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圆寿,和他自己的儿子宝亲王弘历(乾隆)等八人,等于是他座下在家众中的得法弟子,可倚为治国的左右手。其他有关从他随缘参学的妃子、宫人、太监,当然在他的选佛场中,还不能得到榜上有名的记录。
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进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一般评
论,便只能说雍正犹如汉代的文(汉文帝)景(汉景帝),过于忮刻而己。但他对用人之道,却真能实践“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原则。换言之,他在需要外派整治事功的人才,“宁可用黠而能者,不肯用愚而廉者”。如果学问好、有品德,如张廷玉等人,始终就给以高位,留置内廷。出身功名不高,但的确别有才能,如田文镜、李卫等人,便委以重任外放。至于科名循序渐进的人,虽词章华丽,也只能位任文员,安置在翰林馆职而已。雍正在十三年中,得以坐镇京畿,背靠漠北的满蒙,右握西北,左揽东南;西南有事,只
需一个能臣,一旅雄兵,便可唾手而定。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如果以“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来说,他确是做到了如《诗经》所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了。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来说,他却落于“静虑而后能得”的窠臼,对于“亲民”而“止于至善”的外用(王)的实际,难免自有遗憾之处。明儒兼通佛道的洪自诚说得对:“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雍正即位以后的禅病,正陷在过于练达而又曲谨的漩涡中而不自觉。
也许大家会问:他究竟是怎样死的?既然已经开悟,又何以只有五十八岁就死了呢?参禅开悟,并非是求仙道的长生。一个人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昼夜勤力,日里万机十多年,不累死也会瘫痪的。况且他对佛法心宗意生身的转身一路工夫,还须求证,并未到家。这是他无法告人、无处可问的关键所在。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也许将来或可知道谜底吧!
十全老人的乾隆
清朝从雍正以后,接着就是他许为已破禅宗三关的儿子宝亲王弘历,即晚年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即位。事实上,在秦汉以后的历史上,本身做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活到八十多岁,传位给儿子嘉庆以后,又以太上皇的身份,仍然还得干政,乾隆的确是绝无仅有的一人。那些相信宿命论的算命先生,算他的八字,是“子午卯酉”四正的命,好像很有道理而不尽然的巧合,却很有趣。
不过,以乾隆一生的际遇来说,他真是得力于父祖的遗荫。照俗话来说,也可说他靠祖宗有德的结果。从他的祖父康熙立下统一的根基,经过他父亲雍正的整肃守成,打好财政、经济、吏治的稳定基础后,他在正当青年的时期,称帝六十年。在他手中,编集了《四库全书》,对于中国文化做了最大的贡献。又对明末第三代的遗老遗少们,再举行一次“博学鸿词科”,一网收尽遗留有“反清复明”学术思想的汉人读书分子。从此使清朝的文运,真正做到“销磨天下英雄气,八股文章台阁书”的作用。读书知识分子,考取功名以后,大多数是浮沉宦海以外,便转向在文学词章上争取文艺的胜出。有关儒家“四书”、“五经”的义理之学,只走向如《十三经注疏》和《皇清经解》等巨著的考证路线上去。少有如宋明那样的理学和禅宗大师人才辈出,论辩纵横的情景,似却产生了学识渊博,考证精详,文词华丽,蕴藉风流的人士,如纪昀(晓岚)、王文治(梦楼)、舒位(立人)、袁枚(子才)、赵翼(瓯北)、张问陶(船山)等等一群风流潇洒的才子。在诗文词章上的成就,或变更成规,或注重性灵,但都不免带有孤臣孽子的潜藏情感。因此,使清代乾隆前后的文学境界,并不亚于中唐的格调,大有特色,值得欣赏。
他自己除了批注历史,编了一部《御选通鉴辑览》以外,又作了很多评论历史的诗。同时把清宫里所收集的历代名画,任意在空白处题诗写字,盖上“乾隆御宝”的印,自己以为是很艺术,其实是破坏了艺术作品的壮举。并且命臣工编辑《御制文集》,夸耀白已为“翰林天子”,有意与那些进士状元出身的文人争一时的短长。但从乾隆一代的内政来讲,实在确是一个升平盛世。所以他在那时所作的春联,便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乾坤春浩荡,文治日光华”,乃至有“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的现实情况。
