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剑圣-第3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隋大业六年六月,尉文通起义开始,王万昌起义,瓦岗农民起义、翟让起义、王薄起义、刘霸道起义、郝孝德起义、格谦起义、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朱燮起义、管崇起义、吕明星起义、向海明起义……

    短短十数年间,造反的百姓遍布全国,前前后后细数下来有一两百起……

    这些都是百姓,将锅丢给世家?

    世家确实不讨人喜,但也不是什么锅都接的。

    事实是杨广确有才,算不上昏君,但十足是一个暴君,而且是那种智商极高危害极大没有担当的暴君。

    他有雄心壮志,然而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蛋。

    若杨广有担当,隋朝不是不能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隋朝还是有兵有将的。实在是他自己作死,见天下非但没有依照自己预计的方向走,反而一塌糊涂。自暴自弃之下,直接当起了鸵鸟,躲在了江都醉生梦死,让局面更加不可控制……

    杨广的好高骛远彻底败坏了北周以及他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天下人口损耗四分之三……

    如果这都是坐享其成。

    那吐谷浑、突厥又算什么?

    因为动荡华夏力量被严重削弱,吐谷浑返回故地并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难以抵御,而突厥更是崛起,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更滋生了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的意识。令得华夏惊呼自古狄夷之强,未有如此。

    坐享其成的是吐谷浑、突厥这些异族,而李唐接手的只是一个则损了近乎五千万人口的破败天下。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不假,但唐朝一统天下的时间是武德七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就通过玄武门之变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大唐的皇帝。

    故而李世民面对的还是一个人口不过两百万户的残破天下。

    古代人力就是财富,没有人力诸多事情都做不了。

    面对人口的严重不足,贞观一朝居然能文武并重,不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还向四面扩张,对外战争更是近乎全胜。

    唯一的败绩是打高丽句。唐军攻取了一半土地,没有直接灭了高句丽,李世民惭愧之下来了一个奇耻大辱。

    贞观之治之所以称之为奇迹,并不是因为李世民的功绩无人可比,而是在这种恶劣的局面下,依旧缔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李隆基则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几代人的发展,朝廷已经弥补了人口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存在,李隆基固然用人得当,令唐王朝重现辉煌,但真要跟李世民相比?

    也太不要脸了!

    裴旻心底鄙视,却也没有反驳,权当李隆基在吹牛,也在一旁陪着他吹。

    这数十杯酒下肚,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回忆往昔,李隆基也很是感慨:“想当年,朕如履薄冰。先后韦后、安乐的敌视,再有太平姑姑专权。哪里想到会有今日?这一路走来,朕发现身旁老人唯有高将军与静远。高将军与朕最是贴心,而静远,护卫我大唐西境,以一人之力为我朝平定突厥、突骑施、吐蕃、阿拉伯四大强敌。有你们两人,朕才能睡得安稳。”

    裴旻、高力士也一并回礼,各自也有些触动。

    也许是因为之前裴旻说的事情,李隆基的兴致不是很高,宴会也没有维持很久。

    李隆基就说自己疲乏了。

    裴旻识趣的告辞。

    就在他退下去的时候,李隆基突然笑道:“三日后,朕当朝册封你等功绩,静远,可以期待一下……”

    裴旻想着李隆基期待的意思,在高力士的带领下向宫外走去。

    行至途中,高力士也意外的说了一句:“老奴替陛下谢过国公!”

    裴旻恍然明白高力士所指何事,应道:“份内之事,内侍为张公说情,某还未谢过内侍呢。”

    高力士摇头道:“国公也别怪陛下,老奴一直服侍陛下,最知陛下心意。武婕妤病故,陛下一直未能恢复,大为忧思。老奴担心他忧思成疾,多次劝说无果。杨婕妤固然有些喜财贪财,但她却能得陛下欢心。只要陛下开心,某就跟着开心了。”

    裴旻表示明白。

    这也是他跟高力士最大的不同。

    裴旻敬李隆基,但他更加在乎大唐,而高力士却一心只为李隆基,哪怕是明知不对的,只要李隆基高兴,都无所谓。

    杨婕妤的危害,高力士心底如明镜一样,但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高力士此时说这话,显然是不希望裴旻祸及杨婕妤。

    “高内侍对陛下的忠心,裴某能够体会,也理解内侍的难处。只是有些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望高内侍明白一点,某绝无为难陛下的意思,只是贤庸佛魔一念之间。某不愿见这大好河山有变,更不愿见明明能够成为一代贤君的陛下,为后世人诟病。”

第九章 故友相逢() 
    裴旻、高力士互望一眼,彼此皆明白各自的意思,万事心照。

    两人再次向宫外走去。

    抵达宫外,裴旻向高力士告辞。

    “国公等等!”高力士看着裴旻转身,突然叫道。

    裴旻回过身子,听高力士还有什么事情。

    似乎犹豫了会儿,只听他说道:“某之前收了一个义子,国公可还记得?”

