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兵商似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最后送给身后即将创业的退役战友一句话,谢谢!

    答:不怕天,不怕地,怕的还是你自己。

    谢谢。

兵商似锦 第四部分 兵商似锦 第十三章(1)

    上篇:故事

    海阔天空

    对于任何一个走进部队的人来说,“忘我”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一堂教育课。“忘我”是一次蜕变,是一次成长,是一次升华。因为只有放弃“小我”,才能获得“大我”,才能登上更高的阶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你的内心里也将滋生出来更加强大的力量,唤醒沉睡的“巨人”。

    很多人都说,到了商场上,是一个过分强调“自我”的地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这是狭隘甚至错误的看法。要想在商场上获得成功,同样必须抛弃“小我”,而追求“大我”,因为你以自己为中心,再怎么也画不出大圆;而以他人为中心,这个圆就可以无限大。一个始终执著于“自我”的人,无法融合进市场的无边海洋,更谈不上与其他泳者共同享受。

    ——题记

    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个春秋。伴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被创造出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日益绽开色彩艳丽的各种花朵。精神的成长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其中虽无声息,而风雷激荡之势,丝毫不亚于外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打开国门的现实历程,更是一次国人思想解放的精神之旅。也许人们还记得,1980年代,刚刚经过“真理大讨论”的激烈交锋,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上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这篇题目叫做《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说的是一个23岁的“主人公”,讲述了自己绝望的人生寻找的经历——以社会奉献、追求理想为出发点,最终却发现人性之自私,并且提出了一个在当时颇为“标新立异”的观点:“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应该说,这个观点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叛逆,是“自我”的长久被压抑后的第一次苏醒。从这里开始,中国人的“自我”开始了艰难的成长。

    在当时风靡全国的“人生观”大讨论中,在部队里有这么一个战士,同样正在经历着精神上的成长煎熬。他叫胥安源,高中毕业以后,怀揣着绿色的梦想,走出农村,走进了自己向往的军营。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农村到部队,从内心里,他觉得自己总算找到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抱着到部队一定好好的发展,争当一名优秀军官,为乡亲们为自己的家人争取一份荣耀的梦想,他揭开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页。

    可是,这个梦想却很快夭折了。因为刚刚入伍不久,部队的干部政策就有了一个新的规定:一律从部队院校选拔干部,而这无疑对普通战士来说,像一堵高墙般堵住了他的前程,希望破灭了。

    如同《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里面的那位“主人公”一样,胥安源也在痛苦地思索着。尤其这时候又出了一件事情:和他一起入伍的战友李方栋,因为提出“当兵吃亏了,当兵是在浪费青春”这么一种观点,而成为《解放军报》、《前卫报》不断报道的“名人”。面对如此混乱的种种思潮,胥安源却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摆在了一个正面的位置上:既然自己来到了部队,就要舍小家顾大家,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虽然不能当官,但干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于是,他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条件,在部队期间主动担任起连队的数学教员和军事专业的地雷课程里“鬼雷”教员的课程,为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贡献了一份力量。

    岁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退役的时候。因为在部队期间,争分夺秒地学习,他不但没有荒废光阴,反而自学了钟表维修技术,经常为部队的干部战士义务维修手表,在全团的学雷锋活动中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1982年,他的这一特长派上了用场。全军向国外军队学习“军地两用人才学习班”,在济南军区开设第一个试点,当时的团政治处主任找到他谈话说:“小胥,我们能不能办一个军用两用人才学习班,培养一批回到地方能自食其力的钟表维修工战士?”当时,如同接到战斗命令的胥安源非常的高兴,说:“给抽50人左右,我当班长,一定给团领导和济南军区领导办好这个试点班,当好这个排头兵!”也正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对自己后来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济南钟表厂的王盛麟老师。

兵商似锦 第四部分 兵商似锦 第十三章(2)

