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论-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鑫侍猓颐撬担谡庵殖『媳匦肟悸蔷咛迩榭霾拍茏鞒鼋崧郏送馕颐乔肭蠖琳咦⒁獗菊伦詈蟮慕崧邸panel(1);
第三个问题是,要塞主要应该成群地设置,还是主要应该平均分散地设置。如果对各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考虑,那么在这方面很少会有问题。但是,我们并不因此就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枝节问题,因为由距离一个共同中心只有几日行程的两个、三个或四个要塞组成的要塞群,当然能使这一中心和在该地的军队增强力量,因此,只要其他条件允许,人们必然力图构筑这样的战略棱堡。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决定设置要塞的地点的其他地理条件。要塞设置在海滨、大江河的两岸和山地,能加倍发挥作用,这一个必须加以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地理条件应该加以考虑。
如果一个要塞不能直接设置在江河的岸上,那就最好不要把它设置在江河附近,而要设置在离江河十到十二普里的地方。因为不然的话,江河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一切方面都会限制和影响要塞发挥作用的范围。
在山地就没有这种情形,因为山地不会象江河那样把大部队和小部队的行动限制在几个点上,但是,在山地的向敌一面设置要塞是不利的,因为这样很难为要塞解围。如果把要塞设置在山地的背敌一面,那就会使敌人的围攻非常困难,因为山地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我们请读者注意1758年围攻阿里木次的例子。
难以通行的大的森林地和沼泽地的情况是同江河类似的,这是不难理解的。
位于难以通行的地形上的城市是否应该设置要塞,这也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问题。因为这种城市用少量的费用就可以筑成要塞进行防守,换句话说,这种城市同通行不困难的地形上的城市相比,付出同样多的人力物力,可以成为坚固得多而往往难以攻克的要塞。同时,因为要塞的使命更多的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所以似乎没有必要去过多地考虑那种认为这种城市很容易被封锁的意见。
最后,如果回过来再考虑一下我们所提出的如何在全国构筑要塞的非常简单的理论,我们可以说:这种理论建立在一些直接关系到国家根基的重大而长远的事情和条件的基础之上,因而这种理论不可能有关于战争的流行一时的时髦观点、空想的战略妙计和只适合于暂时的个别需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和妙计对于为了使用五百年、甚至一千午而构筑的要塞来说是错误的,如果按照这些观点行事的话,只能引起无可挽救的后果。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亚境内苏台德山的一个山脊上构筑的西耳贝尔堡要塞,在情况完全变化了以后,就几乎失去了它的全部意义和作用;而布勒斯劳如果始终是一个坚固的要塞,那么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对抗法国的军队,还是对抗俄国的军队、波兰的军队和奥地利的军队,它都能继续保持它原来的意义和作用。
(菲利普斯堡是要塞的位置选择不当的一个典型例子,它象是一个把鼻子紧紧地顶在墙上的白痴。
请读者不要忘记,我们进行这些考察并不是针对一个国家完全从头构筑要塞的那种情况提出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考察就没有用处了,因为从头构筑要塞的情况是很少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的。我们进行的这些考察对设置任何一个要塞都是有用的。
          第十二章 防御阵地
凡是我们利用地形作为防护手段而在上面接受会战的阵地就是防御阵地,至于当时我们的行动是以防守为主还是以攻击为主,这是没有关系的。仅仅从我们关于防御的总的看法中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人们可以进一步把一支向敌人前进的军队在敌人挑战而被迫应战时所占领的任何阵地,也叫做防御阵地。实际上,大多数会战都是这样发生的,在整个中世纪,就没有其他的会战。在战争中大多数阵地都是这一类阵地,对于这样的阵地,我们只要指出阵地的概念是同行军的野营地不同的就够了,但我们这里所谈的却不是这一类阵地,那些专门叫做防御阵地的阵地必然还有同这一类阵地不同的地方。
在一般阵地上决战时,时间概念显然是主要的;相向运动的双方军队进行决战时,地点是次要的,它只要不特别不合适就行了。但是,在真正的防御阵地上进行决战时,地点概念却是主要的,因为决战是在这一地点进行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主要是利用这一地点进行的。这里所指的只是这种阵地。
