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上你我没有错-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本就达不到满负荷生产。它的设计生产能力为200吨。药厂停产倒闭原因有三大因素:一是设备问题,60吨的发酵有10个,可罐上的电机根本就不匹配____小马拉大车,严重影响发酵。二是成本高,原辅材料,水电能源的消耗非常严重____就拿水电这一块来说,项目论证时,市自来水公司和电业局说水电都没问题。可项目一上马问题就来了。冷却水日用量200吨,自来水公根本满足不了。药厂只好自打机井,建了300立方的蓄水池。这块的成本自然就加大了。电呢,搞抗生素生产最怕停电。尤其是是发酵阶段,一停电就会影响发酵,影响收率。打个比方说,人家用一斤面可蒸出五个馒头,你发不会面只能蒸出三个,这样自然要比人家的成本高了。更为严重的,断电超过两小时就会造菌种缺氧死亡。整罐就得倒掉,一罐就得损失十几万。”听到这里有人郗嘘了一声。“为了保证不断电,电业局答应给药厂做双回路,从另一个变电所再扯一条线。厂子投了300万……满以为这样就高枕无忧了,谁知照停不误,一查才明白,那所谓的双回路是从一个变电所扯出来的。”

    “这根本就是骗人!这些部门哪里是在支持药厂啊,分明就是害人!应该把他们送上绞刑台!”财务部经理方颖愤然的说。“是啊。这样干不亏损才怪呢?就是有十个药厂也得倒闭啊!”赵总监说。

    肖楠点点头,“你们说得都没错。还有呢,地下管道都是用油田淘汰的管线,跑冒滴漏严重……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成本增加,他们每销售一吨原料药就赔200元。而同行业一吨要赚300元。这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因素。另一因素是,就是顾此失彼把制剂市场丢掉了。从N项目上马以来三个制剂车间几乎是处于停产状态。恶性循环,干就赔,越陪越缺资金,最后只好关门大吉。这就是第一制药的基本情况。”

    听完这些在场的人都沉默了,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他们在为第一制药感到悲哀,感到痛苦和忿恨。

    “陈总啊,这个救世主我们做不了的,弄不好我们会陷进泥潭。”张副总说。

    陈斯洋笑了,“怎么……现在就打退堂鼓了?这种思想不可取啊。”陈斯洋笑吟吟的看看大家,“看来经贸部把药厂的情况掌握得很清楚嘛,这说明他们工作做得很细,很到位。”他的言外之意是充分肯定了经贸部的成绩,表扬了经贸部的工作。“各位就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那我就先说说,对收购药厂的事我不赞成。听了肖助理介绍的情况,我想在坐的许多人都有同感。风险太大了,潜在的危机也大。何况我们公司是搞贸易的,搞实体干药厂对我们来说太陌生了,不是长项。隔行如隔山,一下投进去好几千万,接过来的还是个烂摊子,投资回报周期很难得到保障。”赵总监说。于晶看看陈斯洋,“我赞成赵总的看法。另外我有个想法,我觉得经贸部部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项目引进上。”说着她看了肖楠一眼。“要干我们就上新项目,收购药厂就象花钱买个二手房,怎么看都有缺憾,还有那种挥之不去的反感心理。譬如这房子里死没死过人了,都发生过什么问题了……”说这话时她不时的向陈斯洋投去一眼,她见陈斯洋的双眉微微一皱。连忙收住了话题,“我就说这些了。”

    接下来又有几个部门的经理谈了各自的看法,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陈斯洋认真倾听着大家的发言,出现这种情况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他笑笑说,“肖楠啊,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说吧。”

    肖楠看看众人说道:“第一制药虽说是个破产倒闭的企业,但它的主要原因不是项目、品种不好,Y霉素是广谱抗生素,临床应用广泛,在国内外医药市场需求量很大。如果能解决设备、水电那三大问题,再加以科学的管理,成本就会大幅度的下降,那样自然就见到效益了。如果在把一部分产品转化成制剂,也就是胶囊、水针了,那样附加值就会更高。国内同类产品,每吨利税30万左右。如果能满负荷生产,年产200吨,那利税就是6000万。如果把三吨的产品加工成制剂投放市场,每吨能增加300万的收入。三吨就是900万。这样仅此一块就可获利说近7000万。其实品种,根据市场调查匡算也可获利1000—1200万。也就是说它的年利说完全可以达到9000万。保守一些也能达到7000万。如果我们能用5000万收购下来,再投入1000万改造,预期两年就可全部收回投资。假如我们用同量的资金想要建一个药厂,建设周期至少得两年,前期你还得跑项目,买地皮,这些你也得用上它三五个月。自建这个项目,你的资金3000万就得沉淀两年……如果按一年滚动三次,每次10%的利润计算会损失多少呢?而收购药厂,我们可以边改造边生产——它的制剂车间注入资金就可生产。项目改造三个月就可完成。水电的问题也不难解决。冷却水的完全可以重复利用,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工艺:采用干冰来降温吗。那样用水量就会大大的降低。一旦收购成功,我们就可提前两到三年挤身医药市场,提前两年见效益。两年后我们句等于赚回了一个药厂。假定把两者比做天秤两端的砝码,那是无法取得平衡点的。这就是我建议收购药厂的初衷。一孔之见啊。”她非常谦逊地说。

