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衙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人学打恭,哪敢相遗忘。 
槐厅别有坐,膜拜身翱翔。 
岂是张禁尉,因揖声名扬。 
何其劳心力,碌碌多奔忙。 
渊明纵高士,折腰原不妨。 
月吉必朝服,早已垂篇章。 
上古久有此,何况官如郎。 
解嘲旧有例,掷管神洋洋。 
 
这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冠冕堂皇”吧? 
最后,“过节”也是值得一提的话题。中国古代的法定节日,通称“三大节”,即“万 寿”、“元旦”和“冬至”(也有些朝代以夏至替换冬至,别称“长至”)。 所谓“万寿”, 也就是当朝皇帝的生日。每逢这“三大节”的早晨,地方主官要把写有“当今皇上万岁万岁 万万岁”的“龙牌”请出来,香案供奉,张灯结彩,并率领合衙佐杂行礼朝贺。以 
明朝的制 度为例,据《典故纪闻》载,“洪武初,凡遇正旦等节,在外大小衙门庆贺,俱行舞蹈山呼 十四拜礼。”因为这也是允许老百姓一起参加的大典,大大小小的乌纱帽们又视其为抖露两 手表演“团体操”的绝好机会,早早排练过好几回。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十四拜变成了九拜 ,“至宣德时,以安庆府潜山县知县俞益言,始定五品以下衙门仍旧行舞蹈山呼十四拜礼” 。看来这位俞大人是嫌九拜还不过瘾。 
“三大节”外,诸如上元、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日,也要铺张热闹一番,不仅是 为了“装门面”,也缘于这些都是趁机扰民生财的好题目。这里引录一段南宋真德秀所写 的《劝谕事件于后》,便可略知一般状况:“前在任日曾有约束,圣节锡宴在近,窃虑诸县 循习成风,或于行铺科买物件,不依时价支钱;或于寺院科配钱物,并措借器皿幕帘之属, 因而干没;或妄追乡村农民充乐社祗应;或勒令良民妇女拘入妓籍。如违,许人陈诉。” (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此集乃宋人编纂的官府公文及诉讼判决书汇编)像这些现象 ,放在 京都官员中,是不太容易办到的。这就叫“衙门做节,百姓作孽”。如李伯元在《南亭笔记 》里说的一件事更妙,谓绍兴主官刘狱云用黄纸印刷“龙牌”,饬差传谕居民购买供奉,每 纸售钱24文,共售出一万余张,真是“创收”有道啊。 
山呼舞蹈之后,接下来就是大吃大喝。观剧狎妓,也皆是保留项目。更有趣味的是,衙 门 里也组织机关节日舞会,即便是平素做惯道貌岸然模样的县太爷,此刻亦得意忘形,和同寅 、属吏以及歌伎、舞女们一起狂欢。明人彭大翼所著《山堂肆考》上说,商则当廪丘县尉时 ,为官清廉,而县令、县丞等皆贪污。在衙门里举办的节日舞会上,县令率领大家一块跳舞 ,商则仅仅做了两个旋转动作。县令问他,为什么跳舞时两只手不摆动。他回答说:“长官 动手,赞 府(指县丞)亦动手,县尉再动手的话,百姓还有活路吗?”于是全场大笑。有 人幽默道:“ 令丞皆动手,县尉止回身。”当然,这只能算是“装门面”过程中不多出现的扫兴事,况且 也当成佐料给消化了。     
第二章 话说芝麻绿豆官   
衙门的生旦净末丑   
本是朝阳凤,何为集树鸦? 
每当喧鼓吹,便已走纷。 
聚似闻膻蚁,来如赴壑蛇。 
三三还五五,戢翼静无。 
 
这是清人裘慎甫所著《州县雅号诗》的第一首,题为《鸦集》。读过前一节的人,当已知晓这是合县官吏僚属聚齐衙门摆“衙参”的一个镜头。如果我们把衙门当作一个舞台的话,现在是道具设备均已表述一清,场景幕次也经编排就序,趁此各等角色“鸦集”的机会,我们不妨再来依次瞧瞧,这班“三三还五五”、生旦净末丑,都是些什么脸谱呢?   
