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女王的臣民们虽然喜欢勇敢的埃塞克斯伯爵,但大多数人还是对女王陛下保持着忠心。向有权势的人挑逗是一回事,真要揭竿而起推翻王权,则是另一码事了。伯爵在城里的街道上走着,脸因激动而变得通红,浑身流着汗,他边走边大声地呼喊着,“女王陷害了我!女王陷害了我!有人阴谋想杀我!”人们都躲到自己的房子里,无声地看着他从街上走过。他满心期望得到众人支持的场面没有出现。他把赌注押在了人们对女王的忠诚上面。结果,他输了。没有民众的支持,整个叛乱行为一下子垮掉了!他绝望地往回走,但这时却发现,链条把所有的街道都给拦死了。于是,他沿着河边走,找到一条船,从水路进了自己的家。
此时,那4个被关押的高官已经被放了。埃塞克斯快速走进房间,来到火炉前。他把自己的日记和两箱子东西都给烧了。然后,只等有人来捉拿他。故事到了这里,总有人好奇地提起说,伯爵从脖子上取下一个他一直戴着的小袋儿,连同日记一起烧了。历史学者都在猜测这里究竟藏着什么。后来,这些史学家们大胆推测,它一定隐藏了关于继承王位方面的信件。如果是这样的话,埃塞克斯伯爵不可能“永远”把它挂在脖子上,这也不会给他带来麻烦。这个东西里一定藏着更为隐私的秘密。对于那些知道女王与伯爵之间关系的人来说,这件一直挂在伯爵脖子上的东西里很有可能藏着与他自己出生有关的证据。
1月18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大厅里,开始审判伯爵及其同党南安普敦伯爵。弗朗西斯在密码故事中写道,那是个“令人悲伤、可怕的故事……那是弟弟终了的一天,那一天令人感到很残忍,也很丑恶”。
弗朗西斯太了解自己的弟弟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弟弟会走到这一步。对伯爵的审判和余下日子里的故事太令人痛心,以致都很难继续记录下去。对伯爵来说,这是个悲剧,对于弗朗西斯而言,也很悲惨。伊丽莎白强迫弗朗西斯以检查官的身份,代表王室在审判席上对弟弟进行指控。而弗朗西斯根本没有办法拒绝这一命令。这对于根本没有参与密谋的弗朗西斯来说,无疑是一种痛心疾首的惩罚。弗朗西斯说,这尴尬的场面他无力应付。他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性命,以避免出现在审判席上。
培根曾提醒弟弟,要他“承认自己有过不正当的行为”,他知道,如果伯爵表现出谦卑与懊悔,他们的母亲会让步的。但事实却没有这样发展。埃塞克斯伯爵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一切都完了。审判结束,最后宣布:埃塞克斯伯爵和南安普敦伯爵有罪。
两人随即被手持斧子的卫兵带离陪审团的房间。他们被送到伦敦塔楼里囚禁。监狱的大门一旦关上,埃塞克斯伯爵所有的机会也随即消逝殆尽。
在最后的日子里,伯爵请求给自己找个牧师来。艾伯迪·阿斯顿牧师大人,伯爵自己的传教士,另外还有三个由枢密院选派的人过来听他忏悔。这时,那几个圣人被他骂个狗血喷头,他说他们成了政府的工具。据说阿斯顿牧师当时的表情很难看,充满了恐惧,不过他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埃塞克斯最后的结局很悲惨,他被剥夺了请牧师为他的灵魂做最后安慰的权利。那些嫉妒他的敌人想方设法剥夺伯爵的名誉权和贵族权利。他们希望他不是作为烈士和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而死,而是希望人们这样认为:这个人背叛了他的朋友,背叛了他的国家,他是个伪君子,在自己的最后敌人——死亡面前,他怯懦了。
在塔楼前的绿地上,埃塞克斯将被处决。临刑时,他穿着一件深红色的内衣,外面套一件黑色衣服。他站到断头台前,头高昂着。“他的头抬得非常高,整个人显得非常漂亮,头发在肩膀上被风吹拂着。他要最后一次站在这个世界上。” 利顿·斯特拉奇这样写道。行刑者在埃塞克斯一遍遍地诵读《圣经·诗篇》第五十一篇时,手起刀落!
