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钻入两个不同的阵营。
两派人逐渐没有了原则,凡是与己方敌对者一概加以反对,凡是与自己同一阵营的一概予以支持。而正派人士在遭最高权力者贬斥驱逐之后,便退而借讲学为名,讥议朝政,在朝的同志也与之遥相呼应。日子一久,忠奸两清,党争遂成。
————
①京察为明代考核京官的一种方式,与考核地方官的“外察”相对。每六年举行一次,由吏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万历以后,逐渐流为掌权者党同伐异的一种工具,故云“京察失察”。万历十五年(1587)吏部员外郎顾宪成便因在“京察”案中上疏“忤圣意”而遭贬官为桂阳州判。“国本不立”,详见本书后文。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明季春秋(2·《江浙残明梦》第一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一章 梦麟入怀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1154 更新时间:2008…10…23
一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日(今历1610年9月24日),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城东通德乡辖下一个名叫黄竹浦村的地方。天虽已黑,但这里有一户人家张灯结彩,如同白昼,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原来,当地一位名叫黄尊素的士人即将为人父了。其妻姚氏十月怀胎,今日即将分娩。
生子本非奇事,但据说此子诞生前夜,母亲姚氏曾梦见一只麒麟扑入怀中,自古以来麒麟被视为吉祥之物。因此乡人颇以为奇,黄家上下更是隆重对待,以迎接这新生儿的到来。
黄宅外厅内,尊素背着双手走来走去,不时焦急地向内室张望。他的父亲黄曰中则坐在案前全神贯注地为即将出生的孙儿生辰预推禄命。
不一会,曰中惊喜地抬头,对尊素说:“如果恰在此时出生,则正值庚戌年、乙酉月、庚寅日、丙戌时,跟至圣先师①的生辰八字仅差一字!”
尊素忙仔细聆听,黄曰中用右手中指敲着桌案,进一步向儿子解释说:“戌、寅从木,酉从金,庚属金,乙属木,丙属火,这孩子命里有三金二土二木一火。土生金,而火又能生土,因此命里金多,金性刚,故此此子性刚直而能光耀于人,日后定非常人。但过刚则易脆。幸而有二木承之,木能克金,可遏制金气过旺之象,不致大碍。但是如此搭配,须在诞生之初听到鸣钲击鼓之声,才会应验。”
尊素摇头苦笑道:“这荒村野地,平时又无喜事,哪来的金鼓之声?”
话音刚落,突然从外面传来了锣鼓声。
曰中父子大为惊异,刚要派人出去探询。尊素大弟等素匆匆从外面回来,说:“今晚村子里开始搭台演戏,开唱六桐先生的《夭桃纨扇》。”
黄尊素一拍脑袋道:“不说我倒忘了,六桐兄前几日派人传口讯说要来竹浦,不想却在此时。今晚与六桐兄不醉不散。”
等素道:“大哥,六桐先生这次没有来,传话说改日定来贺喜。他的女儿也已九个月大了,忙的时候在家陪着。”
这位六桐先生姓叶,名宪祖,字美度,号六桐,别号槲园外史、紫金道人,余姚镇人。为南宋名臣叶梦得之后,先人迁居余姚。宪祖出身于世宦家庭。祖父叶选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工部郎中。父叶逢春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知庐州府。他自幼聪慧,未冠即入太学。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举人。工诗能词,题故居名为“抑抑堂”。万历二十九年(1601),曾与沈应文、杨文焕等同纂《新修余姚县志》。叶宪祖是晚明“吴江派”剧作家代表人物之一②,所作戏曲在当时很有名,作品一经脱稿,即有伶人上演,余姚一带逢喜事多聘其所组织的班子。他虽长黄尊素十八岁,但两人夙称莫逆。
黄尊素还在跟等素谈论叶宪祖近况,内室忽然传出婴儿嘹亮的啼哭之声。众人惊喜,慌忙转头。
这时,一名丫鬟快步从内室跑出,向曰中、尊素施了一礼道:“禀太老爷、老爷,夫人刚刚喜添一公子。”
黄尊素按捺不住初为人父的狂喜,迈着快步竟要奔向内室。早有奶妈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出来。曰中、尊素、等素一看,但见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酷似乃父;貌古微黑;两边额角,各有一颗像小铜钱般大小的红、黑痣。
黄曰中认真观察、审视良久,高兴地转头对尊素说:“这是日月痣,这孩子长大后一定是文武全才、大有出息!”
