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娇陈身为小八的母亲,也有同感。
裴母却是一脸惊疑的看着吕喦,招了招手道:“过来,到近处来,让师母看得清楚一些。”
裴旻吓了一跳,忙道:“母亲,您的眼睛?”
裴母今年已经年逾六旬,这把年岁视力有所下降是人之常情。但裴母天天练习刘神威的养生术,吃住也极有章法,从未听过有视力问题。
娇陈、公孙幽也脸色微变,她们日夜侍奉裴母左右,也未发现自己的婆婆视力衰退,若真如此,她们就太失职了。
裴母却有些肃然,看着已经到近处的吕喦半响,突然笑道:“乖,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她摸了摸吕喦的脑壳,招呼了三郎一声,让裴三郎带着他出去玩。
裴三郎早已停下来练剑,见父亲带着一个年岁跟自己相仿,同样拿剑的小伙伴,早有上前搭讪的心思,此刻得裴母允许,笑嘻嘻的上前,拉着吕喦一旁玩去了。
裴母说道:“我有些累了,你们先回去吧。”说着又看了裴旻一眼道:“扶我进屋!”
裴旻心底有些不安,裴母这语气表情,显然生气了。
带着几分拘谨的上前,裴旻扶着裴母一同进了屋。
“跪下!”
果然一进屋,裴母变了脸色,厉声叫喝。
裴旻不敢有半点迟疑的跪了下来,“母亲,千错万错是孩儿的错,您消消气,可别气坏了身子!”虽说不知自己的母亲为何发怒,但道歉准没错。
裴母怒道:“喦儿的母亲到底是谁?为娘知道你威势极盛,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诱惑。越是如此,越要克己复礼,明辨本心。不能误入歧途,遭受千古骂名。”
裴旻莫名其妙,委屈道:“娘,这是哪里话,喦儿的母亲真的是吕氏,他的父亲……不对,这个我不知喦儿的生父生母是谁,他是高内侍收养的孩子。跟孩儿没有关系!母亲不会是因为他跟小八有几分相像,怀疑他是我的孩子吧?”
裴母怒道:“什么跟小八几分像?为娘还没有老糊涂。为娘当初跟你说过,小八、三郎都随母相,两人只有你小时候的三成模样。可喦儿跟你五六岁的时候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不说十成像,也有九成。”
https:
请记住本书:。九天神皇阅读网址:
第五十九章 确定身世 郭子仪归来()
裴母的话将裴旻说懵了。
裴旻方才明白,裴母为何会动怒,她以为吕喦是自己的私生子,而且吕喦的母亲还是那种见不得人类型……
这什么跟什么?
不对,自己是记不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了,可自己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她怎么可能在这方面弄混了。
莫不是巧合?
这世上并不缺长得相像的两人。
这也太巧了吧?
巧合的已经不真实了。
裴旻混乱了半晌才道:“娘,孩儿真的毫不知情,吕喦是高内侍为了排解他夫人吕氏的寂寞……”
他说道这里,脑海中突然浮现原本一些说不通的事情。
吕氏是黄花大闺女无疑,嫁给高力士的时候不过十五呢。记得当初去高内侍家做客的时候,高力士就说过对吕氏的愧疚。当初年少,为了争一口气,通过威逼利诱娶了吕氏,要让所有人知道太监又如何,太监一样能娶妻,一样能娶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就是为了这一口气,耽误了吕氏的终身。
因为这番愧疚,高力士对吕氏极好,可谓有求必应。对于吕氏的父母,都很孝顺,提拔吕玄晤为少卿、刺史,吕氏子弟都做了大官。
但如果真要收养孩子,以这个时候的风气从吕氏门中过继一个是最佳选择,还有亲属关系。就算要领养孤儿,也不至于领养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吧。
这个时代婴儿的存活率极低,吕氏没有足够的奶水,也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领养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怎么说也说不过去。
找奶妈抚养?这倒是个法子,可领养孩子的本意是排解寂寞,事情都交给奶妈干,排解哪门子寂寞?
更何况婴儿除了吃就是睡,压根就没有好玩的地方。
高力士心细如发,处理事情,面面俱到,照顾李隆基琐事,深入细微,分毫不差。如此人物,又岂会干这种蠢事?
除非这个孩子是自家的!
