不属于同一类型。在这里,我们先放过曹操,单说刘备,看看他这类英雄到底是什么材料以及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刘备是什么样的英雄,陈寿在《先主传》里做了最为精到的概括:“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这八个字,把刘备的英雄本质说到家了,即刘备属于典型的草根型英雄。出身名门的袁绍不会这样,家底雄厚的曹操不会这样,家底不薄的公孙瓒不会这样,出身可疑的吕布也不会这样,而只有出身正经人家(汉室宗亲还不够正经吗?)但又贫苦无依的刘备才会这样。换句话讲,要想在三国时代成为英雄,对于刘备这个出身的人来说,“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是唯一的方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作为一个普通人,只有胸怀远大,坚忍不拔,才能甘于从最底层做起,并忍受一个个挫折,等待下一个机会;也只有宽厚,才能吸引人才,聚拢人才。换句话讲,在任何一个阶层,都有成功并成为英雄的机会与可能,关键看你怎么去做。在草根阶层,要做一个“主公型”的人物,要开创一番大事业,就得按这条路走。因为你没有骄人的资本,没有大牌可拿,没有脾气可耍,而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聚才成势。

“弘毅宽厚”,其实是刘备这类英雄的本质特征。陈寿同时还强调刘备“知人待士”,这其实揭示了刘备这类英雄最重要的外在特征。那时的人不老是说刘备有“枭雄之姿”吗,“枭雄之姿”是个什么样子?其实也无非就是这个样子,看似平常,却又似乎深不可测。至于刘备的制胜法宝“仁义”,也仅仅是由宽厚这一品质派生而出的,只不过把对待身边兄弟们的做法扩大到老百姓罢了。

所谓弘毅也是志向与韧性的结合体,没有这两个字,刘备干脆就别打天下了。马拉松比赛开始时,他在起跑线上已经慢了一个小时。按理说,他还赛个什么劲?干脆回家歇着得了。但刘备没有,他坚持下来了,一往无前地迈开自己的脚步,并终于在四十公里的时候追上了曹操。所谓韧性对刘备而言也不是问题,一开始就是输,只要继续跑下去,是不是胜利,反正都是赚的!不赚白不赚!

刘备以其“英雄之器”走入残酷而曼妙的三国历史,最终千古留名。那么,刘备的“英雄之器”是怎么造就的?难道他从小就具有英雄的潜质吗?请看第三回:大树楼桑。
第三回:大树楼桑
刘备出生于东汉涿郡涿县楼桑村,历经近两千年风雨,这个小村庄依然屹立在冀中平原的土地上。楼桑村坐落于涿州西南十五里(今涿州市东南30里),至今村内村外桑林片片。
自古以来,中国的英雄似乎总是天生异种。按理说《三国志》的正朔在魏晋,但陈寿还是按捺不住对先主的推崇,对刘备的相貌进行了夸张的描述,说他双手过膝,耳朵大得自己都能看见。这样的相貌的确不凡,以至于刘备被时人骂做“大耳贼”。
人杰往往是由于地灵,但冀中平原自古就是一块朴实无华的土地,似乎没有灵异之象。在中国古代,普通农家都过着自耕自织、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要在农田里劳作,还要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因此家家都有桑田,房前屋后也遍植桑树。要说老刘家的不凡之处,就是他家院角那棵桑树了,它有五丈多高,而且树冠宽大、枝繁叶茂,“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既像车驾上的华盖,又像半空中搭起的一座小楼,十里八乡的桑树都比不了它,以至于往来的人都说这户人家早晚得出贵人。这棵参天大树是看着刘备长大的,记录着刘备幼时的豪言壮语和少年时代的成长。后来刘备称帝,他的家乡被远近的乡邻叫做“大树楼桑”。

涿州在燕京正南一百二十里。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燕京就是燕赵之地经济文化中心,而涿州就是出京的第一站。这个地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代不乏人,除了刘备和他的老师卢植以及猛将张飞,北魏还出过一个喜欢找麻烦而为《水经》做注的郦道元,唐代出了一个苦吟诗人贾岛。此外,唐朝苦人出身的禅宗六祖慧能以及喜欢说实话办实事的宋太祖赵匡胤,他们的祖籍也在这里。今天的河北人给人的印象大都是精明无比,而在明清以前他们却净出些吃苦耐劳的实诚人。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4节

