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国大典6小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人到抗日根据地采访和工作,成为国际友人通往红区的一把秘密“钥匙”。
    抗战胜利后,她创建了中国福利基金会。
    1948年,她担任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
    在国人心目中,端庄娴静、朴实无华、柔中有刚、意志坚强的宋庆龄,是中华民族伟大女性的卓越代表,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勇斗争中一面不朽的旗帜。因此,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如果没有宋庆龄的身影,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缺憾。
    毛泽东非常重视邀请宋庆龄离沪北上参加新政权这件事。为此,他与周恩来多次商量,并十分审慎地展开了工作。
    当时,上海还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之下。
    早在1949年1月21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就联名电邀宋庆龄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电文言词十分恳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至于如何由沪北上,已告梦醒与汉年、仲华切商,总期以安全第一,谨电致意,伫盼回音。
    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正作垂死挣扎,他们加紧了对革命势力的迫害,上海白色恐怖更加严重。宋庆龄身边放着两枝手枪。一枝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给她的,一枝是她自己使用的。平日里,她把这两枝手枪放在一个重要的抽屉里,形势吃紧时,她就把手枪放在身边。
    毛泽东、周恩来深知宋庆龄处境的艰难,没有将电报直接送给她,而是通过地下电台,先将电文发到在香港的潘汉年和刘晓。这份密电指示说:“兹发去毛、周致宋电,希由梦醒译成英文并附信派孙夫人最信任的而又最可靠的人如金仲华送去,并当面致谢。”
    发出电文时,周恩来还再三嘱咐地下电台工作人员:“要注意:第一必须要秘密,不能冒失;第二必须要孙夫人完全同意,不能稍涉勉强。如有危险,宁可不动。”
    廖梦醒是廖仲恺、何香凝的女儿,她当时在香港。金仲华曾在香港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又在上海积极支持宋庆龄组织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工作,深得宋庆龄的信任。金仲华又是周恩来心目中“最可靠的人”,当年日军占领香港时,金仲华由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亲自布置登上一条渔船,悄然离港抵达桂林,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并于1943年加入中共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后来,他进入美国新闻处担任译报部主任,一直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工作。
    当廖梦醒出面将电文告诉宋庆龄时,宋庆龄十分警惕地提醒廖梦醒:“你也上了黑名单了,赶快走吧。”
    廖梦醒立即将此情况密电报告周恩来。周恩来指示她迅速转移。宋庆龄通过一位外国友人买了一张去香港的船票,把它给了廖梦醒,自己依然留在上海。
    5月7日,上海全城解放,白色恐怖不复存在,但宋庆龄还没动身北上。
    建立新中国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毛泽东与周恩来非常着急。
    “我很想亲自去上海将孙夫人接来,可是哪里离得开呀。”一天,周恩来与毛泽东又谈起请孙夫人北上的事。
    “还是派一位女同志去接,可能更有共同语言。”毛泽东想得更为妥贴。
    “那就派邓颖超去吧。”周恩来当即推荐自己的夫人当此重任。
    “她不是身体不好吗?”毛泽东关切地问。
    “等做完这件事后再让她休养。”周恩来总是把工作放在头等位置。
    “我看可以,如顺利成行,将来孙夫人离开时,可以让江青送行。”毛泽东说道。
    “请写一封亲笔信,让邓颖超带给孙夫人,这样可能更好些。”周恩来办事向来缜密、周到。
    毛泽东欣然挥毫,奋笔疾书: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专此。敬颂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的邓颖超,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即将出发时,周恩来沉吟一番,伏案也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交夫人邓颖超一并捎上。信书道:庆龄先生: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专上。敬颂大安周恩来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一日邓颖超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离平启程,陪同她前往上海的还有廖梦醒。
    抵沪后,邓颖超叫廖梦醒先去看望宋庆龄,并向她说明来意。
    “北平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宋庆龄听了廖梦醒的说明后,非常伤感地说。
    宋庆龄终于道出了迟迟没有去北平的一个深层原因。
    此时,她不禁想起了1925年的北平。这年1月30日,病中的孙中山还对她说:“余所持以支持此身者,夙昔即不完全恃医,而恃余自身之勇气,余今信余之勇气必战胜此病,决元危险。”但是,不到两个月,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为此,宋庆龄悲痛欲绝,“连太阳光都不愿见了,在屋里也放下窗帘”。北平,是她最敬重、最亲爱的人与她诀别之地。北平的那个噩梦从此总是缠绕着她。一提到北平,她就伤心不已。
    廖梦醒对她说:“北平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邓大姐是毛主席派来的。她是代表周恩来来接你的,你打算什么时候见她?”