    肖楠的话讲完了,会议室里一下静了下来,一时间鸦雀无声。许多人都对肖楠投去了异样的目光,那目光里有惊讶有折服。谁都清楚肖楠算得这笔帐的分量。从投资角度讲,这是最佳的投资方案。回报率也是最高的。有的人的看法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于晶咳了一声,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静。她笑笑说,“肖助理,听了你算得这笔帐真是让人兴奋。可见收购药厂的利润是可观的,甚至可以用非常可观来形容它。可风险呢?螳臂捕蝉,麻雀在后啊。即便是按你所说成功收购,可市场呢?现在的市搀规律是以销定产,你的生产能是受制于销量。众所周知,现在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我们的销售队伍需要重新组建,可以说是一切从零开始。这种时不要想得太乐观了,况且人家开出的是8000万呢……”

    她喋喋不休的还要说下去,陈斯洋敲了敲桌子打断了她的话。

    “好了,大家的意见已经很充分了……对收购药厂的事,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收购第一制药势在必得!我们是有先决条件的。除了它的债务之外,职工我们可以全盘接收。我完全同意经贸部的底数,也可以说是报价。如果不行那就再增加1000万!这事由肖楠全权办理。好了,就这样定了。”
第七章
    陈斯洋推开了经贸部的门,“肖楠走啊,和我出去办点事。”

    “好啊。”肖楠拿过背包。

    上车时陈斯洋告诉她,“今天池玉笙他们公司开业。”

    “哦,好事啊,看来是你的同学当总经理了。”

    “是啊。”

    “总经理准备送点什么礼啊?”

    “我让于晶订了一对花篮送去了。”

    肖楠看看车上的电子表:十点半了。

    “11点18才剪彩呢……”陈斯洋说。

    “要要要发,很吉利啊。”肖楠说。

    “是啊,会选时辰。玉笙啊,为承包这个公司真是不容易啊。前后小半年,上次你见到他时就来和我商量……可他没竞争过,别人上去了,他说是钱送少了。可那人上周出车祸死了,局里又让他干。”

    “看来他还有这命啊。”肖楠说。陈斯洋一笑,“也许是吧。”

    近一段时间,陈斯洋经常带肖楠参加一些贸易洽谈之类的场合,他是有意让肖楠增长见识。肖楠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也使她对陈斯洋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全方位的观察。她发现陈斯洋的知识面非常丰富,这使得他在谈判桌上挥洒自如。不像有些人那样,知识单一,谈到一些专业性问题,和所学专业外的东西时会出现卡壳现象,顾左右而言它。甚至会影响谈判,影响成交。浓厚的文学功底,在谈判中为他增添了不少亮色。交谈中,他那精辟的见解,诙谐幽默又不失风雅的谈吐,博证旁引的论证;加之讲利讲义,见利又让利的慷慨豪爽,常常会影响对方。使谈判方向沿着双方期望的目标发展。他可真个百事通啊,肖楠由衷地感叹。在讨价过程中他反应敏捷,有时对方还在按计算机他已报出数来。这让学经贸的肖楠不由得暗中折服。他慷慨豪爽中又不失精细,有时万元可让,有时分厘必争。交谈中,天平不知不觉的向他那里倾斜了,合同很自然的就签订了下来。

    有的客户当着肖楠的面说,陈总这人仁义,和他做生意能让人信得过。肖楠还发现,因为生意上风波,陈斯洋也曾被客户告上法庭。可事后告过他的客户还会来看他,这让许多下属都感到意外。他让肖楠知道了什么叫买卖不成仁义在,什么叫不打不相识。陈斯洋告诉她,在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

    令肖楠惊讶的是他可以通过电话、传真就能和素不相识人、未曾谋面的公司做成上百万的生意。双方只是合同一传货款就到了。她还发现陈斯洋做大生意时,都要求对方先打款、先发货,等对方的货款和货到了之后再发货、打款。有时合同都不签。有一次她问陈斯洋,“陈总,你这样要求人家……”他很坦诚的告诉肖楠,“这样做风险才最低啊。”肖楠说,“那他们为什么都愿意按你的意思做呢?”他一笑,“这就要看你怎样让客户信任你了。”肖楠说,“骗子也会骗取人们信任啊……”陈斯洋一笑,“那可不一样。”

    “那客户和你做就不担心上当受骗吗?”她问。陈斯洋很自信的说,“我想不会的,会的话他们就不和我做了。”

    肖楠完全被他的魅力倾倒了,心说陈总可真是个商业精英啊!

