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入场须知》
没有想到的开国大典上的群众游行队伍总计约为三十万人,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
要保证秩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必须预先演练游行队伍。
开国大典的方案中,既有阅兵典礼,也有群众队伍的游行。随着大典的一天天临近,
参加阅兵的部队在加紧训练,参加大典游行的群众也要进行演练。
军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如果说他们的训练很不容易的话,那么群众队伍的演练就
更难了。
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筹委会决定抽专门时间演练参加游行的群众队伍。
第一次演练时,参加者虽然远不及开国大典那天参加的多,但也有十几万人聚集在
天安门广场夜晚的光线很弱,虽然广场已安装了三排24盏普通灯,围墙的几个门洞也装
上了吊灯和弯灯,甚至还有探照灯,但十几万人一练,队形很快就乱了套,人与人乱挤
在一起,谁也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呼喊声此起彼伏,各单位的领队急得不知所措。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见到这种局面,有些发愁。
发愁自然解决不了问题,而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聂荣臻对负责组织群众游行的肖松说:“这样太乱了,不行,还要另想办法才行。”
语气没有任何回缓的余地。
肖松是个工作十分热情卖力的干部,在这次演练前想了许多办法,可结果乱成一团
糟,大出意外,心里压力很大。他感到图纸上设计的队形确实有点纸上谈兵,拿到实际
中行不通,必须另谋出路。
还是群众出智慧,有人给他想了个主意:用石灰浆规划场地,编上号码,确定哪支
队伍站在哪一号砖上,如同戏院的座位一样,按号入座。
这主意果然管用。
从此,天安门广场的方砖都编上了号码。如果统计开国大典中的第一,这显然也算
一项。
毕竟参加游行的队伍达到30万人,光靠简单的方砖编号还不行,还必须有到位的组
织指挥。为此,肖松又在广场上设立了8个分指挥站。即:3个学生分指挥站,3个工人分
指挥站,1个市民分指挥站及学生、机关、工人联合分指挥站。
为了便于联络指挥,各站都有电话通向总指挥部。
大会总指挥部设在天安门前面的东侧。
在天安门西侧专门设有学生、机关、工人联合分指挥部。
整个会场的指挥系统十分严密。
参加游行的各单位还推选出领队一人,副领队若干人。领队和副领队的左臂上都带
着红色的袖章。
领队还要填一张简单的表格。写上单位名称,参加大会的人数和领队本人的姓名。
这样一旦出现组织上的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负责人,解决起来也比较便利。
在进入会场时,领队必须把表格交给人口指挥站。
这样一统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达到30万。
当时,许多外国报道对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说法不一,有说30万的,也有说40万、
50万的。实际上,30万人的统计是比较准确的。不仅如此,这个数字在开国大典前就基
本确定下来了。群众游行组织负责人肖松,一开始就对参加大游行的人数有过考虑。当
时北京只有200多万人口,把30万人汇聚到天安门广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参加开国
大典的通知下发后,报名参加游行的格外踊跃,大出肖松意外。结果不得不做出一些限
定,大致维持不超过30万人的数字。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大街均没有今天这样开阔,一般估计能容纳20万人,
最多30万人。
为了保证这30万人在广场上能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总指挥部特别制定了一份《入
场须知》。内容大致有:不化妆、不组织秧歌队。队伍迅速向会场行进,队伍入场后,
要听从指挥;由纠察员或联络员领队入场,到达指定地点后,即整理队伍,严守程序,
不得任意离队。自行车不得入场;各单位自备干粮和饮水;除规定携带武器者外,其他
人一律不得携带武器;如有临时事件发生,应保持镇定。纠察员负责维持秩序,听候指
挥部处理;注意卫生,不得在会场随地大小便……《入场须知》共有15条,规定具体,
要求严格,确实考虑得十分细致周到。
然而,百密一疏。
北平第一任市委书记彭真在考虑开国大典上群众游行问题时,就发现了一个漏洞。
那是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上的休息厅里正在召开一个有各方代表参加的会议,
讨论参加庆典的各单位人数、成几路队形入场等问题,也研究了入场须知。
会议快结束时,细心的彭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后,在
西三座门那里散了摊子,怎么处理?”