    “让我想想好吗?”宋庆龄拍拍廖梦醒的手说。
    下这个决心,她还需要时间。
    两天后,邓颖超收到了宋庆龄的请柬。
    宋庆龄读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之后,深受感动。
    几经交谈,宋庆龄终于作出了离沪北上的打算。
    8月26日,周恩来将此消息报告毛泽东。毛泽东欣喜地说:“邓颖超这次上海之行,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她的任务。”说罢,急忙翻看日历,估算上海开来的列车抵达北平的时间。
    “主席,孙夫人这次能来参加新政协,很不容易。主席能否亲去车站迎接?”周恩来建议道。
    “宋庆龄是一位杰出人物,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她能与蒋介石决裂,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实属不易。我去车站迎接,也是应该的。”毛泽东稍作思考后答道。
    8月28日,宋庆龄在邓颖超的陪同下,离开上海赶赴曾经令她悲痛欲绝的伤心之地北平。
    这天下午3时,毛泽东换上皮鞋,穿上有重大活动才穿的浅色礼服,催着工作人员出发去接孙夫人。
    下午4时15分,当宋庆龄乘坐的专列进站时,毛泽东与朱德、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郭沫若、柳亚子、廖承志,以及保育院儿童五十余人,已经站在月台上迎候了。车刚停稳,毛泽东便走进车厢,握着孙夫人的手热情地说:“欢迎你,欢迎你,一路上辛苦了!”
    宋庆龄高兴地说:“谢谢你们的邀请,我向你们祝贺,祝贺中国共产党在你的领导下取得伟大胜利。”
    宋庆龄在毛泽东陪同下走下列车。她身穿黑色拷绸旗袍,佩一条洁白的纱中,盘着发髻,显得十分端庄。
    周恩来迎上前去握手问候,宋庆龄说:“感谢你派你的夫人来接我。”
    周恩来说:“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领导新中国的建设。”
    此时,蔡畅迎上来,向宋庆龄献花。
    接着,宋庆龄微笑着与月台上的欢迎者一一握手。
    有太多的事需要毛泽东去忙。众多的民主人士抵达北平时,只有宋庆龄和程潜俩人享受了毛泽东亲赴车站迎接的“待遇”。
    当晚,毛泽东宴请宋庆龄。宋庆龄与毛泽东等人互述阔别,一席畅谈,气氛欢洽。
    10月1日下午,当她登上天安门城楼时,举目四顾,心潮澎湃。只见孙中山的巨幅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前方,广场上满是拿着旗帜、欢呼跳跃的群众,犹如一片红色的海洋。
    她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并排站在一起,亲眼目睹毛泽东升起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此时,宋庆龄不禁泪花闪烁。那是欣喜的泪:她孜孜以求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事后她说:“我这次到北京时的感觉,和我在1925年时所经历到的,真是有天壤之别。那时候,这历史的古城是各国帝国主义的基地,也是孙中山不幸去世的地方。现在这个城变成了人民的讲坛,我们听到了人民声震云霄的宏大呼声。它是新中国的诞生地。北京立即使人感觉到是一个充满了广阔伟大的思想,影响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的城市,到那里去的人,会感觉到历史的意识和情调;但是,这种意识和情调,不是从中国古老的事物所产生,而是今日中国的建设和未来中国所产生的。每一行动,每一步骤,都有巨大的意义。”
    她说在北京有两桩事“最使人感动”:
    第一桩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典礼。但是在我的内心,却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欢欣。回忆像潮水般在我心里涌起来,我想起许多同志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了今日的光荣。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念头紧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紧跟着第一桩的是第二桩最生动的事件。10月1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召开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和保卫世界和平斗争的日子。这个典礼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景象:一片跳跃欢呼的红色的海洋,全城的人民都出来参加了。各色各样的人都在那里了。工人、农民、教育工作者、学生、公教人员、文化团体、人民解放军,这一张名单永远念不尽,就像游行的队伍永远走不完,一直走到深夜,火炬把黑夜照成白昼。中国真的学会了歌唱和舞蹈。……这是景象的大观,这是万音的合唱,使人永远不能遗忘。……我看到凭了人民的力量,我们的具有历史性的
