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相吕不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印记是深刻的,只是它们是在内心里进行,不容易被人发觉罢了。 
嬴政极端地聪明。一方面,嬴政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他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而这种活动大都在内心里进行。 
嬴政另外一个特点是有极强的洞察力。什么是都瞒不过他的眼睛。与此同时,嬴政还有惊人的记忆力,什么事他都不会忘记,他会把这一切,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统统牢牢地装在自己的心底。 
他有极强的理解力,凡事容易抓主要害、抓住关键、领会要领。 
我们还记得,华阳夫人曾说,嬴政是“外讷而慧中”。她的看法是中肯的。 
小时侯的许多事嬴政都记得。我们会看到,这一点对他对吕不韦与他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大人交代的事,嬴政很少能够遗忘。他从很小就能够分出哪些吩咐是极端重要的,因此绝对不可忘记。 
我们记得,嬴政母子回咸阳的路上,吕不韦曾对他说:“孩子,你听着:你要叫嬴政了,不再叫嬴正——你要做秦国的王,管秦国所有的百姓,最后,做天下的王,管天下所有的百姓……所有的!” 
对吕不韦来讲,当时无非是激动心情的一种表露,并不是要真的告诉嬴政什么。但是,嬴政立即抓住了这句话的特殊意义,并把它记住了,而且会终生不忘,尽管他当时并不理解什么是秦国的王,什么是天下的王。但他记下了,这为他后来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宫后,嬴政一直在观察着、吸收着。吕不韦和赵女很清醒,他们要使自己的“野孩子”适应环境,最终成为环境的主人。嬴政并没有什么适应之类的思想,他凭的是内心争强的特性,暗下决心,发誓在宫中绝对不能比别的孩子差。 
他很快适应了环境。随后,他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这样,他也渐渐明白了做王的含义。 
我们还记得那次华阳夫人在宫中发起的给嬴政讲“五霸”故事的事。华阳夫人的用意是明确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讲,故事讲完在嬴政内心引起的强烈、持久效果,是华阳夫人始料不及的。“五霸”所有事迹都在嬴政心中引起了强劲的波澜,而吕不韦关于秦国应从“霸业”走向“帝业”的讲话,使小嬴政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只是,所有这些,大家并没有注意到罢了。 
小小的嬴政入宫之后目睹了两次王位的更迭。当时,每次王位更迭,谁也没有注意到嬴政内心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每次王位更迭,都激起了嬴政心潮的涌动。他静听着大家对逝者功过的评述,静观着新王的动作。这实际上是在给他做继位的演习。 
总而言之,这一切促成了一个事实:嬴政过早地成熟了。 
而这一点还没有人发觉。 
逐渐地,嬴政在以一个成年人的目光观察着世界,并试图以一个成年人的手段处理问题。而对此,人们,首先是吕不伟却浑然不觉。 
近来,嬴政动脑筋最多的正是“吕不韦问题”。 
当初,对吕不韦,嬴政有的感情仅仅是崇拜。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完全是吕不韦的智慧、英明、果敢和令人吃惊的办事效率。 
这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后来,嬴政思想中起了变化,他发现了吕不韦的不足。有的不足,看在眼里而已,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应。但有的不足,却进了一步:引起了反应。 
这后者,便是吕不韦的以势压人、容不得持不同见解的人讲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情况特别表现在朝廷的议事中。 
不错,在嬴政看来,吕不韦的主张往往是对的,提出不同见解的人的意见往往是错的,以不正确的见解反对正确的见解本身自然是错的。但问题在于,每逢遇到这种情况,吕不韦处理起来往往过于简单,有时甚至显得粗暴。而当吕不韦处理简单或粗暴时,嬴政心里就感到不舒服、不愉快。有时,他会对受到粗暴对待的人暗自同情,而如果吕不韦的简单、粗暴来得厉害的话,嬴政甚至会对吕不韦的行为产生反感。 
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到粗暴对待的人慑于吕不韦的权势,会低下头去。有的不服,继续争辩,这样,争辩者会受到更为粗暴的对待。久而久之,朝廷上便出现了趋炎附势乃至阿谀奉承之徒。长此以往,朝廷便形成“一言堂”的局面。 
对此嬴政开始有了压抑的感觉。 
