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忧患与人情
《左传》既阐述了:“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才是好君王。”
但又记录有:晋国大夫士菊对晋侯说:“我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一定随着到来;没有战争而筑城,国内一旦有动乱,内敌必然据此自保。”《春秋外传》中也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景王打算铸造钱币。单穆公说:“不可以。在古代,天灾降临时,政府才根据灾情增加货币,衡轻重,用以救灾。储备货币,有时是在灾祸还未出现就铸造好了;有时是等到灾祸已经发生,然后根据需求铸造,投入救灾。不能把这两种情况下的货币铸造混为一谈。可以预先储备却不去做,这就叫懈怠;可以事后进行筹备而提前做了的,这叫招灾。”
古人说:“一旦放过了敌人,就会遗害后人。”
而晋军放走楚国的做法却说明“放虎归山”未必不好:晋军和楚军在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相遇,范文子不想作战,便说;“我们的先君急于作战,是因为秦、狄、齐、楚都很强大,不尽力拼搏,子孙将会被削弱。现在齐、秦和狄这三个强敌已经降服,我们的敌人只剩下楚国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内忧又无外患。我们不是圣人,外部一安定,内部必然要产生忧患。我们何不放走楚国,把它作为外在的压力呢?”
《三略》中这样写道:“不要让仁者主管钱财,因为他会向老百姓施舍,从而收买人心。”
但是陶朱公长子救弟的故事却不这么认为:陶朱公次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本想让小儿子带上一千镒黄金去楚国营救次子,可是长子坚决要去,陶朱公就让他去了。但楚国还是把他弟弟给杀了。陶朱公说:“我事先就知道他会坑害次子的,因为他与我一起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太看重钱财了,所以舍不得花钱。而小儿子一生下来见我如此富有,乘好车驾骏马,驰骋捕猎,好不威风,怎么会知道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他对钱财看得很轻。如今大儿子事情设办成,弟弟果然给杀了,人情事理就是这样,悲伤也没用。”
(九)酬劳与人才
对于酬劳,有的人把它看作自身价值的标志,而有的人则认为讲究酬劳会对该干的事用心不专,君者能掌握对酬劳适当使用,对选拔人才很重要。
《论语》中这样认识酬劳:“酬劳少的人不能让他处理混乱,也不能让赏赐不厚的人去面对危难。”慎子也认为:“君者不起用不肯接受俸禄的人,对于俸禄不优厚的人,也不应用他处理困难。”
仲子则认为,贪图享受会使人丧失斗志,不主张人享有太多的俸禄和酬劳。一次田单在攻打狄人前,去拜见鲁仲子。仲子说:“将军这次去攻打狄人是不可能胜利的。为什么呢?从前将军在即墨,坐下编筐,站起铲土,做士兵的榜样,所以打败了燕国。而现在将军东有掖邑的封地,西有淄上的娱乐,黄金腰带横挂,高车大马驰骋在淄渑之间,只想享受人生的欢乐,却没有拼死的决心。所以说你不会取胜。”战争的结果果然如仲子所言。
古语曰:“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9)
但古语还云:“交往太广泛,对朋友的信用就会逐渐丧失;拿的酬劳太优厚,对国君的忠诚就会逐渐衰退。”
对于有些很有才干的人才,有些人认为这样的人才很可能将来心术不正,而有的人则认为,人才就是财富,有了人才则天下易得。所以君者在选任人才时,还须考虑谨慎。
在《春秋后语》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同一个人,由于君王对他的认识不同,他的受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礼遇。楚国的春申君让孙子当邑宰。门客中有人劝他说:“成汤以亳起家,周武王以镐起家,方圆都没有超过一百里,可是后来都得了天下。孙子是个很贤明的人,你把方圆一百里的地方给他管理,我真为你担心啊!”春申君说:“有道理。”于是派人辞退了孙子。孙子离开楚国去了赵国,赵王任命他为上卿。
而另一个门客对却春申君说:“从前,伊尹离开夏国去殷,结果殷有天下而夏灭亡;管仲离鲁去齐,结果鲁国衰弱而齐国称霸。可见贤明的人在哪,哪个国君就尊贵,哪个国家就兴旺。孙子这样贤明的人。你为什么要辞退他呢?”春申君说:“你说得对。”于是又派人把孙子请了回来。
