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威字文仲,他其实也是个苦命人,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改嫁之后,就随继父姓郭了。但母亲和继父不久也死了,结果由姨娘韩氏带大。这孩子从小就没了父母,长大以后身体魁壮,爱兵好勇,不事田产。被李嗣昭的儿子“土皇帝”李继韬招入军中。郭威此人负气用刚,好斗多力,经常会干出一些违法的事,但李继韬就喜欢这样的勇士。当时上党有个屠夫身体十分键壮,大家都很怕他。别人怕他,郭威可不怕他。结果乘醉欺负那位屠夫,让那位屠夫割肉,稍微割得不好,郭威就大骂。屠夫也大怒,对郭威说:“你有种就杀了我,别老在这里作威作福。”郭威还真的把屠夫给杀了。(郭威的这个故事,以后被演绎成了鲁提辖打镇关西与杨志杀无赖牛二。)郭威杀人之后,本来是要杀头的,但李继韬认为郭威很了不起,把他给放了。后来李存勖带兵讨伐李继韬之后,郭威又因为英勇被选为了李存勖的亲兵。后来李存勖被乱兵所杀,郭威又跟上了李嗣源,后来石敬瑭称帝之后,郭威一度落魄。柴氏见郭威英武雄壮,并认为郭威这个人很了不起,于是对家人说:“这个人现在虽然有些落魄,将来却是前途不可限量。我不会看错人的。”于是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为郭威买马,买武器,好支持郭威成就一番事业。郭威便带上柴氏以及这些财物去投靠了刘知远。期间郭威也改变以前的许多不良习性,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人才。这位柴氏便是柴荣的姑姑。
由于郭威在刘知远称帝过程中立有大功,所以在刘知远死后被任免为顾命大臣。后来因为刘承祐的做法彻底激怒了郭威,郭威才被迫走上取而代之的道路。虽然说郭威夺帝位有点逆取的意味,而且还在期间演了好几场戏,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郭威的这个皇帝绝对是比刘承祐要当得好。
郭威在打败慕容彦超之后,顺便也去拜祭了一下那位所谓圣人孔子。这一举动对于武人出身的郭威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这是一项收拢人心的大举措,如此一来,文人也可以看到郭威在开始重视他们了,相反在五代时期很多重要官职都是由武人掌握,文人的权力小得可怜,一旦有了争执,文人便处于绝对不利的局面。这文武的搭配是十分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动武用兵,那便是穷兵黩武,这种国家国力消耗太大,迟早是要灭亡的,比如隋朝。有人说隋朝是因为腐败加暴政才灭亡,其实我认为这对高丽发动的那三次战争才是导致它灭亡和直接原因,发动战争太消耗人马钱粮了,打赢了还好,打输了有时就什么都没有了。相反一味只重视文官,养一帮“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草包。”一旦敌军来犯,便要兵败如山倒,国家也是要灭亡。更有一些文人,只会清谈,来个什么风花雪月还行,等到敌军来了,就开始准备换上另一个主子,这种人太多了。像西晋,南唐等时期国家就重用这样的人,所以要被别人打得要死。
对于五代来说,文人的地位确实太低,提高一点也是应该的,但到了宋朝他们反而就当家做起了主人,变成了重文轻武,武官处于了绝对低下的地位。当然,相对来说,文人比武人好管制,像文人谋国好像也就是王莽干过,而且还没有成功。而武人有时想的便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乎。”成功者太多了。而且文人谋起反来,容易压下去,武人有军队,不容易对付。
郭威开始改革了,确实是应该改改了,这国家太疲劳了。后汉的律法也太严酷了,盗一钱即死,有了这个罪名,杀起人来就太容易了。比如想杀某人,就不用说这人是杀人放火罪大恶极,只要说这人偷了一文钱就可以了。郭威就把这种严酷的律法给废除了。历朝历代,地方照例都是要向中央进贡土特产,最有名的当数杨贵妃的“无人知是荔枝来。”其实这土产从老远的地方千里迢迢送过来,加上古代的交通欠发达,往往一些特产还没送到,就已经坏掉了,真正能让皇帝享用的部分只是其中一个零头。而地方官吏却拿这个鸡毛当令箭,趁机捞上一把,当然这毛还得向百姓身上拔。郭威下令以后再也不要送这个什么土特产之类的东西,太劳命伤财了。这种诏令公告天下,百姓纷纷向郭威竖起了大拇指,总算又遇到一个好皇帝了。郭威还废除了租牛制,这租牛制本来是当年用来安置流民的一项举措,但是后来这些流民逐渐稳定下来了,这朝廷的牛其实也早就老死了,但这租牛的钱照收不误。郭威就干脆把这些牛送给百姓们用,而不再向他们去收什么租牛税。