    裴旻自然不会忘记,说道:“当然记得,有些年了,现在已经活蹦乱跳了吧。”

    高力士道:“喦儿今年六岁,说来奇了,早年百日礼的时候,喦儿拈周,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吃食等物,他都不取,却对一把小木剑特别钟爱,不舍得放手。当时某就戏言,此子怕是爱剑如命,不想一语成谶。”

    “喦儿自小就喜欢打闹,对于剑术特别钟爱。这天下之大,论及剑术,怕是无人能与国公想比。国公若有空闲,不妨传授他一招半式。”

    对于高力士这古怪的请求,裴旻满口应下,说道:“我家小三是否有学剑天赋未知,小八倒是不爱此道,我也不勉强。截止至今,也只有太白,继承我部分剑术,还有部分未寻得传人。只要资质出众,便是倾囊相授也唯有不可。就算受天资所限,也能保证他不为他人欺负。”

    再次与高力士道别,裴旻虽对高力士最后的请求有些不解,但对于自己此次的收获很是满意。

    在来之前,裴旻一直担心一点,就是李隆基彻底黑化,真的就跟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一样,为女色迷失了心智。

    要是李隆基知道杨婕妤用这种蛮横的手段鸠占鹊巢而不闻不问,裴旻也不对李隆基怀抱什么希望了。

    这种丑事都能接受,无动于衷,那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幸运的是李隆基是唯一一个给蒙在鼓里的人。

    满朝文武都知道此事,只是是杨婕妤太得宠,而王鉷威势又足。

    以至于无人敢在李隆基面前提及此事,甚至还有些人怀疑李隆基就是知情者。

    随着宋璟的退出,庙堂的吏治早非以前。

    那种敢直言犯上的谏官,早已离开了庙堂,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当然裴旻也了解李隆基的脾性,他是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而责罚杨婕妤跟王鉷的,但是也不会纵容两人这样毁坏自己的好名声。

    他会想方设法的维护自己已经“臭”的名气,杨婕妤想要鸠占鹊巢是不可能了。

    封建社会,裴旻不敢说什么法制,但是杨婕妤这种正大光明的强盗行径,他是无法忍受。

    此次也算是他对杨婕妤的一个警告,莫要以为抱了一个大腿,找了一个男人,就真能为所欲为了。

    **********

    天色方刚入夜!

    陈希烈回到家中,不及休息,直接入书房,翻阅《易经》。

    这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话倒不是完全虚言。

    陈希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陈希烈并没有任何显赫的身世门第,但是他现今却是门下侍郎、集贤院大学士,崇玄馆大学士,在庙堂上地位不小。

    他有如此成就,靠的就是学识。

    陈希烈是一个学者,博览群书,精通道家学说,因为对于道家典籍信手而来,以此而扬名。

    李唐道教是国教,李隆基对于道学很是重视,听闻陈希烈的大名,亲自将他召入宫中讲解《老子》、《易经》,以至于累迁至秘书少监。

    陈希烈为人特别圆滑,常以神仙符瑞取悦于李隆基。

    月亮大些说,皓月当空是大吉之兆。

    星星多些,就说群星汇聚,象征着大唐万事昌盛。

    这些骗鬼的话,恰恰能够唬住李隆基这样的君王,令得他们开心。

    李隆基一开心,陈希烈自然官运亨通,成了现在的门下侍郎、兼任集贤院大学士、崇玄馆大学士。

    明日又道跟李隆基讲课的时候,虽然他知道李隆基志不在此,即便听课也是敷衍了事,可他这里却不能不认真筹备,以免出个意外。

    陈希烈能够将《易经》理会通透,自身在这方面也别具天赋,只是一刻功夫即看的入神,沉迷进去。

    直到给下人重重的敲门声惊醒。

    陈希烈性情谦柔,只是微微皱了皱眉,没有动怒,而是心平气和的道:“我不是吩咐过,看书时间不要过来打扰?”