这时,地点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这个地点可以使配置在这里的军队对整个防御起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个地点的地形可以作为掩护和加强这一部分军队的手段。简单地说,前者是战略意义,后者是战术意义。
如果我们想说得确切一些,那么防御阵地这个术语,只是从上述战术意义的角度提出的,因为,如果从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军队即使不利用这一地点的地形进行防御,而是采取进攻行动,也能对整个防御发生作用。
上述两种意义中的第一种意义,即一个阵地在战略上的作用,以后在研究战区防御时才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
我们在这里只准备谈现在可以谈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非常近似因而往往被混淆的概念,即对阵地的迂回和从阵地的侧旁通过。
对阵地的迂回是指绕过阵地的正面,这种迂回有时是为了从翼侧甚至从背后攻击这一阵地,有时是为了切断这一阵地的退却线和交通线。
前一种情况,即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是战术范围内的行动,在军队的机动性很大、一切战斗计划都或多或少地以迂回和包围为目的的今天,每个阵地都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一个名副其实的坚固阵地不仅应该有坚固的正面,而且当翼侧和背后受到威胁时,应该至少还能在那里组织有利的战斗。这样,阵地不仅不会由于受到旨在从翼侧或背后袭击它的迂回而失去作用,而且在这时发生的会战中能够发挥其原来的作用,同时通过会战仍能给防御者带来阵地在通常情况下所能提供的利益。
如果阵地遭到进攻者旨在威胁退却线和交通线的迂回,那么,这就是战略问题了,这时问题在于阵地能坚持多久和能否在保障交通线和退却线方面优于敌人,而这两点都取决于阵地的位置,也就是说主要取决于双方各自的交通线同阵地构成的角度。任何良好的阵地都应该在这方面保障防御的军队占有优势。无论如何阵地应该不致因遭到迂回而失去作用,与此相反,至少应该使进行这种迂回的那部分敌人军队不起任何作用。
但是,如果进攻者不去理睬在防御阵地上等待的敌人军队,而以主力从另一条道路前进,去追求自己的目的,那么这就是从阵地侧旁通过。如果进攻者能够不受阻碍地这样做,那么,当他通过以后,防御者就不得不立即放弃这个阵地,也就是说这个阵地就失去作用。
如果仅就“从阵地侧旁通过”的字面上来看,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能从侧旁通过的阵地:象彼烈科朴地峡那样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几乎可以不必加以考虑。因此,不能从阵危侧旁通过,一定是由于进攻者从阵地侧旁通过会遭到不利的缘故。至于这种不利究竟是什么,我们在第二十七章将有更好的机会予以阐明。这种不利可能是大的不利,也可能是小的不利,总之,它在这种场合代替了阵地遭到攻击时所能发挥出来的战术效果,它同这种战术效果共同构成防御阵地的目的。
根据以上的考察可以看出,防御阵地应该具备两种战略上的作用:(1) 使敌人不能从它的侧旁通过;(2) 在保障交通线的斗争中使防御者处于有利地位。
现在我们还要补充另外两种战略上的作用:(3) 交通线同阵地正面构成的角度对防御者战斗的进程也应该产生有利的作用;(4) 地形一般说来应该对防御一方起有利的作用。
交通线同阵地正面构成的角度不仅关系到进攻者能否从阵地侧旁通过,能否切断阵地上的粮食供应,而且也关系到会战的整个进程。斜方向的退却线在会战中有利于进攻者进行战术迂回,但使防御者在战术上无法自由活动。然而,斜方向配置并不总是战术上的过失,它往往是战略上选择地点不当的结果。比如说,如果道路在阵地附近改变方向,那么斜方向配置是根本不可避免的( 例如1812年的博罗迪诺会战) 。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可以不改变他原来的交通线垂直于自己正面的态势而使自己处于可以迂回防御者的方向上。
此外,如果进攻者有很多退路,而我们只有一条退路,那么进攻者就会处于在战术上有很大活动自由的有利地位。在所有这些场合,防御者即使用尽了一切巧妙的战术,也不能消除战略错误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至于谈到最后第四点,地形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对防御者十分不利,以致即使精心地选择了并且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战术手段,也不能消除这一不利情况。在这方面,应该注意的最主要的情况是:(1) 防御者首先必须在观察敌人方面和在自己阵地范围内能够迅速攻击敌人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只有能够阻止敌人接近的地形障碍同这两个条件结合的地方,地形才特别有利于防御者。