对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嬴政感到讨厌了。 
对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嬴政感到厌恶了。 
嬴政看得明白,趋炎附势之徒所以出现,阿谀奉承之徒所以出现,是吕不韦以势压人的结果。 
随后,他的感觉有了发展:感到不能容忍了。   
四、往事(2)   
我们上面讲过,嬴政自己检讨,近来他有一股莫名的冲动。开始他并没有想明白,以为这种冲动是莫名的,后来想明白了,自己的冲动仅仅限于他的那个“不能容忍”。他不能容忍趋炎附势之风盛行,不能容忍阿谀奉承之风蔓延,不能容忍“一言堂”局面的继续。 
接下来,他的思想感情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想出面改变现状。 
我们还记得那天廷议处理郑国渠和郑国问题的情景吧?嬴政那句“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出的。 
那句话并没有任何锋芒,但它的杀伤力却是无比巨大的。对它,任何人都不能小视。 
嬴政那句话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讲出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避免了与吕不韦的直接冲突。 
自那以后,嬴政决定继续干下去。 
糟糕的是,他接下来做出了逐客那样错误的决定。 
逐客引来了《韩非子》。 
读了《韩非子》,嬴政的思想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先前,他要改变的是“一言堂”的局面,他认为令人讨厌的趋炎附势之风、令人作呕的阿谀奉承之风,统统都是来自相国的“以势压人”。要改变现状,就需去除“一言堂”。也就是说,他的目标,是去除“一言堂”的作风。 
读了《韩非子》,嬴政的思想改变了。他认为,所以有“一言堂”,是因为相国权力太大,势力太强。 
问题还不止此。韩非告诉他,“人主”身旁有如此一个重臣,将危及江山社稷的安全。就是说,危害已经不仅仅是趋炎附势的问题,不仅仅是阿谀奉承的问题。 
我们一定还记得嬴政读《韩非子》时的情景,一定记得他翻来覆去阅读和背诵那些句子时的情景: 
“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以同道也……” 
“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不弃者,吏有奸也;仁人者,公财损也;君子者,民难使也;有行者,法制毁也……此……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 
我们还记得,李斯第二次进宫离开后,嬴政在殿中踱步,背诵了韩非的话:“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当时,赵高曾是惊恐万状。连赵高都觉得像是有一把剑,剑锋的朝向是直接指向相国吕不韦的。 
嬴政的这一思路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实际上嬴政经过了反复地、长时间地思索。 
如果是一般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嬴政就可以思考动手和如何动手的问题了。 
可在思考要不要动手、进而思考如何动手的问题时,嬴政思想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障碍。 
这个障碍就是,嬴政不能确定,吕不韦是不是他的生身父亲。 
许多人认为,这一问题不会在嬴政心中出现。这方面的问题都应该留在邯郸。就是说,在邯郸,嬴政两岁多时吕不韦和赵女已经分开,一直到他九岁来咸阳。来咸阳后,嬴政懂事了,身边的人有限,不会有人跟他提吕不韦和赵女往日的事。 
这样,许多人便认为,对嬴政来说,不存在吕不韦是不是自己的生身父亲的问题。 
这许多人中包括吕不韦和赵女。 
其实,大家全都错了。 
这是因为,大家全都低估了嬴政的超人记忆力。 
在邯郸,嬴政和赵二女、嫪毐和赵高一起在那个园子里安身的第二年,有一次,赵高对嫪毐说:“你说,我那个主儿,是不是有点傻?他就看不出孩子不像他?” 
嫪毐道:“看出来又怎么样?你是不是哪里都像你的爹老子?终日疑神疑鬼,还活不活?” 
说着,嫪毐向赵高努努嘴,表示让赵高住口,进而说:“今后,当着孩子的面,不要再讲这个……” 
赵高还不服气,嘟囔道:“还吃奶呢……” 
其实,那次谈话嬴政记下了。他并不明白嫪毐和赵高谈话的真正含义,但两个人谈话的那种语调,引起了嬴政的注意,故而他记下了那次谈话。 
后来又有一次,嬴政睡觉醒来,并没有立即起身,他是脸冲里的,当时,赵二女正在跟嫪毐谈话,就听赵二女道:“刚才你没有看到,赵正睡着后那个样……” 嫪毐问:“什么样?”赵二女回答道:“笑的样儿——活像他爹……” 嫪毐道:“那不光是睡时,只要笑就像……”   
四、往事(3)   
这话嬴政也记住了。 
在回咸阳的路上,吕不韦把他从车上抱起来,跟他讲:“今日,我们——你,你母亲,还有我,见了面——你让我高兴,孩子!” 
