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论-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有着许多吮吸器官的战争就最喜欢在交通要道、人口众多的城镇、富饶的河谷、或者水路通航的海岸上进行。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军队给养问题对作战的方向和形式,对战区和交通线的选择是有普遍的影响的。
至于这种影响的范围有多大,筹备给养的难与易对作战能起多大影响,当然取决于进行战争的方式。如果战争是按其固有的精神进行的,也就是说,战争要素发挥了它的不可抑制的威力,双方迫切要求和需要进行战斗和决定胜负,那么,军队的给养虽然重要,也是从属的问题。但是,如果双方形成均势,双方军队多年来只在同一地区进进退退,那么,给养往往就成为主要的问题了,统帅变成军需官,指挥作战就变成了管理辎重队。
这样,在许多战局中,什么事情也没有做,任何目的也没有达到,白白地浪费了各种力量,而把一切都归咎于给养晶的缺乏。但拿破仑却与此相反,他经常说:不要跟我谈给养问题!
当然,这位统口巾在俄国战局中的作法清楚地表明,人们可能过分忽视给养问题。虽然他的整个战局不仅仅是由于给养缺乏而失败的( 因为这毕竟只是一种推测),但是,他的军队在前进时所以遭到惊人的损耗,在退却时几乎遭到彻底毁灭,无疑是由于他忽略了给养的缘故。
尽管人们不能否认拿破仑是一个常常敢于走向疯狂的极端的狂热的赌徒,但是,仍然可以说,是他以及在他以前的一些革命军的统帅,在给养问题上破除了顽固的偏见,是他们指出了给养问题只应该看作是一个条件,决不应该看作是目的。
在战争中,缺乏给养同劳累以及危险一样,统帅在这方面对军队的要求是没有固定界限的。一个性格刚强的统帅比一个柔弱而重感情的统帅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不同的军队由于士兵的意志和力量不同( 这取决于战争锻炼、武德、对统帅的信赖和爱戴,或对祖国事业的热忱) ,承受这些要求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下列这一点可以作为一条原则提出来:不论给养缺乏和困苦多么严重,永远只应该看作是暂时的现象,以后给养必然会转变得充足起来,甚至,总有一天会绰绰有余的。如果我们想到,成千上万的士兵,穿得破破烂烂,背着三四十磅重的行李,不顾天气和道路的好坏,成天拖着疲乏不堪的脚步行军,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置之度外,而且为此得到的不过是吃不饱的一点干面包,难道世间还有比这更为令人感动的事吗?人们即使知道,这在战争中是屡见不鲜的,但事实上却几乎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情况往往不会引起意志消沉和力量衰竭,为什么单凭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理想就能够长久地激发和支持这样不懈的努力。
凡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要求士兵忍受给养上的极大缺乏的人,不论是出于感情或是出于理智,随时都应该想到,有机会时要给他们相应的报酬。
现在我们还应该谈一谈给养在进攻和防御中的差别的问题。
防御者在防御中可以不断地利用事先为军队的给养所做的各种准备。因此,防御者不会缺乏给养,在自己国土上这一点特别明显,在敌人国土上也是这样。但是,进攻者却不是这样,他远离自己的给养基地,只要他继续前进,甚至在停止时的最初几个星期内,他每天都必须筹备必要的给养,在这种情况下,很少能不感到缺乏或困难。
这种困难如果是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发生的,就会变得特别严重。第一、在胜负未分的前进途中。这时候,防御者的给养都在自己身边,而进攻者的给养却只能放在自己的后方,进攻者的大量军队必须集中,因而不能占领广大地区,而且只要会战行动一开始,甚至他的辎重队也不能跟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在决定性的会战的前几天,就会有一些部队缺乏给养,而这种办法决不能促使军队很好地进行会战。
第二、当交通线过长时,在前进路程的最后一段路程上缺乏给养,特别是当战争在贫穷、人烟稀少、居民多半怀有敌意的国家中进行时更是如此。从维尔那到莫斯科,和从科隆经过列日、鲁文、布鲁塞尔、蒙斯、伐郎兴、康布雷到巴黎,这两条交通线的差别有多么大! 在前一条线上,取得每一车粮食都必须使用暴力,而在后一条线上只要一张商业合同或一张支票就可以得到可供几百万军队用一天的粮食。
给养方面的困难往往使军队的伟大胜利的光芒消失,各种力量耗尽,退却成为不可避免,尔后,真正战败的各种症候就会逐渐增加。
至于饲料,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在开始时很少会感到缺乏,但在当地的力量濒于枯竭时,感到缺乏的却首先是饲料,因为饲料的需要量很大,很难从远方调运,而且在缺乏粮秣的情况下马匹比人更容易死亡。因此,骑兵和炮兵过多,可能成为军队真正的负担和实际削弱力量的因素。