作为儒学的一代宗师,刘备的老师卢植老先生年轻时曾跟郑玄一起拜当时的大儒马融为师,并成为马门的佼佼者。这个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不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旷世高人。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不忘耳目之娱,大帐前面学生们闷头读书,大帐后面却是鼓乐喧天,一帮家伎舞女载歌载舞,他老人家怀里还搂着一个也说不定,据说以破坏礼教为尚的魏晋“风骨”就是从他这开始的。跟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哪里是上课,简直是在经受折磨和考验。但卢植还真是一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跟风流成性的老师学习多年,眼睛从来没扫过那些舞女一眼,终于炼成“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的大儒。不过,这样的老师不会教得太仔细,于是卢植落了个“好钻研精义而不拘守章句”的评语。估计是他的老师没工夫给学生细解“章句”,只好自己去琢磨“精义”了。让卢植露脸的是,后来他带出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是公孙瓒,三国第一霸;一个是刘备,三分天下。有了卢植的底子,卢氏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名门望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上涿州出的名人,似乎都可归为奇人和怪人一类,但究其本质却都是老实人,做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刘备就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在他身上似乎也并存着“老实”与“怪异”两种成分,由此走上了他的英雄之路。
英雄自有英雄之器,英雄都是天生的料。百炼成钢,但炼的首先得是钢;烈火真金,但炼的首先得是金,否则都是白忙活。因此作为一个英雄,肯定从小就与常人相异,刘备也不例外。但这种与众不同,倒不是像虞舜和项羽那样一个眼睛里长着两个瞳孔(重瞳),也不是一定要显露现出什么英雄气概,而是要具备一种过人的特殊的内在品质。

少年时代的刘备就具有这种特殊品质,那就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宽厚,而他日后为人称道的“仁义”,也无非是这种品质的延续和发展。人的秉性真的从小就不同吗?没错!三国时代的孔融三岁就懂得让梨,难道是谁教的?秉性使之然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善良是一种天性。即使一奶同胞,秉性也判然有别,命运更是天差地远。
在很多时候,具有善良根性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似乎总比别的孩子更加天真,乃至愚钝,但最终会走得更远。当刘备幼时站在那棵大楼桑树下,用手指着郁郁葱葱的树冠,对小伙伴说:“别看现在我家穷,将来我一定会坐上有这么大华盖的天子之车”(吾当乘此羽葆盖车)时,可以想见这个可怜孩子的孤独与无助。刘备幼年丧父,家道破败,但他的宗室身份,乡人知道,刘备自己也知道,乡人大概少不了逗他或嘲笑他,说你们家以前可不这样,还做过王爷呢。也许,从年幼的刘备嘴里说出的那番豪言壮语正是在一次次嘲笑的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英雄不遇,古今同慨。

刘家的中兴昙花一现,家底还没攒厚就又一次败落了,沦落到孤儿寡母织席卖鞋的境地。这一波三折的家史,不能不对刘备的成长造成重大影响。在帮助母亲织席贩履的困苦阶段,刘备领略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无比辛酸,“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先主传》)的性格大概正是在这一阶段炼就的。这段日子虽然辛酸,但对他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其实,家遭变故并吃过苦,对于每一个官宦家子弟来说,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未尝不是他们摆脱纨绔子弟宿命的一个机会。大家族嫡出后继无人,而旁支庶出却人才辈出,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当年西汉灭亡,正是靠汉景帝第七子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在乱世中剪灭群雄,才得以光复汉室江山。而今,又出了一位汉景帝的远支玄孙,他也要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为汉室挣回一点颜面。他,就是住在幽州涿郡涿县大树楼桑连谱系都难以稽考的汉室宗亲刘备刘玄德。