行刑者执行任务后,高声喊了一句:“天佑女王!”在回家的路上,他不得不躲避开暴徒的袭击,那些人因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被斩首而愤怒不已。
莎士比亚密码 第三部分
都铎王朝退出历史舞台(1)
1603年3月,弗朗西斯意识到,自己的母亲、英国女王,已经不久于人世了。她在里士满行宫里躺了10天,患了“严重感冒”,身体十分虚弱。她不像一般临死的病人那样,躺卧在床上,而是坐在侍从们高高垫起的垫子上面。她拒绝躺到床上去,不想吃药,也不增加营养品。当侍从们一个劲儿地要帮助她做点什么时,女王便训斥她们道,她比她们更了解自己的状况,她命她们离她远点,别搅扰她。
枢密院急命诺丁汉伯爵,阶位最高贵的大臣,劝她上床休息。“如果你像我这样,一到床上,眼前就有一堆东西在晃的话,”她抽噎地哭诉道,“那你就不会强迫我回到床上去休息了。”显然,她在病榻上做的梦,都太可怕了,她不想回忆那些梦。此时,连罗伯特·塞西尔也拿她没有办法,不过,他还是绞尽脑汁,劝她一定要上床休息。她嘲弄地回答道:“这话是不能用到王室身上的。假如你父亲还活着,他根本不敢这么大胆地跟我说话。”
埃塞克斯伯爵被处决已经过去两个年头了。当时,信使跑到伊丽莎白女王面前禀报伯爵被处死的消息,他发现女王静静地坐在那里,心不在焉地拨弄着竖琴,她假装不为听到的消息所打动。她表现出一种麻木不仁般的冷静,应该说,她的确获得了预期效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她了,但令人惊奇的是,她依然伪装得相当出色。但这种毫无感觉的平静终将走到尽头。她开始沉郁地抱怨,说自己不想活了。就好像受到她这话的影响似的,她的健康状况马上开始不好起来,而且每况愈下。
一边是女王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泻千里地朝坏的方向发展,同时,女王的表妹,诺丁汉女伯爵突然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辞世。当然,失去表妹,女王很痛苦,但这不能说明她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与之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女王压根儿就不喜欢这个表妹。不过有人这样说,女王陛下的精神与身体突然垮下来,倒是和诺丁汉女伯爵临死前在病榻上的忏悔有关。
据说,诺丁汉女伯爵即将离开人世时,恳求女王见她一面,她有话要讲给女王听,不然死不瞑目。女王真的去见了她。诺丁汉女伯爵对她说,埃塞克斯伯爵在被宣判死刑后,撒了谎。其实,他真心希望得到女王陛下的宽大处理。但他怀疑周围的人,也不敢相信他们,他守候在窗前,看见远处来了一个男孩,他扔给这个男孩一个戒指,请他带给诺丁汉女伯爵的妹妹,这个妹妹当时正在服侍女王。他让男孩带一个口信给这个妹妹,请她转达给女王。但男孩弄错了,他把戒指和口信全给了诺丁汉女伯爵。女伯爵便问自己的丈夫,此事该怎么处置?丈夫诺丁汉伯爵是塞西尔派系里的人,也是埃塞克斯伯爵的政敌。他不让女伯爵把这个戒指呈递给女王,也不给埃塞克斯任何回信。女伯爵向女王全盘托出后,恳请女王原谅。伊丽莎白女王暴跳如雷:“上帝可能会原谅你,但我永远不会。”她情绪激动地离开了房间。这时,她太生气了,也太感压抑,以致不能回到自己床上。
这个故事与弗朗西斯在密码故事中所讲述的正好吻合。弗朗西斯讲述道,他是知到伊丽莎白向埃塞克斯做过承诺的。她相信埃塞克斯伯爵一定会把戒指转交给她。她万万没有想到,真就处决了埃塞克斯伯爵。
有些历史学者对戒指的事情予以否认。他们认为,这太具浪漫色彩,太牵强,也太戏剧化了,根本不可能是真实的。不过,仍然有些喜欢追根问底的历史学者却相信,这故事极有可能发生。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关于这枚戒指的详细描述。有人说它是金戒,上面刻着蓝色珐琅的伊丽莎白头像。也有人认为是一个金戒指,不过上面有颗钻,四周都是黑色珐琅。
现在可以肯定,伊丽莎白已经来日不多。她身边的所有侍从都聚集在宫里,静静地恭候着女王的最后指示。当时,整个英国充满了一股极度压抑的兴奋感。这种感觉在40多年前血腥玛丽死前就产生过。是啊,继承人的名字还没有公布于众呢。如果她真的坚持不住的话,那将怎么办呢?她不会再选择一个女人来继承了,这一点大众心中已经成为共识,因为女人占王位的时间太久了,人们已经受够了。会不会是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来继承呢?这个人是塞西尔和枢密院极力推崇的。假如此时她公开承认自己有个亲生儿子的话,那对于在位的要人们简直就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所有的人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的。