因此,他到了晚年,自称为“十全老人”,并且在让位授玺(交印)归政给儿子颙琰,改年号为嘉庆的时候,又自称为“千古第一全人”,比起十全老人更要全了。其实,他所谓的十全,是包括了康熙、雍正前两代的功业在内,是指清朝的武功而言,并非完全属于文治。因为由于清代“康、雍、乾”三朝的领土扩张,全国版图,除元朝以外实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朝。东至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朝鲜与库页岛在内;南至安南、缅甸、暹罗。西边的阿富汗、吉尔古斯、浩罕,西南的廓尔喀、哲孟雄、不丹,均臣服中国,北与西伯利亚接界。至于乾隆时代自夸的武功,便是曾经征服准噶尔、大小金川、廓尔喀各两次、臣服回部、台湾、缅甸、安南各一次。以此自弦,便称为是十全武功。他不像他的父亲雍正,或用“宝月居士”的身份而谈禅说佛,可是他却能通藏文,注意藏传密宗的修持。他曾经翻译藏文黄教主要修法的“阎曼德迦”《十三尊大威德修待仪轨》。据说嘉庆即位,正当白莲教作乱。他在太上皇的宁寿宫皇极殿上,手持念珠,跏趺禅坐,为大清江山保平安而修密法呢!
总之由顺治算起,自公元一六四四年,到嘉庆末年一七九九年为止,大清朝的江山已经过了百多年的升平岁月,时代即将进入十九世纪。乾、嘉以后,清朝也由盛而衰,整个中国文化,正开始受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工商业科技文明、发明的撞激,不变而变,非变不可了。如果要讲中国的近代史或现代史,准确一点,应当从嘉庆时代开端,不是咸(丰)、同(治)时代才开始啊!但我们应该知道,有关“四书”、“五经”的文化,尤其是朱注《四书》章句,和明清两代八股考试文章的结合一体,直到光绪末年才告一段落。可是中国人到现在,仍然对读经与不读经的争议,还在喋喋不休。其实,读“四书”、“五经”是为了知道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根本来源,它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以及国运的强盛富有,不能混为一谈。事在人为,不是事在书为啊!传统文化的诗书并不害人,只怕自作高明的人为害了诗书的精义而已。
清朝由嘉庆开始,匆匆百年之间,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乃至宣统,这六七位爱新觉罗后代的职业皇帝,都是卑卑不足言,何足论哉!况且地球世界的人类文化在变。中国和所有东方国土的文明,正如“白日依山尽”,“朝阳西海升”的情况。随着而来的,中国即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紊乱和刺激之中。现在我们需要对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十七世纪开始,怎样渐次兴起,怎样逐步东来,影响我们今天的情形,扼要作了了解。
我们从中国文化的立场说到西方文化,一般都会说到清朝道光十九年到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二年)间的历史事件,即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烟土,中英爆发鸦片战争,以及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并由此刺激了中国人起而注重洋务,开始学习造轮船、造枪炮。到现在为止,大约前后经过一百六十多年来,都在讨论中西文化或东西文化的问题。事实上,文化这个名词,是包含很多方面内涵的统称,如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文学、艺术,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语官文字等等的总和。东方和西方都有五千年来的文化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意识,就能随便概括文化的全环。
