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葱菹胩そ沂俪且徊剑俏伊跞噬乃懒恕@顦b望着城下因攻城不克,而倒下的一批批的周军士兵,他几乎就要疯了,但是城就是攻不下来,让人招降,刘仁赡根本不予理会。李榖无奈之下,只有上报朝廷说:“这寿州太难打了,我军在城下伤亡惨重,南唐的李璟又派援军来了,长期下去,战局可能会对我们不利。”
柴荣得到报表之后,退兵!辛苦了半天,最后只能退兵!对于城外更为强大的南唐军,我军都可以大破之,难道还攻不下一个小小的寿州城。既然难打,我柴荣亲自过来督战,让李重进来代替李榖攻打寿州城。李重进虽然打败了城外的援刘彦贞军,威慑住了皇甫晖,但是他一到了寿州城下,这一切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攻打了几日之后,李重进终于明白李榖为什么会屡攻不下了,因为寿州城的守将是刘仁赡。柴荣一看李重进也没能攻下城池,于是柴荣亲自上阵,下令强攻寿州城。还特意从各地调集了十万兵丁,备攻城云梯洞屋,数道同时进攻,填堑陷壁,昼夜不少休。就是在这种攻击下,而刘仁赡外又无救兵,但这周军却是依然攻不破寿州城。
七、淮南?寿州!
柴荣亲自督战一个多月,但就是攻不下寿州城。寿州城为什么会这么难打,我认为原因便在他的守将是刘仁赡。刘仁赡,字守惠,此人略通儒术,好兵书。在前番刘彦贞要冒失前进的时候,刘仁赡曾劝阻道:“周人遁,必设伏,遇之,将败绩。”但是刘仁赡却没有像其他一些将领一样,选择弃城而走,而是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柴荣当然站在胡床上指挥战斗,刘仁赡自认箭法好,挽弓便射,这一箭差射中柴荣就只有几步远。柴荣也是久攻不下,竟然让人把胡床搬到刚才刘仁赡射中的那个地方,你射吧,我就让你射。刘仁赡又射了一箭,但还是只射在离柴荣几步远的地方,气得刘仁赡把弓扔了道:“难道上天就不佑我南唐吗?”柴荣又让人去招降,刘仁赡一口回绝,周军使节说道:“我们知你是忠义之人,但怎么能让这一城百姓和你们一起受罪。”历来侵略者都会打这个招牌,如果最后胜了,就会被捧上天,人们就会把他们犯下的罪行慢慢忘记。而如果失败,那他们就是可耻的侵略者,残忍的刽子手。刘仁赡还是没有理柴荣,接着坚守。一直从正月围到四月,寿州城就是攻不下来。
为了防止紫金山对寿州城的支援,柴荣决定出一偏师先把外线的军队给消灭。这个任务被交给了赵匡胤。
当然这个任务本来是交给赵弘殷(赵匡胤的父亲),但赵弘殷当时并不在前线,所以这前线的实际指挥者还是赵匡胤。赵匡胤所打击的目标是在一旁策应寿州的皇甫晖、姚凤部众,他们号称十五万,驻守清流关。赵匡胤选择的战术是速战,乘皇甫晖等不备,率先出战,将其击退,并直接杀到清流关。皇甫晖请求列阵之后再作战,赵匡胤表示同意,等皇甫晖出阵,赵匡胤表现特别好,(当然不排除宋人往太祖脸上贴金的可能)他骑着马直接向皇甫晖杀去,击中皇甫晖的脑袋,皇甫晖被擒,姚凤不知是因为不服气硬要出战,还是怕得不敢作战,结果被赵匡胤一并给逮了。
赵匡胤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他的父亲赵弘殷过来了,本来父亲来是应该出来欢迎的,不过赵弘殷来的时间不巧,大半夜才跑到城下。按照规定,半夜三更是不允许私自开城门。赵匡胤也是公事公办,对他父亲说:“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也就是说,我们父子感情深归深,但这国家有规定,城门不能开,父亲还是先和士兵们在城外委屈一宿。最后也就是这样做了。
