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袁世凯评传-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显世、刘存厚、陈炯明等,全都成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军阀;而北洋集团也因权力之争而分裂成直、皖、奉等几大派系,逐鹿中原,互争雄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要说这些个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的人物,反袁是出于对共和的热爱,有谁相信呢!袁世凯身后留下的,是一个干戈扰攘,战乱频仍的国家,老军阀们打了十年,什么护法战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等;代之而起的国民党新军阀又打了十年,什么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等;直到日本人打进来了,内战仍旧消停不了。在这几十年的内乱中,中国追赶西方的脚步放慢了,停滞了,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改良主义运动中断了,主导着中国命运的改良和建设,在很长的时间内被以暴易暴的革命、内乱所取代,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一切的祸根就是袁世凯的帝制运动,他晚年的这一步错着不仅误己,而且误国,说祸国殃民是一点也不冤枉他的。所以,袁世凯这一失足,不仅是他个人人生事业的悲剧,也是中国改良主义和近代化事业的悲剧。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都会有一定的过程,这种过程一定是由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结合而成的。发展、转型是必然的,但发展的好坏,转型的快慢则是偶然的,受制于制度的。人治且又专制,是变数极大而且可怕的一种政治,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也。摊上一个好领袖,是国家的造化,百姓的造化。但好领袖若无好制度做保障,最终不免于走向反面。袁世凯本来不失为经世治国的能臣,经验、手段、谋略、心胸都足以领导中国的改良主义运动,但专制制度为他提供了自我膨胀的空间,致使私欲蒙蔽了心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当然,袁氏的失败,也为一切有皇帝欲念的人树起了一道警告牌:不管权势有多大,万万不能真做皇帝。
注 释
1转引自《近代稗海》(第3辑)第232—234页。
2癸丑,即1913年。
3佥,全;都。
4厉阶,祸端。
5衷,内心。
6矍然,惊慌失措的样子。
7沦胥,沦陷之意。
8闾阎,泛指民间。
9唐在礼(1880—1965)字执天,上海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历任直隶督练处参议、库伦兵备筹办处总办;后任大总统府军事处副处长(处长为段祺瑞兼任)、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总务厅长、办事员、参谋次长等职,是袁世凯的亲信;袁死后投靠段祺瑞。
10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20—222页。
11梁敦彦(1857—1924),字崧生,广东顺德人,早年留学美国,是幼童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任北洋电报学堂教习、汉阳、天津海关道,出使美、日、秘(鲁)、古(巴)大臣,外务部右侍郎、会办税务大臣、外务部尚书、外务大臣;民国后历任驻德公使、交通总长、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职。
12李经羲(1859—1925),字虑生,安徽合肥人。李鹤章之子,李鸿章之侄。光绪五年(1879)优贡生,朝考后以知县用,以捐纳升道员。历任四川永宁道、湖南盐法道、署理湖南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广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武昌首义后,云南响应,李携眷避居上海。民国以后,依附袁世凯,历任政治会议议长、约法会议议员资格审定会会长、参政院参政、审计院院长;帝制成立后,袁世凯以“嵩山四友”的名义,以示优待耆旧,李亦列名其中。袁死后,李曾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段被黎元洪免职后,李经羲短期出任国务总理,随即发生张勋复辟,李不过五日京兆而已。

送“高帽”的学问六(2)

13钱能训(1870—1924),字干臣,浙江嘉兴人,进士出身。清末历任广西学政、刑部主事、巡警部左参议、民政部左丞、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等职;民国后历任内务次长、约法会议议员、政事堂右丞、平政院院长、内务总长、国务总理等职。
14参政院基本上全由社会名流和耆老硕彦组成,由总统任命。袁氏认为,这些人曾任中央或地方高官,或是知名学者专家,或为全国和地方知名人士,其能力、经验和责任感足以代表国家利益,故赋予参政院以代行立法院的职能。