念及如此,裴旻突然打了一个激灵,想到了一个封尘已久的疑问。
在记忆深处,昔年自己去高力士家做客的时候,喝了他中山冬酿,然后醉倒不醒。
高力士是说中山冬酿厉害,但裴旻经过梨老的诊治,却发现中了一种叫做忘忧草的东西。
高力士是岭南冯家人,忘忧草是冯家的特产。
当初自己因为没有任何的不适,又在对付青龙的当头,觉得没有必要与高力士这样的人物为敌就没有深究。
如果那个自己失去意识的那个晚上……
这一切都跟自己想的一样,所有的疑问都揭开了。
那么这个吕喦真有可能是自己的儿子。
裴旻也不瞒自己的母亲,将当时发生的事情细说。
裴母也怔怔了半晌,吐出了一句话道:“这是借种?”
裴母原先是裴家的歌姬,见多识广。
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无所出是很严重的事情,借种一事,不能说是风气,却也不是什么奇文。
只是裴母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居然给他人借了种,这未免有些尴尬。
裴旻也让说的有些面红耳赤,道:“这个只是猜测,未必属实。”
裴母本来就信自己儿子为人,只是吕喦确实太像太像裴旻小时候了,说他们不是父子,裴母都不信。
听极缘由,裴母也知自己错怪爱子,说道:“起来吧,此事你要好好去查一查,确定了再做打算。”她嘴里说的勉强,可心底却很清楚,吕喦就是自己的孙子,他们太像了。
这种事情,裴旻不好明着去调查。
但要不了半日,宁泽就带着消息来了。
消息很详细,详细到很多细微的事情都一清二楚。
裴旻并不奇怪,高力士之前的地位身份太高,作为李隆基生前的第一红人,他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代表着李隆基的意思。
李隆基身为皇帝,百官不方便接触巴结不到,高力士是唯一的选择。
那个时代巴结高力士的人就如过江之鲫,即便是当朝宰相,太子皇亲遇到高力士都要恭恭敬敬的。他有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为人注意。
高力士何时领养吕喦,何时摆庆功宴,在长安都是轰动一方的大事,几乎人尽皆知,时间细节一问就知道。
宁泽将自己调查的结果告诉了裴旻。
裴旻两处一印证,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
高力士给吕喦举办抓岁礼的时候,正是自己做客高府之后十个月以后的来年。
十月怀胎,产子,又过一年,时间完全对的上。
宁泽继续道:“属下还查到了吕氏在哪一年左右的时间,行踪有些反常,这是属下从吕家人嘴里问出来的。以往吕氏逢年过节都会回自己的父亲家里探望父亲、母亲,每过一段时间还会给公子祈福。”
“给我?”裴旻一脸讶异。
宁泽颔首道:“对的,据说是公子救过他们一家人,吕氏一直将公子视为恩公。”
裴旻听吕氏说过,那是自己担任御史中丞,负责处理官员的违法犯忌。
吕氏初来京师,因相貌绝美,给长安的恶吏看上了意图强娶,是御史台处理了此事,将吕氏救出魔爪。
这些吕氏亲自给他道过谢的,只是裴旻想不到她会做到这一步。
宁泽继续道:“而那一两年,吕氏却一直呆在高府,几乎足不出户,都是吕玄晤自己去高府看女儿的。吕家人那段时间根本见不着吕氏的面,还有了些许怨言。后来又如以往一样,给公子祈福、探望父母,从未拉下。”
裴旻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你下去吧。”
一切都水落石出了。
毫无疑问,吕喦确实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给高力士设计了。
怎么办?
裴旻有些为难,吕喦自小到大受到高力士、吕氏的培养呵护,自己强行将他抢过来?
以自己现在的权力,要做这事情,是轻而易举的,只是这样做对与吕喦对与吕氏对与高力士都有着极大的伤害。
尤其是现在,高力士以患病在身,时日无多。
生父、养父都是父亲,裴旻不想让吕喦恨自己。
目前就这样吧!