其他人谁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想到通过天安门后群众中存在的松懈心理或留
恋心理。
大家一听彭真的话,真的感到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前面的人把路堵死了,后面的
人走不动,都拥挤在天安门前,岂不把整个开国大典弄得乱套了吗?
一时间,大家有些手足无措。
好在只要提出了问题,就能研究解决办法。可怕的是事先想不到,临时出乱子。
见大家发愣,彭真打了个手势说:“我看应该这么办,在东西两侧三座门要分别派
人把守。特别是西三座门,要派责任心强的人。队伍一出西三座门,就要督促他们跑步
疏散。”
西三座门确实是个瓶颈,只有向西、向北两条路,路又比较狭窄,一旦堵塞,前拥
后挤,疏通比较困难。只有减少人群在路口的停留时间,才能保证人群的正常疏散。
显然,彭真提出的办法是惟一可行的办法。
按照分工,这个任务交给了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唐延杰立即委派作训处
副处长王文治带一个参谋去执行这个任务。
开国大典那天,果然发生了彭真所预料的情况。多亏事先有准备,不然游行队伍滞
塞于天安门城楼之下,后果不可想象。
2.首次亮相的新中国工人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在整个中华民族
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对于有500年历史的天安门来说,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
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是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日。
这一天,北平正式改为北京,告别古老的岁月,成为新的人民共和国首都。
这一天,北京城内外30万各界群众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迎接中华民族一个最辉煌时
刻的到来。
这一天,必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宽阔的天安门广场上,站满了工人队伍、农民队伍、学生队伍、机关干部队伍和其
他各界代表。
工人的队伍人数最多,穿着也比较整齐。他们像军人一样是排着队伍来到广场的。
在工人队伍中,有一支队伍是长辛店铁路工人。
长辛店工人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邓中夏等人就来到长辛店,开展
工人运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工人中来。1923年2月7日,长辛店工人参加了京汉
铁路大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的种子留传下来,长辛店工人中有了进步的共
产党组织,有了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48年底迎来了北平的光明与解放。
1948年12月14日,是长辛店铁路工人永生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受尽磨难的工人
彻底脱离苦难、开始当家做主人。
这一天的清晨,太阳从永定河的对岸升起,耀眼的曙光照亮了长辛店。人们开门一
看,街头巷尾站满了穿着黄绿色军装、戴着军帽的解放军战士。战士们一声声“大叔”、
“大婶”地打招呼,工人及其家属个个喜笑颜开,奔走相告:毛主席的队伍来了!
第二天早晨,工厂照例地响起了汽笛,工人们喜气洋洋地上了班。军事接管组的干
部对工人们说:“二七大罢工时,共产党就在这里领导,现在又回来了,从今天起大家
解放了!”