    陈斯洋肖楠刚到楼下,天阴了下来。

    陈斯洋看看天,“报着没雨啊……”

    肖楠一笑说,“有时天气预报都不如我爸报的准,他的腿伤过,一阴天下雨就疼,特别灵。”

    “是吗,你说气象台怎么就不请几个有老寒腿的人呢……那样就会大大提高准确率了。”肖楠给他的话逗乐了,“陈总,我才发现你这人还很诙谐幽默呢,那恐怕也不行啊,天有不测之风云啊!”

    “是吗,你才发现啊,我这人啊优点多了。”说着他笑了,“你瞧我这人多大言不惭啊?”

    “没有啊,总经理这叫坦率。”

    车驶入了十字街广场,那座七十二层大厦迎面压来,黑黝黝的好似一个幽灵。肖楠望着烂尾楼不无感慨地说,“想不到江城的标致性建筑竟是一座拦尾楼。”

    “是啊,好大的讽刺啊!”陈斯洋附和着,“你知道吗,这还要感谢一个人呢?”

    “谁呀?”

    “天鹰老总贺丽丽啊……”

    “感谢她什么啊……”

    “是她把鬼引进来的啊……”

    “是吗,那个女人可真是个人物啊!不过我不喜欢她。”

    陈斯洋一笑,“为什么啊?”

    “说不出来,反正有种说不出来的反感。”

    陈斯洋笑笑没再问她。

    过了一会儿,他叹了口气说,“哎,那烂尾楼啊,想扒都扒不起啊!”

    “陈总,你还想着那楼呢,真是杞人忧天,太累!这事啊,该由那些政府大楼里的高官去伤脑筋才是。”

    “哼哼,他们有些人啊,不会琢磨这事的,要琢磨的是怎么制造政绩……哎,好几个亿造了个烂尾楼,看了让人心痛啊!”陈斯洋要摇头,无限惋惜。“嗨,这算什么啊?比这投资大多少倍的腐败工程又不是没有,你心痛有什么用啊?气死也没人同情啊!”肖楠虽然这样说,可她语气中还是隐约着一股牢骚怨气。

    说着话,就到了池玉笙新上任的公司了。

    远远的就看到鸿利达化工经贸公司的牌子高高的竖自在四楼顶上,彩喷的,很新潮浪漫。

    “他们公司的名字和我们公司有点谐音啊。”肖楠说。“是啊。”陈斯洋笑了笑。

    陈斯洋在公司对面找了个车位把车停好。下了车他没有急着过马路,站在路边观看着。对面的楼顶上有人正把一串鞭炮放下来。“弄这么长,太夸张了吧。”肖楠发出一声感叹。陈斯洋也颇有同感。他笑了一下,心说这个玉笙啊,就和他结婚时一样,四五十人,弄了十几台车。气得玉笙他妈直心疼,“你说他弄这么些车干什么?一台大客就坐满了……哪台车你不给人司机红包啊。”

    “摆谱呗,时髦的人都追求场面啊!”肖楠说。

    路上的一个小孩指着楼上叫了起来,“哇,那挂鞭好长啊,跟四楼一样高。”孩子的妈妈立刻予以纠正,“你说得不对,话没有那样说的,你得说有四楼那么长才对。”小孩又指指旁边那块牌匾:“妈妈,那是误乐城吧?”

    年轻妈妈笑了,“不对,那是娱乐城。”她站在那里给儿子讲解起来,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很招人喜爱。他很认真的听着母亲讲解着,看样子他已经认识不少字了。“你好好看看,那个‘娱’字和错误的‘误’是不是偏旁不对啊?这个‘娱’字是女字旁,错误的‘误’是言字旁。记住了吗?”

    小男孩点点头,“妈妈,娱乐城是干什么的?”妈妈告诉他,“那是逍谴玩乐的地方。”

    “妈妈,我也要去。”

    “不行,那是大人才能去的地方,小孩子是不能去的。”

    “小孩为什么不能去啊?”