嬴政当时已经九岁。他听后感到很惊奇,吕公为什么说“我们”呢?说我们,为什么把他跟母亲和自己放在一起呢? 
嬴政又把这话与在邯郸赵高、嫪毐和赵二女的那些话联系在一起,放在了心底。 
嬴政不忘赵二女和嫪毐关于笑的谈话,来咸阳后,他便暗暗观察父亲的笑相。他注意到,自己与父亲的笑相根本没有相同之处。他却发现,自己笑的时候与吕不韦笑的时候倒非常相像。 
这样,他便给自己提出了问题:难道自己并不是父亲的亲生,而是吕不韦的儿子? 
还有一件事让嬴政记起了“邯郸谈话”,那就是回咸阳的路上吕不韦关于嬴政不再叫嬴正而叫嬴政的话。听了吕不韦那话,嬴政摸不着头脑,他以为自己已经改了名字,实际上,回咸阳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依然管他叫嬴正。可后来,真的改名嬴政了。为什么名字先由吕公提起呢?为此,他曾问过母亲。他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进宫后,吕不韦和赵女是很注意的,两个人接触时,都小心翼翼。然而,二人既是这样的关系,有时免不了有些亲昵的表现,尤其是子楚去世之后。嬴政渐渐长大,心中是带着疑问注意观察着的。观察的结果并没有解除怀疑,相反,倒使自己的怀疑增加了。 
前几天,他听说不少人聚在华阳宫吵吵嚷嚷,让太王太后给轰了出去。嬴政问赵高那里发生了什么事,赵高支支吾吾,躲躲闪闪,嬴政疑心大增,但没有再讲什么。过了一顿饭时节,嬴政叫过赵高,说他要查一件什么事,让赵高到太王太后那边去找《公孙龙》。秦王还告诉赵高,去后告诉太王太后,请太王太后找到后派人送过来,因为这边有事等赵高处理,不好在那边等待。赵高去了。 
三个聪明人碰在了一起。 
秦王这一切做得都很自然,开始赵高并没有多想,但随后他把去太王太后那边要《公孙龙》的事与刚刚秦王问华阳宫发生的事联系在了一起。他动起了脑筋。原来,赵高和太王太后宫中的太监华典要好,事情又关系到秦王,华典便把那天众公子说嬴政不是嬴家种,大闹华阳宫的事告诉了赵高。华典曾问赵高,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赵高遵守以往自己的誓言,没有向华典讲明真相,而是对华典讲,这些人是捕风捉影。这事使赵高心中很是害怕。往日,他会把这事告诉给嫪毐,如今两个人生分了,话不能再讲给嫪毐听。现在,话无处可说,无人可讲,感到十分孤单。他只好把这事埋在了心里。他想道,秦王不让他在华阳宫等,而是叫太王太后派人把简送来,极有可能是秦王见从赵高这里问不出话来,便要从来人的嘴里掏出点什么。想到这里,赵高意识到,应该把刚刚秦王问诸公子进华阳宫的事奏报给太王太后,实际上是给太王太后提个醒。到华阳宫后,他这样做了,讲了秦王要简的意思后,说秦王询问,那一天众公子来华阳宫有什么事。太王太后问赵高是怎样回答的。赵高说,他告诉秦王,听说是几个公子不满泾阳太后为儿子讨封的事找了太王太后。太王太后又问:“他问的是一次呢,还是……”赵高立即回道:“也问了第二次,臣回答说,或许还是为了那件事……”太后听后想了一下,便让赵高返回了。随后,太王太后让华典带着《公孙龙》去了秦王那里。华典有备而来,秦王没有从华典口中掏出什么话来。 
嬴政不好不相信太王太后那边的话,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因此,思想上的悬案并没有剪除,一直把这事与“邯郸谈话”联系在一起。 
现在,大殿上剩下了他们两个人。   
五、争辩   
吕不韦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要跟嬴政谈一谈。正在犹豫之际,嬴政却有话了,嬴政道:“相国,泾阳太后为寡人的两个弟弟请封的事,寡人回绝了她……” 
这时的吕不韦,意识上,站在自己面前的,并不是秦王,而是自己的儿子。秦王所说“回绝了她”,吕不韦已经知道,对嬴政的处理,他有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他准备向儿子谈的话题之一。于是,听后他道:“这臣知道了,回绝的理由臣也已经晓得。只是,臣以为,这事可回绝,也可从她。这是一。二,既然回绝了,就应该让她待在宫里……” 
嬴政听后问:“相国以为寡人举措有失?” 
