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铁血荣耀-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938年吞并奥地利开始,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而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的时候,无疑是华夏趁机接收法属印度尼西亚的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的最佳时机。杨寰宇没有打算好的,就是届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接管这三个国家。

    第一种方式,那就是简单粗暴的出兵,以武力驱逐法国在东南亚的势力。这个方式的风险在于直接把华夏摆放到了英、法、美联盟的对立面上,虽然华夏接下去要继续吞并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迟早要与英国翻脸。可杨寰宇总觉得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他现在还想不明白,这世有了他主导的华夏,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结局是否会依然是失败。

    在这一世,苏俄已经在杨寰宇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通过扶持高尔察克的俄罗斯联邦,把苏俄削弱到了极点。失去了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的苏俄已经丧失了战略纵深和大后方,更重要的是苏俄失去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大量的资源。原本设立在西伯利亚的大量的古拉格劳改营,如今没有成为苏俄的免费劳动力,反而成了壮大高尔察克政权的助力,此长彼消的结果,就是现在的苏俄根本不再可能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这样的战役。眼下这样的苏俄是否依然能在德国人的兵锋下坚持到底?杨寰宇对此是抱着怀疑的。那么当苏俄不再是把德国陷入泥潭的深渊,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在对英美的作战上,应该也会更有胜算一些。只要德国东线的战事能顺利结束,希特勒只需要一心一意的对付英美,英国人还能在英伦三岛上站住脚吗?要知道,当年的英国一度要把政府搬到加拿大去,只是当时的首相邱大胖子极力反对,并保证能顶住德国人,不然德国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才没有成行。

    曾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美国,他向英法等协约国提供包括军舰、飞机、坦克、钢铁、原油、武器、弹药、食物、药品、等一切战争所需的物资,成为几乎所有协约国的债权人,把油料全部提供给麦克阿瑟用于亚洲战场,使原本狂飙突进的巴顿装甲兵团不得不停下进攻的脚步,目的只是等待苏俄攻入德国本土。原本可以顺利攻占德国的美**队按兵不动,坐视苏俄攻进柏林。此举在名义上的解释是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让苏俄去做出牺牲。实质上,却由此一手造就了一个分裂的欧洲,使欧洲形成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作为北约的老大,使英法在战后也只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看着美国的脸色行事。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才是美国在日后称霸世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赢家。

    虽然现在与杨寰宇曾经那个世界不同了,华夏在如今,已经完全具备了左右世界格局的实力。可象美国人曾经那样的操作,华夏却无法仿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英美可以无比自然的形成天然的盟友关系,而华夏即使和英法结成了同盟,也不会成为英法心目中合适的依仗。因为华夏不会象美国那样,用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来挖欧洲的墙角,看上去似乎没有触动欧洲国家的核心利益,实际上却挖毁了这些国家的根本。华夏直接就要触及这些欧洲列强们的底线。

    这是华夏和美国截然不同的地方。美国人对领土的要求并不迫切,他们更关注的是得到一个开放的市场。他们希望通过国内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来占领各个地区的市场,各地市场销售美国人的产品获取的高额利润,再次投入到各项技术的研发,从而使美国人在科技领域始终保持着领先优势,进而促成美国在各方面地位的稳固,最终以经济的力量来称霸全世界。二战之后,美国不遗余力的支持那些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进行**运动,这除了要变相的削弱英法的各种资源供应,从根本上打击他的这些盟友的实力外,那些得到美国支持而实现**的国家,毫无例外的向美国开放了他们的市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虽然还保留了一些以联邦形式存在的名义上的领土,但都不再向英国本土输血,最终,让英国从曾经的世界老大,沦为美国人的小弟。

    但华夏的需求不同,不说别的,就是华夏庞大的人口基数,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需要华夏占据更大的生存空间,也就是土地。可靠近华夏的土地都已经是有主之地,特别是杨寰宇觊觎的东南亚一带,眼下多数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华夏要夺取这些地方,势必要触动英法的核心利益。这样一来,即便是盟国,触及到底线的时候,也同样会翻脸。所以杨寰宇始终没有把英法这些国家,当作自己未来的同盟。只是站到德国的阵营,也似乎不合适,所以,杨寰宇试图让华夏成为一个**的势力,一个世界格局中第三方的势力。

