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野史-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旁孪卵站粜校潭级剿煨际氖χ恰B栽弧

盖闻托体国民,以拯救国亡为天职,抗颜人类,以主持人道为良能。本都督始以国民天职而举义旗,继以人类良能而诛残贼,事非得已,心实无他。盖本都督服国民公役有年矣,甫闻政事之日,已丁板荡之年。每鉴列强,略知政要。其日夜所希望,惟求改专制为立宪,使吾中华大国得一位置于列强之间。万语千言,众闻共见。乃自缩短筹备清单,而好恶之拂民愈甚;组织责任内阁,而亲贵之私利尤多。凡诸立宪之要求,适增专制之罪恶。急而知悔,言岂由衷?观听徒淆,国家何赖?本都督蜀人也,不敢衔蜀人一隅之愤,而不能不恤全国胥溺之忧。自武汉首倡大义,凡有血气,云合影从。盖无不知欲求政体之廓清,端赖国体之变革。无汉无满,一视同仁。惟国惟民,各求在我。将泯亲疏贵贱为一大平等,即合行省藩属为一大共和。但有切实改革之诚,并无力征经营之意。从国民多数之心理,奠华夏后此之邦基。其所以从武汉之后,而黾勉以救国亡者,如此而已。夫人即昧于大同之公理,拘于草昧之陈言,谓君主为天与之淫威,谓臣民为一姓之奴隶。虽有愧国民之常识,亦何至为人道之深仇。乃近则张勋荼毒于江宁,远则冯国璋焚杀于汉口。生命财产,蹂躏天赋之人权;子女玉帛,餍饫凶人之涎吻。此岂目所忍睹,耳所愿闻?无论兄弟急难,父老颠危,凡属含生负气之伦,敢忘匍匐救丧之义?此则为人道所驱,不得已而诉之于武力者也。是用甘舍微躯,亲临前敌。我将士仗义而来,不惜赴汤蹈火;本都督拊膺而叹,何心饱食安居!共和为治理之最高,本无进退待商之余地;性命为有生所同具,止有安危与共之血诚。其可敫然号于有众首,舍死忘生之举,不过为胜残去杀之谋。非仇故君,非敌百姓。枕戈以待,鼓行而前,一举而歼张寇,肃清江南;再战而覆清都,长驱冀北。仗诸君热力,再造河山。是民国义师,咸遵纪律。肤功立奏,今为发轫之初;血气皆亲,是用掬心以示。布告将士,咸使闻知。 

于是苏军西赴镇江。已而上海吴淞之军又至,浙江、广东援师亦先后至。与江苏诸军联合,故称为联军。十月初三日,程都督复亲往视师,士气大振。时萨镇冰所部海军,大半降于镇江军政府。镇冰早逸去,故联军公推程都督为海陆军总司令。旋进驻高资,分联军为三路北路沿江岸铁路线进攻太平门,南路由句容淳化镇进攻聚宝门,中路傍鸡笼、玉龙等山,进攻朝阳门。张勋率兵七八千,分三路御之。初五日,遂大战,历五六时之久,张勋兵力不支,渐次败退。无何,北路军据乌龙、幕府、狮子山各炮台,南路军据雨花台炮台,中路军既占马群、李陵卫一带,复夺取紫金山之天保城。张人骏、铁良等见联军愈逼愈进,急遣胡令宣至联军议和,不能决,遂匿日本领事馆。张勋率马队二千以遁,而江宁遂破,时十月十二日也。 

