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
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
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
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万吨
南洋华侨领袖、东南亚最大的企业家陈嘉庚,接到毛泽东的邀请电,回国参加政治
协商会议,共商国是。6月4日,陈嘉庚抵达北平。
那天,他路过天安门,见到这个著名的宫廷广场垃圾成堆,心中颇有感慨。
垃圾如山,臭气阵阵。这个广场就像封建皇朝和反动的国民党政权一样衰败到了极
点。
为此惊诧的不仅是这位南洋华侨领袖。
北平解放时,解放大军开进来,只见这座闻名世界的城市有不少地方垃圾成山。有
人估计,当时市内堆积的垃圾不少于60万吨。
皇城根下的垃圾也是有说头的。除了民国当朝的垃圾外,令人惊奇的是,不少垃圾
还是“文物级”的——是明清两朝的遗物。这不是演绎,因为当时有人从垃圾堆里找出
了不少明清时代的文物。
民国时期,城里的垃圾堆还在不断增多。日积月累,垃圾倒成了旧皇城地质的一部
分,不同时期倒下的垃圾就像一层一层的页岩。后来,市区内再也没有办法往高处堆放
了。于是,垃圾堆就上了房顶,就上了街道,就到天安门广场安家落户了。
当时城内有个叫二龙坑的地方,连年堆放垃圾。长起了一座高高的、臭气冲天的山
头,居民们出门得翻越这座垃圾山才行,生活、交通苦不堪言。
北平解放后不久,军管会人员来到天安门时,简直不相信眼前这座城楼就是天安门
城楼。只见城楼破败不堪,杂草在寒风中晃来摇去。他们踏上通向城楼的砖道时,一群
野鸽子扑索索飞起来,咕咕地呻叫着飞上天空,一派萧杀景象。通向城楼的古老阶梯上,
满是厚厚的、表面业已风干的鸽子粪便,一脚踩上去,浓郁的霉臭味直冲鼻孔,弥漫在
空中。
皇城根下的一位居民诉说道:“我们的房子埋在垃圾堆里十几年了!”
垃圾成山,不仅阻塞交通,而且污染环境,滋生疾病,严重损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
康。
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决不能建立在这样一座垃圾城之上。
在天安门被确定为开国大典场地之前,1949年春天,北平市人民政府就号召党、政、
军、民、学、商各界,成立了清运委员会。
“清运工作,即为人民服务。人民政府除了使人民的生活有保障,并且有机会普遍
受到教育外,还要保证减少人民的死亡率。”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在清运委员会召开的动
员大会上说。
共产党领导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古城垃圾宣战。
形式多样的清运会在北平城一个接一个地召开。
红红火火的全民大清扫运动揭开了序幕。
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他们用标语、漫画、壁画、家庭访问、街头演讲
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和发动群众,点燃广大市民清扫垃圾、清洁自己生活环境的工
作热情。
1949年3月24日到4月18日,为大清扫的第一战役。主要任务是清户、清巷。
l949年4月26日到6月30日,为大清扫的第二战役。主要任务是清除待运场和重点地
区。
经过91天的会战,北平市共清除垃圾219280公方,重达201638吨。
垃圾数量实在惊人!