攻下清流关之后,南唐的援军也剩下李景达这一支人马还比较多了。李璟有些吃不消,准备与柴荣议和,他派出了使节级别不是很高,议和的条件是:“陈兄事,永奉邻欢,设或俯鉴远图,下交小国,悉班卒乘,俾乂苍黔,庆鸡犬之相闻,奉琼瑶以为好,必当岁陈山泽之利,少助军旅之须。虔俟报章,以答高命,道涂朝坦,礼币夕行”也就是和柴荣以兄弟相称,永为友邦,不要再打仗了。柴荣看了之后肯定有点发笑,这种条件连谈都不用谈了。接着打。
朗州节度使王进逵(原来楚国的将领)又领兵入鄂州界,攻长山寨,杀南唐军三千余众。接下着周将韩令坤又开始攻打扬州,扬州是什么地方,原来吴国的都城,但是南唐扬州的守将一听说周军来了就吓得赶快逃跑。于是韩令坤基本不用打,将吏开门以迎之,进城之后,韩令坤下令不得扰民,不能乱抢东西,竟还让扬州的百姓大悦。李璟更是吓到了,连扬州都丢了,那金陵还保得住吗,这淮南还能不能要,还要不要得了,于是马上派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前来议和。条件是纳币称臣,进金器千两,锦绮绫罗二千匹及御衣、犀带、茶茗、药物等,又进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石。柴荣的胃口很大,他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东西,他所要的是整个天下,而现在他要的便是南唐的淮南之地,所以对于这种请求他还是没有答应,反而是厚待了两位前来议和的使节。
李璟还是有些不甘心将整个淮南交出,并开始在收复数州,虽然这寿州之围是没法解。但是其它的地方收复一个是一个,这次南唐军把眼光盯上了扬州。韩令坤也许是因为兵力不足,也许是在城中娶了新夫人,不想打仗了。听说南唐大军来犯,也开始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逃跑,柴荣知道有这种倾向的时候,下令谁也不能逃,否则就军法处置。并向命令张永德率兵前往救援。又让赵匡胤带上兵,驻于六合,下令道:“扬州的兵一个都别想逃走,发现逃兵抓到就格杀勿论。”南唐孟俊没想扬州竟然还敢抵抗,于是大摇大摆就过来了。没想到韩令坤在知道有援军之后,加上赵匡胤把退路又封了,胆子便大起来了。竟然带上一些不要命的家伙就来冲击孟俊的大营,孟俊说:“你犯规,我还没准备好呢。”韩令坤才不管这么多,一路狂奔过去,反而把孟俊给俘虏了。孟俊这人也活该倒霉,韩某人的新夫人刚好是他的仇人,哪还不是要拿来祭旗的没商量。
南唐又败了一阵,李景达的大军也到了,他的对手是赵匡胤,赵匡胤这个本来就是武将出身。听说南唐军来了,于是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有人说为什么不直接速攻呢,赵匡胤说:“我们的兵力不如敌军,如果主动向前反而会让敌人看破虚实。”李景达虽说元帅,但这个人不知兵,更要命的是他还请了一个更不知兵的陈觉(五鬼成员之一)来当军师,我真的要为前线的南唐军悲哀,刚好他又碰上赵匡胤这种能打的人。结果赵匡胤看着敌军来到城下,二话没说就带上一拨兵马冲了过去,南唐军吓到了,李景达连忙撤退,结果被赵匡胤一阵掩杀,竟然被赵匡胤的二千人马杀得大败,二万大军光战死的就有五千,剩下的都夺路而逃,又是死伤无数,李景达灰溜溜地逃了回去。柴荣在得知这路唐也被击破,接着攻寿州。