    这样做的话,绝对是比选边站队难度更大。华夏人缺少狼性,不论是从西周开始前后二千多年里,总计修筑了五万多公里的长城,还是宋朝时,自诩富庶,认为打仗要花军费,相比给辽和金的那点岁贡来说,要多花许多钱,认为打仗不划算,宁愿花钱买太平也好,还是明朝时,所谓的天子守国门的一个守字,都表明华夏人缺少向外扩张的源动力,总以为守住华夏的富庶就可以满足,蛮夷之地取之无用。杨寰宇可不想在他手里绞尽脑汁建立起来的这样一个,与各方既有合作又有敌对的第三方势力,以及夺回来的国土,最后再次被后代们因循守旧的葬送出去。

    因为这些原因,简单粗暴的出兵夺取东南亚,无疑就是最直接的。英法反正迟早都要得罪,杨寰宇要顾虑的只是美国的反应。作为协约国一方,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英法肯定无暇再顾及东南亚的事情,但美国并不会在战争初期就卷入进去,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个时候华夏出兵东南亚,会不会刺激美国?毕竟在东南亚,美国人手里还有一个菲律宾。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暂且忍耐,在法国向希特勒投降之后,通过德国人诱使日本出兵法属印度支那。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日本觊觎当时德国在华夏的胶东租借地的情况如出一辙。杨寰宇相信,有这样一个接管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的机会,日本人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而随着英国也向德国宣战,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会成为日本垂涎的目标。等日本人拿下东南亚之后,华夏从日本人手里去夺过来。

    或许,到时候,不等华夏出手,美英法就会找上门来请求华夏出手。这种状况下,不论华夏是在美英的请求下出兵,还是自己主动出兵,英法大约也都只有咬着牙接受东南亚落入华夏手里的现实。或许他们还要对华夏表示一下感谢,因为华夏的这一行动,证明华夏站在了他们的立场一边。

    只是这样做,会让华夏过早的与德国撕破脸,这同样是杨寰宇不愿意做的。前面说了,杨寰宇对这一世里,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是否依然是战败国的结果持有怀疑,那么,过早的和德国撕破脸,显然对华夏没有任何好处。别的不说,只要英国丢失英伦三岛,美国失去了这个桥头堡的话,想要开辟第二战场,绝对是困难重重。要是事后证明,杨寰宇为了不得罪几个战败国,反而将战胜国得罪了,那可真的是笑话了。说道底,这些烦恼都是杨寰宇自己制造出来的,若没有杨寰宇处心积虑的把苏俄折腾到现在这副样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即便有偏差,也不会太大。可现在那怕出现任何颠覆性的结果,杨寰宇也不会感到诧异。

    。。。

第二十八章 潘佩珠的疑问 'vip'() 
    南海漆黑的洋面上,一艘军舰正在劈波斩浪高速行驶着。(。。l)舰艏上的舷号115泄露了这艘军舰的身份,这是华夏海军的“赣江号”巡洋舰。眼下,在收回了前往越南接人的水上飞机之后,正在高速返航,他的目的地是华夏海军南海舰队的北海基地。舰桥上,除了舰长张寿上校和几个值班军官外,还多了一位陆军上校和一位平民老人,陆军上校自然是韦昌迪,而这位老人就是此次行动的目标任务潘佩珠。

    原本潘佩珠登上“赣江号”巡洋舰之后,韦昌迪是要安排他去船舱里休息的。但被法国当局软禁了十多年的潘老头,倔犟的拒绝了韦昌迪的这番好意,执意要到甲板上吹吹海风。韦昌迪自然不敢让老人真的上甲板吹什么海风,但他又弄不明白老人在想什么,只好把他带到了舰桥。其实,老人这是有些兴奋又有些好奇,此时此刻要让他睡觉,他绝对是谁不着。想说参观一下军舰,又怕涉及到机密被拒绝,那样的话,多没面子?所以才借口要上甲板吹风,让韦昌迪带着他在舰上到处走走。

    潘佩珠在二十年代初回到越南就被法国当局软禁在距离西贡不远宁江乡村里,在村子里,除了务农的农民,这里既没有报纸也不会有广播。除了偶尔有人来探视时聊聊天之外,潘佩珠对外界的消息基本上是隔绝的。在这种环境下,他连发生在越南的事情都知道的不太多,更别说对华夏眼下的情形有所了解了。

    但韦昌迪组织的这次把他从越南接往华夏的行动,让他感到了惊奇。且不说直接飞来,停在离他住的村庄不远的河里的水上飞机,就是登上“赣江号”巡洋舰,也让他止不住的感叹。华夏什么时候有这样大的军舰了?而且从韦昌迪对舰长张寿的介绍里,潘佩珠听出了不少内容。