君子在选任人才时是否该遵循“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则呢?对杜宇这个问题,韩宣王问拯留:“我能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吗?”拯留回答说:“不能。从前晋国由于同时重用六卿,导致国家分裂;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子和阚止,结果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导致西河外的领土全部丧失。现在你要是同时重用这两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然要借助外来的势力支持他。大臣们有的会在内树立党羽,专权横行;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国家就危险了。公孙衍当魏国大将的时候,和宰相田儒关系不好。季文子替公孙衍说情:大王你没见过把牛和马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任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你又听从宰相田儒的计策,这就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的道理一样。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这样使用人才,国家就会受伤害。”
但傅玄却认为君者就应该大胆地任用所有的人才,人才之间互相协助,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说:“天地再神奇,也不能通过同样的方法生育万物;圣人再圣明,但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管理百姓。所以殊途同归是天地之道;因地制宜是圣人的原则。只要懂得这一道理,即使有互不相容甚至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伤害大局。水与火是互灭的,可是善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水与火之间,用火来煮水做饭,使水与火各尽其用,这样做,还怕水火互相伤害吗?天底下的事物像水与火一样相生相克的太多了,根本用不着担心会互相伤害,也不用担心它们不能各尽其用。”《周易》中也写到:“天高地卑,形象不同,但它们的功能是相同的;男女的体质不同,但彼此的情志可以沟通;万事万物各个不同,可它们的作用是类似的。”
对于才干过人,胸怀大志的人,有的人认为这些人都是豺狼虎豹,羽翼丰满后就会咬人;而有的人则认为,羽翼尚未丰满的人会尽心为主人效劳,一旦翅膀长成则会弃主而去,另谋高就。
陈登为吕布游说曹操:“养吕布如同养老虎,需要天天给它吃饱肉,哪一天吃不饱就要吃人了。”
曹操则说:“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而是像养老鹰,饿了才能为人所用,吃饱了便会飞走了。”
三国时刘备来投奔曹操,曹操让刘备做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胸怀壮志,现在不早点儿除掉他,必为后患。”曹操就此事问郭嘉,郭嘉说:“有道理。但你现在起兵的目的,是为百姓铲除残暴,以真诚和信誉号召天下,还怕他们不来呢,现在刘备已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才来投靠你,假如你谋害他,就要背上害贤的罪名,那么有智谋的人就会怀疑你,就会选择新主人,到那时你怎么去平定天下呢?因害怕一人成为后患而除掉他,结果使普天下的人才都失望,安危之机,你不能不考虑。”
但傅玄对这段历史的评价正与此相反。他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关羽和张飞两位大将,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都甘愿为他效命。依我看,刘备的谋略深不可测。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代之唐。’应当尽快把他杀了。”但曹操当时正在招揽天下英雄,想让天下人相信他是最讲信义的,所以没有听郭嘉的话。
(十)墨守成规与改弦更张
《孔子家语》中曾记录这样一段子路和孔子的对话:子路问孔子:“如果抛弃古人的道,只凭我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以吗?”孔子不假思索地说:“不可以。从前东方没有教化的人仰慕华夏的礼仪,有的女子成了寡妇之后,为她暗中招个夫婿,但终身不正式嫁给他。不嫁是不嫁了,但这种做法并不符合贞节的真正含义。仓吾这个地方有位叫娆的人娶了个妻子十分美丽,就把妻子让给了他哥哥。让是让了,但这种做法并不是出于礼义的谦让。现在你想抛开古人的道,只按你自己的心愿做事,焉知你不是以非为是呢?”