“亲民之官”县太爷(1)   
许多看过豫剧《七品芝麻官》的人,都对那位虽似可笑而确实可敬的县太爷唐成,留有 深刻印象。不过,回头来品嚼剧名,什么叫“七品”?又为何叫“芝麻官”?不少人都不甚了 了。下面就从县官的名称变化和各种别号说起。 
从本书导言里,读者已经知道了,县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机构,除了春秋时 一度出现过县比郡大的例外,它一直是最基层的建制;在庞大的国家机器中,看上去竟是那 样微不足道,所以把“芝麻官”这个别号赠给主持县政的官员,倒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 也许会让人感到意外,“县官”之称,最早是天子的代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上,说 周 亚夫的儿子克扣庸夫工钱,“庸知其盗卖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累及周亚夫也被关押廷 尉,绝食五天,呕血而死。“县官”的器用就是如此尊贵吗?看看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真相便可大白。 
“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 官也。”而在正式的官职名称上,县衙的首席叫法,倒是向来避开这个“官”字的。西周时 称县正;战国及秦汉时称县令和县长;王莽代汉时,又改县令曰宰;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五 代,再回归县令之称;北宋时又改称知县;而明、清因袭不变;夹在其间的元朝则呼作达鲁 花赤。由此可知,县官这一通俗的称谓,至少是司马迁以后才逐渐普及开的。说到“七品” ,也有个拐弯抹角的来历:秦朝时,当官的都以所佩印绶的质地和颜色来表示官阶高低,县 令一般是铜印墨绶;到了西汉,俸禄也成为区别官吏级别高低的标准,县令的俸禄是六百石 至一千石,县长是三百石至五百石;魏晋时开始实行“九品官人法”,此后几乎每个朝代都 将官吏分为九品,每一品又有正、从两级,合起来便是九品十八级。隋代时京县县令为正五 品,诸县令为从六品;唐朝时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次,上县令是从六品 ,下县令才从七品;到了宋代,知县的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明清时,除京县外,所有知县均 定为正七品。显而易见,由秦迄清,县太爷的流品是呈逐渐下降趋势的,俟明清时代定格之 后,便有了“七品芝麻官”的通称。 
别看县官的品位越往后越降格,可是做皇帝的却对其人选和作用越来越重视。比如汉朝 时,尽管有“郎官出宰百里”之语,有资历的尚书郎方能出任县令,但事实上真肯兴致勃勃 去干县令者,多以夤缘(攀附,巴结)而得,为的是捞钱肥私容易些,并非士 人所乐为。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上说,刘备领荆州时,派庞统去耒阳当代理县令,庞统到任后 根本 不管事,结果被就地免职。后来还是鲁肃写信给刘备替他说情,谓“庞士元非百里才也”, 得给他更显要的差使干,“始当展其骥足耳”,于是一下子提拔到和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其实分析一下这段掌故的前前后后,就是号称“凤雏”的庞统看不起县官职务,而刘备亦 承认做好一个县官,也不过是“百里之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情况开始起变化,如晋制 规定,“不经宰县,不得入为台郎”;南朝宋齐梁陈几代间,出过不少名县令。北魏的孝文 帝搞汉化改革,亦很重视县级政权的组建,特别规定,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理二县, 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理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与此同时,对县令的俸禄也作了调整 ,如北平府长史裴聿和中书侍郎崔亮,论官职都比县令要高,可物质待遇反而不如,所以孝 文帝特别让他们分别兼任野王县令和温县令,以示优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同僚的羡慕 ( 转引自《渊鉴类涵》卷116)。倘若陶渊明活到那会儿,就不会发“五斗米”之类的牢 骚了。不 过过于优厚的待遇,又导致了另一种倾向出现:不少别有用心者开始想方设法钻营县令的位 置,及至北魏末年时,“宰县者多厮役,士流皆耻为之;入北齐,其风更甚”(赵翼 《廿 二史NC021记》卷15)。于是再来一次制度上的更张,强调出任县令者必须是士族 出身。最出 名的是天统年间(565~569)那一回,朝廷将事先秘密选定的许多士族子弟统 统召到神武门前 ,特令亲王高睿亲自“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当场分派去各地担任县令(《北齐书 ·元文遥传》)。 