    下人说道:“是有故友来访,说是裴国公麾下的幕僚,李林甫。”

    陈希烈神色一怔,霍然而起。

    裴国公的幕僚可不是一般人物,以裴旻现在的地位,他的幕僚固然算不上朝廷编制,地位却是响当当的。

    尤其是裴旻的左右手,张九龄、李林甫,随便拿出去都有三品官的排场,名望早已传言开来。

    其中李林甫行事比张九龄张扬一些更为出名,他游走于西域的诸侯间,与他们称兄道弟。

    即便是长安,也有他的事迹。

    陈希烈身为官场中人,自然听过。

    而且陈希烈还听到一个传闻,听说此次大战,裴旻攻取青海湖,击退阿拉伯战无不胜的狮王,李隆基意图给裴旻封王。

    以军功封王,这是唐王朝立国以来的第一遭,即便是李靖、苏定方、李世绩都未有这种荣耀。

    但细细想来,裴旻此刻的功绩与这些名将只多不少,即便封王也在情理之中。

    裴旻这真要是封王,地位权势更重,能够结识裴旻的左膀右臂,对于自己的仕途那是百利无一害。

    “快,将林甫兄请入会客厅,我正装相迎。”

    他说着整理了装束,小跑着去与李林甫见面。

    “林甫兄!”

    人未到,声先至。

    李林甫也起身迎上,说道:“陈兄,好久不见了。”

    陈希烈、李林甫关系原本不深,但有过往来。

    李林甫早年受舅父姜皎的宠爱,姜皎昔年是李隆基的至交,官至迁太常卿,兼秘书监,而陈希烈一开始是秘书少监,在姜皎手中任职。

    两人又这层关系,相互结识。

    只是李林甫当年地位低下,不过是看门的千牛直长,陈希烈没有与之深入往来。

    而李林甫也觉得陈希烈对自己没有半点用处,关系冷淡。

    然而今日再会,两人几乎如阔别已久的老朋友一样,特别亲昵。

第十章 各怀鬼胎() 
    李林甫、陈希烈,两人一个老谋深算,一个柔而多智,聚在一起,也与裴旻、高力士一眼,是万事心照。

    两人谈天说地,就如阔别已久的知己,畅谈人生局势。

    他们相互说着彼此的经历。

    李林甫自不用说,裴旻对他很是器重,诸多事情交给他打理。

    西域事情繁多,他说的是有滋有味。

    陈希烈的经历反而有些感慨枯燥,固然身兼两任大学生,地位崇高,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功绩。

    为此陈希烈自己也很是伤神。

    尤其是看到原本自己瞧不起的李林甫现在在面前高谈论阔,自己只能一旁附和旁听的时候,那种莫名的失落,令之很不是滋味。

    李林甫说了一大通,有故作不经意的问起了长安当前的动向。

    陈希烈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他身在官场,而且深得李隆基宠信,知道的事情也特别多,说的特别的详细。

    陈希烈也理所当然的说道了近半年的大事,如张说去相,以及近来最的李隆基宠信的杨婕妤跟王鉷二人。

    陈希烈很是感慨道:“唉,这人走运,老天都要助他。王鉷先得自己好友的杨慎矜举荐,进入庙堂。又因有一个好表妹,深得帝宠。这才不过短短两年,居然身兼十一要职,手中的权势比之宰相都未有不如。依照这个势头下去,不过三五年,王鉷或许能的爬上相位了。”

    说道这里,陈希烈有些羡慕。

    这身为文臣,人生在世,最大的目标不就是能够当一次宰相?

    哪怕只有一年,都是值得吹嘘的事情,能够荣耀的额衣锦还乡。

    陈希烈却也只能在梦中才感想自己能够有朝一日,成为国相。

    李林甫也有些羡慕,羡慕之余对于那个走狗屎运的王鉷又有着些许嫉妒,眯眼说道:“王鉷的情况我在姑臧都听过,某觉得要是王鉷干的久一些,根基稳固一些。此次张公遭贬,他甚至有可能直接位列国相。”说道这里,他有一脸遗憾:“只可惜我在长安无任何根基,不然此次到可以争一争相位。”

    陈希烈啼笑皆非的说:“林甫兄的心情我能理解,只是这国之宰辅,岂是说但就当得上的?没有人举荐,或是陛下不中意,资历不足,身份地位不对等诸多关键……除非林甫兄能得裴国公全力支持,不然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再说国公是外臣,一个外臣,干涉辅宰大事,真不怕陛下起疑?”

