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论-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为目的的进攻战争和进攻战局中,要塞始终是最重要、最理想的进攻目标。从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要塞很多的尼德兰,一切总是以占领这个或那个要塞为中心,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连逐步占领整个地区也似乎不是主要问题,而是把每个要塞看作是本身似乎具有某种价值而应予以考虑的单位。而对要塞本身,注意得更多的是对它围攻是否方便和容易,却不是它的价值。
然而围攻一个不太小的要塞始终是一个重大的行动,因为它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这一行动并不总是关系到全局的战争中,这一点是必须加以慎重考虑的。因此围攻要塞在这里就成了战略进攻的重要目标之一。不过要塞越小,或者围攻越是不认真,围攻的准备越差,一切越是附带进行的,那么这个战略目标就越小,就越适于以十分弱小的兵力和意图来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给战局加添千些荣誉,整个行动常常只是装模作样,因为作为进攻者,总要采取一些行动才象样子。
(4) 进行一次有利的战斗、遭遇战,甚至会战。为了夺取战利品,或者仅仅为了军队的荣誉,有时甚至只是出于统帅的荣誉心,这一类战斗是可能进行的。只有那些对战史完全无知的人才会怀疑这种情况的出现。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军进行的战争中,大多数的进攻会战都属于这一类。但必须指出,这些会战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进行的儿戏。它们对于媾和是有十分肯定的影响的,它们能使进攻者相当直接地达到目标。军队的荣誉、军队和统帅的精神优势所起的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整个军事行动来说,始终是有影响的。
进行这类战斗当然要有两个前提:第一、胜利的希望相当大;第二、即使战斗失利,受到的损失也不会太大。当然,这种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有限目标而进行的会战同那种由于精神上的软弱而没有利用胜利的会战是不能等同看待的。
三、上述目标除了第(4) 项以外,其他目标都可以不经过大的战斗就得到,而且进攻者为这些目标通常也不希望进行大的战斗。进攻者不经过决定性战斗就得到目标的手段,都是针对防御者在其战区内需要保护的一切利益采取的,这些手段就是:威胁防御者的交通线( 不论是同给养来源地,如仓库、富庶的地区、水路等有联系的部分,或者是同别的部队及重要地点,如桥梁、隘路等有联系的部分) ;占领敌人不能夺回并能给敌人造成困难的坚固阵地;占领大城市、富饶的地区和可能发生反抗的、不安定的地区;威胁弱小的同盟国,等等。如果进攻者可能确实切断防御者的交通线,而且防御者不付出重大牺牲就不能予以恢复,如果进攻者可能占领上述那些目标,那么防御者就会被迫放弃一些重要性较小的目标,退到后方或侧方去占领另一个阵地来掩护上述目标。这样一来,某个地区、仓库和要塞就没有掩护了,于是进攻者就可以夺取地区和仓库,围攻要塞。这时,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战斗,不过这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也不把它们当作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已的下策,因此,战斗的规模和重要性是不会超出一定的界限的。
四、防御者威胁进攻者的交通线是防御的一种还击方式,在寻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这种还击方式只有当进攻者作战线很长时才会出现,但在不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这种还击方式却是比较适用的。在后一种场合,虽然进攻者交通线很长的情况是不多的,但是,这时重要的已经不是使进攻者在交通线上受到很大损失,只要给他造成给养方面的困难,或者使他的给养有所减少,就往往可以起到作用了。如果进攻者的交通线不长,那么防御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延长同敌人在这方面进行斗争的时间。因此,掩护战略翼侧是进攻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进攻者同防御者之间发生了保护自己翼侧和威胁对方翼侧的斗争,那么进攻者就必须用自己兵力的优势来弥补自己固有的不利条件。如果进攻者还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对敌人的大部队或主力进行一次猛烈的攻击,那么使敌人面临这种危险是掩护自己翼侧的最好办法。