15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版,第148页。
16刘成禺(1876—1953),字禺生,号世载堂,原籍湖北江夏(今武昌),生于广东番禺。早年肄业于张之洞所办的武汉经心书院,1901年在香港加入兴中会,后赴日本入成城学校,1914年赴美入加州大学。武昌起义时回国参加革命,后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刘成禺在民初国会中是活跃人物,当时政坛名流多与之过从甚密,与黎元洪有乡谊且有武昌首义时同事关系,故所知掌故甚多,著有《世载堂杂忆》、《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等。
17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第149页。
18徐邦杰,字国俊,江苏人,为小站老人,曾任新建陆军右翼步兵第三营统带。民国时期任大总统府(即三海)总指挥、陆军中将。
19同注17,第150页。
20黄绍:《旧桂系的兴灭》,《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第177—178页。
21刘冠雄(1861—),字子英,福建闽侯人,出身贫寒,后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海军,曾任“定远”号铁甲舰大副;1886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仍任职北洋海军,任“靖远”舰大副,参加甲午海战;战后一直服务于海军。民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顾问,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海军总长、海军上将;“二次革命”时,刘奉命率海军南下,协同陆军镇压革命党人,此后兼任福建都督,陆海军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拥护袁世凯称帝;袁忧病而亡后,刘十分伤悼,辞职退隐于天津。
22陈宦(1870—1939),字二庵,湖北安陆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清末曾随锡良在川滇等省办讲武堂,与蔡锷等均有交情,后曾任东北新军第二十镇统制;民国后投靠袁世凯,尽极谄媚之能事,为袁所信任、重用。他是袁同意外放出任封疆大吏的少数几个非嫡系的将军之一。袁调派他为四川巡按使、会办四川军务,并率北洋军三旅入川,接收四川地盘,可见对他的信任。护国战争初起时,他是坚决执行袁的镇压政策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也由观望而逐渐加入反袁阵营,通电独立。劝袁退位,使袁大感愤懑,病势加重。陈调任四川后,由唐在礼接任参谋次长和办事员缺。
23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萨先世为色目人,原籍山西雁门,父为落第秀才,以塾师为业。萨氏幼承家学,年仅11岁即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毕业后服务于北洋舰队“扬威”号;1876年被选派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四年后学成归国,不久调入北洋,历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威远”、“康济”号兵船管代等职;甲午战争时,萨率“康济”舰防守威海卫基地,基地失守后被革职,后又复职于海军,被袁世凯调用于北洋,曾任海军提督(司令)。萨氏与刘冠雄皆为中国海军元老,民国后出任陆海军统率办事处办事员、海军上将、闽粤巡阅使等职。袁死后,萨曾任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福建省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24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5—76页。
25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5—76页。
26张芾,字小浦,陕西泾阳人,曾任陕西巡抚。张家与袁家是世交,袁氏正室于氏没有女儿,认张佩蘅为干女儿,躬自抚养,袁家上下都称她为大姑奶奶。袁任山东巡抚时,将张介绍给段祺瑞作续弦夫人。
27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89页注。
28张国淦:《北洋述闻》第81页。
29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浙江海宁人。清末被公派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继升入士官学校第三期,与蔡锷同学,以优异成绩获日本天皇亲赠军刀,毕业后赴德国见习,归国后曾任禁卫军管带;民国后,被袁世凯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并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向袁提出建立模范军官团,以加强军队素质的条陈,被袁采纳并任命他为第一期模范团副团长(袁自兼团长)。