陈嘉庚进北平时,北平市打响的垃圾战第二战役尚未结束,天安门广场上的垃圾山
尚未被新中国的“愚公们”搬走,因此使他有幸目睹了旧中国留下的蔚为壮观的奇特景
象。
当天安门将辟为广场,北平将改为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等消息传出后,获得新
生的人们干劲更足了。
“建设人民首都”,天安门城楼下矗立起一块崭新的巨幅标语。
这是人民的意志。
这是政府的号召。
数千名共青团员、青年学生涌上天安门广场,参加义务劳动。他们用锄头、铁锹除
草铲土,没有工具的干脆用手搬石块,填平大大小小的坑坑洼洼。
广场西侧的垃圾山消失了。
广场上的腐臭味消散了。
市建设局的工人大军开进了广场
这是建设自己的广场啊!工人身上蕴藏的冲天干劲火山一般爆发出来,他们奇迹般
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个辽阔的广场诞生了。这个广场可以容纳20万人。
很快,沥青石渣路面铺好了。
鲜花、绿草、树木种上了。
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美丽得如同即将迎接新生活的新娘。
天安门广场的新生,是整个北平城获得新生的一个缩影。
古都打响的这场垃圾战,一直持续到1949年底。至此,所有的垃圾山都被新中国的
“愚公们”彻底搬掉了。
告别古老皇城,拥有崭新首都的市民们感慨道:“旧社会穷人走路都困难,新社会
给我们开了幸福路。”
天安门广场以及许多像天安门广场那样的垃圾堆的消失,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象征。
死城北平已经成为历史了。
新生的北京,则犹如初生的婴儿,沐浴着朝阳,生机勃勃。
3.为新中国门面整容
当确定以天安门城楼为开国大典主席台的那一刻起,这座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经典
之作,就升华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门面了。
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建成于1420年。由于完全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因而也就袭
用承天门之名,意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被视为明成祖之后的明皇朝承天命
和敬天的首要之地。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7月,承天门被火焚毁。宪宗成化元年(l465年)3月,
在工部尚书白圭的主持下,重新修复了承天门,并由原来的东西5间扩大为9间,将牌坊
式改建为宫殿式,基本具备了今天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占据白山黑水的“大清”军
队攻入北京,人主中原,承天门两次焚于战火。顺治皇帝进京时,承天门就像牙齿脱落
的骷髅头,只剩下5个黑乎乎的门洞,上半部已荡然无存。清顺治8年(1651年),顺治
帝下诏重修承天门。修复后,正式命名为天安门。岁月沧桑,但这个名称一直保留下来。
天安门城楼雕粱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建筑面积有两千多平方米,成行排列的柱子
多达六十多根。《大清会典》说其“雕扉三十六”,是指每间都有四扇油饰红色的凌花
窗门下都是雕花裙板,四周有汉白玉栏杆,望柱上有莲瓣瓜头,柱身柱间的栏板为荷瓶
雕刻。同时,还有整齐犹如龙爪菊的斗拱,梁柱上有华丽的缠枝莲和宝珠吉祥的草形绘。
暗檐处则用青、蓝、绿等冷色与鲜艳的红柱、红墙相映衬,显得十分美观。
天安门城楼上,东西两边各有三间黄瓦红墙、红窗子的小房间,它原是守护天安门
城楼的护军的住舍。城楼上的守军将士,负有瞪望和守护天安门城楼的任务。天安门的
城台由汉白玉的须弥座和砖台组成。须弥座高1.59米,砖台高13米,用一色42公斤的大
砖砌成,砖间灌注糯米石灰汁,建成后异常坚固。'奇‘书‘网‘整。理提。供'
天安门城楼高达35米,“横空出世”,气势非凡。
城楼上共有5个券形门洞,大小不一,中间那个最高最宽,高8.82米,宽5.25米,
为封建皇帝通行的专用门洞。券门洞装有2扇朱红大门,门上饰有金钉99个和金包龙头铺
首。
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北平解放时,天安门却是一派破败、凄凉景象。朱红的墙皮一片片脱落,斑
斑驳驳,犹如溃烂的皮肤,令人目不忍睹。城楼砖残瓦缺,琉璃瓦顶上杂草丛生,雕花
门窗破烂不堪,东倒西歪。金水河成了臭水沟,满是淤泥黑水。
春风得意,天安门城楼面目一新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为了迎接开国大典,1948年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作出
了整修天安门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责成市建设局研究提出整修天安门的工程计划,并要求广泛征求有关部
门的意见。
受领任务后,市建设局的同志们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他们深知时间紧迫,深知此
项任务责任重大。
整修工程任务艰巨:要在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包括中华路全段在内,清除所
有路面障碍物,开辟至少能容纳16万人的广场;修缮天安门城楼,使它能够成为开国大
典的主席台,安装一座电力控制的高大旗杆;修补沥青石渣路面1626平方米。还要进行
植树、栽种花草等绿化美化工作。
任务重,工期短。
从领袖到普通百姓,对这项工程都很关注。
整个工程必须于9月底前完工。
在市建设局工人和成千上万群众挥洒汗水之后,工程迅速向前推进。
路障被清除了。
城楼上的杂草被拔掉了。
残砖缺瓦被镶补好了。
皮癣般的城墙被油漆一新。
天安门换上了新装。
开国大典是普天同庆,根据大典筹委会的决定,还要在城楼东西两侧、金水桥的北
面搭起观礼台,让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外国专家以及外宾,届时
可以登临观礼。由于时间太紧,搞永久性建筑显然来不及了,建设者们土法上马,用杉
蒿、木板搭起临时性观礼台。但他们心里不托底,专门调来部队,在台上站满密密匝匝
的指战员,看看是不是足够牢固,还让他们在上面蹦呀跳呀,以确保万无一失。