    王盛麟老师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仰的人,因为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技术,而且有很好的传授能力,同时对市场的了解和形式的把握也总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那段时间,师徒两个一个愿意教,一个愿意学,每次见面谈起技术,谈起市场总是滔滔不绝。这期间有一段小故事:

    一次,胥安源与王老师交谈到深夜三点,当时是冬天,冻的小腿都麻了,没有知觉了。回到那个通铺的大宾馆中,一边烤炉子,他还在一边思索刚才王老师所讲的。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一位同住的济南同志,起来方便,眯着眼睛半开玩笑的用济南口音对他说:“老师,你的袜子怎么没底呢?”原来,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胥安源连脚底的尼龙袜子烤化了都没有知觉。

    正是得益于这位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在退役后,胥安源在垦利老家率先创建了垦利县新安乡镇上的第一个“双利钟表维修商店”。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农民的生活水平都不高,但是五六十元一块的手表,基本上家家都有,甚至一家有三四块之多,维修量不亚于现在市场上的手机维修。他成立的这家钟表店,不但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方便,也为自己提供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很快,他就成为当地的“万元户”,第一年就在乡镇市场的中心位置建设600平方米的营业房,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钟表专业店”。他所使用的手表电子校正仪,也是垦利县范围内同行业的唯一高精度仪器,为钟表的销售和维修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信誉也越来越高。

    创业的第一道坎算是过去了。可是胥安源并没有就此止步。个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他总觉得自己应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1987年,利用一次去济南购货的机会,他再次与王盛麟老师做了一次长谈,讨论如何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果然,王老师透露给他一个信息,当时济南正在办理居民身份证,市民对于照相馆有大量的业务需求,他问胥安源:“开个照相馆有兴趣吗?”这一下子,提高了胥安源的兴致,因为在部队期间,他就是个摄影业余爱好者,对摄影技术有些了解。

    说干就干,他回到家里,立即筹备起自己的照相馆。然而这是需要设备和场地的,当时的条件、技术、器材都不具备,只有满腔热情,成功是需要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同完成的。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希望,他克服了种种的困难,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照相馆在垦利县区域内,成为当时第一个具有拍摄居民标准身份证资格的照相馆,完成了县公安局交给的拍摄当地居民身份证照片的任务,真正挖到了照相行业的“第一桶金”。垦利县新安乡照相馆,与他的双利钟表店,成为了他在创业路上的两棵“摇钱树”。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九十年代。1993年春,胥安源来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东营市,他决心向文化市场进军,做一家自己的广告公司。

    应该说,凭借在部队学到的本领,他对自己在东营市开设广告公司是很有信心的,但是客观地说,离开自己已经经营了十年的钟表店和照相馆,换一行到广告,这一步还是有些难度的。虽说对广告行业颇有了解,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可行么?会不会进入这些不知深浅的沼泽不能自拔呢?……这些想法曾经一度在他的脑海里,盘旋有三个月之久。不过他还是看准了东营的发展前景。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告,自己维修钟表和照相,既然能满足提高人们生活标准的需要,那么自己从事广告,一定可以满足东营城市发展的需要,干吧!当兵的人就得有当兵的人的气概,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走不出的路,没有过不了的河,“大胆就成功了一半”!

    坚信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创业座右铭没有错。1993年,胥安源投资24万元,登记注册了东营市第一家民营企业广告公司。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啊!面对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现代化设备,连弄惯了机械的他都觉得有些难以驾驭,电脑刻字机经常有故障,而且维修都是台湾和深圳的工程维修师,加之操作人员不太熟练,开业前半年基本没有效益。一家人都对胥安源感到担心,他自己也感觉到压力很大。与一些学过电脑的大学生在一起交流,他们对胥安源这样的门外汉,居然摆弄这么先进的仪器,感到不可思议。技术上捉襟见肘,而在市场开发上,更是举步维艰。“客户在哪里”成为胥安源刚开业组织员工学习的第一课题。