寿州的刘仁赡虽然早已是疲惫不堪,但面对数倍于己的周军却是全无惧色。还那句话,要想得寿州,除非我死了,李重进的攻击连连受挫,柴荣也多次上前督战,但是一批批的攻城器械都被刘仁赡一一摧毁,此时此刻,寿州已被围攻一年多了,城内城外的人几乎都快要发疯了,而城内唯一能确保城池不失的也就只有刘仁赡的坚强意志了。
柴荣在第二次攻寿州之后,依然是难有进展,他有些着急了。本来是想攻下寿州,再占领淮南,不想寿州如此难攻,柴荣甚至想直接找南唐的主力交战。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周军虽屡屡得胜,但是这毕竟是南唐的主场,而且周兵多疲惫,水师还比不了南唐,只有把战线先往后移一些了。见周军把战线后退,唐军也在积极收复失地,将扬、泰、滁、和、舒、蕲诸州重新收复。
李璟派元帅齐王李景达,以兵数万来援。分重兵据紫金山,列寨十余处,与寿州城中传烽火相应。双挖地道通向寿州城,支援粮饷。六月,刘仁赡出兵,杀周兵数百焚攻城洞屋,周将李重进等士兵锐气大减,刘仁赡请求乘柴荣回京之际,以边镐守城,自引兵出来与周军决战,但李景达害怕失利,没有允许刘仁赡的要求。刘仁赡愤郁得疾,认为李景达等人不足以成事,当然刘仁赡会生病和守孤城一守就几个月也是大有关联。刘仁赡之所以能守得住,完全是因为他处事公正,执法严明,他的小儿子崇谏,恐怕父病垂危,城必不守,不如潜出降周,还可保全家族,乃乘夜出城,拟泛舟渡往淮北,偏被小校拦住,执送城中。仁赡问明去意,崇谏直供不讳。刘仁赡大怒下令要依军法从事,将刘崇谏斩首。监军使周廷构,止住开刀,独驰入救解,一边还让人把刘仁赡的妻子薛氏请来求情。但薛氏却说:“宗谏是我幼子,何忍置他死地,但彼既犯令,罪实难容,军法不可私,臣节不可隳,若宥一崇谏,是我刘氏一门忠孝,至此尽丧,尚有何面目见将士呢。”反而还让把刘崇谏斩首。当时在城下的李重进也听说了此事,他终于明白了寿州城为什么这样难攻了。不过现在围城已经一年多,寿州又有了紫金山的支援,确实不容易攻打,他的方案依然是围城打援。而柴荣为了打赢这场仗,又派出了赵匡胤前往支援。柴荣在第二年,又亲征跑到淮南督战。他这次的目标依然是整个淮南。
八、再战淮南
柴荣回京办了妻子丧事之后,又有些坐不住了,他的心思主要还是放在淮南经略上。但是后周的大臣们还是有些担心,淮南的仗打了快两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每次到了寿州城下又被刘仁赡给挡了回来。柴荣不想半途而废,首次攻打寿州失利的李榖,也是心有不甘,虽然他此时已经患病,不能再到前线去指挥攻打寿州,但是他还是希望能看到寿州被攻破的那天。他对柴荣说:“刘仁赡已经撑了将近两年了,而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救援。现在的寿州粮食应该不多了,士兵也应该是很疲惫了,能发动的战力也所剩无几了。现在去强攻,寿州城一定是可以拿下的。”柴荣就等这句话了。淮南虽说是块硬骨头,但如果能把他吃下,南唐就再难对自己构成威胁了。
