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拿下的。
新加坡岛的建设获得了从帝国海军到帝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前宋有大量的犯人,并无大罪,但是前朝的遗留下来的。直接免罪又不太合适。因此李志远直接将他们的罪行改为劳改,一律发配到各处参与建设海军基地,到期就地释放,由海军协助安排工作。这一来,劳动力有了,而且有很多犯人抓住机会利用良好优势开展海上贸易,结果成了富商。
新加坡建成后,通往西方(指阿拉伯)的贸易更加容易安全,促进了帝国贸易的飞跃,以往宋朝时,华人一般只到到中南半岛或者印度就交货,再由阿拉伯人运向西方,现在华人直接把货运到巴格达的越来越多。
帝国从海外贸易上不但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培养了强大的海军,要不了多久,这支海军就会将帝国的武力扩展到全世界。
注:燕窝,东南亚一种燕子(金丝燕属)的唾液富含胶质蛋白等营养物质,用唾液做成的巢,称为燕窝,大约是明末此物被我国一极具眼光的商人发现并大力推广,后来便成为高档营养品。血燕,燕窝的一种,由于被人采去燕窝后,燕子再次筑巢,如此反复几次,燕子唾液不足,只得吐鲜血混杂其中,惨乎哉!某些变态富人居然还以吃血燕为荣,真是冷酷心肠!跟那个虐杀小猫的贱人有得一拼!
第二十七章 货币
    如果说永乐元年建立了中华帝国的话,那么永乐四年就是为中华帝国发展打下基础的一年,这是沸腾的一年,无数的新政策出台,工业、商业大发展。这一年影响深远!
在贸易发展的同时,李志远也开始考虑发行货币了,毕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才能称为商业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而目前在中华帝国,工业商业虽然有巨大的发展,但并未真正形成产业,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工业不是靠某个人,某句话、某些投资就能产生的,它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催生的,它的发展首先要取决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则需要国家的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金融体系,包括货币、税收政策等。只要有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当工业获利能力超过其它行业时,经济自然会向工业倾斜,大量金钱流向工业,工业当然就能发展起来了。
因此首先要把银行货币等金融体系建立起来。而银行,目前发展还是令人满意的。李志远在台湾时就开设了银行,虽然规模很小,但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在开始造反后,银行更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在协助管理没收财产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但那时仍然是以低收高贷的经营方式,再辅以一定的政府职能。在消灭北宋夺取国家政权后,李志远将原来的银行分拆成中央银行和两家商业银行――四海银行和工商银行,除了这几家银行之外,各地也出现了小型的银行。
货币是国家金融的基础,目前中华帝国仍然沿用银子作为主要货币、铜钱为辅,缺点非常明显,太重不便携带,价值不确定(指每次要称重,交易不便)。中国银矿很少,产银量低,主要靠海外输入。因此李志远早就想过印纸币,先前由于不懂防伪技术,再加上政府信用不足,因此一直没有推出。现在由于已经取得国家大权,防伪技术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因此是时候了。先把这事交给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分析,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讨论,两处送上来的意见仍然不是非常肯定这种办法――大家对由政府信用支持的纸质货币信心仍然不足。
在最后的御前金融会议上,李志远考虑再三,虽然纸币是先进,但如此太超前,得不到支持的话那可是大麻烦,尤其是经济方面最怕折腾,与其冒险,还不如先顺应民心为好。
于是,决定由中央银行发行硬币和银票。银票面额为2两、5两、10两、20两、50两、100两几种。硬币分为银元和铜币,银元仅有一两面额。目前的铜钱全部回收兑换成银票,而银票可以直接到中央银行各处分支机构兑换现银。
李志远是打算让大家习惯于纸质后再发行纸币。银票全称为中华帝国中央银行银票,至于其它所有银行,均不准发行银票,只准发行自己的本票一类的票据。