一切在制高点瞰制之下的地点对防御者都是不利的;所有山地的阵地或者大多数山地的阵地( 这一问题在有关山地战的那几章中还要专门论述) ,一切侧方依托山地的阵地( 因为山地虽然给敌人从阵地的侧旁通过增加困难,但却便于他进行迂回) ,凡是前面不远有山的阵地,以及不符合上述对地形要求的一切地点对防御者都是不利的。mpanel(1);
在同上述不利情况相反的情况中,我们只想提出阵地背后有山地这一情况,这种情况可以带来很多利益,以致一般说来可以把它看作是对防御阵地最有利的情况之一。
(2) 地形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同军队的特点和编成相适应。一支骑兵占多数的部队,当然会去寻找开阔地。而一支骑兵和炮兵都比较少,但拥有大量有战争锻炼而又熟悉地形的勇敢的步兵的部队,就最好选择非常困难的、复杂的地形。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详细论述防御阵地的地形对军队所具有的战术意义,而只谈谈防御阵地的地形的总的作用,因为只有这种作用是战略上起作用的一个因素。
毫无疑问,军队单纯为了等待敌人进攻所占领的阵地,应该为这支军队提供非常有利的地形条件,这种条件可以看作是使军队力量成倍增加的因素。当大自然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但仍未能满足我们愿望的地方,就要求助于筑城术。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阵地的某些部分加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可以使整个阵地加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显然,在整个阵地坚不可摧的情况下,防御措施的整个性质就起了变化。这时,我们的目的不再是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会战,不再是通过这种会战取得战局的成果,而是不经过会战取得战局的成果。我们让军队在坚不可摧的阵地上固守,这等于我们断然拒绝会战,迫使敌人采用其他方法来决定胜负。
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两种情况完全区别开来,我们在以坚固阵地为题的下一章中探讨后一种情况。
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防御阵地,无非是一个通过加强而变得十分有利于防御者的战场。但是,防御阵地要成为战场,加强的程度就不宜过大。防御阵地究竟应该坚固到什么程度呢? 显然,敌人进攻的决心越大,阵地的坚固程度也要越大,这一点取决于对具体情况的判断。对抗拿破仑这类人物同对抗道恩或者施瓦尔岑堡这类人物比较起来,可以而且必须守在更坚固的防御工事后面。
如果阵地的某一部分( 例如正面) 是坚不可摧的,那么就应该把它看作是构成阵地的全部力量的一个因素,因为在这些地点节省下来的兵力可以用在其他地点。但是,必须指出:敌人由于无法攻击这些坚不可摧的部分,就会完全改变他的攻击方式,这时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迫使敌人改变攻击方式对我们是否有利。
例如,如果在一条大河后面很近的地方占领阵地,以致可以把这条大河看作是对正面的加强( 这是常有的情况) ,那么敌人就不得不在右方或左方更远的地方渡河,变换正面向我们进攻,因此,实际上江河就成为我们在右翼或左翼的依托点。这时,主要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利弊。
我们认为,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越不暴露,我们在战斗中造成出敌不意的机会越多,防御阵地就越接近理想。正如应该设法对敌人隐瞒自己真正的兵力和军队真正的动向一样,我们同样也应该力求对敌人隐瞒自己想从地形方面取得的利益。当然,这只能做到一定的程度,而且也许需要一些特别的、迄今还很少运用过的办法。
任何一个位于大要塞( 不论它在哪个方向) 附近的阵地都可以使军队在运动和作战方面比敌人占很大的优势。适当地使用野战工事可以弥补某些地点天然条件的不足,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预先决定战斗的大体轮廓,这就是一些用人工加强阵地的方法。如果我们把这些方法同善于选择地形障碍( 使敌军行动增加困难,但又不致不可能行动) 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尽量利用环境带来的一切利益,如:我们熟悉战场而敌人不熟悉,我们能够比敌人更好地隐蔽自己的各种措施以及在战斗过程中能够比敌人更好地运用出敌不意的手段,那么,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就使地形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使敌人由于这种作用而遭到失败,却不知道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防御阵地,并且在我们看来,这是防御战的最大优点之一。
如果撇开特殊情况不谈,我们就可以认为中等耕作程度的起伏地多半可以提供这样的阵地。
       第十三章 坚固阵地和营垒