幼年的刘备也不是一天好日子都没享受过,要不稀罕个“美衣服”就得了,怎么还同时向往“狗马”、“音乐”那样的高消费呢?同时,有心的族人也越来越发现刘备的确不是一般材料了,于是给予他越来越多的资助。《先主传》里特地留下了这位族人的名字,刘元起,大概是刘备的远房叔伯吧。
历史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大概是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没少给自己的仨儿子痛说革命家史,说爹爹小时候可没少吃苦,还跟着你们奶奶一块织过席子卖过鞋。幸好你爸爸命中总有贵人相助,才创下了这么大的家业。记住:你们刘元起叔祖就是咱家的恩人,以后等咱们打回老家去,一定要报答他老人家呀。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刘备的苦日子并没过多久,而且幼年也曾读书识字,这一点对于刘备的成长关系重大。三国时代之前有文盲打天下的例子,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三国时代以后也有,但这样的事情在三国时代却不成,一个文盲在那个时代蹦跶不了几天。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定,刘备小时候不可能一直跟着母亲织席卖履,那样涿州只会多出一位小商贩,而不会出现一位刘先主。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想起近代中国的一个伟人毛泽东。毛泽东尽管生长在韶山冲一个殷实的富农之家,但他的父亲却目光短浅,不仅对自己的这个长子异常严苛,而且阻挠他继续求学。如果不是得到母亲家族以及其他族人的资助,毛泽东也许终身就是韶山冲的一个小地主或湘潭县城里的一个小生意人,但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长沙读师范时,毛泽东已经成为一个出了名的学生。后来得杨昌济教授的赏识,又在北大图书馆任过职,回到长沙俨然已是一个小小的名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熹平四年(175年),刘备十五岁,刘备的母亲让他拜当时大儒卢植为师。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卢植的学生,一是刘家接受了可观的资助,摆脱了经济困境,甚至出得起不菲的束脩(学费)了;二是卢植也是涿县人,是刘家的乡党,而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多少也帮了点忙。
母亲这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从此,刘备不再是大楼桑树下那个孤苦无依的孩子,而是一个跃跃欲试要开创自己伟大前程的不凡少年。缑氏山下,风云际会。请看第四回:求学缑氏。
第四回:求学缑氏
刘备离开家乡,来到缑氏山(今河南偃师东)师从卢植。卢植身为一代大儒(儒宗),开的不是扫盲班,自然刘备也不是接受启蒙教育,而是求取大学之道。这也印证了刘备少年时代接受过启蒙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否则太砸卢植的牌子了。
刘备在卢植门下时间不长,因为正是在熹平四年,卢植由于广才学、通文武,被朝廷任命为九江太守,后又转任庐江太守。尽管刘备不喜读书,但似乎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三国志》中记载了不少刘备出口成章、辩才无碍,甚至玩弄文字的故事,这说明缑氏山的学苑氛围对刘备多少有些影响,刘备在气质上多少也有点半吊子文人的意思了。

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拥有了“卢植学生”的名头,在那个时代这是所谓社会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上仕途乃至成为社会名流的重要条件。
从刘备后来的成长道路来看,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刘备结识了一个领路人——同学公孙瓒。这是刘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缘,这个公孙瓒改变了刘备的一生,没有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刘备的命运肯定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在卢植先生那里,第一次见到公孙瓒,刘备的感受肯定是震撼,在他的生命中也许这是第一次窥见一个世家子弟的风采。
出现在刘备面前的公孙瓒,身材魁梧,风姿伟岸,是一个阳光灿烂型的标准帅哥。也许更让刘备羡慕的是公孙瓒身上所流溢的那种世家子弟所特有的“范”,他神态自若,挥洒自如,说起话来虎啸龙吟,好像没有他办不到的事。可怜的刘备,虽然号称汉室宗亲,何时有过这等气度?刘备十来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到集市上卖苇席和草鞋,低三下四,看人脸色,仰人鼻息,只学会了“善下人”的本事。沉默寡言,在人前甚至有些木讷拘谨的刘备,第一次发现竟然有这样意气张扬的人生,人竟然可以活得如此精彩。

公孙瓒,字伯珪,幽州辽西令支(今河北省东北角的滦县、迁安一带)人。幽州管着今天的河北北部以及辽宁、吉林的部分地区,属于东汉的东北边疆。《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公孙瓒的身世,但《后汉书》上有一笔,说他“家世二千石”,看来至少在他祖、父时任过郡守一级(相当于今天的局级)的官职。大概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在本郡做了书佐,也就是一个抄抄写写的小吏,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秘书。《后汉书》怕别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世家子弟怎么做了小吏,于是特意写道:“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看来公孙瓒尽管家道不错,但他却是庶出。不过这个“贱”字似乎还暗示不只庶出那么简单,也许他的母亲甚至都没有名分,而只是女婢或家伎。平常人家的子弟,能在郡府混个小吏也就不错了,但以公孙瓒的家世一开始做这样的差事却不见得有什么光彩。

前文已经说过,世家巨族的庶出或旁支往往更出人才,这个公孙瓒无疑又提供了一个例证。由于他才干出众,侯太守对他非常器重,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什么才干呢?史书记载的是,聪明机变,口齿便给,记忆力超群,每次汇报工作时也没废话,而是攒齐了几件事一起说,毫无差错。这样的干部,即使搁到现在,也一定会得领导欢心的。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5节

说来有趣,那时与现在虽然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