永乐四年春,经过好几个月的准备,银票在大规模宣传后终于上市了,为确保流通制定严格的法规:任何人不得拒收银票,违者罚三倍金额,其中一份奖给投诉人,一份由当地执法队充公,一份收归国有。考虑到一开始肯定有许多人会立即兑换成现银,为了确保各地兑换处不会排长龙,中央银行征招了大量人手。
首先使用的当然是政府机关和军队等,虽然很多人一拿到手就去中央银行换现银,各处兑换点挤得不亦乐乎,也在许多地方出现拒收现象,但大多很快就得以解决,相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
在银票发行几个月以后,商人们对银票的信心大大增加,由观望变成支持,毕竟每次背着那么重的银子满世界跑确实太累了,一开始商人们还采取有限度的使用,即在本地用银子去换银票,到达目的地们再换成银子,慢慢地,随着信心的增强,商人们将流通的银子几乎都兑换成银票,不再换来换去,每个人心里都有算盘:这东东交易方便,保管方便,携带方便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更何况,为了安全,银行会登记进出的大额银票(50两)的持有人和票号,这样的话防盗功能相当强,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在纸质货币,以及各种汇兑、担保、保管、信用等业务的支持下,金钱的流通非常便捷,在大量的资金的支持下,中华帝国的工业、商业象吃了枪药一样的迅速膨胀,全国各地都是兴奋的人群,看到手中的红利,无数人纷纷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游资注入又导致更大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之后,帝国的工业商业又带动了农业、蓄牧、渔业等各行各业大发展,整个国家仿佛象一头苏醒过来的巨龙一般强大。
作者注:在当时普通人一家的年收入约为20…30贯,也就是十几两银子,50两银票相当于他们三…五年的收入,因此银行登记这种大额银票的机会不多,并不会占用人手。就象现在如果用十万面值的钞票,银行登记起来也不会太难。史料:在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前后在民间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由政府发行,此种“交子”铜板彩印,上面印有鸟兽、花纹、图案或故事等,异常精美。公元1024年宋政府开始印刷可以划账的票据。此种票据有如公债,每种都有其兑现日期,收兑后作废。其施用愈来愈广泛。票据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宋政府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负责纸币发行的官方机构“益州交子务”,第二年世界上第一张纸币正式面世,分界发行。交子最初是以两年为一界,发行新交子的同时废止并回收旧交子,自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起,虽仍然是每两年发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为自一贯文至十贯文的固定面值,以铁钱为本,备有发行准备金,已经基本具备了近代本位货币的特征要素。
第二十八章 发展
    作者注:想把诸位兄弟的书评保存下来,然后粘成一章,可是操作不了,不知如何保存,问起点,也没人回复。总不能让俺一个个字的打吧,哪位兄弟知道,提示一下,谢了!
为了催进工商业的发展,除了货币的流通之外,物资、信息的流通也是不可缺少的。
早在李志远造反后不久,便将驿站改造成遍布全国的邮政系统,为普通政府文件以及一般国民收发信件、汇款及包裹,一开始主要还是驿卒步行送信,后来随着西北作战的顺利,帝国马匹供应日趋缓和,邮政系统也鸟枪换炮,过渡到马车为主的交通方式,不但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节省了大量费用。
目前邮政网络已经覆盖全国,除西南部份地区以及西北新边疆外,邮政马车已经确保每天都到达每一个县城。在部份繁华的区域,邮政局必须每天发两三车的邮件才满足需要。至于首都邮政中枢那更是日以继夜的发送着各种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信件,不但有力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利润,邮政总局的毛利几乎达到帝国财政收入的5%了。
马车的速度是有限的,要想提高邮政系统的效率,那就得发展电报技术。李志远一直想搞有线电报的,可惜他对电子并不了解,因此带出来的徒弟也不在行,而且电这东西一开始用处不大,没有实用性,所以培养的学生几乎没有对此感兴趣的,因此有线电报到现在还没有造出来,不过,随着科研人员的迅速增加,帝国科学院已经设立了一个电报研究室,正在全力研究,相信要不了几年就能成功。毕竟凡尔纳在神秘岛上都能制造出来的东西,没理由自己造不出来。