五、最后,我们还要想到,在这种战争中,进攻者比防御者当然还有一个很大的有利条件,那就是进攻者比防御者能更好地根据对方的意图和能力来判断对方。预见进攻者会有多大的进取精神和胆量,要比预见防御者是否准备采取重大行动要困难得多。实际上,选择防御这种作战形式通常就是没有什么积极意图的证明。此外,大规模还击的准备同一般的防御准备之间的差别,比抱有大企图的进攻准备同抱有小企图的进攻准备之间的差别要大得多。最后,防御者不得不较早地采取措施,因而进攻者就可以根据防御者的措施再采取措施。
        第十七章 对要塞的进攻
对要塞的进攻,我们在这里当然不能从筑城作业方面来加以研究,而是准备研究三个方面:第一、同这种进攻有联系的战略目的;第二、对进攻要塞的选择;第三、掩护围攻的方法。
防御者丧失要塞会削弱他的防御,特别是当要塞构成防御的一个重要部分时更是如此。进攻者占领了要塞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方便,他可以把它用作仓库和补给站,用它掩护地区和舍营地,等等。当进攻者最后转入防御时:要塞就会成为这种防御的最强大的支柱。要塞在战争过程中对战区的所有这些作用,我们在《防御》一篇中论述要塞时已作了充分的说明,我们在那里的论述反过来看也是对要塞进攻的应有的说明。
攻占要塞的问题在寻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同不求大规模决战的战争中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前一种战争中,攻占要塞总不得不看作是一种不得已的下策。这时人们只围攻那些为了进行决战不能不围攻的要塞。只有当决战已经完全结束,危机、力量的紧张状态已经过去了很大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平静的状态已经出现的时候,攻占要塞才能起巩固已占领的地区的作用,这时攻占要塞虽然还需要经过努力,需要消耗兵力,但大多已没有什么危险。正在危机时期围攻要塞会极大地增大危机,这对进攻者是不利的。很明显,没有任何行动能象围攻要塞那样严重地削弱进攻者的力量,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行动象它那样肯定地会使进攻者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为了能够继续进攻,却又完全有必要攻占这个或那个要塞。在这种场合,围攻要塞应该看作是一种猛烈的进攻行动;围攻前越是胜负未定,危机就越大。关于这方面有待研究的问题,我们将在《战争计划》一篇中予以探讨。
在有限目标的战争中,通常攻占要塞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攻占要塞将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小行动,与其他行动相比它具有下列优点:(1) 攻占要塞是一个范围十分有限的小行动,它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量,因此不必担心会遭到还击;(2)要塞在媾和时可以作为交换别的东西的很好的等价物;(3) 围攻要塞是一种猛烈的进攻行动( 至少看来是这样的) ,但它不象其他进攻行动那样会使兵力不断削弱;(4) 围攻是一种没有重大危险的行动。由于攻占要塞具有上述优点,所以攻占敌人一个或几个要塞通常就成为没有较大目标的战略进攻的目的。
在确实难以决定应围攻哪个要塞时,选择的根据是:(1) 这个要塞攻占后易于防守,因此在媾和时可以作为价值很高的等价物。
(2) 围攻手段的多少。手段少时只能围攻小的要塞,占领一个小要塞总比围攻大要塞遭到失败要好一些。
(3) 要塞工事的坚固程度。要塞工事的坚固程度同要塞的重要性显然并不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放着一个工事不很坚固但可以作为进攻目标的要塞不去攻占,却把兵力浪费在一个工事非常坚固而且很不重要的要塞上,那是最愚蠢不过的事情。
(4) 要塞的装备和守备部队的强弱。如果要塞的守备部队不多,装备也较弱,攻占这个要塞当然就比较容易。但在这里必须指出,守备部队和装备的强弱也必须作为决定要塞的重要性的因素之一,因为守备部队和装备本身就是敌人作战力量的一部分,是不能同筑城工事同等看待的。
因此,攻占一个有强大守备部队的要塞比攻占一个工事特别坚固的要塞值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5) 运输攻城辎重的难易。大多数围攻所以失败,是由于攻城辎重的缺乏,而攻城辎重的缺乏,大多是由于运输困难。  1712年欧根围攻兰德赖希要塞和1758年腓特烈大帝围攻阿里木次要塞是由于这种原因引起失败的最突出的例子。
(6) 最后,掩护围攻的难易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掩护围攻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工事来加强围攻的军队,即利用围攻防卫圈;二是利用所谓监视线。