而且私人的牛因为国家需要牛皮来做甲衣,国家家经常需要向百姓们征牛皮,早在李嗣源时期,李嗣源为得到牛皮还会向百姓发一点盐来做为补偿,而自石敬瑭之后,连这点盐也省了,直接征用便是。郭威下令说,你们自家的牛,以后国家会出钱来收购的,不会再无缘无故征走了。对于由于长年战争而造成的大量流民,郭威也是开始积极安置,鼓励生产,让他们去积极开荒,提高国力。对于黄河水患,郭威也是下了大力气,组织人们去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另外郭威还让人积极去修书,好在其中寻找治国良方。对于内部的一些贪墨之人,郭威也是没故息,而是毫不留情地杀了,比如对叶仁鲁这个老部下也没有例外。当然郭威做事一点都不绝,虽然杀了叶仁鲁,但却对他的家人实施善待。
郭威此人非常重视国家生产的发展,曾经有官员对郭威提议可以向百姓们多征点物资,这样国库就会显得更充足。但是郭威回答说:“把这些钱放在国库这对于国家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有利,而如果这些钱在百姓们手上,这百姓有钱了,国家的富强才是真正的富强,而不要光看着国库不放。”郭威所做的一切在五代甚至于在整个封建王朝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一直都想让所建立的周与五代中的其它四代不一样,最终成一统天下的朝代。他的一步步改革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
当然他的一些周边势力肯定是不可能看着他的实力一天天的壮大,而无动于衷。比如说刘崇,他又开始试探性地带后攻打府州,但是郭威不是好对付的,府州守将折德扆把他给打败,并俘获了刘崇的岢岚军,刘崇知道郭威不好惹,接着去向他的耶律叔叔示好,以求自保。
郭威在内部重用范质(这人到了宋朝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相)、李穀为相,大力推行改革,使国家迅速富足了起来。但是这时内部却有一个人老给他找麻烦。这个人就是王峻(字秀峰),王峻的出身也比较低,还曾经当过后粱权臣赵岩(又是一个变态)的男宠。不过后来跟上刘知远,与郭威是患难之交,在刘承祐杀郭威全家之时,还把王峻的全家也杀了,于是那一段时间王峻也是死心塌地的来帮助郭威成就大业。郭威当上皇帝之后也没亏待他,由于王峻比郭威大了两岁,郭威便对王峻非常客气,经常是秀峰兄,秀峰兄地来称呼王峻。王峻也因此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了。
郭威对于王峻的做法一直都是比较容忍的,毕竟是共过患难的生死兄弟。王峻的做法也越来越过份了,他在枢密院大兴土木,还请郭威去参观,郭威看后没有说什么。回去之后,自己也建了一间小宫殿,王峻说你宫殿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建,郭威马上就说,你枢密院的房子也不少,为什么总要建个不停。
以前让他去组织科考,有一个考生给他送了好处,官员竟然没将那考生中举。王峻拿了钱就得为人家办事,毕竟这“信誉”是十分重要。王峻对主考官说:“你这次科考进行得不公正,还是重新来过一次吧。”但众官都说:“这结果都上报了朝廷,现在要重新来过一次恐怕不好吧。”王峻就直接去找郭威说:“这里有几个名单上面的人都应该罢官,皇上看着办吧。”郭威虽然知道那几位官员有冤屈,但是不愿和这位结拜兄弟起冲突,还是答应了王峻的要求。王峻在满足了这个要求之后,不但没有一点收敛,反而更加嚣张了。他直接要皇帝罢免丞相范质、李穀,而任免自己的党羽颜愆、陈观为相,这分明要架空郭威,但是郭威这人脾气好,对王峻说:“马上就要吃饭了,先吃完饭再来讨论这件事怎么样。”王峻还是不肯,一直在那里争到午饭后还不走。郭威一看不答应他,就一定不会走。于是对王峻说:“这件事等放完假,(寒食节)我就照你的意思办了,这回老兄该满意了吧。”这样王峻才退了回去。王峻的这种执着也彻底激怒了郭威,郭威没法和这位秀峰兄好好谈谈了。
(其实我想换一种风格来写,结果想得头都大了,这一本书如果风格突变,那还是这本书吗)
二、“幸运”的继任者
    郭威等王峻走后,第二天寒食节,他又召王峻,接着让人把王峻抓起来关押了起来。为此郭威还特地找上了冯道诉苦说:“王峻欺凌朕太甚,无礼太过,竟然想要把我的左右臣僚全部除掉,剪掉朕羽翼来架空朕。朕的养子在外任职,王峻竟然想加害于他,还千方百计不让我和他见面。王峻又是总枢机,又兼宰相,而且还想遥领重镇节度使,这些事我都忍了,还让他去做了。还他还是不满足,实在是太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像这种无君之人,那个皇帝能甘心容忍他的行为。”郭威的做法虽然不排除有郑庄公对付弟弟的用意,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这是郭威的真心话,如果王峻不是那样过分,郭威也不想这样做的,毕竟他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了。
