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囊惶趼砺繁摺Q芈砺返淖呦蛲峡矗且郎蕉ǖ囊蛔”鹗�
每天都有西装革履的富人从这儿走过,乞丐翻来覆去说着乞讨的话,当然大多数富人都对他置之不理,偶尔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一下,丢给他一张票子。乞丐不由心花怒放,要知道他在别的地方讨上三天也不抵这张票子。
不久,有一个矮矮胖胖的富人搬到这里。第一次遇到他时,乞丐觉得这个富人很面善,乞讨起来就格外用心用情。他声泪俱下地哀求:“您行行好吧,俺爹娘瘫痪在床,俺老婆受不了苦跟别人跑了,俺闺女又得了白血病,眼看就要咽气了……”富人停了下来,摆摆手止住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百元大钞扔在他面前。乞丐赶紧作揖跪拜,连连说:“好人,恩人,我一辈子都会记住你的!”
第10节:穷人最缺什么(9)
两天后,这个富人再次从乞丐身边经过。乞丐远远看见,不断作揖磕头:“您行行好吧,俺闺女送去了医院,可俺交不起住院费……”富人这回连眼皮都没眨,随手扔给他一张一百,头也不回地走了。
不久,富人买了辆轿车。每逢富人坐车经过,乞丐都冲着那辆车行大礼。如果富人步行,他便张口乞讨。幸运的是,他差不多每次都会有收获,几乎没有落空的时候。他心里暗喜:老天真是有眼,让我碰到了天底下最好的人!
一天黄昏,富人又出现了。乞丐早早地酝酿好感情,还没等富人走过来,他就噙着泪哭诉:“托您的福,俺闺女已送进了医院,但住院费又花光了……”富人大概是刚赚了一笔,脸上挂着笑容。心情极好的富人这回没有马上走开,甩了一张百元钞后,蹲下来对乞丐说:
“每次见了我,你都编那假话,有那个必要吗?”
见老底被揭穿,乞丐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了脸,像猪肝一样。富人又说:
“十年前,我也像你现在这个样子。”
“可是现在你大发了……”乞丐啧啧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已给你两千块钱了。十年前,我就是靠这两千块钱倒腾水产品起家的。如今全市的市场都差不多被我垄断了。记住,以后不要再朝我要钱了。”说完,富人走了。
望着富人远去的背影,想着他所说的话,一个计划在乞丐的脑子里诞生了。
一个月后,乞丐又来到这里。他的样子更加狼狈,恨不得马上就见到那个富人。富人终于露面,心急的乞丐不顾礼节,大声说:“听了你的话,我也按你的办法去卖水产品。但没卖出去,什么都没了……”
富人平静地说:“是嘛,可我又没让你也去卖水产呀!”
“可是,你靠这个发了,而我却更穷了。”乞丐哭得越来越伤心,富人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富人与乞丐的区别。”
自此以后,富人真的再也没给过乞丐一分钱。乞丐坐在这条路上,一连数天都没有收获,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重新回到繁华市区。他对自己的同伴说:“咱赚不了大钱,就安心在这儿一点点地讨吧……”
富人给了乞丐做生意的起步资金,并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可惜的是,财富之道不是能够“克隆”的,乞丐又回到了原点。
两个乞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遇到一位跟自己说话、看得起自己的富人,并且都得到了富人的资助去经商,可是,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首先,第一个乞丐因为遇到那位富人找到了自己失去的东西,重新树立起了致富的自信;第二个乞丐直到经商失败都没有明白自己缺少的是什么,依然认为自己没有赚钱的“命”。
其次,第一个乞丐经商靠得就是自己的头脑,第二个乞丐借助的是那位富人过去的智慧,照葫芦画瓢简单地模仿,甚至都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
最后,第一个乞丐得到的是“借款”,他有偿还的压力和动力,直至走向成功;第二个乞丐是不须偿还的“赠予”,当然没有什么压力,纵然失败了还是做自己的乞丐。
总而言之,要使我们的力量和才能获得发展,不能依靠他人,而主要靠自己。有很多东西是别人无法给你的,需要你自己去寻找。一个能够抛弃依赖,放弃外援,自己努力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财富。自立是力量的开发者,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你可以借助外力树立起富人特有的自信,但是你的自信千万不要被外力所左右。
同一起跑线上的穷人和富人
我们往往只看到现在穷人和富人的天差地别,却忽略了他们的历史和过去。今天的富人,可能就是昨天的穷光蛋;今天的穷人,可能就是昨天的富人。穷人和富人,他们曾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结果为什么迥然不同呢?先来看看这样的故事。
三个小伙子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在一个偏僻的山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这种优质苹果在当地的售价非常便宜。
第11节:穷人最缺什么(10)