第一种方法现在已经完全过时了。人们采用第一种方法显然有一个重要的根据,那就是用这种方式掩护围攻,进攻者的力量就根本不会由于分割兵力而受到削弱( 这种削弱对围攻者本来是很不利的) ,但是,进攻者的力量却会由于下述原因受到十分显著的削弱:(1) 围绕要塞的阵地通常会使军队的正面拉得太宽。
(2) 要塞守备部队( 还应该加上前来解围的部队) ,本来只是同我军对峙的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却必须看作是处于我方营垒心脏中的敌人部队,它借助要塞城垣的掩护,是不会受到损伤的,至少是不可制服的,因此它的作用将得到极大的增长。
(3) 围攻防卫圈的防御只能是绝对防御,因为正面向外的环形配置在所有防御配置形式中是力量最弱和最不利的一种,它特别不利于进行有利的出击。围攻防卫圈上的防御者只能在自己的筑垒工事中进行绝对的抵抗。很明显,这种防御造成的防御力量的削弱,可能会比使用监视部队受到的削弱大得多( 编组一支监视部队也许会使军队减少三分之一的兵力) 。如果我们再看到,自从腓特烈大帝以来,人们普遍喜欢采取所谓进攻( 实际上并不总是进攻) 行动,喜欢采取运动和机动,而不喜欢筑垒工事,那么我们就不会由于围攻防卫圈完全被废弃不用而感到奇怪了。不过,在围攻防卫圈的防御中,战术抵抗所带来的削弱决不是围攻防卫圈的唯一缺点。我们在提出这个缺点的同时,所以还列举了对围攻防卫圈的一些偏见,是因为这些偏见同这个缺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围攻防卫圈基本上只能掩护战区的一部分,即在它包围圈以内的地区,所有其余的地区,如果不专门派兵掩护,就等于让给了敌人,如果派兵掩护又要分割兵力,而分割兵力却是人们力求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攻城时不可缺少的运输工作就已经是使围攻者担心和感到困难的问题了,如果攻城部队的数量相当大,攻城辎重需要得相当多,而且敌人在战场上的兵力又很强,那么用围攻防卫圈来掩护运输就更没有可能了。用围攻防卫圈掩护运输只有象在尼德兰那样的情况下才是可以设想的,因为在尼德兰,要塞互相靠得很近,要塞和在要塞之间的防线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掩护着战区的其他部分,使运输线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在路易十四以前,军队的配置还没有同战区的概念联系起来。特别是在三十年战争中,军队偶然地走来走去,到了正好附近没有敌人部队的某个要塞前面,就停下来围攻,带来的围攻辎重够用多久,就围攻多久,一直到前来解围的敌人部队接近时为止。这时,利用围攻防卫圈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将来,利用围攻防卫圈掩护围攻恐怕只有在极少数场合,也就是情况同上述情况类似时才是可能的。只有在战场上的敌人兵力很小,或者战区的概念同围攻的概念相比已几乎不存在的情况下,围攻时集中自己的兵力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因为这样做无疑会大大增加围攻的力量。
路易十四时期,在康布雷和伐郎兴设置的围攻防卫圈都没有起什么作用,前者由孔代防守,被屠朗突破,后者由屠朗防守,被孔代突破,70。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许多战例中围攻防卫圈并没有遭到攻击,甚至当迫切需要给要塞解围而且防御者的统帅是非常敢作敢为的人物时,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例如1708年,维拉尔就没有敢攻击在里尔的围攻防卫圈内的联军。腓特烈大帝1758年在阿里木次,1760年在德累斯顿,虽然没有设置真正的围攻防卫圈,但设置有一个同围攻防卫圈基本上一致的防御体系,他是用同一支军队进行围攻和掩护围攻的。腓特烈大帝在阿里木次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奥地利的大军离这里很远,但当他在多姆施塔特耳损失了运输队以后,对这种作法又后悔起来。  1760年他在德累斯顿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轻视帝国军队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他急于要占领德累斯顿。
最后,围攻防卫圈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在失利的情况下很难保住攻城的火炮。如果掩护围攻的部队是在距离围攻地点一日或几日行程的地方作战,那么一旦遭到失败,围攻者还可以在敌人来到以前撤围,即使携带庞大的运输队,也至少可以在敌人到来的前一天转移。