从隋唐开始,和官员任命密切相关的科举制度开始在中国确立,州县一级的官职如县丞 、县尉、主簿等,往往成为科第中人进身仕宦的起步之阶,其中县令这个职务,还得由吏部 经过专门考试从候选人中注授;制度还规定没有担任过州县职务的人,一律不得出任台省官 员 ,从而完全实现了“宰相必起于州郡”的用人主张。验之实际,唐宋时大多数宰相都有过在 州县当官任事的经历。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可是连“小鲜”也没“烹”过的人,又 怎能放心让他“治大国”呢?所以得让他从“七品芝麻官”这一档次上慢慢磨练起来。   
“亲民之官”县太爷(2)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更加注重对州县首席的挑选任命,其区别于过去的做法是不再 拘 泥于非科举出身的资格不可,而是把主要功夫下在严格的考核上。《明史·职官志》上说, “洪武元年(1368),征天下贤才为府、州、县职,敕命厚赐,以励其廉耻, 又敕谕之至于再 。”全国共有1170余个知县,几乎都在赴任前接受过朱元璋的亲自接见和告诫。上任以后, 凡清廉正直的,朝廷还要派专人前往慰劳,增加俸禄或额外给一笔奖金。任期满后考核优异 者,就可以调到京里当六部主事一类的官职,也算是熬出了升迁资格。清朝沿用明朝的 办法,雍正皇帝有一篇专门告诫州县官的训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国家最重视吏治,你们 都是州牧县令,乃 ‘亲民之官’,是吏治的起始。一个行省的吏治,也就同一所房子的建造一样。总督、巡抚 是栋梁,司官道员是围墙,州牧县令哩,就是基础。《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所以说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县。假如州县官的品行不端,就是基础没立好,于 是房子也不会牢固。先皇(即康熙)临御六十一年,洞察州县官的重要,所以 才特别创行引见 制度,当面咨询考察,至详至慎啊!”(转引自单士魁《清代档案丛谈》)读 者可特别注意这 篇训话里的“亲民之官”的提法,在皇帝看来,国家的一切政事庶务,诸如理财、劝农 、赋税、兴学、教化、讼狱、保甲、祀神、驿递、水利、仓库,等等,无一不从州县开始做 起,虽说 好多职掌也都分派了专人,但总领而稽核的,还是州县首席,从而成为代表皇上直接与民众 打交道的象征。所谓“亲民之官”,正是这个涵义。深刻体会了这层涵义,也就不难理解历 朝各代对州县主官的选任何以会越来越重视的历史走向了。至于自古以来,“亲民之官” 中果真廉洁称职者,总归是极少数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亲民之官”以外,县令或知县的其他称谓还有大令、邑令、邑宰、大尹、宰官、 堂翁、明府、琴堂、墨绶,等等。这里面有些是不同朝代的不同官称,有些是取义于古人成 句 或典章制度,但一般多通行在官场上或书面语言中。而在老百姓的口头上,则另有“县太爷 ”、“老父台”、“父母官”等各种叫法,其中“父母官”的含义,也是从“亲民之官”转 化而来,不过又添加进去了当父母的在处理子女事务时要慈爱公道的意思。   
二尹三衙四老典(1)   
喜爱韩愈文章的读者,应该欣赏过《蓝田县丞厅壁记》这一篇,总共才三百来字,选家 颂为“韩愈散文艺术中的一颗明珠”。这篇短文,是元和十年(815)韩愈出任 考功郎中知制 诰时,应其在蓝田县丞任上的好友崔斯立所请而写了寄去的。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据《 封氏闻见记》载:“朝廷百司诸厅,皆有壁记,叙官秩创置及迁授始末。”州县衙 门里的官儿,虽然小到绿豆芝麻那么一点点,但也各有各的廨署官厅,墙上也少不了一篇乃 至几篇壁记。诸如李白的《兖州任城县令厅壁记》、白居易的《许昌县令新厅壁记》、杜牧 的《同州澄城县功仓户尉厅壁记》,以及柳宗元的《武功县丞厅壁记》等,都和韩愈的这篇 一样,堪称州县衙门文化中的传世名作,也是后人研究古代社会基层官吏的宝贵资料。我们 对县太爷以下的佐NB032官的了解,也不妨由此入手—— 
“丞之职,所以NB032令,于一邑,无所不 当问。”这是韩愈的《蓝田县丞厅壁记》之开篇第一句。寥寥十余字,点明了县丞在衙门里 的地位和职掌:仅仅比县令次一等,凡一县之政,都应当过问,是县令的重要佐官,因而又 有“NB032令”之称。还因为元朝时县官也叫“大尹”,所以后来人们又称县丞为“二 尹”。 