    在韦昌迪的介绍中,张寿上校是华夏海军南海舰队所属第八舰队的巡洋舰指挥官,从舰队序列和舷号,就知道向这样的军舰华夏可不是一艘两艘,如果他没猜错的话,那这艘军舰就是同类舰艇的第十五艘。要知道潘佩珠当年在广州,可是同孙文一起登上过号称当时华夏最先进的主力舰“永丰号”的,“永丰号”就是著名的“中山舰”,排水量仅为780吨,与眼前这艘排水量32000吨的巡洋舰相比,犹如一个小孩子和巨人的对比。“中山舰”的长度仅62米,宽9米,“赣江号”长度235米,宽30米,从这两个数据就能看出两者的差别。所以,潘佩珠怎么能不激动?本已有些冷却的雄心,似乎又在逐渐回归。有华夏这样军力强大的国家支持,越南要赶走法国人,恢复国家的**似乎就不那么难以实现了。

    “这次到华夏,能不能安排老朽与一些故人见见面?”随着雄心复炽,潘佩珠开始在心里盘算到了华夏,他能找到多少人来帮他说话,帮助他武装起一支军队,在越南开展他驱法复国的行动。

    “这当然没问题,除了我们会安排您老会见章太炎先生外,等到了岸,您的故交梁启超先生的公子,华夏经济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梁思成先生在码头上迎候着您呢。您老要想见其他人的话,您可以和我说,我来安排您老与他们的会面。”韦昌迪对潘佩珠的这个要求自然是求之不得。潘佩珠想要见人,这对他来说自然是个好的现象,他只怕这位老先生心灰意冷之下,那怕把他接到华夏,他也只想安安稳稳的度过晚年,那这次行动耗费的心血可就全打了水漂了。

    “噢,任公的公子啊,任公还健在么?就是梁启超先生。”听到梁思成在码头迎候他,潘佩珠眼前一亮,不由得询问道。

    “梁老先生已经辞世了,所以梁思成先生得知您老来华夏,才特意赶来迎接的。”韦昌迪的回答异常客气。

    “唉,这些年困居乡村,消息闭塞,唐突之处,还望多包涵了。老朽寓居广州时,孙文先生,廖仲恺先生,伍廷芳先生以及胡汉民、汪兆铭、蒋志清、许崇智、陈炯明他们都还好吧?”潘佩珠嘴里念叨出一串的名字,让韦昌迪有些哑然,因为这些都是当年广州的孙文集团的人物。

    “嗯,孙文先生、廖仲恺先生、伍廷芳先生他们也都过世了。胡汉民先生眼下是华夏监察院院长,汪兆铭先生是行政院院长,蒋志清将军是华夏国防军陆军总司令,许崇智将军现任台湾总督,陈炯明先生眼下是广东议会议长,他们都还好。”韦昌迪想到潘佩珠的身份,越南国民党的创始人,也就释然了。老先生当年在广州,接触的可不就是这批人?

    只是韦昌迪的这个回答,却让潘佩珠心里又起了疑虑。虽然他问到的这些人,活着的也都身居高位,可军界只有蒋志清这个陆军总司令和许崇智这个台湾总督。听他们的职务就显然无法调动华夏海军,那这次接他到华夏去的人,决策者显然不是这些人。因为这些人里,并没有人来迎接他。想到华夏当年的南北之争,不会这次来接他的人是当年北方派系的人吧?要是两派人的意见不一致,当年的故人们会不会支持他?他的复国愿望还能不能实现?

    “那我此行,我的这些故人们知道吗?”潘佩珠带着试探的问道。他这样问,是想从侧面了解他当年的故人们的态度。在他看来,如果这些人与接他到华夏的人立场一致的话,这个行动就应该不会瞒着他们。如果他们不知道的话,那是否与这些故人们见面,那就需要再斟酌了。

    “这次行动是一次绝密行动!您老也清楚,这样的行动,对法国人来说,绝对不能算是一个友好行为。所以,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整个行动是军委会的最高层秘密批准进行的。”韦昌迪想了想才给出答案,他还以为这是老先生对他的这些故人没来迎接他感到了不满,所以在话语里,带着为这些人开脱的意味。

    尽管潘佩珠提到的这些人,他们确实是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计划。就连梁思成会来,也是韦昌迪在研究潘佩珠的资料时,知道他在日本与梁启超交往密切,才秘密通知的,他是真没想到潘佩珠与当年广东的这批人也同样关系密切。韦昌迪不知道,他的回答,让潘佩珠的心里,刚刚点燃的火焰,霎时就灭了一半。