30陈光远,字秀峰,直隶武清人。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小站新军队官、北洋常备军军政司总务处总办,北洋第四镇第八协协统(旅长)、第四镇统制(师长),随冯国璋赴武昌镇压民军,后因所部兵变被免职。后复职任热河巡防营统领兼赤峰镇守使,陆军中将。1914年袁世凯开办模范军官团,袁自任第一期团长,陈任副团长兼新编陆军十二师师长、模范团督练。袁死后,陈归入冯国璋的直系集团。

送“高帽”的学问六(3)

31陆锦,字绣山,直隶天津人。民国后历任参谋次长、陆军第九师师长、陆军总长等要职,依附于袁之长子袁克定,袁克定任模范军官团第二期团长、陆锦任副团长,是袁氏父子的亲信。袁死后,归入直系。
32同注28,第81—82页。
33张凤?(1881—1958),字翔初,原籍河南沁阳,生于陕西咸宁。1904年由清廷公派赴日留学,先后入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毕业回国后历任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委员、陕西新军第三十九混成旅参谋兼营管带(营长),与新军中同盟会分子交往密切。武昌首义后,陕西新军响应革命,于10月22日发动西安起义,张被推举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陕西军政府大都督。民国肇建,任陕西省都督,后袁世凯借口其对“白狼”作战不力,将其调入北京将军府。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解放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
34张敬尧(1881—1933),字勋臣,安徽霍丘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是北洋集团中的后起之秀。历任陆军第三混成旅长、陆军第七师长、湖南督军等职,1933年在北京六国饭店遇刺身亡。
35殷承?(1877—1945),字叔恒,云南陆良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曾任云南陆军十九镇参谋官、参谋处总办;民国后任滇军军政府参谋部总长,为蔡锷的亲信。
36韩玉辰:《民初国会生活散记》,《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56—257页。
37参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38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15—246页。
39古德诺(1859—1939)美国政治学者,历任哥伦比亚大学行政学教授、美国政治学院代理院长、霍浦金斯大学校长;1913年受聘于袁世凯,任总统府宪法顾问,主张中国从国情出发,实行君主立宪制。
40沈云沛,江苏海州人。前清举人、进士、翰林,庚子以后在家乡从事实业,与南通张謇齐名,是中国早期著名民族实业家,出入于官商两界,曾任晚清邮传部侍郎、署理尚书等职。沈与袁之亲信杨士琦为儿女亲家,故由此夤缘依附袁世凯,积极参与帝制运动,牵头发起成立全国国民请愿联合会,担任会长。
41同注38,第209页。
42郑贞文:《我所知道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164页。
43唐在礼:《辛亥以后的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209—211页。
44同注38,第212页。
45《近代稗海》(第3辑)第197—198页。
46《北洋军阀》(二)第54页。
47《三水梁燕荪先生先生年谱》,《北洋军阀》(二)第762页。
48同上,第737页。
49赵庆华,字燧山,浙江金华人,监生出身。北洋交通系重要成员,历任广九铁路总办、津浦铁路局局长、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沪甬杭铁路局局长等职。关冕钧,字耀琴,广西苍梧人,进士出身。交通系重要成员,历任京张铁路会办、总办,京张铁路局局长、参政院参政。关赓麟,字扬善,广东南海人,日本留学生出身。交通系重要成员,历任邮传部路政司主事、电政司郎中、京奉铁路总办,京汉铁路局局长等职。
50叶恭绰(1881—1968),字誉虎,广东广州人。北洋交通系主要成员,历任交通部次长、总长,交通银行总理。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51周志俊:《袁世凯帝制活动与粤皖之争》,《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第89页。
52《近代稗海》(第3辑)第186页。
53《北洋军阀》(二)第786页。
54朱启钤(1871—1962),字桂莘,号蠖园,贵州开州(今开阳)人。清末举人,历任道员、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北京内城警察总监、蒙古事务督办、津浦铁路督办,是“交通系”的重要成员。民国后,朱历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国务总理等要职。朱是帝制运动积极分子,被袁世凯任命为大典筹备处处长;袁死后,避居天津租界,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55《近代稗海》(第3辑)第187页。
56《蔡锷集·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版,第2页。