孙茂林、左士竣杭宝华、孙宝玉等“二七”老工人们亲热地围着接管组的同志,像
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高兴地互相问候、谈笑。高起、陈境等一些地下党员看到接管工厂
的还有自己的老上级,更是兴奋异常。
老党员杨宝嵩竟然找到了22年前领导过自己的肖明同志,激动得热泪直流,连话都
说不出来了。
工厂刚刚开始恢复生产,接管工作组就提前发了解放后的第一次工资,那是黄灿灿
的小米,还有乌金发亮的煤,小米一次发了三四百斤。
这是自日寇侵华8年、国民党反动统治3年多以来,工人们全家老小头一次有了这样
多的粮食,尝到了“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幸福滋味。
工人白庆华为了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特意买了一张毛泽东的大画像贴在正
屋当中的墙上,还配上了对联:人民解放太平年,民主政策乐安然,横批是:努力生产。
这幅对联是请当时厂里最有文化的秀才写的。对联可以说是全厂工人心声的真实写
照。
中国的老百姓历来要求不高,一个是“解放大平”,物质生活差一些也无妨;一个
是“民主政策”,大家有平等思想言论的条件。有了这两条,他们就“努力生产”,拼
尽全力地创造社会财富。而且认为这是十分幸福的事情。
解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时间就到了1949年9月中旬。一天,工厂领导传
达了10月1日组织工人们进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消息。
喜讯就像长上了翅膀,迅速传开。
整个工厂沸腾了。
从这一天开始,工厂里到处是欢乐的歌声。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每个工人都会
唱,而且一有机会就唱,连上下班的路上以及在家里也唱。许多工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上了白班接着又上夜班,领导轰都轰不走。
翻身道情。
工人们决心要带着出色的生产成绩、带着新中国工人的风采,进城去参加开国大典,
去见毛主席和一大批开国元勋。
9月30日夜12时,长辛店2000多工人集合参加开国大典。
2000面红红绿绿的小彩旗汇聚在一起,工人们在夜色中精神抖擞地集合了。老工人
穿起只有过年过节才穿的衣服,小伙子们别出心裁,学着当年红军战士的模样,人人头
戴一顶自己花钱缝制的蓝色八角帽,显得精神焕发。
这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
长辛店的工人宿舍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亮着灯。人们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之
中。
10月1日凌晨之时,参加开国大典的工人分乘两列货车向北京城进发。
一路上,虽然大家席地坐在运货的槽车上,但人人都觉得特别舒服,欢声笑语充满
车厢,两车互相拉歌的歌声此起彼伏。这边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声刚落,
那边又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歌声在夜空中听起来十分嘹亮。歌声震荡原野,划破夜空,迎来大地的黎明。
天蒙蒙亮时,火车缓缓驶进了北京前门火车站。
工人们高举着标语,手挥着彩旗,排成八路纵队,浩浩荡荡地向天安门广场进发。
只见人人抬头挺胸,高呼口号,豪情满怀。
工人队伍中的锣鼓队更是拉开了架式,鼓足了劲,敲打起来。似乎古老的京城也随
着这锣鼓声更加年轻了。
东方露出了朝霞,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把天安门城楼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光,也
照得工人的脸上更加笑容可掬。
在当天下午的阅兵式结束后,时至黄昏,波澜壮阔的群众游行开始了,工人队伍走
在群众队伍的最前头。
近20个小时没有休息的工人们没有一点疲惫,也不觉得饥饿,他们为走在群众大游
行的前列而高兴,为开国大典所展示的宏伟场面而振奋,为有生之年能参加这样一个盛
会激动不已。他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对新中国的热爱呼喊出来。
一路上,他们口号不断,队伍所到之处,掌声四起。
路边的群众以极其欣喜的心情,欢迎新中国的工人队伍阔步走来。
欢天喜地的声浪,遮天蔽日的彩旗,整个北京城沸腾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沸腾
了。
工人们千言万语,汇成三句口号,喊出了自己心中全部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中华
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毛主席万岁!