政府诞生了。
    开国大典上,国母喜不自禁,热泪盈眶。
    24年前北平给她蒙上的沉重阴霾从此扫去。
    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这一天,是宋庆龄“一生中最快活的一天”。

    4.“金蝉脱壳”的李济深再次亮相令人刮目

    年过花甲的李济深健步向天安门城楼走去。他今天能走在这条古砖道上实属不易。他知道,自己在天安门城楼一亮相,一定会令国民党残余势力和美国政府大吃一惊的。
    李济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这是蒋介石极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美国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奇‘书‘网‘整。理提。供'
    但李济深毕竟挣脱了他们布下的罗网与羁绊,如同深海潜鱼一般突然消失于他们的监视之中,又倏然浮出,一下跃上了天安门。
    李济深是一个经历与身份很独特的人物。他身为国民党陆军上将,却三次被蒋介石“永远开除出党”。可到了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时,他仍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之职。
    1948年4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领中央机关到达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4月30日,就在这个北方农村土庄子里,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第一个公告《五一劳动节口号》,将中共对时局的分析、判断与政治主张告诸于天下,下了一着很有政治远见的棋。
    翌日夜,毛泽东抛开其他军国大事,伏案疾书,以他个人的名义,给远在香港的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民盟中央常委并主持盟务的沈钧懦写信:任潮、衡山两先生: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国内广大民主人士已有了此种要求,想二兄必有同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上述问题。此项会议似宜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一切反美帝反蒋党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不属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反美帝反蒋党的某些社会贤达,亦可被邀参加此项会议。此项会议的决定,必须求得到会各主要民主党派及各人民团体的共同一致,并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会议的地点,提议在哈尔滨。会议的时间,提议在今年秋季。并提议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本月内发
表三党联合声明,以为号召。此项联合声明,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三党联合声明内容文字是否适当,抑或不限于三党,加入其他民主党派及重要人民团体联署发表,究以何者适宜,统祈赐示。兹托
潘汉年同志进谒二兄。二兄有所指示,请交汉年转达,不胜感幸。

    谨致
    民主革命敬礼
    毛泽东

    五月一日毛泽东要与两大民主党派领袖商讨的问题,确是绝顶的重要。中共华南分
局的领导人、在香港从事地下工作的钱之光、潘汉年等人,准备安排李济深第一批离开
香港进入解放区。但李济深是一个为多方关注的人物,他要游鱼一般自由自在地离港而