运输系统也是李志远花大力气整顿的,“要想富,先修路”这可是后世里耳熟能详的名言。良好的交通不但对经济至关重要,对于其它如军事也是无比重要的,哪怕在政治上来说也是如此,更多的交流才会使国民更容易团结在一起,更容易视为一家人,而不会产生陌生感。这是制约一个庞大帝国的扩展地理边疆的重要因素。
经过两年多的修建,国内的交通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不仅是新修翻新了不少重要交通干线,更主要是在各地都设立了常年的养路队确保道路长期运行保养,而且规定了车辆右行等提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设立交通警察在重要交通路口执勤。这一系列措施极大的提高了运行效率,减少了纠纷。
由于蒸汽机的功率越来越大,根据李志远的安排,交通部还在开封城郊新建了一小段铁路――到万岁山行宫共计12公里,进行火车的试制,虽然没有橡胶做密封,但运行效果基本达到要求,本想修通陇海线(从开封到徐州),但由于考虑欠周,桥梁工程方面研究力度不够,知识积累不足,铁路桥还难以符合要求,架起来是可以,但没有力学的数据,因此事先难是准确定下承载力,使用寿命等资料,因此暂时作罢。
至于海洋上,主要仍然集中在亚洲之间,远洋航线目前已经开通了到美洲和到欧洲的航线,大量的丝绸、棉布、瓷器、染料、酒、香料等产品源源不断运送到世界各地,换回了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在大量黄金的支持下,国内经济越发活跃。
由于经济与地方政府行为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促进发展,也为了体现经济对地方的影响。中华帝国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国税地税两税制,只是步伐比较小,仍然仅设一个税务局,其中分为国税和地税两部份,地税是大部分留给地方财政使用。而国税则仅留很小给地方财政。
之所以又是试行,又是部分划拨的,为什么不大刀阔斧地革新呢?那是因为国家政策是不能随便改变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啊,不知道什么叫小鲜?昏,就是小鱼啦,烹制小鱼,无论是油炸还是红烧,都切忌翻动,要不然起锅的时候就烂成一堆,看不出鱼的样子来。这句话被称为管理学经典,意思就是治理大国最忌朝令夕改,大国不怕出点小错,但最怕折腾。李志远虽然没管过国家,但是道理还是懂的,对于一些容易出现大麻烦的操作一向都是小心翼翼的,宁可拖延,也不愿轻易冒险。
第二十九章 摊丁入亩
    借着经济大发展的东风,李志远开始了土地改革的步伐,这是早就制订的政策,他心中早就决定了要将人丁税改为按土地征税,即所谓的摊丁入亩。
即是改变以往根据人丁数量收税为根据财富收入来定税,这样一来,穷人的赋税压力就减小,而富人则增加负担。对此穷人肯定是欢迎,但同时也会招致富人的反对。虽然富人往往更能影响国家权力,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保障穷人的利益维持在一个温饱的低限上才能保障王朝的存在,所以这一税收制度肯定要推行,面对着富人的反对,虽然李志远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做事的方法上就很有讲究的。
李志远考虑过,做这事要得到舆论支持,得让穷人知道这是自己得利的好事,获得所有穷人的支持。同时也让富人中的有识之士知道,这是稳定国家的重要方法,否则一定农民造反,大家一起玩完,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最终孤立一小部份富人。
与此同时,也要给富人一个投资获利的机会,让他们从土地中摆脱出来,这当然非工商业莫属了。现在的中华帝国就象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随便做什么,几乎没有不赚钱的。在这种诱人的情况下,这两条双管齐下,应该说顺利改革税制还是可以预期的。
既然要引导舆论,那么就得找个耸人听闻的大标题,即吸引眼球,也使想反对的人不敢太过份。
李志远查了半天的历史,找出了一个“流民”的概念,如获至宝,这可是历朝历代的大问题,为了根治流民,也为找出流民产生的根源,比如西汉的赤眉、绿林,东汉的黄巾、唐末的黄巢起义等,一个个强大的王朝因流民而覆灭。为了确保中华帝国不会因流民而灭亡,李志远发起了一次范围广大的辨论,由于这个题目非常之大,而且也影响所有的人,因此大批有识之士都参与进来,都在李志远的引导下,讨论流民的定义,分析流民产生的原因,研究为什么流民会变成暴民,最终动摇历朝历代的根本。如何才能中华帝国不再重蹈覆辄。
古代的儒生一向重理论、轻实践,总喜欢峨冠博带,坐在席上评论国家大事,还总以为自己动动口,天下就此太平。喜欢说些玄而又玄的哲学,听着是有些道理,但却无从着手。因此李志远一直希望能通过一些较好的方法来引导他们重视数据,重视具体方法,而不仅仅是喊句大口号。而流民问题正好可以用来教导这些儒生,因为它是非常重要、影响国家社稷的大事,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又是怜悯穷人可以冠以仁义之名。而且安抚解决流民确实需要具体的措施,这样儒生们在讨论问题时就会慢慢思考具体的办法,而不再是说些空口号。