裴旻思前想后,决定将此事暂且搁置,不能让吕喦经受他这个年岁,承受不住的打击。
不知不觉,裴旻已经带入自己身为父亲的义务了。
这天,裴旻还得到了另一则消息,郭子仪领着凯旋之师过了潼关,不日即到长安。
第六十章 肃然一拜()
郭子仪凯旋回朝,裴旻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长安迎接。
郭子仪回朝,意味着持续两年的叛乱正式平息。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郭子仪值得受到如此殊荣。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的表现不仅仅是收复了北地、辽东,还有转战河东,固守太原,以三千劲旅,对抗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十万大军的战绩。
反攻的号角是裴旻来长安之后吹响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郭子仪之前的功绩。
非但不能,还要区别对待。
那个时候庙堂呈现混乱局面,李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的在背地里唆使李琰放昏招。
可以说若非郭子仪死守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若非张巡转战中原,连破叛军,给李唐王朝争取到喘口气的时间。
史思明、令狐潮的大军南下,江淮、荆襄一地必然是保不住的。
江淮、荆襄一失去,江南长江天堑的优势不再。那局面就大不一样了。
唐王朝最艰难的这个时间里,历史上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李光弼,正跟着裴旻对决阿拉伯。
故而这第一之功,改落到了郭子仪的头上。
也正是因为在满朝动荡的时候,郭子仪、张巡这样的人物站了出来,拖住了叛军两路共计十五万兵马,给裴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故而加上这之前的战绩,郭子仪毫无疑问是第一功臣。
郭子仪得礼部通知,知晓裴旻亲自率庙堂文武迎接,吩咐身后大军缓行,亲自领着北征诸将往十里亭赶去。
抵达百米之外,郭子仪下马快步前行,走到近处,直接跪伏在地,高声拜道:“郭子仪叩见裴相!”
作为三军主帅如此,身后的十数位大将自不能站着,一并伏地叩拜。
裴旻一时间有些讶异,郭子仪一身戎装。
这军中有不成文的规定,将军着甲见上无需行大礼。
郭子仪穿着铠甲,居然行此大礼。
裴旻忙上前将之扶起,笑道:“将军乃平定叛贼的大功臣,何须行此大礼。”
郭子仪由衷道:“若无裴帅,焉有今日的郭子仪。”
对于裴旻,郭子仪一直有着小小的愧疚与感激,三次举荐的大恩一直不敢忘怀。
不只如此,李亨的所作所为已经传遍了天下,更是让郭子仪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对于李琰这个皇帝,郭子仪心中存着一定抱怨不满,其中的原因正是李祎。
郭子仪因裴旻的举荐,一直被重用,但一直又得不到真正的施展。直到遇上了李祎,李祎有足够的才干,也有足够的魄力,兼之裴旻这位尚书令的支持,郭子仪才真正放开了手脚。
李祎也很倚重郭子仪的才华,郭子仪亦很尊重自己的这位上司。
安禄山被逼造反,郭子仪作为李祎的心腹,对于时局看得最是透彻。
必胜的局面,硬生生给弄的失败了不说,还令得李祎惨死。
这一切都是李琰听信谣言的结果,兼之此后李琰昏招迭出,更加引发了郭子仪的不满。
不过郭子仪是标准的儒家将帅,不管他对李琰对朝廷多么不满,忠君爱国的本心初衷是不变的。不会因为自己的不满而耽误事情,只要皇帝朝廷需要他,不管受过多少委屈,他都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朔方诸多事情,郭子仪不了解详情。但是李亨第一时间找到了他,而且给出了平叛的蓝图。
无可否认,李亨自身的才略远胜李琰。
出色的口才,深沉的心机,收买人心的手段,都高于李琰不止一个档次。
郭子仪不会参与庙堂之争,但是面对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亨,还是乐意见到的,也表达了效忠之意,只盼着李亨能够扭转局势,带领他们挽回劣势。
所以当初裴旻与李亨命令冲突的时候,郭子仪尤其为难。
李亨是他认可的对象,而裴旻拥有拯救唐王朝的力量,而且他的调令处处针对安禄山的死穴,平定乱世指日可待。
最终郭子仪选择了听从裴旻的指令。
一方面裴旻的指令没有任何问题,另一方面郭子仪相信裴旻能够引领庙堂走向辉煌。
郭子仪选择李琰这个皇帝,根本就不是选择李琰,而是选择站在李琰这边的裴旻。
结果让郭子仪吓出了一身冷汗。
郭子仪万万想不到李亨干了如此多的坏事,就连李祎的死都跟李亨有关。
想到自己如果站错了队,就等于助纣为虐,得到消息的郭子仪当时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如果不是裴旻的存在,郭子仪实难想象自己一错再错会错多久。