斯特克兰在《女王伊丽莎白的一生》中记录了伊丽莎白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女王弥留之际,趁她还有意识,并能进行恰当的回答,整个枢密院成员一致求见女王陛下。她希望自己能漱一下口,清清嗓子,这样也许能更自由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与要求。总之,他们想知道女王希望由谁来做她的继承人……她的喉咙有些堵塞,令她说不出话来。他们便希望由他们逐一说出名字,女王用手指出即可。于是,他们开始逐一说出名字:法国国王(这一提名是在测试女王是否神智清醒)。她没有动弹。苏格兰国王。她还是没有什么动作。之后,他们提名博尚贵族,此人是西摩家族的继承人,但他的所有权利均被其母亲凯瑟琳·格雷夫人剥夺了。他母亲是伊丽莎白女王造成的众多不幸牺牲品中的一个。当疲惫的女王听到这个她不能原谅的人的名字时,猛地醒了过来,她怒火中烧,愤愤地说,‘我不会让一个恶棍的儿子坐到我的位置上来。’……这些好奇的朝臣们端坐在那里,望着女王痉挛而抽动的双手,看着行将死去的女王挥动着双臂,理解着她的动作,猜想她要把什么样的人推上王位。她最后挣扎着用双手在眉毛前颤抖地十指紧扣,再向前推了推双手。这是在告诉大家,她的意思是,自己的继承人应该是个戴着王冠的国王,而不是女性。”
枢密院的成员立即抓住了女王的这个手势进行解读,硬说这是让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来继承英国的王位,但他们却掩盖了先前伊丽莎白曾以沉默的方式将詹姆斯六世排除的事实。据斯特克兰说,女王的那些手势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更加符合女王的意思,那得由他们做出权威的解释。
弗朗西斯的命运就维系在这根细线上。她究竟有没有提过弗朗西斯的名字?她所指的戴王冠的人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呢?塞西尔和他的同党有没有刻意隐瞒了事实真相呢?她是不是直到最后仍然坚持对弗朗西斯的誓约,永远不让他继承王位呢?她有没有在最后时刻发了慈悲,认识到她这个儿子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都被她面前的这些人掩盖了,因此任命他为新国王呢?这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最大的谜,并且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几小时后,伊丽莎白女王逝世的消息向外界宣布了。枢密院起草了一份公告,称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为英国女王的继承人。众多的贵族和大臣们马上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爱丁堡去宣布此公告。但城门紧锁,里面的人不准他们进入。当终于得知是苏格兰国王被任命为英国国王后,城门才被打开。
1603年4月28日,女王的送葬队伍外加千人护卫队护着灵柩穿过伦敦街头,朝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走去。葬礼后,她的遗体将被安葬在教堂内,与她外祖父亨利七世葬在一起。过了3年,遗体被移到大教堂专门为她修建的一座大理石纪念碑下面,直至今日。“处女”女王的隐密现在终于不会被任何人发现了。
当都铎王朝结束,枢密院认定伊丽莎白所选继承人正是她的敌人斯图亚特的儿子时,弗朗西斯·培根没有告诉我们他在哪里,也没有说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反应如何。有人宣称,女王曾说过这样的话,她认为詹姆斯是个笨蛋。那他真是她所选择的值得戴上英国王冠的人吗?抑或她所选择的正是弗朗西斯?
那么,为什么,在伊丽莎白去世之后,弗朗西斯不坚持由自己继承王位呢?最主要的一点,如果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定会引起两派的残酷争斗,甚至可能引发内战。有很多人说他最后还是投靠了女王,从而抛弃了埃塞克斯伯爵。事实上,他的做人原则,总是以息事宁人为最佳。而且,他的出生证明,很早就被毁掉了。老国务大臣、埃塞克斯伯爵、莱斯特贵族、老尼古拉·培根爵士、彭布罗克伯爵以及大部分可以称作证人的人,也都已经过世了。弗朗西斯早已认识到,如果自己不当国王,而是默默工作的话,那他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他看得很明白,苏格兰国王至少会给英国带来一个礼物,那也是培根一直梦想着的事情,使苏格兰与英国联合起来。现在,这个国家将第一次被称作“大不列颠”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王国”。所以,弗朗西斯·都铎甘愿保持沉默:“至于说到我自己,我宁愿选择沉默。”他将目光指向了未来:“我们的目光应该预见到未来,那是一个更辽阔的国土,远超过我们这个小岛,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国土将无比宽广。它将在帝国的笏杖下,不断地扩大。”