李志远下达诏书,在全国求贤,请教如何治理流民?如何防止流民出现等?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才能使贫民不会造反?方法可以针对一乡、一县、一路甚至全国,也或是某个法规、某个部门等,但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的方法。所有交上来的意见由书记员初步审阅其是否符合精炼的要求,是否有具体的思路,如果看了仍然不知所云,则可以丢弃。通过的意见书最后交由各地议政院议员们会商,再送交皇帝御览。
参与的人非常非常之多,各处报纸、议院充斥着关于此事的建议和评论,有的地方甚至因为意见不同而动手打架。雪片一样飞来的建议书让各地的议政院议员们都看得头昏眼花,虽然有大量的胡说八道的建议,有的人甚至建议严格户籍管理,一旦离县就地擒杀等等,这些都在李志远引导下被议政院斥为残暴不仁。但也从中也选出了不少优秀的建议,大多数都是提议限制土地兼并的,不过也有几例非常好,如有一人居然超凡脱俗提出了计划生育,当然说得很含糊,这也让李志远大吃一惊,本以为人口学自清代开始,没想到啊群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
至于李志远最希望的发展工商业以吸引无地农民,也有几个人提到,只是作为限制土地兼并之外的方法。但是不要紧,李志远最需要的――改人丁税为针对土地征税的想法有许多人异口同声地提出,细节虽然有些不同,但大致方向是一样的。李志远故意对此大加赞赏,朱笔钦选,然后再此发往全国各地的议政院再讨论。这些人顿时名气大涨,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其实那些人不知道相应的税法早已经准备好了,只不过担心社会一时接受不了,所以一直没颁布,现在好了,有人出头,李志远立即挑出这些好建议让全国讨论,让他们去跟那些失利的富人们争辨去,李志远则坐山观虎斗,哦不对,是坐享其成,毕竟李志远还要不时给这个出头的斗士们明里暗里的支持,让他们的意见成为帝国的共识,成为舆论的导向,让帝国内部认识到这一政策对国家的重要性。
其实这种观念(摊丁入亩)并不是稀罕的东西,前人早就提出来过了,最近的如王安石。可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失败还真让李志远伤脑筋。李志远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既然在历史上没有能成功,肯定有些事情是没想到的,因此在自己实行之前必须尽量想清楚,否则推行之后才出现那就麻烦大了。
在全国上下热火朝天进行辨论的同时,李志远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思考,找不出明显的大失误大缺点来,因此最终只能认为,这些失败是推行的时机不对,都是在王朝中后期,那时大官僚都成了大地主,因此变法就相当于跟整个官僚层作对,难度相当大,自己要做还真得赶早了才行。
注:北宋各年平均客户数为4586990 , 占平均总户数13277609的34。5%(摘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据俺的资料:大观四年时,全国为二千零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户)。前面曾解释过,客户就是无田依靠租佃土地生存的人。即在宋朝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自己的田地,这是非常危险的数字。一旦遇到天灾,颗粒无收或者减产,但租金还得照交,这一来没有积蓄的穷人家破人亡只能到处逃难,成为流民,很容易便引发农民起义,那就不可收拾了。
第三十章 吾国与吾民1
    作者注:章节名是盗用的,想来林语堂老先生也不会跟俺计较,再说了,跟名人打官司好象也是出名最佳方式之一哦。
最终,经过大量辨论宣传,也经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国统一了观念:解决流民的主要方法为改人丁税为农田税。李志远立即趁热打铁,宣布为了帝国长治久安,也为了怜惜穷人,因此改人丁税为田地税,目前在江南东路和荆湖南路试行,三年后看成效再决定是否最后推行到全国。与此同时鼓励工商业发展,制订雇佣法,保障工人权利。设立各种职业学校,培训合格工人等。
至于这一次讨论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人才,有的人有战略眼光,有的人非常聪明,有的人善于辨论等,这些都是宝贝啊,李志远当然没有放过。关于摊丁入亩的最好建议者是淮南西路的方秀山,由于太年轻就不授官职,赏赐千两黄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