修建国旗旗杆是这次整修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开国大
典那天,要保证毛泽东主席一摁电钮就能使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冉冉升起,关键在于要
把旗杆修建好。
然而,旗杆修建工作不怎么顺利,还险些出了纰漏。
身为市建设局副局长的赵鹏飞,是整修天安门工程的总指挥。他对修建旗杆之事,
一开始就很重视,经过认真研究,作了周密的布置。
钟汉,这位市建设局的建筑师,担起了修建旗杆底座和汉白玉栏板等建筑设计任务。
担任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负责人林治远,挑起了旗杆结构设计的重任。
他们俩人受领任务之后,既兴奋又有点紧张。
根据整体设计要求,国旗旗杆应该建在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旗杆
高度应与天安门城楼最高点等高。经过测量,这个高度应为35米。
北平城刚获得解放,要找旗杆材料很不容易。但必须迎难而上,解决这个问题,保
证开国大典那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林治远的脑筋骨碌碌转动着。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自来水管。
他马上赶到自来水公司,选了4根口径不一的自来水钢管,很快一节一节地套起来,
精心将它们焊接好。
但是,4根焊接起来的自来水管子,总长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只有22.5米。
是不是再焊上去几根管子,凑足35米的长度?遗憾的是自来水管只有四种型号,再
没有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型号了。而两根口径等同的管子,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焊
接起来。
怎么办?林治远无计可施,只好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
指挥部经认真研究之后,又向上级请示,最后同意旗杆按22。5米高度修建。
第一个难关总算闯过去了。
林治远开始向第二个难关进发:设计自动升降设施并安装旗杆。
这时,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助手。他找来了建设局从事机电工作的技术员梁昌寿,
俩人并肩研究自动升降开关设施。
自动升降开关的设计要求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国旗能够自动升降;升旗速度与国
歌演奏时间相一致;国歌奏毕,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在重要任务面前,粱昌寿的聪明才智火花一样迸发出来。他先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机
械装置用以控制升降速度,接着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
关。一旦升降速度装置碰到两端的钢球,就可以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切断电源。
设计方案很快通过审查,得到批准。林治远和梁昌寿马上动手进行安装调试。
一试获得成功,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正好与要求相符。
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化作了成功的喜悦:国旗杆在天安门广场竖了起来。
为了开国大典那天,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就能操纵升降开关,林治远设计
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它从整修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时埋设的钢管中横穿
而过,跨越金水桥河,再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中央,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
的开关连接在一起。
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在一天天迫近。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林治远、梁昌寿俩人奔波于旗杆与天安门城楼之间,翻来覆去、
不厌其烦地进行试验。按动电钮,查看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动作近乎简单枯燥,但
他们知道此举意义非凡,因此具有高度的工作自觉性。他们乐意为此反反复复。
反复调试,一切正常。
任何问题都已经归零。
9月下旬,攀登旗杆的脚手架拆除了。
9月30日下午,由赵文瑞缝制的长5米、宽3.3米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送到怀仁堂全
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让毛泽东主席过目。
接着,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送到天安门进行预试。结果,五星红旗顺利升上了旗杆
顶端。
9月30日夜晚,林治远、梁昌寿为了保证第二天升旗绝对顺利,又来到天安门广场,
做最后一次试验。
意料不到的情况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
这些天来运行一切正常的升降机,偏偏这时出了故障:红旗升到杆顶端后,马达不
按设计要求停止运行,结果将一面试验用的红旗绞进杆顶端的滑轮里面,导致马达不能
再转动,旗帜也取不下来了。
林治远惊呆了。
梁昌寿也惊呆了。
此事干系重大,他们不敢隐瞒,急忙报告上级。
市建设局的领导惊闻后,火速赶到现场察看。
赵鹏飞副局长亲自指挥救急,打电话给消防队。
消防队赶来了,他们按赵副局长的指示,带来了云梯。然而,在高高的旗杆面前云
梯显得个儿太矮了,站在云梯顶端要够到旗杆顶还差好几米。
怎么办?怎么办?