57杨思义:《宋案见闻》,《辛亥革命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799—800页。
58《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01页。
59戴戡(1880—1917),字循若,贵州贵定人。清末在云南矿务局任职,结识唐继尧;云南光复后,随唐继尧带兵入黔,唐任临时都督,戴任都督府参赞,不久升任贵州巡按使;卸任后调入北京,任参政院参政,是进步党的活动分子,参与梁启超与蔡锷的反袁活动,并与蔡锷一同潜赴云南,任护国军第一军右翼总司令,率部入黔,策动贵州独立,并率军北上入川,与北洋军相持于川黔边界;袁死后由蔡锷保荐他任四川军务会办、省长。

送“高帽”的学问六(4)

60同注58,第729页。
61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湖北蕲水人。清末赴日留学,入法政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参加立宪运动,被选为湖北咨议局议长。武昌起义后,任湖北都督府政事部长、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后与梁启超共组进步党,任国会众议院院长,拥护袁世凯,反对国民党,是进步党的领袖之一。袁解散议会后,汤出任教育总长。汤对袁失望,也是起于“二十一条”交涉的失败。汤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后,即寓居上海租界。袁称帝后,汤曾通电切责袁氏,说他脑筋尽为旧思想所弥布,非时代所能容,倘不立即下野以谢国人,千夫所指,必至无病而死。汤的兄弟汤芗铭是当时的湖南督军,后来也为汤策动通电独立,给袁很大的精神打击。袁死后,国会复会,汤仍是国民党的劲敌,1918年9月他在加拿大访问时,被国民党人刺杀于维多利亚市。
62赵尔巽(1844—1922),字次珊,晚清时曾任湖广、四川、东三省总督;清退位后寓居青岛过遗老生活。
63“嵩山四友”的待遇是:每人每年两万元年金;赏乘朝舆,穿特种朝服;临朝时,得设矮几以坐。此外袁还有“故人勿称臣”之命,“故人”共七人:黎元洪、奕(庆亲王)、世续(前军机大臣)、载沣(醇亲王、前摄政王)、那桐(前军机大臣)、锡良(前东三省总督)、周馥(前两广总督)。“四友”、“故人”外,尚有“耆硕”王?运、马相伯,共计十三人,与袁相见时均免于称臣跪拜,以示优礼。
64任可澄(1878—1945),字志清,贵州安顺人。清末举人,热心教育,曾创办贵州优级师范学堂、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曾任贵州都督府参赞、审计处长、约法会议议员。1914年被袁世凯任命为云南巡按使。
65《论语·子路》
66这五位督军是:江苏督军冯国璋、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湖南督军汤芗铭、四川督军陈宦;此外,长江巡阅使张勋也曾一度加入。
67刘显世(1870—1927),字如周,贵州兴义人。辛亥革命后,任贵州新军第四标标统(团长)兼西路巡防军统领。唐继尧督黔时,历任贵州军务处长、军务司长兼国民军总司令;后继唐任贵州护军使、都督、督军等职,与蔡、唐有很深的关系,故首先响应护国战争,宣布贵州独立。
68龙觐光,云南蒙自人,土司出身。广东督军龙济光之兄,时任广东第一师师长。护国战争爆发后,袁以其与广西督军陆荣廷为儿女亲家这层关系,任命他为临武将军、云南查办使、督理云南军务,发给饷械,借道广西进攻云南,不想陆翻脸无情,设计将龙部全部包围缴械。
69陆荣廷(1865—1927),字干卿,广西武鸣人。游民土匪出身,后投军入广西巡防营,因军功升为统带;1907年因击败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被提升为右江镇总兵;1911年升任广西提督。辛亥广西独立之后,被举为广西副都督,后继任都督。“二次革命”时,反对孙、黄;后因不满于袁氏废督及军民分治,又因封爵等问题不满于袁氏,遂为梁启超策动加入反袁阵营,宣布广西独立,对全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肇庆军务院成立后,陆为“抚军”之一,并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的名义进军湖南。袁死后,陆曾任广东都督,是老桂系军阀的领袖。
70《三水梁燕荪先生年谱》,《北洋军阀》(二)第814页。
71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48页。
72张国淦:《北洋述闻》第83页。
73张一?:《故代理大总统冯公事状》,《北洋军阀》(五)第101页。
74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6页。
75《近代稗海》(第3辑)第114—115页。
76同上,第170页。
77《梁启超年谱长编》第725页。
78菟裘,地名,在泰山梁父县南。典出《左传》,意思是离职为退隐养老经营居处。
79《近代稗海》(第3辑)第115页。
80参见《共和军纪事》,《北洋军阀》(二)第623—628页。
81李纯(1874—1920),字秀山,直隶天津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标统、协统,辛亥革命时,随冯国璋南下与民军作战。民国后历任陆军第六师师长;“二次革命”时为攻打江西的北洋主力,此后任江西都督、督军;袁世凯死后归入直系,冯国璋就任代总统后,李纯接任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