吕不韦意识上依然把眼前的嬴政看成自己的儿子,道:“说可以回绝,是说,两个小小的孩子就给个什么君,什么侯,未免轻忽;说可以从她,是说求得和谐,免生怨怒。说既不从她,就应该让她待在宫里,是说,他们如生怨怒,可以有所约束。大王放他们离开咸阳,一个去了甘泉宫,一个去了封地,就给了他们天地,可以让他们无拘无束发泄怨怒……” 
嬴政听后立即道:“对此寡人有一辩……” 
吕不韦心中一震,但他思想上依然没有转过弯来,依旧把眼前的秦王看成自己的儿子,道:“讲……” 
这可真是一个父亲对一个不听话的儿子讲话的口气。 
这种口气连嬴政都觉得吃惊了。他稍稍停了一下,道:“从她是树兵,却她而生怨,两者相比,寡人宁取后者。放他们去甘泉宫,去封地,是寡人不负人——他们得不到封赏,离开咸阳,自在些,寡人便从了他们。至于在那里无拘无束发泄怨怒,那由他们,只是他们只能以怨怒为限。寡人有秦国,为不负人,可以送上半壁河山,可有人如若掠取——虽动毫发,必不容也!” 
嬴政最后这两句话出口令吕不韦一震,他问自己:儿子的这种厉害劲儿是哪里来的?但对此他来不及多想,随后道:“说是树兵,未免偏颇……” 
这分明是在教训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在跟一位王讲话。秦王又是一震,道:“愿听教训……” 
这话出口,吕不韦似有所悟,立即改变了口气,缓缓道:“大王须知,周朝衰落、灭亡,分封的原因十分清楚,可夏亡,殷亡,却并不是由于有了分封……” 
秦王驳他道:“有了一个周朝还不够吗?” 
吕不韦变得清醒了些,依然用缓缓的口气道:“大王,从另一个角度看,周朝衰落、灭亡,原因也并不只是分封……” 
秦王道:“可没有分封,就没有春秋,也就更没有战国了……” 
吕不韦这时已经开始觉得,今天嬴政的情绪大大不同于昔日,而且,与前一段联系起来看,嬴政的“不驯服”是越发地变本加厉了。 
最初,在大殿上,嬴政只讲了一句“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内含着对抗的成分,但话语本身并没有表露对抗的意思。在出征前阅兵时,嬴政讲了两句话,已经开始了对抗。现在,则是一连串的对抗。 
这促使吕不韦思考。 
回来的路上,他的内心就惴惴不安,但,他依然有一种幻想,幻想儿子是一时冲动,有了不同寻常的举动,碰了钉子,经过思考,会“回心转意”。现在看,自己是大错而特错了。 
可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吕不韦没有再接嬴政的话茬,自己思索着。 
这时,秦王和吕不韦已经出了大殿,到了殿前院内,赵高在后面跟着。 
几个扫地的远远见秦王和吕不韦走来,早早地回避了。可其中一个没有动地方,一直到秦王和吕不韦走近,他依然低着头扫他的地。 
秦王和吕不韦并没注意到那人。而等那人一抬头看见是秦王时,便显得手足无措,一下子跪在了地上。 
这下倒引起了秦王和吕不韦的注意。 
在跪下去的那一刹那,那人的脸在秦王眼前闪了一下。 
那人低着头跪着。 
秦王对那人道:“抬起头来!” 
那人一动不动。秦王又大声重复了一句:“抬起头来!” 
这时,退到远处的几个扫地的也跪下来,大声道:“启禀大王,他是个聋哑人,名叫哑扫……” 
秦王听了这话,俯下身去。赵高走上来,伸出手去,板着那哑扫的头,使那人仰起了脸来。 
啊!不光身躯高矮、胖瘦,就是长相、眉眼儿,也完全像吕不韦——只是黑了些,苍老了些。 
吕不韦也注意到了,便和秦王一起笑了起来。 
二人转回,赵高跟随。 
秦王道:“该去请太王太后了。”   
六、风波(1)   
太王太后曾有话,大殿上庆典完后,要来看看那些鼎。 
秦王和吕不韦陪太王太后来到了大殿。太后、泾阳太后也来了。嫪毐、赵高在一旁伺候。 
太王太后很是兴奋,九尊大鼎一一看过,惊叹道:“诸侯们觊觎这些宝贝已经有些年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