○第一百五节 革命军组织临时政府 

方东南各省之宣告独立也,其宗旨在与清政府分离。而一切改革之进行,不能无所承受,故群认武昌为中央军政府。及联军攻破金陵,更期组织之完备,乃由各省代表之在上海者,联名电达外洋,请孙文返国。孙文闻电,即偕美国人花墨黎等同行。十一月初六日抵上海。越四日,直隶、奉天、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十七省代表,假金陵咨议局,开临时大总统正式选举会,孙文适当选。代表团推汤尔和等至沪迎之。十三日,孙文偕特派代表员等,乘沪宁汽车赴江宁,履总统任。濒行,上海各军队在车站擎枪排列,各团体均举代表敬送,莅止者不下万余人。途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处,人民皆欢呼万岁,为一时盛举。是晚,抵金陵,入总统府,行受任礼。当布宣言书曰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才,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日益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若是之速者。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刻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务尽责之观念以言,则文所不敢辞也。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族,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者,对于满清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虽编制或不一,号令或未齐,而目的所在,则无不同。由共同之目的,以为共同之行动,整齐划一,夫岂其难?是曰军政之统一。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有其风气所宜。前次清廷,强以中央集权之法行之,以遂其伪立宪之术。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是曰内治之统一。满清时代,藉立宪之名,行敛财之实,杂捐苛细,民不聊生。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以上数者,为政务之方针,持此进行,庶无大过。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持平和主意,与我友邦,益增亲睦,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循序以进,不为幸获。对外方针,实在于是。夫民国新建,外交内政,百绪繁生,文顾何人,而克胜此?然而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十余年来,以至今日,从事于革命者,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战胜其所遇之艰难。即使后此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葆此革命之精神,一往无阻,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立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今以与我国民初相见之日,披布腹心,惟我四万万之同胞鉴之。 

自是而临时政府亦即日成立,对于满清旧政府,有南北并峙之势焉。 

○第一百六节 南北议和一 

当袁世凯督师南下时,曾遣刘承恩、蔡廷干等至武昌议和。以君主、民主之宗旨不合,未开议。迨奕劻以战事日急,力辞内阁总理职,清政府命袁世凯继其任,且敦促至京。世凯以军事全权付冯国璋,国璋又攻破汉阳,而武汉之战祸益烈。英使朱迩典,以战期延长,商务将受莫大之损失,阴令驻汉英总领事介绍议和,日、美、法、俄、德诸国均赞成,英人李德立亦屡以为言。袁世凯乃以“汉口虽下,海军复变,汉阳虽得,金陵复失,库帑告匮,贷款无从,购械增兵,均为束手”等语入奏。清政府即派袁世凯为全权大臣,世凯旋请以唐绍仪为代表。是时武昌黎元洪徇英总领事等之请,亦推任廷芳为代表,将于汉口开议。经各省驻沪代表之会商,谓汉阳甫破,若在汉口议和,殆春秋城下之盟,故改为上海。十月二十八日,两代表各偕参赞,会议于上海英租界之市政厅,是为议和之开始。 

○第一百七节 南北议和二 

方唐绍仪之奉派出都也,其意本不甚赞成共和。及躬历汉、沪,见东南各省民情,倾向共和,已成一往莫遏之势,乃为之变计。会议数次后,与伍廷芳所定最要之四款,未向世凯商明,遽行签定。世凯闻之,意不谓然。又闻南京已设临时政府,孙文已为临时大总统,谓与特开国会,议决民主、君主之问题有碍,遂撤还唐使,以签约为无效,而自与伍廷芳直接电商。是为议和之中变。是时南方人民,有愤世凯之失信者,谓其以议和为名,而实则购械增兵,复欲宣战。于是汉口商人请以汉口、汉阳作为中立地点。各省停战之兵,复函电交驰,约期北伐。伍廷芳知和议决裂则祸益深,乃力争签定之约,不能以唐使进退而失效力。谓世凯深明交涉,必能守此公例。至应商各件,有非面商不能尽者,故请世凯南行,而世凯又请廷芳北行,彼此再三争辨,仍以电报为议和机关。至十二月初旬,有国会选举办法之决定。越数日,复有溥仪退位条件之酌定。伍廷芳遂辞议和代表之任,是为议和之终局。 