这时,乡人早已奔走相告,说梦麟入怀的曰中家媳妇生产了,使得一些正在看戏的村民纷纷赶到尊素家来看婴儿。一时间黄宅上下简直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黄氏祖孙三代应接不暇,忙得不可开交。
亥正时分,众人纷纷散去。这时府内只剩黄尊素和他的祖父黄大绶、祖母章氏,父亲黄曰中、母亲卢氏等人。黄大绶夫妇年迈体衰,也先自去休息,吩咐大家早点歇息。尊素答应,大家又看了看丫鬟手中的婴儿,业已甜甜睡去。尊素不忍惊动,挥手叫她抱下。
黄尊素为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他自幼聪颖过人,悟性极高,深得祖父大绶喜爱,认为他今后定能光宗耀祖。父亲黄曰中一生以教书为业。凡《五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内外传》、《战国策》、《庄子》、《离骚》等,随举一句,即能口诵其全文。与人说话,也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在吴兴教授易学,时人尊为“大师”。三吴子弟经其指授,皆为名士。诸生应试,常以他所写文章预定名次,其判断往往惊人地准确。除了亲自授教,黄曰中还为他们兄弟延请鄞县秀才张圭章至黄家执教。在张圭章的严格教诲下,黄尊素十四五岁即通读经史,博闻强记,词赋兼精,下笔如有神。
其妻姚氏为去年续娶进门的。尊素的原配翁氏为余姚人,在他十八岁时娶进门,三年后就因病逝世了,不曾为他生育子女。
姚氏小尊素十岁,为上虞县楂湖人,为故太仆寺卿姚翔凤从孙女,颇识诗书礼义。其父姚克俊,为邑中乡饮太宾。对于这位出身名门的长孙媳,黄大绶也极为满意。当时黄家数世同堂,上下人等数十计。黄大绶家教甚严,众妇时被斥责,唯独姚氏不曾受过他批评,曾经当众称赞她:“大家气度,没有儒酸农琐之态,他日定为贵人”。因此,十六七岁的姚氏在无形中成为黄家上下行动的中心。凡承巾奉帚之事,众妇都以之为进退,这样就少受了批评。
黄尊素本名则灿。他初时对八股时文之类不感兴趣,但他祖父对他很严,认为抛弃这些则进取之途遂绝。所以不得不发奋攻读,以求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却是屡试不利。他有一位先祖名黄尚质,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官至景州知州。任上,曾修缮董仲舒书院,改周亚夫祠,被士林赞誉。一次,则灿梦见黄尚质对他说:“何不取我之名?”醒来后大为惊异,因改今名(尊与尚、素与质均近义),取字真长,号白安。
科场的失意,使尊素深为郁抑。他干脆闭门家居,日夜吟诗作文,以读书自娱,以致被人背后目为“狂生”。不想,年届廿七竟得一子,又频获吉讯,如何不喜?
于是他和父亲商量为孩子取名的问题。黄曰中道:“梦麟入怀,大吉大利,就为孩子取小字麟儿吧。”尊素一想大觉有理,连连点头称是。
这个刚刚诞生的奇婴麟儿,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大思想家、学者黄宗羲。
二
麟儿生四岁,这年八月初十和十一月廿三日,曾祖母章太夫人、曾祖父黄大绶先后去世了,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复起,一向平静的书香门第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黄尊素作为家中长孙,强忍悲痛,两次挑起协助父亲料理丧事的重任。
黄竹浦是余姚县城东南十二里处的一处山村,地处于剡水西流、蓝溪南注、姚江东去的三江口。方圆数里,分支七段为李家塔、白鹤桥、周家埠、后新屋、前园、石柱、畈头,总称黄竹浦。浦内官船往来,江水汹汹,腾起堆堆白浪。西侧村落,屋舍连绵,掩映于竹林之下。元人柳贯游永乐寺,隔江相望竹桥后诗云:“延连黄竹浦,隐见白龙堆”,黄竹浦之名由此始。因为是水路要道,官船往来停泊,又名官船浦或官埭浦。村东有一座横跨蓝溪的竹桥,俗称黄家竹桥,又名官埭浦桥或黄竹桥。旧县志云:“姚江东过姜家渡,又东过三江口黄竹浦,俗名官埭浦,则黄竹浦古名也,今亦称官船浦。慈溪三十六岙之水北流至干溪,又北至陆家埠名蓝溪,折而西过花门渡白鹤桥,又北出黄竹浦入江。”