而且随便说一声西方文化这—个名词,是指欧洲所有的那些国家民族的文比,或是指在北美洲新兴建国二百多年来的美国文化呢?这都需要弄清楚,严格地说,这都不可混为一谈。因为讲到正式的西方文化,当然要从欧洲方面上溯到几千年前的事。但他们并不像中国一样,已在公元前二二○五年开始,虽然氏族分封,但国土已经有统一规模,而且已经有夏、商、周一样的类似统一朝代的传承。如果说文化有冲突,也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由所谓冲突而交流融会,构成人类世界的整体文明,应该是即将来临的情况。欧洲在上古却是各个民族独立,王国自分,语言文字也各个相属。例如公元的四○○至公元前二四六年之间,我们在周、秦之际,全国政权一统,文字统一的局面,相对欧洲来说,直到今天,从来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而且从欧洲各国不同的文字语言来说,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拉丁文的根源。
我们为了简略起见,姑且撇开埃及和印度文化,仅从西方文化开始最光荣称道的斯巴达、雅典之希腊文化说起。而且浓缩文化一词归到学术思想的范围来说,当在公元前六四○年,也就是中国东周襄王十二年的时期,在文化史上,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创立一元论的自然哲学。到公元前四七○年,也就是中国东周元王六年时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世。到公元前四○三年,中国东周威烈王三十三年,雅典投降斯巴达以后,最为突出的便是雅典恢复民生政治,乃至第二年苏格拉底受审,终于自尽。继有相拉图的著作《共和国》。乃至亚里士多德的在世,马其顿的名王亚历山大在位等故事。这些希腊的辉煌历史,都是发生在公元前三九九年(东周安王三年)到公元前三三七年(东周显王二十二年)之间的事。
过此以后,最为显著的,就是罗马帝国兴亡史迹前后的故事,不必细说端详,现在已有各种译本的《罗马兴亡史》可供参考。这样直到了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即王莽称安汉公那年,就是相传耶酥基督降生的第三年,也就是后世定为公元第一年的开始。到了中国东晋孝武帝年间(公元三九二年),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直到中国南北朝时期,从萧齐到梁武帝之间,也就是公元五○二年时期,欧洲自第五世纪罗马帝国瓦解,新国纷纷迭兴,战争相寻不止,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低落,在西方历史上,称谓“黑暗时期”,长达五百年之久,直到第十世纪。接着而来的,便是西方历史所称的欧洲中世纪时代,整个文化,都以哲学即神学的思想,以基督教的教理为目的,一切文化,皆出于教上所集会的经院。这在西方文明历史上,便称谓“经院哲学时期”,又长达六百年之久,大约从第九世纪开始,直到第十五世纪为止。这样由罗马文明,转到黑暗时期,又进入经院哲学时期,前前后后,欧洲的文化大约有一千两百年之久,犹如《易经?屯卦?彖辞》所说:“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但对东西两方的接触来说,仍是漠不相关的事,正如我们当年背诵《幼学琼林》所说的:“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我们受西方欧洲文化影响的开始时期,都是在十六世纪以后,也就是明朝嘉靖以后。
现在我们为了明白清楚起见,先由有关人类应用科学说起,同时并及人文文化,如社会科学,政治思想等等。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之初,正是明朝景泰(景帝)到嘉靖(世宗)时期,即公元一四五—全一五三六年间,由西方的意大利和德国开始,发生震惊世界、开始改变东西方文明的大事,便是意大利人哥伦布,深信地球是圆形的观念,在一四九二年得到西班牙国王斐迪南第五及其王后伊萨伯拉的赞助,率舟三艘(那时还没有轮船的发明),越大西洋航行,终于在—五○二年到达北美巴哈马群岛。嗣后另有人继续探航数次,陆续发现西印度诸岛及南美沿岸等处。这便是后世所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大事。从此开展了西方航海经商和殖民,攫取世界上落后民族土地财富的新时代。
但在意大利本土,还正在动荡不安,政治经济衰落,教会又在挑拨制造事端。便有学者政治家马基雅维利(一四六九至一五二七年间),主张领导国家的君主,应该深知谋略权变,运用权术,避免武力冲突而能统治国家,因此著了一本《君主论》的名著,后世德、法各国所有自命不凡的英雄人物们受其影响极大,如法王路易十四、拿破仑、墨索里尼、希特勒等。但如比起《春秋》、《左传》、《战国策》等书来说,未免有小巫见大巫的感觉,只可惜我们自己不肯读书,互作参考而已。