○第一百八节 溥仪逊位 

自武汉战云震荡全国,外人皆称革命军之文明。且认为国际公法上之交战团,绝不横加干涉,故革命军气焰日张。然在清政府视之,尚不知大势之已去也,但以为要求实行立宪而已。故于九、十两月中,既解党禁,复派宣慰使,惩盛宣怀之首祸,罢摄政王之重权。颁重大信条十九条,宣誓于太庙中。又令资政院择定日期,召集国会。谓如是,则国民之心必满足,而大乱可敉平矣。迨和议既开,经伍廷芳之要求,袁世凯之陈奏,始知议和主要在废弃君主立宪,承认民主立宪,庶皇室可蒙优待,而海内亦永息干戈。不然,则议和决裂,南方各军水陆并进,誓必直捣黄龙,区区皇室,非独不能优待,且无保存之可言。清太后闻之,计无所施,乃召集近支王公,特开御前会议。顾是时良弼方结宗社党,以保存满洲君主为名,亲贵和之,势颇猖獗。故御前会议,虽经数次,类多反对共和,不能取决。未几,良弼被炸,宗社党因之解散。且北方军队,一再请愿共和。疏中大旨,谓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恩旨不颁,万方受困。现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京津两地,暗杀之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者,皆二三王公之咎也。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由是各亲贵皆不敢有违言,而溥仪遂下逊位诏。盖满清自入关定鼎,历二百六十有七年,至是乃灭亡矣。 



   
    
明皇杂录 

作者唐·郑处诲 




卷上 

开元中,房琯之宰卢氏也,邢真人和卜自泰山来,房琯虚心礼敬,因与携手闲步,不行数十里。至夏谷村遇一废佛堂,松竹森映。和卜坐松下,以杖叩地,令侍者掘,深数尺,得瓶,瓶中皆是娄师得与永公书。和卜笑谓曰 〃省此乎?〃房遂洒然。方记其为僧时,永公即之前身也。和卜谓房曰 〃君殁之时,必因食鱼鲙;既殁之后,当以梓木为棺,然不得殁于君私第,不处公馆,不处玄坛佛寺,不处亲友之家。〃其后谴于阆州,寄居州之紫极宫。卧疾数日,君忽具鲙邀房于郡斋,房亦欣然命驾,食竟而归,暴卒。州主命攒椟于宫中,棺得梓木为之。
开元末,杭州有孙生者,善相人。因至睦州,郡守令遍相僚吏。时房琯为司户,崔涣自万年县尉贬桐庐丞,孙生曰〃二君位皆至台辅,然房神器大宝合在掌握中,崔后合为杭州刺史,某虽不见,亦合蒙其恩惠。〃既而房以宰辅赍册书,自蜀往灵武授肃宗。崔后果为杭州刺史。下车访孙生,即已亡旬日矣。署其子为牙将,以粟帛赈恤其家。
开元中,上急于为理,尤注意于宰辅,常欲用张嘉贞为相,而忘其名。夜令中人持烛于省中,访其直宿者为谁,使还奏中书侍郎韦抗,上即令召入寝殿。上曰〃朕欲命一相,常记得风标为当时重臣,姓张而重名,今为北方侯伯,不欲访左右,旬日念之,终忘其名,卿试言之。〃抗奏曰〃张齐丘今为朔方节度。〃上即令草诏,仍令宫人持烛,抗跪于御前,援笔而成,上甚称其敏捷典丽,因促命写诏敕。抗归宿省中,上不解衣以待旦,将降其诏书。夜漏未半,忽有中人复促抗入见。上迎谓曰〃非张齐丘,乃太原节度张嘉贞。〃别命草诏。上谓抗曰 〃维朕志先定,可以言命矣。适朕因阅近日大臣章疏,首举一通,乃嘉贞表也,因此洒然,方记得其名。此亦天启。非人事也。〃上嘉其得人,复叹用舍如有人主张。
苏颋聪悟过人,日诵数千言,虽记览如神,而父瑰训励至严,常令衣青布襦伏于床下,出其颈受槼<白常难Ц貌谟谝皇保允杩∈染啤<靶诩绕侥谀眩葜剖椋跄哑淙耍宋焦逶弧ㄋ晌晕贾!ü逶弧 ǔ疾恢渌寄酗F甚敏捷,可备指使。然嗜酒,幸免沾醉,足以了其事。〃 玄宗遽命召来。至时宿酲未解,粗备拜舞。尝醉呕殿下,命中人卧于御前,玄宗亲为举衾以覆之。既醒,受简笔立成,才藻纵横,词理典赡。玄宗大喜,抚其背曰〃知子莫若父,有如此邪?〃由是器重,已注意于大用矣。韦嗣立拜中书令,瑰署官告,颋为之辞,薛稷书,时人谓之〃三绝〃。颋才能言,有京兆尹过瑰,命颋咏〃尹〃字,乃曰〃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瑰与东明观道士周彦云素相往来,周时欲为师建立碑碣,谓瑰曰〃成某志不过烦相君诸子五郎文,六郎书,七郎致石。〃瑰大笑,口不言而心服其公。瑰子颋第五,诜第六,冰第七,诜善八分书。 