村中全部姓黄,即俗称竹桥黄氏。据说竹桥黄氏源出汉颖川黄氏,其先祖黄霸曾任颖川太守,以施政外宽内明为“循吏”,后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后数世又有江夏黄香者为汉魏郡太守,以孝闻名,居“二十四孝”之列。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族人迁于婺源,后有为庆元府(今浙江宁波市)通判者。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至庆元府,城破,黄通判被俘不屈而死。有子三人在战乱中出逃,老大奔定海,老三奔慈溪吴岙,老二黄万河则先奔慈溪马惊桥里凤山竹墩,再徙余姚通德竹桥之西岸,自此定居下来,是为竹桥黄氏之一世祖。元末竹桥黄氏第七世有名黄茂者,字茂卿,曾任余姚州州判。从学吴澄(号草庐),归而主教于乡,首倡修《余姚黄氏族谱》。他的三个儿子都步入仕途,一门显宦,远近闻名。到了明初,有黄均保为御史;有黄墀与同邑陈子方在靖难之役中殉明惠帝而死;成化年间有黄珣以解元、榜眼起,仕至南吏部尚书……此后族中累代贤达不乏其人,一时衣冠礼仪蔚然有序,渐成当地望族。
黄尊素为竹桥黄氏十六世孙。这一支脉为黄茂叔父黄世堂之后,社会地位本不很显赫,但世代为读书人,在当地颇受尊重。明有黄玺,字廷玺,因兄伯震外出经商十年不归。玺出外寻兄,行经万里,不得踪迹。最后到衡州,梦得杜甫《舂陵行》诗“缠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句。舂陵为道州古名,遂到道州寻找。一日入厕,置伞道旁。恰巧有一落魄商人路过,见伞说:“这是我家乡产的伞啊。”仔细一看,见柄上有黄廷玺记等字样。正在疑骇间,黄玺恰好出来,原来正是其兄伯震。于是兄弟抱头痛哭,一同回乡。黄玺万里寻兄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这个黄玺,就是黄尊素的五世祖。黄玺子黄谅,号素庵,举义仓之法于里中,享年八十。黄谅生黄稔,黄稔又生大绶,大绶生曰中——也就是尊素的父亲。
黄大绶号对川,为人精敏,十五岁以官役为库子,老吏不能欺。黄尊素在家读书,人们知此子必有出息,就问大绶:“孙儿做大官,推封祖父,可达到官阶几品?”大绶答道:“三品”。后来,尊素以七品御史死节,人们就说他的话不应验。然而没过多久,尊素获平反,赠官三品,大绶也被追封为太仆寺卿(正三品)。人们这才想起大绶的话,不由得俱各惊诧叹服,而此时大绶已去世多年了。
黄曰中号鲲溟。他继承了乃父精明强干的优点。又生性耿直,疾恶如仇,邑内多敬其名。尊素后来遇陷死,余姚县蒋令恐得罪阉党,偷偷在路上祭吊,曰中说:“此为郊吊。明府以《春秋》起家,岂宜有此?”县内有关民生大事,他人不敢言的,唯独曰中仗义而言。时有一个在衙狱掌刑的小吏伍伯,仗着与蒋县令关系密切,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黄曰中投以治生帖,揭其罪状。伍伯叩头请死,县吏也从此不敢与伍伯过于接近。
尊素也继承了父祖的个性。遇到有摇尾乞怜之辈,必厉声叱之。若逢昂首强项与他争论是非,必然娓娓而听。
祖父母先后逝世,黄尊素忙里忙外,悲痛之余,看看身边的麟儿。所幸他天姿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甚为欣慰。黄曰中也对麟儿也甚为喜欢,亲自教他读书,并为他取了个大名宗羲。宗为辈份,“羲”语出“羲和”,传为驾太阳车之神。
一日,正家居读书。家人来报:“县城叶举人老爷来访。”尊素一听,慌忙迎出门外。
叶宪祖这两年畅游四方,刚从京师回余姚,闻尊素祖父新亡,特赶来凭吊。
二人相见,互叙久别之情。
黄曰中在西厢教育子弟读书,一时不便打扰。叶宪祖与尊素一同去拜见卢太夫人,安慰了几句,恐惹她感伤,只得辞了出来。
于是二人携手到尊素书房内,分宾主坐定。早有丫鬟递上茶水。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叙谈。
叶宪祖问道:“听说倭寇越来越猖獗了?”
尊素摇头叹道:“是啊,自从俞龙戚虎③殁后,国内无人矣。今后倭寇自闽至浙,出没无常,官兵屡不能禁,实是头痛呵。”
二人叹息一会。尊素既有志于安邦匡国,必然留心时务,便问道:“叶兄既从京师来,可知帝都近事否?”