第一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双目发亮。他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十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就这样他往返数次,成了家乡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沉思片刻。他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一百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上。整整三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
第三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一连几天围着果园东走走、西看看。最后,他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着果树下面,说:“我想购买这些泥土。”
园主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怎么长果?”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看他,笑了:“好吧,你给一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请专家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最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十年过去了,三个人的命运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小伙子依然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每年赚的钱越来越少了,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小伙子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小伙子,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色香味甜,引来无数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这个故事是现实的,三个人一个比一个聪明,他们留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样的机会,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最先赚到钱的人不一定赚得最多,谁考虑得长远,放长线钓大鱼,谁收获得最多。
曾几何时,在IT业界广泛流传着一个“新乞丐奇遇记”:
有三个乞丐在纽约地铁站乞讨。第一个乞丐在地上写了个“beg”,一整天只要到几元钱。第二个乞丐在地上写了个“beg。”,结果一天下来要到了好几十万,还有人欲出重金购买他的网站。第三个乞丐面前的地上写着“e…beg”,结果IBM、HP等二十多家大公司抢着跟他结成战略联盟,并为他提供免费顾问团。
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我们已经真实地置身于一个网络经济的时代。今天的智慧可以撬动短暂的明天,但绝难撬动长远的未来。要想拥有越来越广阔的赚钱空间,必须目光放远,选择尽可能远的“支点”。同为“乞丐”,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乞丐”?
我们的生存方式、价值实现都因时代的变迁而深刻地变化着,已是不争的事实。十年前,当一个人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时,还指的是一生的努力和奋斗方向。一个作家凭几部作品,一个运动员因一枚金牌而终其一生,在人们眼里,依然是一种成功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成功已足以使人付出许多难以想像的生命成本。
如今,一个走出校门没多久的年轻人,就已成为业界精英或某家上市公司的主席。时代的速度使我们明白,过去需要穷尽我们一生才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现在我们也许只需要五年、十年就可以完成。“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曾经让我们多少的生命冲动被牢牢束缚至消失,而现在,我们相信,我们的一生完全可以精彩地做好两件事,甚至三四件事。生理的年龄已不再能标识我们生命的年轻和长度,据说21世纪人类的寿命将达到150岁,我们毫不怀疑这样的生命奇迹。
一枚硬币的启示
一枚一元硬币,看来微不足道,然而这对于富人来说,却值得人思考。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美国19世纪的三大富翁之一。他一生至少赚进十几亿美金,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他虽然拥有亿万家产,但他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
有一天,他陪朋友到一家餐厅去吃饭。在那家餐厅附近,有一个年轻的乞丐拉着小提琴,朝行人乞讨。洛克菲勒一下子被那些美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走过去聆听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年轻人,你很有音乐天赋,不应该靠乞讨度日。”
第12节:穷人最缺什么(11)
乞丐感觉面前这个老人很面熟,好像经常在一些报纸上看到。
乞丐惊讶地问:“你是?”