柴荣再次杀到了寿州城下,刘仁赡由于忧愤和连续的作战终于病倒了。虽然外面李景达奉命又带来一支援军,但是,援军根本没能够直接救到寿州。柴荣还是先打援,这寿州城中的刘仁赡病了,虽然他自己不降,但他的部下们未必不是识时务的主,而一定会陪刘仁赡等死。
柴荣听说王景达又来了,不过我不怕,有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等这样的大将,李景达他能干吗。柴荣马上派出赵匡胤去攻打驻扎在紫金山南的唐军,李景达到了,他的“军师”陈觉也又跟来了。他们在准备在濠州观望一阵,甬道还可以去援寿州一阵。赵匡胤看着李景达等人躲到城里不敢出来,老赵也没有跟他客气,先冲击唐军前寨,前寨的兵反正败仗也打习惯了,也不差这一次了,怎么说来也是小命要紧,况且对手是屡败唐军的赵匡胤。后面还跟着一个柴荣。
唐军在屡败之后军队士气大跌,柴荣下令进攻,赵匡胤连破数寨,斩获数千,断其来路,便唐军首尾不相救。唐军又一次遭受惨败。唐将朱元因为和陈觉等人在战术上有分歧,但不被采纳,(其实朱元的建议更好),李景达、陈觉等人怀恨在心,使朱元感到大势已去,就算打赢了周军,自己也是要被那伙人害死,况且打赢周军早就没有什么希望了。不如投降周军吧,和朱元有一样想法硃仁裕、孙璘本来也是想来邀朱元一起出降的。这下三人一合计,就降了。其实朱元作为将领来说还是有些能力的,想当年李守贞被困河中,也只有朱元能突破重围而去向南唐求救,虽然南唐没能救得了李守贞。可惜李璟还是用了近亲而无能的李景达和陈觉,怎么样,朱元倒戈了。难道还要靠许文缜和边镐吗?周军有了朱元等人的来降,势力更加强大了,一举将紫金山的城寨全部攻陷,许文缜和“边菩萨”也是双双被擒,其余部众纷纷沿江逃窜,柴荣来劲了,带上军队亲自追击,等追到下午,追了二百余里,至镇淮军,杀获数千人,夺战舰粮船数百艘,钱帛器仗不可胜数。其余的都想逃吗,没门,刘重进又带上一拨军队截杀了一阵。于是紫金山的几万人马全军覆没,非死即降。
该是解决寿州的问题了,刘仁赡竟然派人来献上降书,刘仁赡?要出降了!其实这并不是刘仁赡的意思,虽然五代史说刘仁赡遣使出降,但是刘仁赡在此时早已是病得不能理事了,所谓刘仁遣出降完全是因为手下们不愿把这仗再打下去了,这种打法,把人都要打疯了。就算不降,紫金山的援军又没了,难道还要指望李景达、陈觉之流,还是降吧。部下周廷构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投降,反正这刘仁赡也病得不轻,柴荣这回该高兴了了,总算是拿下寿州了,忙派出阁门使张保绩入城慰抚。第二天,周廷构等人又逼迫刘仁赡儿子刘崇谏让到周营请罪。接下来便是周军入城接收寿州,刘仁赡也病得不行被强搀出来出降,柴荣看到刘仁赡竟病成了这个模样,但竟然连正眼都不瞧自己一下,不过柴荣毕竟是个爱才之人,连忙让人为刘仁赡请郎中来看病,让他好好休养。也许对于柴荣来说,得到刘仁赡比得到寿州还要兴奋。但刘仁赡就要死了,他也不愿再这样苟活了,没过几天刘仁赡死了,卒年五十八岁。他最后竟然还背了个出城迎降的罪名。不过柴荣没有让他的罪名成立,在破城之日,他便加授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并特意下诏: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朕之南伐,得尔为多,其受职勿辞!