这时,弗朗西斯的哥哥安东尼到哪里去了?很少听到他的消息。这倒非常符合安东尼的个性,他有意避开所有公开露面的场合,更热衷于躲在弗朗西斯和埃塞克斯的后面为他们服务。他带着一颗非常温暖的心,忠心地爱着并崇拜着他们两人。
安东尼·培根1598年以后与所有人的通信不知为何竟全部消失了。历史学者认为,这期间的通信一定是故意被毁掉的,以便将安东尼与埃塞克斯进行的谋反活动隔开。而安东尼是1600年3月离开那里的。达夫妮·莫里埃在《金童》一书里说,这期间他的私人通信都不见了,这一点非常令人困惑不解。安东尼·培根一生留下了大量信件,这些信件后来都交给伦敦的兰贝斯宫图书馆保管。
安东尼的一切都被蒙上了令人困惑不解的雾纱,包括他的死。他究竟是何时死的?怎么死的?死在什么地方?英国萨福克县有本家族谱,上面记载说他死在埃塞克斯家里。达夫妮·莫里埃和很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没有任何记载说他离开那里之后又返回去了。
安东尼之死最早被提及,是在有个叫约翰·张伯伦的外交官于1601年写给达德利·卡尔顿的信中:“安东尼·培根不久前过世了,他还欠着钱呢。不过我想他弟弟在这方面也不比他强多少。”
1612年,弗朗西斯的论说文集增补版问世。他在书中提到,要将该书的第一版献给“我亲爱的哥哥安东尼·培根大师,他现在已经与上帝同在。”弗朗西斯不可能把他忘记。
关于安东尼之死最有可能的解释,就在于这样一种事实:他加入了“兄弟会”。这个秘密社团中的成员都选择从社会中隐退,成为后来人所共知的“哲学意义上的死亡”——即佯装死亡,实则隐退至某个遥远的地方,追求一些更为深奥的东西。不过,这也许不是安东尼的实际情形,可谁知道呢?
1601年5月17日,在圣奥莱夫教堂里有份登记记录:“安东尼·培根先生葬于此地下室内。”
迎接新君王(1)
走笔至此,我们将不再借用密码故事讲述弗朗西斯·培根的故事。埃塞克斯的悲剧也使得培根的密码写作戛然而止。
改朝换代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英国民众对苏格兰詹姆斯六世登基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反应相当强烈。有人充满了希望,另一些人则心存恐惧,但绝对没有人抱冷漠态度。甚至没等老女王死亡的丧钟敲响,一些阿谀奉承之徒便已踏上北去的征途,从伦敦直奔爱丁堡。博文先生写道,这有点像踏青时分,不过却是一群高素质的先生希望给自己在新国王面前争个一官半职罢了。
弗朗西斯在写给朋友托比·马修的一封信中,谈到自己在詹姆斯被选为国王之后暂时的放松心境。他自然而然地长长呼出一口气:“一个游离不定的世界已经宣告结束,新的值得期待的世界已经来临。在我内心深处,我发现自己像一个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睁眼一看,居然有这么久的时间没有现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詹姆斯在自己的新王国里一路向南走去,途经培根家族的领地圣奥尔本斯,最后在塞西尔家族的辉煌城堡前停住。这位新国王对这座漂亮的建筑非常痴迷,以至于罗伯特·塞西尔不得不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国王陛下。国王欣慰地收下了这份大礼。为了安慰他,国王将伊丽莎白少女时期住过的哈特菲尔德的家,赐给了他,他假装高兴地收下了国王的这份奖赏。不过,他还是得到了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国王对自己的恩宠。
随同詹姆斯到英格兰的,还有一大批苏格兰的达官显贵。在英国人眼中,这些人粗俗,没有教养,举手投足没有任何风度。他们说话时口音太重,一听就来自农村,这也让英国人非常瞧不起。英国人对外国人的排斥心理,在世界上是有名的。苏格兰人虽然不能完全算是外国人,但他们的老家离英国也足够远了。
詹姆斯感觉自己当英国国王,能力绰绰有余。从小就期望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国之君,满脑子灌输的都是为我独尊的概念。现在终于坐上了英国国王的宝座,他将自己的全部能力都释放出来。他声称自己是亚瑟王的后裔,亚瑟王朝将在他的手上真正建立起来。
历史上最惨烈的班诺克本战役将英国一分为二,这次战役之后,又过了289年,詹姆斯继承了全英格兰的王位。詹姆斯一直渴望着两个国家的再次联合。此时,培根上书给詹姆斯国王,建议他做真正的英格兰、法兰西和苏格兰三合一的“大不列颠”君王。詹姆斯对此提议非常喜欢,但他毕竟不是亚瑟王。根据当时的各种报道,他看上去甚至不像个国王。
“他中等身材,穿衣服时比裸露显得更臃肿。虽然人长得很胖,但衣服却做得更大更宽松,裤子上全是皱褶,好像里面塞满了什么东西似的。他天生一副怯弱的样子,……眼睛很大,看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