《尚书》中也这样写道:“行事不师法古人,而想使国家世代相传,没有听说过。”古语亦云:“改弦更张,不死则亡。”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10)
孟子还主张遵循天道,即要尊重人之常情。他说:“遵循天道就会成就大事,改变就会脆弱消亡。所谓遵循天道,就是遵循人之常情。”
由此可见,对于完全不遵古道的改革,很可能造成以是为非和害国殃民的结果。
而赵武灵王对于改弦更张则非常推崇,他主张摒弃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东西,而使用更能给子民带来便利的东西。赵武灵王想改穿胡人服饰,他叔父公子成很不高兴。赵王说:“衣服穿戴,是活方便;礼仪法规,是为了办事方便。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制定礼仪法规,所以才会给人民带来利益,使国家富裕强大。剪发文身,衣襟向左开,这是赵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在额头上涂花纹,用河豚的皮缝制帽子,这是吴国一带人民的风俗。礼仪服饰虽然不同,但为方便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地方不一样,使用的东西自然也两样,事情在变化,礼尚自然也要变化。所以,圣人只追求能使国家便利的方法,而绝不会墨守教条;只谋求使其礼仪法规更方便,绝不会食古不化。儒者宗师是同一个人,但也有很多流派。中原地区的国家尚且可以礼仪制度相同,而文化习俗不同,更何况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人呢?所以舍弃还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强求;远近服饰的差异,圣贤也不能统一。穷乡僻壤的民情风俗大多千奇百怪,邪辟玄妙的学说大多雄辩谲异。现在叔父所谈的是一般的习俗。我所说的,是想形成一种新的习俗。叔父讨厌改变服装的样式,但却忘了方便这一事实。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赵武灵王说服了公子成,他也穿起了胡服。
君王有改革意识固然重要,但在更新时既要考虑到旧有制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又不能拘泥于古道的限制而墨守成规,一切改革都应该是让子民能安居乐业,让国家兴旺发达。
(十一)文采与朴实
文采横溢的语言悦耳动听,朴实无华的言辞可动人心扉;修辞优美的辞赋引人入胜,简约质朴的辞藻内涵深刻。朴实和文采正各有其长,难分出轻重。
《左传》中记述了一段孔子赞叹子产的话:“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文采才能充分表述他的想法。话都说不好,谁能够知晓他的思想呢?说话而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很远。晋国能作为霸主,使郑国能主动到晋国去议事,要不是子产能言善辩,文采斐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话一定要讲究文采!”《论语》也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主持政事,不能胜任;派他出使各国。又不能对答如流。那么,读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能说会道逞口舌之功也同样会影响政事的成功。一次汉文帝到虎圈看虎,很赏识管理虎圈的人的口才,要提拔他为负责上林苑的长官。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这人如何?”文帝说:“是位长者。”他又问:“东阳侯张相如如何?”文帝又说:“也是位长者。”张释之又说:“这两位长者都不善言辞,都不如这位能说会道呢?秦朝所任的刀笔吏,争相看谁办事更快捷、对人更苛刻,然而他们的弊病,就是只有空头文章而没有同情人的心肠。因此做国君的就很难听到自己的过失。这种坏风气一直延续到了秦二世,天下因此而崩溃了。如今陛下因这个管虎圈的小官吏口齿伶俐就提拔他,恐怕天下会从此追随这种风气,争逞口舌之能,而不切实际。况且下边受上边的影响,传播极快,陛下的这种举动,实在欠妥!”文帝问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太史公认为:“《春秋》的笔法,是从历史中寻找教训,而《周易》是要从细微的变化中推测未来,《诗。大雅》所说的是王公大人,但其旨意却在于用德性来教化百姓,《诗。小雅》是讥刺小我,而目的在于影响上层统治者。它们所说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它们合乎仁德的宗旨却是一致的。司马相如虽然文采浮华、铺排夸张,然而他的目标还是想归结到节约俭朴上来,这与《诗经》的讽谏用意没什么不同。”
扬雄则表明:“赋的作用就是讽谏。赋一定要按类铺排,用最华丽的辞藻,采用宏大富丽的形式,把这种形式推到极至。虽然它的目的在于规劝讽谏,然而看完之后,可是人们却把它的主题都忘了。比如,从前汉武帝好神仙之事,司马相如就献上《大人赋》来讽谏皇帝。汉武帝读罢,反而飘飘然仰慕神仙的欲望更强烈了。因次,赋起不到规劝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赋很像是滑稽剧,不合乎法度,贤人君子的言论,才是诗赋的正统。”
不管是华丽的言论还是朴素的诗词,其目的都是给人以教益,助君兴霸业,君王在听闻和欣赏时能从中领悟的真理的就可以判定它的好与坏。
(十二)圣人与报应
作为君王,是要依靠天下英才齐心协力而成就霸业还是靠一己之力来治理天下呢?