柴荣虽然是刘仁赡的对头,但也不得不为他所叹服,追封他为彭城郡王。南唐的李璟听说刘仁赡死了,也是哭得死去活来,并进封刘仁赡为卫王,立祠致祭。像刘仁赡还好没有背上迎降的这种冤屈,也许他会觉得死得其所,但是他更担心将是南唐国家命运,他有一种深深的预感,国家要衰败了,这也许是他最大的遗憾吧。(说实话,在五代诸将之中,刘仁赡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
刘仁赡死了,寿州城被破了。该是柴荣颂布新政策的时候了。柴荣为了收拢人心,一面赦州民死罪,凡曾受南唐文书,聚迹山林,抗拒王师的壮丁,悉令复业,不问前过,平日挟仇互殴,致有杀伤,亦不得再讼。旧时政令,如与民不便,概令地方官奏闻。又让原南唐区的百姓们恢复生产,各自找到谋生之路。又让人把粮食运进寿州救济百姓。
柴荣在前线大赏功臣之后,又马上回京去了,把寿州改名为寿春县。不过柴荣回京之后就接到了几件案子,这件案子本不是什么大案,不过因为这犯案的人比较特殊,所以非常不好办,第一个被弹的是韩令坤的父亲韩伦,他借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在陈州干预郡政,掊敛之暴,公私患之,为项城民武都等所讼。这地方官要逮捕他的时候,他竟敢说皇帝要见他。(假传圣意)这本来是犯死罪的,柴荣也想抓个典型,但是韩令坤是功臣,他跪下求柴荣不要判他父亲死罪,柴荣看看跪下的韩令坤,想起韩令坤屡屡为国建功,算了吧,还是免了死罪,发配到边城算了。这韩令坤的事情还好处理,发配也算是很严厉的惩罚了。但还有一个的问题很难解决。
那个人就是柴荣的生父柴守礼。本来儿子当了皇帝,父亲应该是被封为太上皇的。但是这事是一定不能这样办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柴荣这个时候还是应该被称为郭荣的。因为他的皇帝是从养父郭威哪继承来的,所以依照礼制,柴荣,不,是郭荣,他名义上的父亲只能是郭威,而柴守礼虽说是生父,享受的待遇却只是舅舅的待遇。这样他和郭荣的关系就有点怪怪的了,于公,柴荣是君,柴守礼是臣,臣子是应该向君主行礼的。但于私,柴荣是子,柴守礼是父,儿子是应该向父亲行礼的。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柴守礼一直都呆在洛阳,和柴荣没有见面。如果柴守礼就是在洛阳养老的话,这似乎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柴守礼一直都感到自己明明是皇帝的父亲,偏偏一帮子人都只称自己为元舅,他认为不值。所以他的行为就有些过分了,在赌钱和人发生口角之后,竟然就把人给杀了。虽说“杀人者死”,但谁敢去碰这位“太上皇”呢。而且朝中一帮臣子的父亲也跑过来陪这柴老头一起玩,专挑有乐子的事干。结果洛阳的人看到他们这一伙人就赶快溜走,还为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十阿父”。
老子杀人了,柴荣不论如何处理都不对,柴荣的做法是干脆不管了。实在是不好管,这种事比平淮南还要难办。因为天下虽不可弃,而父亦不可刑也。柴荣不想老把心思放在这里,还是想想把江北之地全部取来吧,多少也可以用赫赫的功绩来弥补这件事的负面影响。这时后周虽然实力最强,但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两人却有些不和,这两人可都是柴荣的左膀右臂,为什么这么两人老是不和呢,反而是起初从底层一路提拔上来的赵匡胤看着让人放心。
其实赵匡胤此时的势力已经有很大了,赵匡胤有一大批的亲信,他还有个父亲赵弘殷,弟弟赵光义(初名匡乂),那么为什么柴荣没有怀疑上他呢。这是因为赵匡胤得到了另外一个赵姓人的帮助,这个人的名字叫赵普。两位赵姓之人一见如故,赵普虽然也没读过多少书,据他自己说他只读过半部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出处)但是赵普的做法却是十分的实际有用。所以赵匡胤的实力一直被隐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察觉出来。在柴荣看来,赵匡胤只不过是个优秀的将才而已,对自己的威胁远比不上李重进和张永德。这也许是柴荣最大的失误吧。
九、气吞江北
到了京城之后,开封城已经加筑扩建得有都城的规模了,宫殿也又修了修,不过有人竟敢打这里的主意,柴荣拍板便说,这种人,杀了。孙晟这人不识时务,叫他为国出力,竟然还想着帮助故国南唐,也一并杀了。虽说柴荣后来有些后悔,但这估计也只是史家的说法,曹操杀了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