    “这次接我到华夏,我猜应该不仅仅是太炎先生想见我吧?”潘佩珠本想就此结束这次的谈话,待见到梁思成以后,再试探一下,顺便问问华夏眼下的政治格局。但他总觉得有些不甘,所以在思量了一下,决定把话题挑开。

    “您老到华夏之后,先见见老朋友,我会帮您老安排,至于您老还有什么别的要求,我们可以慢慢谈。”韦昌迪飞快的抬起头看了一眼在不远处的张寿,觉得这里不是谈论这种核心机密的地方,敷衍着回答道。

    潘佩珠毕竟老于世故,他注意到韦昌迪在回答这句话时,抬头看向张寿的目光。这下,他的想法又有了些变化,此刻他相信了韦昌迪说的,这是一次秘密行动。从韦昌迪的表现来看,即便是执行这个行动的舰长也未必知情这次行动的目的所在。想到这点,他也及时的停下了交谈。

    天亮的时候,“赣江号”回到了北海基地。潘佩珠在甲板上,被他眼中看到的景象震的不轻。北海军港是南海舰队第八舰队的母港,港内停泊着二十多艘各式的军舰让潘佩珠看的眼花缭乱。而航母“雪峰山号”和“罗霄山号”以及补给舰“天池号”、“兴凯湖号”巨大的舰体更是让潘佩珠惊讶地合不拢嘴,他还从来没见过体积这么巨大的战舰。联想到舰队番号,让他觉得,只要华夏愿意支持他,把法国人从越南赶出去,似乎没有一点难度。

    由于潘佩珠在舰上的询问,原本准备转乘飞机直飞武汉的韦昌迪,临时决定改变行程,让梁思成陪同潘佩珠飞机飞往广州,而他要先一步飞往武汉,向温玉如汇报目前了解到新情况。之后请温玉如决定,这个计划要不要他飞往南京与胡汉民、汪兆铭先行沟通。毕竟他在东南亚的行动是军事情报局的绝密计划,虽然杨寰宇表示出了他的大力支持,可能否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还是个未知数。

    问题再次上交到了杨寰宇这里。毕竟这样的决定,温玉如也不敢自己独断,这种事情向来都是能做不能说的,毕竟这牵扯到了华夏与法国的关系。作为秘密行动,万一失手,只要法国人没有抓到实质性的证据,他们也无法指责这事就是华夏策划的,可要是搞得在华夏人尽皆知,会不会泄密就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情了。万一有人泄密,对华夏造成的被动,可是难以弥补的。

    “对于兄弟国家人民的**要求,我们自然是支持的。毕竟越南曾经是我们华夏的藩属国,帮他们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也是作为宗主国应该做的。当然,这只是民间的私人交往和帮助,我想胡院长和汪院长对于老朋友的请求也不应该反对,只是要低调和控制范围。嗯,不搞仪式、不安排记者采访、不见报。”杨寰宇给温玉如确定了一个“三不”的基调。

    对于杨寰宇的话,温玉如当然能听明白。对潘佩珠的支持是越南方面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华夏的策动,华夏只是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支持。至于“三不”的要求那就更清楚了,安排秘密会晤,之后封锁消息就行。那么,接下来的行动,自然是韦昌迪先要与潘佩珠达成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可以秘密的给予潘佩珠以支持,支持他组织一个武装,当然这些支持是来自于华夏的民间,而不是华夏政府。至于胡汉民、汪兆铭他们,那就是纯粹的私人会晤。潘佩珠要得到的,就是胡汉民、汪兆铭他们对潘佩珠在华夏的行为的默认。毕竟华夏要维持与法国表面上的和谐,想必潘佩珠对此能够理解。就像当年孙文得到日本人的支持,虽然孙文与日本军部达成了默契,但所有的支持表面上都是来自于日本民间,对此,当时的清政府也拿日本没有任何办法。

    与潘佩珠的谈话并不很顺利,潘佩珠显然对韦昌迪提出的仅仅是以华夏民间的名义给予他支持感到失望,这与他在到华夏的路上,在见识了华夏国防军的强大实力后,心里产生的预期相差太大。在他看来,现在华夏的军事实力绝对比法国更强大,只要华夏愿意出兵,把法国人赶出越南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韦昌迪的一句话,让他终于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韦昌迪问他,华夏为什么要为一个弱小的越南去得罪一个相对强大的法国呢,这对华夏有什么好处?对于这个问题,潘佩珠无言以对。因为他要争取的是一个**的越南,而**的越南对华夏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