其实郭威此人还算是比较有人情味的,并没有将王峻处死,而只是将他贬出京师,贬他为商州司马,王峻也开始知道自己的做法确实太过份了,被贬之后心情十分沮丧,而且还有人对他说:“当年安重诲被贬官的时候和你的情况差不多。”安重诲可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王峻自己也知道。结果在忧闷之下,又得了腹疾,郭威听说后,还特地让王峻的妻子去看一下他,不过王峻终于还是病死了。本来郭威对他还是挺不错的,可王峻偏偏得寸进尺,竟然敢直接去向郭威的皇权伸手,虽然王峻本身没有谋反的意图,但是这种揽权行为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郭威可不是糊涂人。
郭威也还是继续推行他的改革,对各藩镇也继续进行安抚。把后汉时期处理私盐的政策改了改,将贩私盐无论多少斤都处死改成了盐曲犯五斤已上处死,煎硷盐者犯一斤已上处死。而且契丹又想来捞一票,龙捷都指挥使刘诲、牙内都指挥使何继筠等率兵去退敌。契丹人看到官军来了,就开始抢劫人口,然后往北撤退。这契丹其实只是想捞点便宜,但被抓的人以为官军来了,这回该得救了吧,于是大喊向官军求救,不过官军也许是因为没有意外收入,根本没有去救这些壮丁的意思,结果被掳的人全部都被契丹人给杀了。但这帮官员对上面可不这么说,他们奏本的内容却是说:于瀛州南杀败契丹,斩首三百级,获马四十七匹。哈哈,出入大吧。千万不要奇怪,像这种事多得很。契丹发生粮荒,一些百姓听说郭威这边在改革,对百姓们还算不错,纷纷回到中原,这样回来的百姓有十万多人。郭威高兴了,特意下令说禁沿边民户鬻兵仗与蕃人。但是还是有些节度使老办糊涂事,庆州刺史郭彦钦就是其中的一位。郭彦钦掌握了盐税,就开始擅自加税获利,弄得是民怨沸腾。而且这庆州还是个敏感地带,在庆州北十五里有座寡妇山,山里有个少数民族叫做野鸡族,郭彦钦以为他们好惹,把手也伸向了他们。野鸡族民风强悍,他们才不吃这一套,竟敢公然反抗郭彦钦。对于这一点,郭彦钦也是很有“办法”,说野鸡族抢劫商贩。郭威一看,能安抚的还是尽量安抚吧。但野鸡族不吃这一套,朝廷派出郭彦钦这样的官来,那有我们的活路,安抚不单是这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郭威一看彦钦是蠢材,就让邠州节度使折从阮、宁州刺史张建武进兵攻打。这两人也不是什么人才,尽干蠢事,杀牛族素与野鸡族有仇,听说官军要来讨伐野鸡族,那可真是高兴,聚在一起赶着牛羊来犒劳官军。张建武他倒好,本来郭威是让他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他反而为了抢功,直接冲入野鸡族大帐,先击杀数百人再说。对于前来犒劳大军的杀牛族也没有客气,把他们的一些财物家畜抢了再说。这下把杀牛族也激怒了,本来是盼官军来为自己出气的,哪知道这些官军连土匪都不如。于是故意用家畜来引诱官军去抢,等到把官军引到悬崖边上时,该族族人带上兵一股冲杀过,结果官军被逼跳崖者数百人。张建武打了败仗,就想请折从阮去帮忙,但折从阮说了,这败仗是你打的,可不关我的事,就是不出兵。等到郭威知道整件事的真相的时候,差点没气死,下令把郭彦钦、张建武全部撤职,再派其他得力的人都办此事。郭威总的来说,还是是非常不错的。比如青州节度使常思进在宋州日出放得丝四万一千四百两,请征入官。但郭威却让他还人户契券,其丝不征。
不过郭威在位三年之后,身体开始出现一些毛病了。这继承人的问题就摆到桌面上来了。皇帝传位通常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兄弟或者是同族之人。不过很不巧,郭威的儿子全都被刘承祐给杀死了,下面的几个人便开始有了机会,养子(内侄)柴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论能力柴荣是有优势的。而且柴荣很早以前(当时郭威还没有儿子)就被郭威收为养子,而且郭威因为没钱花,柴荣还常去做生意,卖雨伞来贴补家用。对郭威也像亲爹一样孝敬,后来郭威权力越来越大,也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李重进虽然在血缘上好像比柴荣更近,但是相比之下,郭威更喜欢柴荣。而对于张永德,郭威似乎从来就没有把他考虑在内。