    “影响不好啊,小孩子要是去了那里就会影响成长,你要是一进去就长不了你爸爸那么高了。”妈妈告诉他。“为什么啊?”小男孩好象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这个吗,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快走吧,妈妈带你去儿童公园坐飞天大转轮去。”母亲很机智的转移了儿子的注意力。牵着儿子的小手向车站走去。“母亲真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啊,这样的母亲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啊!”陈斯洋很感慨。“是啊。”肖楠应了一句。

    “走,过去。”陈斯洋说。

    鸿利达公司在一楼,是租赁的门市房。营业和办公面积加起来有二百多米。公司的门前聚集四五十人,一看就是来参加庆典的。这些人大都是畜牧局的人,还有他的亲朋好友。人群中有十几个陈斯洋熟悉的面孔,那些人都是他们的同学,有小学的还有中学的,其中还有几个女同学。陈斯洋心说玉笙可很能挖宝啊……要是让我找他们还真找不到,我连他们的地址电话都没有。陈斯洋成立公司时并没有约他们来。他这人不喜欢张扬,也不愿意把毫不相干的人约到这种场合来,他觉得那样做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纯属让人家给你捐钱啊。何况大都是工人阶级,靠那点微薄的收人养家糊口,让他们破费是很让人心疼的。他笑着和那些同学打着招呼,有些已经二十多年没见面了,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只是儿时的面孔还流连在对方的脸上,残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曹洪君与贺丽丽在一棵树下说着什么。贺丽丽一脸的笑靥,今天她穿了一身白色的套装,头发高高挽起,显得很挺拔。

    有个司仪模样的男士正在布置剪彩。一个满头波浪卷的中年男子,正对两个小伙子吩咐着,那两个年轻人一个脖子上挂着两架相机,另一个提着摄像机。波浪卷鼻梁上架着无边近视镜,长脸、尖嘴。人很瘦,但很精干。透过那白衬衫的小兜,记者证隐约可见。他指指点点的告诉那两个人,“你们要把握好角度……特写、全景要衔接过渡好,有些景一过去就过去了,没法补拍……知道吗?”两个年轻人点点头,各自找位置去了。

    公司门前两侧摆着几个大花篮,其中两个标明是亨利达公司敬贺。橱窗里的录音机尽情的流淌着曼妙的曲子。它轻盈活泼,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这是什么音乐啊,这么好听?”肖楠说。“这是江南丝竹,这首曲子是紫竹调。这可是一首名曲啊,它极富人情味。”陈斯洋告诉她。肖楠眉毛一扬显得有几分惊奇,她在公司这么久才发现陈斯洋对音乐还很有欣赏力。“陈总你很喜欢江南丝竹啊……”陈斯洋点点头,“你说好的东西谁不喜欢呢?”肖楠笑吟吟的使劲点点头。一曲终了又自动换了一首曲子。“陈总,这是什么曲啊?”

    “这是扬州行,江苏民间小调,它会让你感受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都吹箫。的江南胜景。倾听着它,你会浮想联翩,仿佛看到那些文人骚客在画船上,把酒临风,尽情吟咏,挥洒泼墨。”听他这样说,肖楠有些哑然。

    池玉笙满面春风的陪同着几个人从门里出来了。

    他穿了一件纯白的鳄鱼牌短袖衬衫,系了一条紫红色日本领带。一条笔直的藏蓝西裤。腰上扎着珍珠鱼皮带。脚上一双老人头黑皮鞋。头发打理得很有型,四六分的青年式。他对着来宾笑笑,两个小眼睛立时就被眼皮挤成了一条缝。摄像机、照相对准了他们。一时间快门喀嚓,闪光灯频闪。摄像机的光圈不时的旋转……

    陈斯洋刚要过去和同学打个招呼,池玉笙一眼瞧见了他。“斯洋啊,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们臧局长。”他手心上一翻对着身边的那个年近半百的男士说。那人五短身材,留着一个小背头,上面还烫了几道弯,黑黝黝的,一看便知是染过的。眼睛不大,却是炯炯有神。脸上红扑扑的,可见平日保养得很好。“臧局长,这位是我的老同学,亨利达经贸公司总惊理陈斯洋。”臧局长和蔼的一笑,伸出手来和陈斯洋握了一下。接下来他有给陈斯洋介绍了几位处长。“斯洋啊,你得给我剪彩啊……”陈斯洋推辞着。“杨怡,你把陈总落下啊。”池玉笙对身后的一个女孩叮嘱。杨怡是个二十二三岁的姑娘,长得很甜,一双眼睛很好看。秀发披肩,穿着白底红花的连衣裙,很浪漫的。“知道了。”她对陈斯洋甜甜的一笑。这时那个戴眼睛的波浪卷凑到池玉笙的耳边小声说了两句。池玉笙点点头,他拍拍那人,“洪记者,来,认识一下我的老同学陈斯洋,亨利达经贸公司总惊理。”说着他指指陈斯洋。“斯洋啊,这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