    李林甫摇头道:“裴帅的性格世人皆知,他怎么会无辜举荐我?我说的是王鉷……陈兄不觉得王鉷表面风光,实际地位有些尴尬嘛?”

    陈希烈问道:“从何说起?”

    李林甫笑道:“王鉷崛起的太快,以至于朝中无根基。而且他一下子爬的太高,甚至权势比寻常辅宰大臣都要高,难免为引起反感不适。下等官,他不屑去往来,上等官都有自己的圈子,他一时半会融不进去。”

    陈希烈神色一动,这他确实听说了一些。

    王鉷在朝堂上的风评确实不怎么样,人人敬畏他三分,却没有多少人愿意与之往来。

    李林甫幽然道:“他缺少一个有一定资历的盟友,只要有人愿意与之合作,交好往来。便可借助他的力量,成为宰辅之臣。”

    陈希烈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问道:“王鉷会同意嘛?”

    李林甫笑道:“只要他不傻,有雄心魄力,一定会答应的。有一个利益相同的盟友进入了宰辅之列,加上他现在不亚于辅宰的额权力,双方相互依仗,哪里需要看李元纮的脸色?”

    陈希烈大感意动,但却有带着几分警惕的看着李林甫道:“林甫兄,你如此助我,却不知为何?”

    李林甫一点也不觉得意外,性子温和,但无疑是个聪明人。

    “让陈兄看出来的。某是希望陈兄获得相位之后,不要忘记某的功劳,拉某一把,将某召入京畿。”

    陈希烈讶然的看着李林甫道:“林甫兄在国公那里呆的不好?”

    “非也!”李林甫摇头道:“国公待某极好,并无半点亏待。只是人不是水,始终要往高处走。国公的未来几乎到了顶峰,我等在他麾下已经无法提升了。当初某跟随国公,目的即是为了求名。获得一身名气,在调回京师拼搏。而今我名气以够,缺乏调回来的契机。只要能回京,相信以我现在的名气,不过两三载,至少也能成为执掌朝堂众人的侍郎、尚书。运气老如陈兄今日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或许成为一国之相,也犹未可知。”

    陈希烈恍然大悟,对于李林甫的相求却一口应诺,心底却拿定了注意,日后自己当真如李林甫说的那样,需要借助王鉷的力量获得辅宰之位,决不能让李林甫回来。

    就李林甫今日表现出来的才智,他要是回来,还有自己的地位?

    不得不说,陈希烈的警惕心还是极高的。

    历史上的他就是让李林甫架空的,归为宰相之尊,却无半点的权力,单纯的挂名。

    李林甫却不在乎陈希烈如何想,他心底早已看穿了李隆基的心思。

    李隆基这个皇帝终究是挑起两次政变的牛人,即便性格有着巨大的缺陷,可他左右权衡之术却是毋庸置疑的。

    张说的贬黜,已经造成了李元纮的温和派反战派一家独大。

    表面上宇文融的机会最大,也最为看好,实际最不可能的就是宇文融。

    而陈希烈并非主战派的成员,更无半点军事能力,李隆基也不可能提拔他为辅宰……

    他们双方都不是李隆基心中的合适人选,都的越厉害,越会引起李隆基的反感,从而两边一起收拾……

    陈希烈、李林甫各怀心事,但是他们交谈的时候脸上却一点也看不出来,真如多年未见的兄弟一样,畅谈甚欢。

    直至半夜,李林甫才告辞离去。

    而陈希烈热心的将李林甫送到了府外,还将自己的马车借给了李林甫,让他乘坐自己的马车回去。

    他的马车是李隆基赠送的,能够免去巡夜武侯的困恼,给他省去了不少麻烦!!

第十一章 以命相逼() 
    李隆基还是很重视自己在民间的声誉,即便因为成功,自诩自己统治的唐王朝已经超过了贞观时期,心底有了懈怠之意,疏于朝政,沉迷享乐。

    但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还是极为重视。

    他与杨妃不知说了什么,但是第二日,裴旻既得到了消息。

    杨家人退出了韦府,同时工人留了下来,并未继续修葺屋舍,而是尽可能的将韦府复原,并且下旨光复韦安原职,还惩罚了杨锜,罢去了他的官职。

    很显然李隆基是将一切罪过算到了杨锜的身上,让他来顶罪。

    不过真正嚣张跋扈的根源杨婕妤非但没事,李隆基为了安抚她,还赏赐了一大笔的钱财。

    裴旻闻言也是长叹,并不意外,这就是李隆基的性格。

    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