去,绝非易事。如果贸然行事,就可能惹出大麻烦。当时,众多的政治势力都在向李济
深伸出形形色色的手,想利用他做政治斗争的本钱和幌子,他们试图阻止他北上走向解
放区。
    不知怎么搞的,香港有一份小报竟将李济深即将北上的消息捅了出去,本来就盯着
他的那些眼睛,这下瞪得越发大了。
    港英当局加强了对李济深的监控。英国政府当时与国民党政府仍保持着外交关系,
他们当然不希望发生李济深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从香港前去投奔解放区的事实。港英
政府本来就把他当做中国政府的“反对派领袖”加以“保护”,专门在他私邸门前派了
守卫的警察,四周布置了一些密探。现在,他们对他“保护”得更加严密了。
    国民党派驻香港的特务机关加紧活动,要破坏李济深的北上行动计划。
    美国政府也在密切关注着李济深的动向。事实上,美国方面与他早有频繁接触。美
国政府眼看蒋介石政府即将分崩离析,想在适当的时候请李济深出山,利用他在国民党
军政界的影响和在全国各界民众中的威望,组织一个既反蒋介石又排斥共产党的新政权,
美国则自告奋勇地做后台老板,以保证美国在华利益不被剥夺。
    1948年秋天,美国政府派曾任国民党政府招商局长的蔡增基作说客。蔡对李济深说:
“美国政府十分尊重李将军。他们让我转达将军,如果你能组织一个政府,与共产党谈
判,保留江南半壁江山,阻止共产党在全国胜利,那么李将军就会取代蒋介石,成为中
国的头号人物。美国政府将会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上予以全力支持。”
    但李济深不为巨大利诱所动,平静地说:“在内战发生以前,我就呼吁美国政府不
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美国方面还是支持蒋介石,使中国人民陷于内战的血火之中。
现在蒋介石在军事上打了败仗,政治和经济上也搞得一团糟,美国方面又想搞划江而治。
中国是应该统一的,划江而治是将中国分裂,其结果是内战永无宁日,大好形势任人摆
布,万万不能如此。”
    美国方面对李济深这番表示当然深为失望。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也不希望他与共产
党新政权挽起手来。
    李济深北上之旅,阻碍重重。
    他没能第一批离港。
    他又没能第二批离港!
    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却急需他北上共商大计。
    对此,时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指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决战的毛泽
东、周恩来急了。11月5日,周恩来亲拟电文,责成香港分局和钱之光务于12月之前,将
李济深等人安全接到解放区。
    钱之光、潘汉年深感责任重大。
    他们先安排何香凝请李济深吃饭,说服他无论从形势需要还是从自身安全考虑,都
应当图谋早日北上。
    接着,潘汉年亲自行动了。
    一天,一位戴金边眼镜、西装革履的精干男人,来到香港罗便臣道92号门前。他的
目光显得很柔和,但不时透过不易被人察觉的机警目光。罗便臣道92号是盖在半山腰上
的一幢小洋楼。一看这楼就知道,主人是一个颇有身份的人。
    “金边眼镜”似乎毫不顾忌周围的动静,大大咧咧地叩了叩门。
    大门开启了,房子里走出一位个子不高、脸盘宽大而圆胖、穿着半新半旧浅灰色长
袍的老人,他热情地握住了来访者的手。
    这位身材、长相明显有两广人特征的老人,就是楼的主人李济深。“金边眼镜”就
是潘汉年。
    潘汉年道:“李任公,你家门外有狗哩!”他边说边幽默地指了指门外。
    门很快关上了。李济深马上关切地问:“你发现了什么情况?”
    “你家门口附近有两个形迹可疑的家伙,那样子我一看就知道是特务。”潘汉年自
信地说。
    潘汉年曾经多次拜晤过李济深,俩人谈话很投机,这次相见落座后,潘汉年就打开
话匣直奔主题。
    李济深淡然一笑,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哎,蒋介石要留我在南京留不住,是不愿
让我离开香港,更不愿让我到解放区去了。他们肯定是闻到什么风声了。”
    国民党特务心狠手辣。深知这一点的李济深,显然对北上安全问题很有顾虑。
    潘汉年马上显出了严肃的神情:“李任公,现在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警惕。您尽
管放心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