玄宗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伎。时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年方十岁,形状狞劣,而聪悟过人。玄宗召于楼上帘下,贵妃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玄宗问晏曰〃卿为正字,正得几字?〃晏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玄宗与贵妃及诸嫔御,欢笑移时,声闻于外,因命牙笏及黄文袍以赐之。 

杨国忠之子暄,举明经。礼部侍郎达奚珣考之,不及格,将黜落,惧国忠而未敢定。时驾在华清宫,珣子抚为会昌尉,珣遽召使,以书报抚,令候国忠具言其状。抚既至国忠私第,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国忠方乘马,抚因趋入,谒于烛下,国忠谓其子必在选中,抚盖微笑,意色甚欢。抚乃白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退。〃国忠却立,大呼曰〃我儿何虑不富贵,岂藉一名,为鼠辈所卖耶?〃不顾,乘马而去。抚惶骇,遽奔告于珣曰〃国忠恃势倨贵,使人之惨舒,出于咄嗟,奈何与校其曲直!〃因致暄于上第。既而为户部侍郎,珣才自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与同列。暄话于所亲,尚叹己之淹徊,而谓珣迁改疾速。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漫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润州刺史韦诜,自以旅望清华,尝求子婿,虽门地贵盛、声名藉甚者,诜悉以为不可。遇岁除,日闲无事,妻孥登城眺览,见数人,方于园圃有所瘗。诜异之,召吏指其所,使访求焉。吏还白曰〃所见乃参军裴宽所居也。〃令与宽俱来,诜话其由,宽曰〃某常自戒,义不以苞苴污其家。今日有人遗鹿,置之而去,既不能自欺,因与家僮瘗于后园,以全其所守。不谓太守见之。〃诜因降阶曰〃某有息女,愿授吾子。〃裴拜谢而去。归谓其妻曰〃尝求佳婿,今果得之。〃妻问其谁,即向之城上所见瘗物者。明日,复召来,韦氏举家视其帘下,宽衣碧衫,疏瘦而长,入门,其家大噱,呼为鹳鹊,诜妻涕泣于帷下。既退,诜谓其妻曰〃爱其女,当令作贤公侯之妻,奈何白如瓠者,人奴之材?〃诜竟以女妻之,而韦氏与宽偕老,其福寿贵盛,亲族莫有比焉。故开元天宝推名家旧望,以宽为称首。 

姚元崇与张说同为宰辅,颇怀疑阻,屡以事相侵,张衔之颇切。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与我不叶,衅隙甚深。然其人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殁之后,以吾尝同寮,当来吊。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便写进,仍先砻石以待之,便令镌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数日之后必当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引使视其镌刻,仍告以闻上讫。〃姚既殁,张果至,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为极笔。其略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之功存。〃后数日,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为删改。姚氏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且告以奏御。使者复命,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远矣。〃 

李适之既贵且豪,常列鼎于前,以具膳羞。一旦庭中鼎跃出相斗,家僮告适之,乃往其所,酹酒自誓,而斗亦不解,鼎耳及足皆落。明日,适之罢知政事,拜太子少保,时人知其祸未止也。俄为李林甫所陷,贬宜春太守。适之男霅为卫尉少卿,亦贬巴陵郡别驾。适之至州,不旬月而终,时人以林甫迫杀之。霅乃迎丧至都,李林甫怒犹未已,令人诬告于河南府,杖杀之。适之好饮,退朝后即速宾朋亲戚,谈话赋诗,曾不备于林甫。初,适之在相位日,曾赋诗曰〃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今日过五十,不饮复如何?〃及罢相,作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借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及死非其罪,时人冤叹之。 

李林甫宅亦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