洛克菲勒笑着说:“洛克菲勒,一个靠搬运油桶谋生的老头。”
顿时,乞丐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洛克菲勒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币递给那个乞丐,不小心将一个一美元的硬币带了出来。那个硬币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后,滚落在乞丐身后的排水沟里。洛克菲勒走过去,俯身将那个硬币捡起来,然后仔细擦去上面的泥污。
那个乞丐诧异地问:“洛克菲勒先生,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根本不会去在乎那一元钱的。”
洛克菲勒若有所思地说:“也许,这就是你至今仍在乞讨的原因吧。”
就在洛克菲勒转身离开时,那个年轻的乞丐疾步追了过去,说道:“我想用你给我的这张整票,换那一枚硬币。”
乞丐如愿以偿了,洛克菲勒临走还拍了拍他的肩膀。
几年后,洛克菲勒有一次应邀去欣赏一场音乐演奏会。在演奏会结束时,一位年轻的小提琴家急匆匆赶到洛克菲勒面前,异常感激地说:“洛克菲勒先生,你还记得那一枚硬币吗?”说着,他从贴胸的口袋里,摸出一枚闪亮的硬币。洛克菲勒会意地笑起来说:“迄今为止,这是我知道的一枚最有价值的硬币!”
这样的例子很多。
同样一枚一元硬币掉在地上,华人首富李嘉诚会不顾众目睽睽,一路小跑过去,把那枚硬币捡起来,装进口袋里。这个亿万富翁竟然连一个小硬币也不放过。富人李泰柏则会给代他捡起的值班者100元酬谢,他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这一元硬币,让它滚到坑渠,它便会在世界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大富并不缺钱,但是和穷人一样,不浪费一枚硬币,节俭的意识从未改变。的确,富人并不缺一枚小硬币,只不过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已。其实,这种习惯与财富无关,穷人的节俭大多是生活逼迫形成的,可是很多人成天想着等有钱了就怎么样怎么样,等财富来了,习惯也丢了。
富人不仅对一枚硬币“情有独钟”,即使一瓶矿泉水也不例外。
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一次来大陆捐资助学。在机场,他受到捐助学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那天天挺热,候机时,大家都买矿泉水喝。飞机到了,大家奔向前去,许多人把还没喝完的矿泉水和瓶子顺手扔到了垃圾筒里。
富翁走下飞机,和大家谈笑风生。他手中的矿泉水瓶子随着手晃动,瓶子里边只剩下一口水了。他拿着那个剩下一口水的瓶子上了汽车。车上的人递给他一瓶没打开的矿泉水。他摆摆手,把瓶中那一口水喝完后,才接过那瓶新水。这次到大陆,他留下了500万元的捐款。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瓶矿泉水也可以看出富人和穷人的巨大差别。不仅如此,有的人还从一瓶水得到了赚钱的智慧,并从此踏上财富之道。
日本的水泥大王名叫浅野一郎。23岁时,他从外地逃难般来到东京。东京是个十分繁华的商业城市,什么都要钱。他看到有钱人用钱买水喝,很是奇怪:“水还得用钱买吗?”像他这样随便弄点水就能解渴的人不免纳闷。看到这种情景,很多刚从外地来的人都会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喝点水都要花钱,生活费用太高了,怎么能够久呆呢?”于是他们离开了东京。可浅野一郎却在想:“东京这个地方,居然连水都能赚钱。”他立马兴奋起来,从此开始他的创业生涯。
同是一瓶水,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两个绝然不同的前景,于是,有的人富起来了,有的人穷下去了,有的人还是原地踏步。其实,财富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但如果你不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它,挖掘它,那么你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个穷人。
穷人VS富人:有没有“野心”。
两颗相同的种子一起被抛到了地里。
一颗这样想:我得把根扎进泥土,努力地往上长,要走过春夏秋冬,要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
第13节:穷人最缺什么(12)
于是,它努力地向上生长。在又一个金黄色的秋天,它变成了很多颗成熟的种子。
另一颗却这样想:我若是向上长,可能碰到坚硬的岩石;我若是向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我若长出幼芽,可能会被蜗牛吃掉;若开花结果,可能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
于是,它瑟缩在土里。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过来,三啄两啄,便将它啄到肚子里。