在确定了继承人之后,郭威还有一件事需要考虑,就是如何能让继承人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这个皇位。比如一些功劳与能力都比较强,而且有可能威胁到新皇即位的人,他们就危险了。王峻死后,这邺城留守还有一个叫王殷的人威望和功劳都比较大,而且这人还回收拢人心,这威胁就显得更大了。王殷是个孝子,每次和别人交往,都会去向母亲请示,如果母亲说某某人不能结交,王殷就肯定不会去结交那个人。甚至于后来王殷当上了刺史这样的地方官,还得让母亲来监督,政事小有不佳,他娘就把他叫到庭前来训话,王殷也让左右的仆人用棍子打自己板子表示认错。后来老娘过世,还辞官守孝。在汉隐帝刘承祐后期,他当上了夔州节度使,并且在被谋杀的名单之内。所幸被派来追杀他的李洪义把真相告诉了他,他才去找郭威一起杀入开封,可以说在郭威称帝的过程中,王殷的功劳非常大。后来郭威当了皇帝之后,便让他去当邺城留守北方,当上了天雄节度使,并且将这北方事务交由王殷全权处理。不过当上皇帝的人想法与常人有点不同,旁边虽然要有一些能人来帮忙,但是这个些能力的能力超过了自己的控制之后,这能人就不好用了。特别是郭威在病重之后,更是认为为了将来郭荣(柴荣)有顺利登基,就只有牺牲王殷了。毕竟这一个人的性命与皇朝命运相比,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刚好王殷此人在邺城之时抢了财物,其中这种事对于五代的军人来说,这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郭威就拿这个为理由。当然首先只是把王殷调到开封任职,官也是挺大的,负责宫中的安全保卫工作。但这样并没能让王殷得到什么好处,到了郭威病在加重的时候,就怀疑王殷有异心,让人把王殷召入宫中,给抓了起来。把他削去官爵,并流放到了登州。在王殷被流放这后,刚出了京城就被杀。在王殷被杀之后,郭威可以很满意地传位给郭荣了。
之后便授郭荣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进一步确立郭荣的地位,最后一刻,郭威终于决定把皇帝传给柴荣。为了防止外甥李重进日后有不满,还特地让李重进向柴荣行君臣之礼,以定名分。郭威终于要走了,他临死前下诏说:“晋王荣可于柩前即皇帝位,服纪月日一如旧制。”另外郭威对于自己的丧事也是尽量从简。他屡次对柴荣说:“我如果一病不起死了,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墓务从俭素,应征过来修山陵的劳役人力工匠,必须得付他们工钱,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又言:“朕攻收河府时,见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汝不闻汉文帝俭素,葬在霸陵原,至今见在。如每年寒食无事时,即仰量事差人洒扫,如无人去,只遥祭。兼仰于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剑甲,澶州葬通天冠、绛纱袍,东京葬一副平天冠、衮龙服。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郭威在三年为政之后过世了,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周太祖昔在初潜,未闻多誉,洎西平蒲阪,北镇鄴台,有统御之劳,显英伟之量。旋属汉道斯季,天命有归。总虎旅以荡神京,不无惭德;揽龙图而登帝位,遂阐皇风。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何迁善之如是,盖应变以无穷者也。所以鲁国凶徒,望风而散,并门遗孽,引日偷生。及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诛,议者讥其不能驾驭权豪,伤于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接下来即位的柴荣将如何将郭威的事业发展壮大呢?
三、高平之战的后周双雄
    柴荣的即位多少有点意外,如果不是郭威的亲儿子全部被杀,也许就轮不到柴荣来即位了。柴荣在郭威病重之时,听从了曹翰隶的建议,留在郭威身边服侍郭威,端药给茶。而实际也掌握了这天下的兵马大权。
柴荣即位还没来得及干点事情,一旁在观望的北汉主刘崇又坐不住了。刘崇认为以前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有郭威这个大对头在,现在郭威刚死,这即位的柴荣的本事还没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