兵商似锦 第四部分 兵商似锦 第十三章(3)

    当时,胜利油田是东营的主要企业,在国内外参加展览的项目多,是胥安源他们最大的目标客户。可是胥安源带领几位员工,在胜利油田管理局办公大楼从一楼到十五楼跑了一遍,没有一个单位刻字。面对如此窘况,胥安源着实感到有些迷茫了,内心也开始没底了。“难道我做错了吗?”可是现在他没有时间作自我检讨,最要紧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员工的情绪。于是,他信口开河的给大家说了一句:“如果刻字赚不到钱,我到市场维修钟表赚的钱,也给大家发工资!”这句话果然让大家有些放松,因为他们了解胥安源的过去,也了解他的技术,同时更了解他的为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情终于等来了转机。胜利油田展览中心每年两次组织各二级单位产品展览。在这样的情况下,胥安源他们的设备有了施展机会,参与了第一次展示刻字,立即产生了巨大的效应。这个新发现的巨大市场,让胥安源始料未及:各二级单位的文化站刻字也非常之多,不仅仅在产品展览上,同时在各二级单位的宣传中也是比比皆是。

    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胥安源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利用电脑刻字机制造铜字铜牌!不过这里面可是挑战非常大的,虽然他在部队期间担任地雷教员,学习过铜和硝酸发生剧烈反应,对于能否将刻好的字转移到铜板上蚀刻铜板,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正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在路边捡到了一个铜皮制作的机器垫片,用刻字机刻字后,转移到铜板上用硝酸进行了试验,获得了成功!这一来可以说财源滚滚,因为大量的党政机关都要颁发奖牌,他的公司以领先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几乎把当时东营市场全部垄断,这项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铜字牌的制作速度和质量,为东营市的铜字牌市场增加了光彩。

    作为创立公司的起名用意,“日新广告”本意就是每天都在创新,形式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胥安源意识到,没有一个不变的百年老店,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才能壮大,在同一行业不断创新才有前途。1996年,胥安源顺应市场需要,又组建了一个霓虹灯厂,这一创新立即顺应了东营市政府的号召:“城市要亮起来,美起来,绿起来!”怎么亮起来,自然要安装大批的霓虹灯!然而这里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技术上还存在难题。原来,东营市是个沿海城市,较其他城市是个风力较大的城市,霓虹灯在高空和楼顶设置,每次大风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霓虹灯管,是8—13mm的普通玻璃制成的,抗风能力差,如何解决在沿海城市霓虹灯抗风力的课题,又摆在了胥安源的面前。公司想发展,产品必须过硬。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一个普通的现象提醒了他:一辆拉石子的货车在他车前行走,路上不断有石子掉落,打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玻璃被拍的很响,但是玻璃完好无损。这个现象引起了胥安源的注意,他同司机交谈其原因,司机告诉说,汽车挡风玻璃是夹胶的,强度大。这一下子启发了胥安源:“为什么不能用这个方法,来改造霓虹灯的材质呢?”说干就干,他立即带领几个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找到石油大学的大学教授,淄博市化工的专家,经过九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在2000年11月研制成功,正式投放市场。技术的领先带来市场领先,新灯管的诞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一举成了霓虹灯市场的龙头老大。由于他们发明了灯管的夹胶技术,在一次展销会上与广州日通科技有限公司发明的大功率霓虹灯电源一经联姻,立即成为现代城市亮化工程行业的顶尖产品。两家公司通过协商,很快达成了一致:在东营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规模化生产配套产品。2001年东营市政府批给公司206亩商用地,用于开发此项目。