大家急得直打转。
赵鹏飞副局长沉着冷静,亲自布置,找来熟练棚彩工的兄弟俩人。他俩穿上铁鞋,
冒着舍生之险,登上云梯顶端,再攀登到旗杆顶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绞在滑轮里的
红旗取了下来。
人们悬着的心放下了,林治远、梁昌寿悬在半空里的心却没有放下。他们立即动手
进行检修,然后反复进行试验。他们担心刚才那样的事故再次发生。
此时他们不仅难以相信旗杆,而且难以相信自己。
林治远、梁昌寿俩人一直忙活了一个通宵。直到10月1日凌晨,他们验证不再有什么
问题之后才罢手。
但林治远的心病没有因此去除。他怕重大紧要关头旗杆装置再出差错,在经得天安
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同意后,派技术员梁昌寿守候在旗杆下,假如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后
国旗升到顶还不停住的话,梁昌寿立即动手切断电源。
就这样,在天安门整容工程中,成百上千的人们就像修建旗杆一样高度负责、任劳
任怨地工作着。
为了开国大典圆满成功,为了新中国的门面容光焕发,他们甘愿汗水摔八瓣,他们
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段伟大历史的见证,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旗杆和旗座,如今由中国革命博
物馆收藏并陈列在博物馆院内。
l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天安门绽开了笑脸。
让祖国母亲欢笑,这是亿万中国民众的苦苦期盼。
4.天安门城楼的超级书法展览
1949年9月底,两条巨幅标语赫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标语是用繁体字书写的,每个字都有一个房间那么大,每个笔画上躺下一个人去还
绰绰有余。
从天安门城楼前经过的人们都驻足欣赏这两幅书法,为它的恢宏气势而惊叹,为漂
亮的线条之美而赞叹。
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这两幅巨型书法,实际上是一次超级书法展览。
这位超级书法家,就是钟灵。
钟灵是醮着延安的墨水,在书写革命标语的过程中成为名人的。
有一件事足以说明他在延安名气之大。
抗战爆发后,独生子钟灵一跺脚离开了故乡,瞒着家人逃到延安。时间长了,他也
想家。可是父母都生活在国统区,给他们写信十有八九会惹出麻烦来,他左思右想没敢
往家里发信。父亲见儿子失踪了,着急自不待说,寻找再三没有结果,苦思冥想一番,
猜测儿子有可能与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八成是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去了,便抱着试
试看的心理,发了一封信,信皮上写道:“延安中国共产党收。”也许他在发信时也明
白自己的收信地址写得太大,叫人摸不着边际,也没抱多大希望。可是,几乎未经什么
周折,钟灵竟收到了这封信。
在延安,钟灵写字漂亮几乎是家喻户晓。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差不多都出自他之手。
钟灵自幼就爱练字。楷体、宋体、篆书,他都下功夫临摹过。悄悄投奔革命圣地延
安那年,他是一个年仅17岁的电话接线员。到延安后,这位机灵的电话接线员又爱上了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