故而这一次,郭子仪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裴旻,将他从邪路引归正途。
对于裴旻在军中的威势,满朝文武早已见怪不怪,见郭子仪如此敬重裴旻也没有他想,今时今日庙堂之上没有任何人有实力制衡裴旻。
别说李琰现在对裴旻言听计从,即便他有其他心思,也没有实力能够抗衡。
裴旻不知郭子仪别有深意,但他拟定的蓝图中,郭子仪作为六帅之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子。
能够得他支持,尽释前嫌,那是再好没有的事情了。
拉着郭子仪,裴旻与诸将在长安百姓的欢呼声中抵达了皇城,拜会了李琰。
安史之乱的叛贼,尽数聚集长安。
针对他们,庙堂几乎没有多余的耽搁,直接下达了处罚告示。
贼首安禄山、史思明、高尚、严庄同为贼首谋主,凌迟处死,安禄山、史思明诛九族,高尚、严庄灭三族。
张万顷、孙孝哲、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俊雄、安晓、李钦溱、李立节、阿史那承庆、范秀严、阿史那从礼等主要将官,一律处死。
余者罪轻有才之将,流放西域、阿拉伯,以充实西方实力。
对于那些与安禄山暗通款曲的世家,裴旻也毫不留情,该杀的杀,该罚的罚,该流放的尽数流放。流放之地,也改为了阿拉伯。
这一连串的处罚,展现了李唐王朝对天下的控制。
当然有罚自然有赏。
满朝文武都盯着即将公布的奖赏。
这一次的嘉奖,不只是安史之乱的,击败西方第一强国,攻下阿拉伯国都这盖世之功,同样嘉奖算计在内。
第六十一章 文武之冠 赏无可赏()
这一年的三月,注定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为了庆贺安史之乱平定,为了庆贺王忠嗣、封常清、高仙芝三将长驱直入,兵临地中海畔,攻取了西方阿拉伯帝国的国都大马士革城,创下了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壮举。朝廷在源乾曜的提议下更改了年号。
将原先的纯宝改为广德,取义为“广聚英才,德泽四海”。
这一年也正式改为广德元年。
现今唐王朝的疆域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高宗时期,华夏王朝,创立至今,疆域最广的时代,便在此时。
广德元年三月朔日大朝会。
长安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参与平叛安史之乱与阿拉伯会战的将官一个个黎明时分出了家门。
他们经过了皇城,祭过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一并汇聚在了太极殿内。
裴旻看着太极殿内的一众文武大臣,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有这些人在,现在的大唐只会蒸蒸日上,不会重蹈覆辙。
主持这种大朝会的自然是李琰,裴旻并没有越俎代庖,但所有的一切皆是他安排妥当的。
将官的功绩,文臣的校绩,如何提拔,怎么提拔,这一切他已经拟定了表格,早在五日前就上交到李琰的手上。
李琰若有异议,他会根据表格的任命进行修改,然后通过中书省传到裴旻手上。
当然裴旻并没有收到李琰修改的表格,显是完全同意他的安排。
对此裴旻颇有些无奈,自己不是没有劝过李琰,但李琰依旧为自己造成的大动荡所影响。小事上还能有点主见,大事上根本不敢作任何决定。而且李琰才干就是如此,小事上的诸多决定不是很高明。
这也就让裴旻很多时候很纠结,难得李琰自主一把,自己是听,还是不听呢?
听,明显是个馊主意,公布下去不利于政策的通行,还有损李琰的威严。
不听,又觉得会打消李琰的积极性。
左右为难,莫过于此。
索性对李琰也不抱希望了,反正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唐王朝的下一代。
李琰在至尊之位上,显得有些提不起精神,面前云云琐事,让他心烦意乱,想着自己依旧无动于衷的小老二,原本的不自信变得有些自卑,看着拜服在自己面前的文武诸将,并没有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便如例行公事一样,带着几分敷衍的说道:“众卿平身吧!”
见文武礼毕,李琰继续道:“此番我朝经历前所未有之磨难,西有强寇阿拉伯入侵,东有安禄山造反作乱。全赖诸公并兵力,得以西破阿拉伯,东诛安贼,创下亘古未有之伟业。朕今日于这太极殿中论功行赏,表诸公尽忠为国之心。”
群臣再拜。
李琰说着就闭嘴不言了。
一旁的太监双手摊开长长的圣旨,高声道:“天地崩塌,内有贼寇,外有强虏,尚书令,陇右、河西节度使、按察使,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辅国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