洪大的声浪冲上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也激动了,他频频挥动手臂,回应着惊天动地
的声浪。
3.有人光脚走过了天安门
群众游行的场面是热烈的,庄严的,但却有人光着脚板走过天安门,光着脚板接受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事情发生在农民队伍中。
农民是土地的儿子,也是土地的精灵。
农民队伍人数众多,其中有一支队伍是由北京南苑区的农民组成的。
北京南苑区是在1948年12月解放时建立的。随后隶属于中共北平市委的北平市人民
政府管辖。
刚刚解放的农民们,十分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给他们带来了翻身和幸福。他们获得
了土地、农具和房屋,田野上充满着欢乐,响彻着嘹亮的歌声。农民们的劳动干劲和生
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决心多打粮食,支援解放军,支援国家建设。
1949年9月下旬,南苑区委专门召开会议,组织农民代表参加开国大典。
北平市人民政府分配给南苑区参加开国大典的名额是1000多人。区委研究确定,80
%组织翻身解放后的农民参加,其余的是机关干部、教师、工商业者、医务人员等。
参加开国大典游行人员的名额数字,很快分配到各村和各个单位。考虑到开国大典
是新中国第一盛事,半点马虎不得,区委专门抽调了一批干部,分配到每个村1至2人,
负责传达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审定参加的人员,以及作为参加庆典和
游行的领队等。
随后,各村和各单位迅速召集会议,传达区委精神,确定参加人员,研究怎样按上
级要求完成好任务。
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是庄严神圣的,参加开国庆典是光荣自豪的。
我们通过两个小小的村庄做一下展示吧。
这个小村庄叫石太庄村,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它是我党建立的大兴县抗日民主政
府五联区主要的活动地区,建立党的组织也比较早。
9月30日下午,石太庄村在研究谁去参加开国大典游行时,年过花甲的老党支部书记
焦玉海首先报名要求参加。大家关心他,担心他年岁太大,身体吃不消,都纷纷劝阻他
不要参加,把名额让给别人。
但怎么劝说,他也不同意。
老支书他很有感情地说:“正是因为年岁大了,趁着身体还可以时,参加开国大典
去看看毛主席,看看中央和国家的那些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再也用不着担
心日本鬼子的讨伐,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今后要跟着共产党建设新家园,我怎么能
不去呢!”
他终于参加了开国大典仪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回家后,他经常在党员会、干部
会、群众会上讲述开国大典游行的盛况,述说毛主席怎样向游行队伍招手等,喜悦的心
情溢于言表。
他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件事。”
南苑区的小红门村在研究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人员时,也出现了争着去的情况。百
年盛况,难得一见,谁不想参加呢?
最后,村长王盛斌提议:“在摧毁伪保甲,建立村政权,动员伪军、警、宪人员登
记,收缴社会上的枪支弹药等工作中,村里的小青年们出力不小,这回让他们多去些人。”
理由正当,意见无可挑剔,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青年团村支部书记马春
荣被光荣地确定为领队,并很快确定了三十多人的名单。
获准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三十多个青年人,个个喜出望外。他们一得到自己可以参
加开国大典游行的消息,马上找来锣鼓,在村政府门前的空地上敲打起来,庆祝起来,
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村民们都被喜庆的气氛所感染,纷纷走出家门围观欢乐的青年。天已经很晚了,大
家还不肯离去。村干部孙凤宝、李月亭、黄宝贵等一再劝说他们回去休息,磨破了嘴唇
也说不动他们。
深夜12点多钟,小红门派出所所长高谦和村里主要干部以及治保委员会人员,研究
节日保卫工作。散会后,见大家还在欢歌跳舞,便劝他们说:“你们应该赶快回去休息,
明天好有精神参加游行,因为时间已经不早了。再说你们也不能就这样去接受毛主席的
检阅呀!要换上干净的衣服,还要让家里人给做点干粮带上,好在路上吃。”
经他这么一说,大家才回家去休息。
参加开国大典事关重大,每个行动细节都经过村干部开会研究。由于大典于10月1日
下午3点举行,村干部会确定早晨6点钟集合,7点钟从小红门村出发,时间以区里来的同
志的手表为准。
那时候,全村人都没有钟表,甚至连表都没见过。区里派来干部的手表成了新奇的
玩艺。为防止时间出差错,专门请几个睡不着觉的人“把守时间”。
然而还是出了一点问题。
不知道哪位心急的人做了手脚,把手表的时间往前拨了两个多钟头,有些人刚回到
家,还没来得及脱衣躺下睡一会儿,就听到有人在街上喊:“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的同志
集合了!赶快到村政府集合!”
这时,天色还很黑,可是那手表的指针一点也不错。没一会儿工夫,准备参加开国
大典游行的人员一个不差的全部到齐,每个人都穿上了整齐、干净的新衣服,每一个人
都合乎要求。
于是,大家整队出发。当他们到达指定地点时,还没有别的单位来。他们抢了个第
一。随后,才听到歌声、哨声和“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别的村的队伍也来了。
当时,南苑区政府对参加开国大典游行队伍的安排是:10月1日上午9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