          第十五章 作战基地
一支军队从建立它的地方出去作战,不论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或战区,还是到本国的边境设防,都必须依赖这个地方,必须同这个地方保持联系,因为它是军队存在的条件。
军队人数越多,对它依赖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大。但是,军队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同整个国家保持直接的联系,它只要同它所掩护的正后方的那一部分地区保持联系。在这一地区内,必要时将为储备品建立专门的设施,并为军队的经常补充建立一些组织。因此,这一地区是军队及其一切行动的基地,同军队应该看作是一个整体。如果为了确保更大安全而把储备品存放在筑有防御工事的地区,那么基地这个概念就会因此更加明确,但基地这个概念并不是有防御工事才形成的,在很多场合,基地是没有防御工事的。
敌国的一部分领土也能成为军队的基地,至少成为基地的一部分,因为,军队进入敌国以后,有很多必需品要从占领的地区取得。这时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这支军队必须确实成为这个地区的主人,也就是说,这个地区确实已经服从军队的命令。但是这种服从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只有在守备部队和巡逻队对当地居民起慑服作用的范围以内,居民才会服从。因此,就军队的需要而言,在敌人国土上能够取得各种必需品的地区是很有限的,多半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所以,本国就必须提供更多的必需晶,军队背后的那部分本国的地区仍然是基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军队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任何耕作区都能供应的,另一类是只能由建立军队的地区解决的。属于第一类的主要是给养品,属于第二类的主要是各种补充。因此,第一类也可以在敌国解决,而第二类,如人员、武器,往往还有弹药,则通常只能由本国解决。虽然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但这种例外的情况是不多的,是不能作为根据的。因此上述区别总是非常重要的,这再一次证明,军队与本国的联系是不可缺少的。
不论在敌国还是在本国,给养品大多储备在没有防御工事的地方,因为,一方面没有这么多的要塞来储存这里需要那里也需要、消费得很快的大量储备品,另一方面,给养有了损失也比较容易补充。与此相反,各类补充,例如武器、弹药和装具则宁可从较远的后方运来,不能轻易储存在战区附近没有防御工事的地点,在敌国境内,则只能存放在要塞里。这也说明基地所以重要,主要是由于它能供应各类补充,而不是由于它能供应给养晶。
这两类必需品在使用前越是集中在大仓库里,这种从各方面来的补给品越是汇集成大的储存地,这种储存地似乎就越可以代替整个国家,它们就越同基地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决不能因此就认为,仅仅这种储存地就可以算作基地。
如果有些地区广阔而富庶,补充和给养的来源十分丰富,为了使这些地区更快地发挥作用,已组织了几个较大的补给点,而且这些地区又在军队某种程度的掩护之下,距离军队很近,通有良好的道路,同军队后面的广大地区连在一起,甚至有一部分就在军队的周围,那么,这些地区就可以给军队带来更大的生命力,给军队的运动带来更大的自由。
有人曾经企图用一个概念,即作战基地的大小来概括军队的这些有利条件,用基地同作战目标的关系,即基地两端同这个目标( 把目标想象为一个点) 所形成的角度,来表示军队补充和给养的来源地的位置和状况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总和。显而易见,这种几何学上的奥妙不过是一种游戏,因为它是以一系列的概念替换为基础的,而所有这些替换必然损害真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军队的基地由军队赖以生存的三个部分组成:当地的补给物资、各个地点上建立的仓库和提供仓库储备晶的地区。这三个部分就其位置来说是分开的,不能合而为一,更不能用一个要塞到另一个要塞、一个省城到另一个省城、或者沿着国境线等随意想出来的代表基地宽度的一条线来表示。而且,在这三个部分之间是不可能确定什么固定的关系的,因为实际上它们的性质总是或多或少地混在一起的。有时,要从遥远地方运来的各种补充品在当地就可以取得;有时,甚至连粮食都不得不从远方运来。有时,附近的一些要塞本身就是大屯兵场、港口或商埠,可以容纳整个国家的军队;有时,要塞不过是一个物资缺乏、几乎不能自给的土城。