接着,在一四七三全一五四三年间,使有德国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哥白尼,著《天体运行》一书,推翻向来所风行的托勒密的天文学说,而主张太阳恒静不动,地球与其他行星绕之而行。这是近代天文学上地动学说的基础,但当时也遭遇泥古不化的天文学家及教会的攻击。而且在一四八八至一五四六年间,德国的马丁?路德,也正在反对教会,发动宗教革命,建立新教。仅由哥伦布的探险地球,哥白尼的翻天覆地,马基雅维利的教导君王用权术,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这倒合了如《阴符经》所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编按:《阴符经》有多种版本。有的版本在“天发杀机”句下,为“星辰殒伏”;有的版本则迳接“龙蛇起陆”,而少掉“地发杀机”一项。)因此十六世纪以后的地球,当然就要翻天覆地,变化多端了。
事实上,十六世纪的中叶(一五三五至一五五六),中国和日本,以及葡萄牙已经发生三边的冲突,这个时候,日本正是丰臣秀吉操纵王政,意图侵占朝鲜和中国,也就是明朝嘉靖时代的名将俞大猷、戚继光抗倭战争的时期。葡萄牙入侵福建漳州,占领澳门。同时又出没在日本海岸的种子岛。日本在我们明末清初时期,公元一六三九年,由江户幕府发布了锁国令,因此,清朝两百年间,海疆幸少东来的边患。后来日本受美国的压力才重新开放,那已是一八五三年的事。
但很遗憾,大家注意东西方的文明冲突,忘记了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八十年前,正当中国明朝永乐到宣德初年,十五世纪前期(一四○五至一四三○年间),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已经奉命比使南洋,由江苏、浙江、福建南历南洋群岛,乃至非洲东岸,及印
度、波斯等东海岸,前后出使七次,历经三十余国。虽然他是奉有特别任务,只做试探性的航行,但他志在宣扬国威,施加德化,既不想占有别人的土地,更没有贪图他国的财货而做贸易,反而代表明朝,赏赐安抚那些弱小民族的国家,所以直到如今,印尼边境地区,还存有土人们为郑和修造的神庙来纪念他。关于郑和下南洋的事,还有人写作小说,变成家喻户晓的故事。但冷静沉思,和哥伦布等发现新大陆相比较,问题并不一样,这就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素来爱好和平,不贪图不仁不义财富的习性。也可以说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深根固蒂,并不能认为是不懂商业利益,或是民族性的弱点。当郑和第七次出使的时期,也正是法国的圣女贞德,为爱国战争而牺牲的时期。
接着由明末天启间到清初顺治时期,德国的天主教徒汤若望来中国传教,并教明朝制造大炮,传西洋历法。明亡入清,出任钦天监正之职,掌管天文。跟着,又有比利时耶酥会教士南怀仁来华,由顺治到康熙时期,教习数理,任钦天监副职,后擢监正。康熙向他们学习天文及数学,并完成天文历法上两大巨著,即《新制灵台仪象志》十六卷,及《康熙永年历法》三十二卷。同时又有意大利神甫兼艺术家郎世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任职画院,传授西洋画法,又学习中国画法,使两者融会一体,为中国的宫廷院画,建立风规。这都是东西文化初期的交流,没省挟带火药味的一点往事。
在公元一六四五至一七一六年间,顺治、康熙时代,德国的哲学家兼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数学,主张先天学说,以唯心论与英国唯物论、经验论哲学相抗衡。甚至有人称他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第一人。但他自称发明微积分的学理,是受中国《易经图说》的启发。他遗憾自己没有见到“易图”全书。他最得力的名著,便是《人间悟性新论》、《神恶论》、《单子论》等书。他与汤若望、南怀仁是先后同时的人,他说的《易经图说》,也许是由他们手里流传过去的。当时世界隔于重洋,东西文化的交流史迹,是很难考证清楚的。
清初以来西方国家的重大变革
总之,当清初顺治在位十八年的时期,公元一六四六至一六六一年,也就是世人惯称的十七世纪的年代,南明四镇还未平定,清朝的政权还未完全统一,但欧洲方面也差不多。如一六四六年,英国内乱终止,查理第一出奔苏格兰。一六四八年,威斯特法利亚条约成立(三十年战争结束)查理国王被处死。宣告共和制(清教徒革命)。承认荷兰、瑞士独立。一六五四年,荷兰承认英航海条约,英国从此雄霸海上。俄国派使节来中国。一六六○年。英国王政复古,查理第二即位。一六六一年,法国路易十四亲政。
但正当欧洲英、法、德国际政局处在动乱之秋,而在人文与科学方面,都有别开生面的启发,时在顺治初期,公大一六四九年间,法国的哲学家兼数理学家笛卡儿,发明解析几何,首创坐标公式,打开数学的新纪元。同时又著有重演绎法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