我们在前一章已经说过,如果一个阵地有天然条件和人工的加强,以致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它的意义就已经完全超过了作为一个有利的战场的程度,因此,它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准备在本章中考察这种阵地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具有近似要塞的性质而把它称为坚固阵地。
这种阵地,单靠人工构筑的工事是不容易构成的( 除非是要塞附近的营垒) ,至于单靠天然障碍,就更不容易构成了。这种阵地是天然条件和人工加强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常常被称为营垒或筑垒阵地。实际上任何一个或多或少筑有工事的阵地都可以叫做筑垒阵地,不过,这样的阵地同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阵地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构筑坚固阵地的目的是使配置在这一阵地内的军队处于坚不可摧的地位,从而或者是直接地真正掩护一个地区,或者只是掩护配置在这一地区内的军队,以便尔后用这部分军队以另外的方式间接地掩护国土。以往战争中的防线的作用,特别是法国边境附近的防线的作用是前一种,而四面都形成正面的营垒以及构筑在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作用是后一种。
如果阵地的正面由于筑有筑垒工事和设有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而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敌人就只能通过迂回来攻击我们的翼侧或背后。为了使敌人不容易进行这种迂回,就要为这些防线寻找可以掩护其翼侧的依托点,莱茵河和孚日山就是阿尔萨斯防线上的这种依托点。这种防线的正面越宽,就越容易防止敌人的迂回,因为任何迂回对迂回者说来总是有某些危险的,而且军队迂回时越是不得不偏离它原来的行动方向,这种危险就越大。因此:阵地如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宽大的正面和良好的依托点,就能够直接掩护广大地区不受敌人的侵袭。以往这类防御设施至少是根据这种想法构筑的。右翼依托莱茵河,左翼依托孚日山的阿尔萨斯防线,以及右翼依托些耳德河和土尔内要塞,左翼依托大海的长达十五普里的弗郎德勒防线,都是为这个目的构筑的。
但是,在一个没有这样宽大而坚固的正面和良好的依托点的地区,一支军队如果还要借助良好的筑垒工事来防守这样的地区,那么,就必须使阵地的四面都成为正面,借以掩护自己免遭敌人的迂回。在这种场合,真正受到掩护的不是这个地区,而只是这支军队,因为阵地本身在战略上只不过是一个点,但受到掩护的军队却能够防守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它可以在这个地区固守。对这样的营垒敌人是无法迂回的,也就是说,这种营垒的翼侧和背后是不能当作比较薄弱的部分而加以攻击的,因为它的每一面都是正面,处处都一样坚固。但是,敌人有可能从这种营垒的侧旁通过,而且比从筑垒防线侧旁通过要容易得多,因为营垒的正面几乎没有宽度。
要塞附近的营垒基本上起着坚固阵地的第二种作用,因为它的使命是掩护集中在营垒内的军队;但是,它在战略上进一步起的作用,也就是它对这支被掩护的军队的使用所起的作用,同其他营垒是有些不同的。
在谈完了产生这三种不同的防御手段的情况以后,我们想探讨一下它们的价值,并且用筑垒防线、筑垒阵地和要塞附近的营垒这三个名称来区别它们。
一、筑垒防线。筑垒防线是极为有害的单线式作战方式,这种防线只有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才能对进攻者起到障碍的作用,而它本身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但是,能使军队发挥这种火力效果的防线的宽度同国土的宽度比较起来总还是很小的。这种防线一定是很短的,因而只能掩护很少的国土,或者说,军队将不能真正防守所有的地点。于是人们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不占领防线上所有的点,而只是加以监视,象防守一条中等江河时所做的那样,利用配置好的预备队来加以防御。但是,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防线这一手段的性质的。如果天然的地形障碍很大,以致可以采用这种防御方法,那么筑垒工事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是危险的,因为这种防御方法不是扼守地区,而筑垒工事却只是为了扼守地区而设置的。如果把筑垒工事本身看作是阻止敌人接近的主要障碍,那么,不加防守的筑垒工事在阻止敌人接近方面的作用是多么的小,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试问,成千上万的军队一起进行攻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