在慨叹两颗种子迥然不同的命运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样简单的道理:越是想安于现状,越不能安于现状,因为各种偶然的因素使你的周围充满风险。相反,坚定地树起奋发向上的信念,敢于冒险,敢于承受岁月的风风雨雨,就一定会拥抱令人羡慕的成功。
据社会学专家教授预测,未来的社会将变成一个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如果人类自由行动的能力总在不断增强的话,那么不确定性也会不断增大。各种变化已经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勇敢地投身于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竞争意识的萌发,使敢于冒险的人们有了危机感,主动应对各种风险。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们,如果还没有被惊醒,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前一种人远远甩在后面。
追求财富应该算是每个尘世中人的人生目标之一。无可否认,我们学习、工作、奔波、忙碌,都是在追求着、创造着财富。生活无法与金钱彻底划断关系。于是,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全神贯注地永无止境地追求着财富。可是,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是充满了甜美和微笑,而是无尽的苦涩和泪水,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而中途放弃,因为乏味而拒绝财富。只有一心一意的野心家,才能体验到赚钱的乐趣,把谋财当作事业来经营。
下面是一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生追求财富的结果是如何分布的。财富专家们曾对100位30岁的年轻人在50年后的境况作过预测性分析,届时他们将会面对以下的情景:
1人——事业有成,产业累积,充裕富有;
4人——财政上独立,自供自给,自由自在,不必依靠他人;
5人——还需为生计张罗,不能退休;
27人——已经去世;
63人——家道中落,一贫如洗。
上述情景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在我们周围早已存在的事实。
我们也许不能改变整体的事实结果分布,但至少有能力、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现状。
一位哲人曾说过:“你的内心拥有无穷的力量,能够引导你追求任何人生的目标。”其实,即使是再平凡的人,他的内心深处也埋藏着巨大的潜能。真正的谋财者,无一不是善于挖掘自身潜能的成功者。
如果把两颗种子比作人类世界中的穷人和富人,你现在就已经知道他们的不同命运。起点相同,终点却存在差异,我们不得不找找他们的本质差异。
穷人和富人:看得见的区别
前面讲过,穷人容易安于现状,渴望稳定少变,虽然事实总是让人失望。另一方面,这不是绝对的真理。如果所有的穷人都是这样,现在我们张口闭嘴提到的富人也就不存在了,甚至“穷人”这个词也不会存在了。
一天,一个年迈的富翁为挑选自己合适的继承人,特地把3个儿子叫到身旁。他对3个儿子吩咐道:“我给你们每人5颗稻粒,你们要好好保存。一旦我向你们要时,你们要还给我。”3个儿子异口同声地答应了,然后每人拿了5颗稻粒走了。
三年后的一天,富翁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3个儿子叫到跟前,问问他们各自如何保存那3颗稻粒。
首先问到大儿子。他赶紧到自家仓库拿了5颗稻粒放在父亲面前。老人一看便知不是自己所给的5颗稻粒,问明情况后,十分生气地把大儿子责骂一通。原来,大儿子早就不屑一顾地把那5颗稻粒丢掉了。
接着问二儿子。二儿子不慌不忙回家取来盒子,把那5颗稻粒交给了父亲。父亲见后表示满意。原来,二儿子料想父亲肯定是有所用意,所以回去后用布层层把稻粒包好,放到一个盒子里藏了起来。
第14节:穷人最缺什么(13)
最后轮到小儿子。小儿子说:“父亲,我无法送来你给我的那5颗稻粒。我回去后找了块田,等到下大雨时把稻粒种到田里,然后再移植到其他地方,同时把四周围起来,精心管理。当年稻子长势很好,翠绿喜人。当稻子成熟时,我便及时收回,藏到罐子里。第二、第三年也如此。所以您现在要我把它全部弄来,恐怕得要辆马车去拉。”富翁听后十分高兴,决定选小儿子为继承人。
显而易见,大儿子和二儿子不如小儿子“富有”。在三个人的眼里,5颗稻粒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大儿子看来,稻粒就是稻粒,即使稻粒可以变成更多的稻粒,也不值得去想,更不用说去种去收,典型的只要“大金子”不要“小金子”,只要金子不要“金手指”。二儿子是完美的“守财奴”,钱不会多也不会少,和一无所有的老大相比,当然是富有的,如果稻粒储藏好的话。小儿子与两位哥哥截然不同,他懂得钱生钱、钱滚钱的道理,把5颗稻粒作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