    东营亮起来了,美起来了,胥安源和他的员工却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公司仍不断在同行业当中纵向发展。2002年春,由于霓虹灯市场的兴起,同时带来了许多的商机,公司不断掌握全国同行业的发展动向,不断开发延伸,陆续进入工艺灯、草坪灯和路灯行业,随着市政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灯具市场越做越大。东营市开发区有五条路灯和东营区的建设工程,都成为胥安源公司的代表作品。64平方公里的东营港开发区路灯,高杆照明灯。全国16家灯具公司前来参加招标,唯有胥安源公司一举中标;海港工程,是胥安源公司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他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

兵商似锦 第四部分 兵商似锦 第十三章(4)

    以个人微薄的力量,能够参与整个东营的城市化进程,是胥安源的骄傲。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建设日新大酒店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么一件事情。那是在2004年,公司决定在东营区西城繁华地段,建造一座面积为11000平方米的大厦,投资约6千万元左右,初步估计一年半建成投产。对于经过多年积累的公司来说,在建设过程中,利用自有部分资金,再加上从银行借贷的一部分资金,按计划轻松完成预期任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一万个没想到的是,就在2005年春节前,银行突然按照国家的要求,开始实行了新的政策:压缩银根,停止放贷。这个节骨眼上,可正是给供货商结款和给工人发放工资回家过年的要命关口啊!对胥安源来说,这个年可是真的成了“年关”。银行的贷款,申请了七个月也没有下来。这也是胥安源在多年的市场创业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危险局面。怎么办?他自己也曾胡思乱想:“难道公司会在这种情况下倒闭么?”可是毕竟多年市场打拼,经历了那么多风浪,他还是对自己有一定信心的。“不如自己到老家银行去找几位领导和老朋友试一试,看行不行?”他连夜把日新大厦的建设情况做了说明,准备贷款500万元应急春节之用。回到家乡,很快支行领导接受他的申请,将材料报送县行。这个时候离春节已经只有短短的8天的时间了,当时的胥安源真的是焦急万分。不过,最后还是办成了。

    这笔救命的钱来得这么及时,连胥安源也没有想到。他知道一定是有人从中为自己出了力气,可是却想不出来是什么人。直到春节期间,他怀着感激之情宴请了一下银行的各位领导,结果却万万没想到分管贷款审批的主要领导王行长,正是当年自己开照相馆的时候结识的一位老朋友。原来,当时这位同志在垦利县新安乡经营玻璃行业,当年胥安源的照相馆墙角,就是他放玻璃的主要仓储地。那段时间,胥安源不但免费为他提供了场地,而且还充当了保管员,从未想过对其收取一分钱。这件事情,他早已忘的一干二净,没有想到对方却记在心上。事隔二十多年,这位年轻的朋友已经当上了银行审批贷款的主要领导,还对当年的事情念念不忘。用他的话讲:“要不是你的人品,我绝不批准!”从这件小事情,也可以看出,胥安源是如何始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这是真正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如今,距离当年的“人生观”大讨论,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可是胥安源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人生选择。他庆幸自己当年没有选择走进人生的“窄巷”,陷入“自我利益”的小圈子里,而是始终坚持向着有阳光的地方走去,将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每一步,都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为他人奉献的基础上。他的人生道路,也因此越走越宽,直到抵达海阔天空。

    成功以后,他最念念不忘的,就是部队。“部队是个大熔炉,部队锻炼了我!”正是部队消除了他的“小我”,成就了他的“大我”,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当过兵,才懂得肩头上的责任重大;当过兵,才懂得“自我”的渺小与“大我”的伟大,才知道如何方能铸就宽广的、辉煌的事业,才会明白:只有将自己有限的人生,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样的一生,才是无悔的一生!

    下篇:访谈

    价值源于追求

    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相信这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价值是人的生命尊严的一种外在体现。而价值的大小,不取决于你从这个世界、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你奉献了多少。奉献得越多,你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乞丐仅仅有能力向贫困中的孤儿捐献几块钱,可是其价值却远大于一个富翁捐助其资产的几万分之一。因为对富翁来说也许这微不足道,可是对乞丐来说也许那就是他的全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