因此,人们从作战基地和作战角的大小引伸出来的所有结论,以及根据这些结论建立的整个作战理论,只要它是几何学性质的,在实际的战争中就不会受到任何的重视,它只能在观念世界引起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是,错误的只是结论,这些观念的基础还是真实的,因此这种见解往往很容易一再出现。
因此,不管基地的作用是大是小,以及作用为什么有大有小,必须承认,基地一般说对作战是有影响的。然而我们还要指出,不能把基地简化成几个观念作为规则来使用,而是必须在每个具体情况下同时考虑我们讲过的几个方面。
如果某一地区或某一方向已经为军队的补充和给养作好了准备,那么,这个地区必须看作是这支军队的基地,即使在本国内也是如此。变更基地总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因此,即使在本国内,也不可能天天变换基地,因而军队的作战方向也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基地的限制。在敌国境内作战时,如果想把毗连敌国的全部边疆都作为军队的基地,那么,只有在到处都建立有各种设施的情况下,一般说才是可能的,但是边疆并不是每一处都有这样的设施,因此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作为基地的。在1812年战局开始时期,俄军在法军的进攻面前退却时,由于俄国幅员辽阔,军队向任何方向退却都有宽阔的地区可以活动,所以当然可以把整个俄国看作是它的基地。这并不是幻想,以后俄国军队从几个方向反击法国军队时,这也的确成了事实。
但是,就战局的每一具体时期来说,俄国军队的基地并不那么辽阔,它的基地主要还是在军队来往运输物资的大道上。
俄国军队由于受到这种限制,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会战三天之后不得不继续退却时,除了向莫斯科退却外,就没有退往任何其他方向的可能,也没有能象人们原先建议的那样突然转向卡卢加,以便把敌人从莫斯科方向引开。在这种场合,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准备才可能改变退却方向。
我们说过,军队的人数越多,军队依赖基地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大,这是很明显的。军队好比是一棵树,它总是从它借以生长的土壤中取得生命力的。如果是棵小树,或者是灌木,那么要移植它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树长大了,那么要移植它就很困难,长得越大,移植就越困难。一支小部队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源泉,但它在任何地方都容易生根,而人数很多的军队却不是这样。因此,在谈到基地对作战的影响时,必须经常考虑到军队兵力大小这个尺度。
此外,就当前的需要来说,给养是比较重要的,但就较长时间维持军队来说,补充则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后者的来源是固定的,而前者却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取得,这都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基地对作战发生的影响。
不论这种影响多大,人们都不可忘记: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这种影响才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究竟可能发生什么事情,这始终是个问题。因此,作战基地的价值对确定作战行动起决定性影响的场合从来就是很少的,只有在人们要作力不胜任的事情时,它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基地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应该同其他各种有效手段联系起来作全面的衡量;当决定性胜利产生力量的时候,这些困难往往就消失了。
           第十六章 交通线
从军队配置地点到军队给养和补充源泉的主要聚集地区的道路,在一般情况下也是退却用的道路。因此,这些道路有双重的使命:第一、它们是经常补给军队的交通线,第二、它们是退却路。  我们在前一章中说过,虽然按照目前的给养方式,军队主要是在当地取得给养,但是军队和它的基地仍然必须看成是一个整体。交通线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基地和军队之间的联系,应该看作是军队的生命线。
沿线布满各种供给品、弹药车辆、来往的支队、邮局和信差、医院和仓库、弹药库、行政机关,它们的总的价值对军队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些生命线必须既不致长期中断,又不过长和通行困难,因为路途过长总会使力量受到一些损失,结果就会削弱军队。
就交通线的第二种使命来说,也就是作为退却路来说,交通线实际上形成了军队的战略后方。