在配置监视部队时,首要的问题是监视部队应配置在离围攻的要塞多远的地方?在大多数场合,决定这个距离的是地形条件或攻城军队要与之保持联络的其他军团和军的阵地的位置。此外,监视部队距离较远,围攻可以得到更好的掩护,距离较近( 不超过几普里) ,则围攻部队和掩护部队可以更好地相互支援,这是显而易见的。
       第十八章 对运输队的攻击
对运输队的攻击和掩护是一个战术问题,如果不是为了要证明只有根据战略上的理由和情况才能采取这种行动的话,我们在这里就根本不谈这个问题了。关于这个问题可谈的很少一点内容对进攻和防御来说可以合在一起来谈,同时,它对进攻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我们就会在讨论防御的时候研究这个问题了。
一个有三百至四百辆车的中等运输队( 不管车上载的是什么) 可以长达半普里,一个大的运输队会长达数普里。
怎么能够设想,通常派去护送的那么少的部队能够掩护这么长的运输队呢? 此外,运输队运动不灵活,前进缓慢,而且还经常可能发生混乱;最后,运输队的每个部分都要单独掩护,因为一旦它的某一部分遭到敌人袭击,整个运输队立刻就会堵塞在道路上并陷入混乱。人们考虑到上述种种困难,自然就会提出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掩护和保卫这种运输队? 换句话说:为什么不是所有遭到攻击的运输队都被劫走? 为什么不是所有需要掩护的,也就是敌人可以接近的运输队都遭到攻击? 很明显,所有战术上提出来的办法,如滕佩霍夫提出的极不实际的办法,让运输队不断地停止前进和继续前进来缩短距离,或者象香霍斯特提出的稍好一些的办法,即把运输队分成几个纵队,对克服运输队的根本缺点来说,都只是一些效果不大的补救办法。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是,大多数运输队由于它们在战略上所处的位置而得到了一般的安全保障,而且是比容易遭到敌人攻击的任何其他部队都要安全的保障,这就使它们很少的防御手段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运输队总是或多或少地在自己军队的背后运动的,或者至少在离敌人军队很远的地方运动的。因此,敌人只能用小部队来攻击它们,而这些小部队还必须有强大的预备队作掩护,以免自己的翼侧和背后遭到前来支援运输队的部队的袭击。如果再考虑到,正是由于运输车辆十分笨重,攻击者很难把它们带走,大多只能砍断挽具,牵走马匹,炸毁弹药车等等( 用这种办法只能使整个运输队受到阻碍和陷于混乱,但是不能真正毁灭它) ,那么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运输队的安全更多地是依靠在战略上所处的位置来保障的,而不是依靠护送部队的抵抗来保障的。如果再考虑到护送部队的抵抗虽然不能直接保护运输队,但却能打乱敌人攻击运输队的步骤,那么最后看来,对运输队的攻击不是很容易的和万无一失的,而是相当困难的,它的结果是非常没有把握的。
此外还必须指出一个主要的问题:去攻击敌人运输队的部队很可能遭到敌人军队或者敌人某一部队的报复,很可能遭到惨败的惩罚。人们在许多场合正是由于有这种顾虑才没有敢攻击运输队,但是大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因而认为运输队是由于有护送部队掩护而得到了安全,于是就感到奇怪,为什么兵力少得可怜的护送部队会这样使人望而生畏。只要想一想1758年腓特烈大帝围攻阿里木次以后通过波希米亚的著名的退却,就会明白我们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时,四千辆车组成的辎重队是由半数的军队分戍许多小队护送的。为什么道恩没有攻击这支辎重队呢? 原因是他害怕腓特烈大帝用另一半军队攻击他,把他卷进一次他所不希望的会战中。为什么劳东在齐施博维茨没有更早地、更大胆地攻击一直在他侧面的运输队呢? 原因是他害怕受到惩罚。劳东的军队距离主力十普里,并且同主力的联系完全被普鲁土军队切断了,所以劳东认为,一旦腓特烈大帝( 他丝毫没有受到道恩的牵制) 用大部分兵力对付他,他就有惨败的危险。
只有当军队的战略态势使军队不得不完全从侧面,甚至反常地从前方运送物资时,运输队才真正面临巨大的危险,因而也就成为敌人攻击的有利目标( 如果敌人的情况允许他为此派遣部队的话) 。  1758年战局中,奥地利军队在多姆施塔特耳攻击普军运输队的事例,说明这种行动能够取得十分完满的成果。通往尼斯的道路在普鲁士军队阵地的左侧,腓特烈大帝的军队因攻城和抗击道恩而不能活动,所以奥军的别动队完全不必为自己的安全担心,可以从容不迫地去攻击普军的运输队。
1712年,欧根围攻兰德赖希时,曾经从布香经德南,也就是从战略配置的正面的前方运送攻城器材。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十分困难的掩护任务,他采用了哪些手段,他陷入了多么困难的境地( 这种情况直到战局过程发生了剧变才结束)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因此,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