一提这些,叶宪祖连连摇头叹气,道:“帝辇日日如此,得过且过。倒是南畿倒出了些大事。”
尊素问道:“南畿何事?”
叶宪祖道:“真长兄可知无锡顾叔时否?”
尊素一听忙问:“叶兄所提莫非是以立阁臣忤圣意、讲学东林书院的东林先生吏部顾郎中顾大人?”
叶宪祖道:“正是此人。”
尊素道:“方今天下,凡授圣贤家教者谁不知无锡有东林书院及东林先生?只可惜无缘拜会,甚为遗憾。”
叶宪祖道:“真长兄欲知此人近事吗?”
尊素道:“愿闻其详。”
叶宪祖摇头,长叹一声,说出一番话来。
原来,今上万历爷是个非常昏庸懒散的皇帝。初登基时,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力持其正,因此懒散的本事不得显露。因此,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兢兢业业,颇有点中兴之望。
但自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殁以来,万历皇帝顿时如去眼中钉一般,自觉从此无人敢节制他,懒散病一下子歇斯底里发作起来,朝臣纠之不得。而这时继任首辅的王锡爵一反张居正作风,只知揣摩、迎合皇帝旨意,对与皇上持相反意见的朝臣一概加以打压、排斥,弄得人心颓废,庙堂内外暮气沉沉。
这时,有位叫顾宪成的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为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泾皋里人。万历四年(1576)以解元举于乡,八年(1580)赴京参加会试,录为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主事,与同为解元出身的朝臣魏允贞、刘国征风期相许,评骘国事,时称“三解元”,又称“三元会”。寻以“京察”风波被贬到湖广桂阳、浙江处州等地任地方官,后又调回吏部任职,又因“争国本”事多次与当局意见相左。万历二十二年(1594),出任吏部文选司郎中。
当时首辅王锡爵以年老引退,廷推继任者。宪成与吏部尚书、余姚人陈有年以故大学士王家屏等深孚众望,荐起用为首辅。王家屏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曾一度为首辅,人称“王黑子”。也以“争国本”等事数忤帝意,托病乞休。
万历皇帝见顾宪成等明知王家屏原为他所痛恨的人,竟然还荐用,当即大怒,指责吏部“徇私”,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杂职”五个字。陈有年上疏引咎自责,认为责任在己,不能追究下属。其他正直的大臣也纷纷上疏申救顾宪成,前后奏疏共达几百封。然而,神宗愈加震怒,索性将部分上疏申救的官员或外放或降调或削职,顾宪成则被削籍返乡。
顾宪成回到故乡无锡后,名声反而大了起来。一时天下景仰,莫不以得见一面为荣,于是名士清流接踵而至。宪成本为一关注民生、坚持正道的人,到此时自然不会一蹶不振。于是集合同道,先是在无锡泾里、惠山等地讲学,继而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发起重建无锡县城东门内北宋名儒杨龟山(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当年十月在书院内召开东林大会,制订《东林会约》,天下士子云从。于是每日讲学论道,主张正心性、励风节,讽议朝政,臧否人物,而一些在朝忠臣也纷纷遥想呼应,或直接到书院听讲,自此声望日高,这些士大夫无形中成为了一股维护正统的政治力量,被称为“东林党”。顾宪成则被时人尊称为“东林先生”。首倡者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安希范、刘元珍、顾允成、叶茂才等八人并称“东林八君子。”嗣后邹元标、赵南星等也相继来此讲学,与顾宪成一同被誉为“海内三君”,拟之为汉末之窦武、陈蕃、刘淑。直到上一年夏五月,宪成病逝,高攀龙继续主持讲学。高攀龙也是无锡人,字存之,号景逸。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万历二十一年因疏抗辅臣王锡爵,被贬为广东揭阳县典史。顾宪成被削籍回乡后不久,他也弃官归里,在五里湖畔建“水居”。与顾宪成等重修东林书院,聚众讲学,时称“高顾”。
叶宪祖数日前刚从京师回来,他性本旷达,钟情山水。便顺路一游东林书院,方知顾公已逝多时。不过亲聆高公教诲,却也觉茅塞顿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争国本,立阁臣,泾阳先生,东林书院?……”黄尊素听罢,不禁神往。
门外,刚刚从祖父那边授课回来的宗羲,在家人黄显的挈扶下经过父亲书房,听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