二尹这把交椅,远在春秋时就有了,到秦汉时成为普遍制度,凡县令(长)之 下,“皆有 丞”(《汉书·百官公卿表》)。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如京县和特级县的衙署里 ,还要设置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县丞,如东汉时洛阳令下置三丞,唐朝时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 阳六县各置两县丞。二尹多了,当然不能个个都是“二掌柜”的角色,于是便有分工,比如 明朝时宛平有粮马县丞和军匠县丞各一员,这就算具体职掌了。其实,即便是在只设一个县 丞的普通县份里,果真和县令一样浮在上头无所不管的现象也不多见,一般都具体再分掌一 个或几个方面的公务。如东汉时多以县丞统管文书、诸曹并典知仓库,明朝时多以县丞分掌 粮马、巡捕。假如县令一职因发生告病、丁忧、解任、调任、殉职等种种情况而暂时空缺的 话,县丞便有代理县令综理一切的责任,至于平时能否真正做一个无所不问的二尹,实在是 要看各人的能耐了。明朝孝宗初年,滦州知州潘龄曾专门上疏说,州县官署正官和佐官一起 共事,因彼此心志不同,常发生矛盾,正官稍加规正,马上会惹起争端,佐官“或倚其粗猛 ,公肆欺凌,或恃其年老,不顾廉耻”,希望能加以更换,区别善恶。揣摩潘龄言之由来, 大概是和他的佐NB032们闹了意见。但都察院对这份上疏的处理意见是:以后凡发生“ 佐NB032官有 贪暴殃民、倚强恃老、欺压正官者,许正官具奏斥退;正官有脏滥不法者,许佐NB032 官申禀举 行,各坐正犯罪名。若彼此皆贪因忿致争者,方以同僚不和论断”(余继登《典故纪 闻》卷16)。 
佐NB032何以胆敢同正官相抗?朝廷又何以公然授其“申禀举行”的权力呢?说到底 ,他们大 小也是一个县级官员,其来历和正官一样,也都是由朝廷委派的。《后汉书·安帝纪》上说 ,元初六年(119)春天,皇帝诏三府在掾属中选拔15人,光禄勋与中郎将在孝 廉郎中选拔50 人,一起派到地方上去出任县令、县长、县丞、县尉,是为两汉时地方官署中正佐官员皆由 君主任命、“本钱”相当之明证。隋唐时搞了科举制度后,县丞、县尉、主簿等官员,就多 从进士里选拔了。宋金时对县丞的选任更严格一些,如宋朝规定,县丞必须是取得科举中殿 试及第出身并担任过幕职官员的,才能充任。南宋大文学家杨万里的仕宦起家,就是这么 一个经历:先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然后去赣州当了一段时间的幕 职官,管理户口 ,接着才调到永州干零陵县县丞。他离去零陵时,已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 了。一个新科进 士登第已有8年,也只不过在州县衙门中当个二尹,这让不太熟悉古代官制而总以为进士是 多么了不起的角色之读者看来,确实是难以想象啊。金朝时,干脆把科举等次和佐NB032 选派直 接挂钩,凡进士下甲及第的,授予县丞;凡特赐同进士出身的,先授下县主簿,二授中县主 簿,三任方得为县丞。明清时的县丞,主要从监生中选拔,不过还是由朝廷直接任命,如明 末抗清志士金声所撰《告邑人送何二尹文》中,即有所谓“奉天子命而来尹此”之语。 
李伯元著《南亭笔记》中,有一则二尹开衙耍威风的实录:名士周NB033游嘉善, 借住在当地 人柯氏家里,柯家饶有园林之胜,周NB033游园望月,偶成佳句,恬吟密咏,彻夜无眠 。偏巧柯 园和县丞官署贴邻,李县丞嫌这个酸名士半夜吟诗扰了他的清梦,派人把周NB033抓了 来,噼噼 啪啪连赏几十板子,然后逐出。若问这个二尹的品级,隋唐时上县县丞亦不过从八品,下 县 的县丞才从九品;明清时,总算一律调整为正八品了,假如“七品芝麻官”这个词儿坐实的 话,他连“芝麻”还够不上哩。   
二尹三衙四老典(2)   
 
回头再看韩愈的那篇“壁记”:“(丞)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 。”顺着这个“其下”,老百姓往往又在习惯上把县主簿叫作“三衙”。 
寻溯原始,主簿本是汉以后的通用官名,以管理文书为职掌。不过仔细推敲起来,京朝 官寺中的主簿和州县衙门中的主簿,实在是大不相同的:前者相当于主任秘书,后者则是 正规 的事务官,负责户籍、赋税等具体工作。如前所述,主簿和县尉一样,都是隋唐及宋金时科 举出身者初入宦途的起点。北宋时韩NB041和李若谷曾并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据《邵氏见闻录 》载,两人未登第时都穷得很,一起去开封参加科考,统共才一席一毡,还分割使用。假如 出门拜客,还要硬装门面,轮流当主人和听差。后来李若谷中了进士,选授许州长社县主簿 ,上任时赶着匹驴子让老婆坐,韩NB041替他挑个箱子。将近长社县还有30里模样时, 李对韩说 ,恐怕县吏要来迎接了,箱子里只有600个小钱,到那时开箱多难为情啊。于是打开箱子, 两人各取一半,大哭一场挥泪告别。以后,韩NB041也中了进士,两家世为婚姻不绝。  
但是你又不能光瞧见600个小钱穷上任的这一面,这把州县主簿的小交椅既然放在掌管 一方赋税簿籍上面,无本生利的机会便是一年到头不会中断。就拿韩NB041和李若谷所 处的宋代 来讲,当时政府依土地资产的多少来区定民籍为五等,又根据五等版簿来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