从这两种使命来看,这些道路的价值取决于它们的长度、数量、位置( 也就是它们的总方向和它们在军队附近的方向) 和状况,以及地形上通行的难易、当地居民的情况和情绪,最后,也取决于有无要塞或地形障碍作掩护。
不过,从军队配置地点通到生活源泉和力量源泉的道路并不都是军队的真正的交通线。当然,这些不是真正的交通线的道路必要时也可以利用,可以作为交通线体系的补助线,但是,只有那些有专门设施的道路才构成真正的交通线体系。只有设有仓库、医院、兵站和邮局,指定有警备长,派有宪兵队和守备部队的道路,才是真正的交通线。在这个问题上,在本国内同在敌国内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却容易被人忽视的差别。军队在本国内固然也通过专门设置的交通线,但却根本不受这些交通线的限制,必要时可以离开这些道路,选用任何其他现有的道路。因为军队在本国内到处都象在自己的家里,到处都有自己的政府机关,到处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帮助。即使其他的道路不太好,对军队不太适用,仍然是可以选用它们的,因此,如果军队被敌人迂回,必须变换正面时,是不致不可能利用这些道路的。与此相反,在敌国境内,通常只有军队已经通过的道路才可以作为交通线。在这方面,一些微小的、往往是不大显著的原因就可能产生极其不同的效果。在敌国境内前进的军团,只能随着前进和在自己的掩护下设置一些构成交通线的设施,使居民由于存在害怕军队的心理而产生一种印象,觉得这些设施是不可改变的和无法避免的,甚至使他们把这些设施看作是战争灾难的某种减轻。沿路留下的兵力不大的守备部队可以支援和维护整个交通线。但是,如果把军需官、兵站司令、宪兵、战地邮局以及其他机构派到军队没有到过的较远的道路上去,那么,居民就会把这些看作是完全可以摆脱的负担。如果敌国还没有彻底失败,还没有陷入惊慌失措的状态,那么,这些派出的官员就会受到敌视,被打得头破血流而被赶走。因此,要想控制新的道路首先要有守备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守备部队的兵力必须比一般情况下更强大些。而且,即使守备部队比较强大,仍然有遭到当地居民反抗的危险。总之,在敌国境内前进的军队没有能使当地居民服从的任何工具,它必须依靠武力首先设置自己的行政机关,但是,要设置这种机关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也不是不需要牺牲和遇不到困难的。
由此可见,军队在敌国境内比在国内更不能用变换交通线的方法来更换基地( 在国内必要时还是可能的) 。因此,一般说来,军队在敌国境内运动时要受到较大的限制,因而更害怕被敌人迂回。
就是交通线的选定和在交通线上建立设施,也是从一开始就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作为交通线用的道路一般说不仅要比较宽阔,而且从很多方面的要求来看,道路越宽阔,沿线人口稠密、生活富裕的城市越多,可以用作掩护的要塞越多,就越为合适。此外,作为水路的河流,作为渡河点的桥梁,也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交通线的位置和军队的进攻路线,只有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它们的具体位置还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上述一切都是决定军队同军队基地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的条件,如果再把对方军队同基地之间的联系和这些条件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交战双方中哪一方有可能首先切断对方的交通线甚至退路,用普通的术语来说,谁就更能迂回对方。除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优势以外,只有交通线的状况比对方优越的一方,才能有效地迂回对方,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对方就会同样用迂回的方法十分容易地保障他自己的安全。
因为道路有双重的使命,所以这样的迂回也有双重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破坏或切断交通线,折磨和困绝敌人军队,从而迫使敌军退却,另一方面可以切断敌人的退路。
关于第一个目的,应该指出,在实行现在的给养制度的情况下,交通线暂时中断是不会有很大影响的。要使这种影响达到严重的程度,必须使敌人遭受一系列零星的损失,为此就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地切断敌人的交通线。
在采用复杂的给养制度的时代,成千上万辆面粉车往返奔驰,一次翼侧活动就可以使对方受到决定性的打击。但是现在,即使翼侧活动很成功,至多也不过中断一次运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