《淮南子》认为:君王要得天下必须依靠天下英豪的力量,并用鲽和娄来比喻说明:“东海有鱼叫鲽,总是并排而游;北方有兽叫娄,总是轮流地一个捕食,一个在旁守候;南方有鸟叫鹣,永远比翼双飞。连这些鸟兽鱼类,都知道互相扶助,万乘之主更该懂得借助天下英雄豪杰的力量,与他们齐心协力争取天下。”
狐卷子则认为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取得天下的唯一手段,他说:“父亲没有比尧更贤明的,但他的儿子丹朱却被流放;兄长没有谁比舜贤明,却很傲慢;弟弟没有比周公更贤明的,然而他的哥哥管叔却被杀戳;臣子再没有比成汤和武王更贤明的了,但夏桀和纣王却遭到他们的讨伐。所以当君王的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须从自己开始,不能依靠他人。”
                  第六编 君道之善学会用助霸业(11)
有些人有地位,有权势,完全是靠自己争取的,所以孔子说:“别担心自己没地位。就怕自己立不起来。”但也有些有才能的人因为没有机遇而被埋没,正如孔子对他学生子路所言:仁义的人不一定会有人相信,所以伯夷和叔齐会饿死在首阳山;智者不一定都会被任用?所以王子比干才会被纣王剖心验证;忠实的人不一定都会得到回报,所以夏桀的忠臣关龙逢才会被斩首;忠告不一定会有人听,所以,伍子胥才会被吴王杀害。因此,能不能施展抱负,是机遇问题;贤明不贤明,是人的才能问题。学识渊博又有深谋远虑的君子,因没有机遇而被埋没的太多了!”
由此可知,勇气和机遇都能成就一个人。
对于那些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人,有人慨叹他们辛苦,而有人则认为天下成了他们的桎梏。作为君者既能谋福于民,又能舒缓压力才算明智。
有人感慨:神农面容憔悴,唐尧瘦弱不堪,虞舜皮肤黝黑,禹手足磨出老茧,背鼎的伊尹辅佐成汤得了天下,屠牛的吕望辅佐武王打下了江山,墨翟四处奔走,家里的烟囱都不冒烟,而孔子连席子都坐不暖。他们这些人,如此辛苦,都不是贪图俸禄权位,而是想使天下人都幸福,为天下消灭祸害。
但李斯上书给秦二世却引用了申不害这样的一句话:“拥有天下而不肆意横行,这叫做以天下为桎梏。”而对这些人的行为,他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唐尧和大禹就是使天下成自己的桎梏了。别人为你牺牲那么你就会显得尊贵而别人显得低贱;相反就是你贱而人贵,自古皆然。
对待隐士高人,着重推举可以向天下人证明君王的贤德;但并非隐士都是圣贤,君用则贤,君弃则一文不值。因此产生了对隐士的不同认识。
《论语》认为:“推举隐士高人,天下之人就心悦诚服了。”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侯曾受教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也很尊敬孔子的另——个学生段干木,当他坐车路过段干木的住所时,没有一次不下车扶着车把走的。秦国想讨伐魏国时,有人说:“魏国君王很贤明,大家都称赞他的仁义,上下也很融洽,不可打魏国的主意。”秦王于是打消了这个主意,魏文侯因此而在诸侯中名气大增。
韩非子则说:“马如果长得像鹿,就会价值千金。如今有千金之马,而无值一金之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马能被人使用,而鹿却不能。如果隐居的高人不能被君王使用,他们就像鹿一样了。所以姜太公一到齐国就杀了隐士华士;孔子当司冠时也杀了少正卯。”
赵武灵王让李疵去中山国看看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来报告说:“可以打。中山国的君王喜欢召见住在岩洞中的隐士和平民。”赵武灵王说:“照你所说,中山君是位贤君,怎么可以攻打呢?”李疵说:“不然。君王尊敬隐士,士兵就会懈怠;君王尊崇学者。农夫就会懒惰。农夫懒惰,国家就贫困;战士懈怠了,战斗力就削弱。兵弱于外,国贫于内,不亡国还等什么呢?”赵武灵王于是下令攻打中山国,果然把中山国给灭了。
(十三)大事与小节
是该踏实地干好小事再干大事呢?还是该放眼天下,从大事着手呢?
《孝经》认为:“一个能把家治理好的人才可以做官。”
同样西汉大臣公孙弘也认为:“身体力行近于仁,勤学好间近于智,能知廉耻近于勇。明白这三条原则,就懂得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就知道怎样管理别人。能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这是百世不易的道理。”
而东汉名臣陈蕃却说:“大丈夫应当扫除天下,怎能只收拾一间屋子呢?”
《淮南子》中也说:“能把毫厘之差算得一清二楚的人,一定忽略天下形势;对小事一点也不放过的人,对于大事就会困惑不解。如果现在有人胸怀平九州、救危国的大志,却拿类似三从四德的礼仪来要求他,让他拘泥于民情风俗,这就好比拿斧头割汗毛、用宝刀砍柴火一样不合时宜。”
作为君王,能胸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