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一辈子工的想法,但在机会面前,他没有一丝的犹豫和慈悲,他杀皇族,杀异己者,杀叛乱者,几年杀下来,曾经强大几百年的鲜卑被杀的终于进入了无条件和谐的时代。
应该说,在这些和谐的民族里面,只有鲜卑的和谐过程最复杂,和谐的也最彻底,我对这和谐的过程充满敬意,也对鲜卑这个现在还存在于汉族血液中的民族,充满敬意。。。。。。。。。。。
原贴地址:http://forum。/threaddetailnew。aspx?ThreadId=146950640
第一章,王家小郎(修)
更新时间2011…2…18 19:42:34 字数:3702
(本书基本数据遵循真实历史,但本书人物性格、官职以及出场时间并非完全遵循史书,为情节顺畅多有修改,以上不再累述;同时,如果本书什么地方让您不满意,在这里小飞先行表示歉意,我会努力改正,多谢诸位的无私支持与指正)
~~~~~~~
第一章,王家小郎
晋永嘉六年冬(公元312年冬),幽州渔阳郡征北城。
征北城位于渔阳郡西北,周长在六里左右,城内驻扎有晋军的一个宿卫骑军,骑军治下有兵卒一千五百人,还有三千多随军家眷和北地汉人。
整个征北城与其说是一个小城市,不如说是一个大军营。
此刻,王烈正躺在这个大军营的某一张床榻之上,冰冷的木塌铺着薄薄一层稻草和一张皮面发黑的羊毛毯。
寒夜里北风吹的正紧,偌大的军营中,只有几盏气死风灯还在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似乎要努力驱散这冬夜的寒冷,但这星点的温暖很快就被无尽的黑夜所吞噬。
军营内的火盆早已经熄灭,已经是二更天,王烈却还没有困意,也不觉得寒冷,双眼一直盯着黝黑的屋顶。
这一天距离他回到晋朝,已经有十七年零三十二天。
明日王烈即将迎来自己参军后第一次正式的战斗,而这躺在同一间营房里的袍泽,不知还有几人能再回到这里?
就算王烈,也无法保证自己肯定会在明天的战斗中存活下来。
“我究竟能不能活着走下战场?”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死之战,豁达如王烈,仍忍不住叹息一声,这叹息声在冰冷的寒夜传出很远,但很快被在身边士卒如雷的鼾声所掩盖。
“王家小郎,你睡不着么?”
身边的苏良转过身子看着王烈。
苏良今年十七岁,和王烈同期入军,在军中也是无依无靠,加上和王烈年纪相仿,两人很快成为了至交。
和王烈自愿参军不同,苏良是冀州兵户出身,父亲曾是晋军骑兵,后来战死沙场,苏良子承父业加入王浚的幽州军成为了一名骑兵。
这个时代的兵户地位很低,比之普通百姓都要差很多,父当兵、子当兵,子子孙孙都当兵,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苏良人长的高高壮壮,身高将近一米九,手长脚长,脑袋还特别大,因此一队中的其他士兵都叫他苏大头。
苏良看起来像一个猛汉,但性格却分外懦弱,被人叫了苏大头也不气恼,就算被人欺负了也只是笑笑。
王烈也没少为苏良出头与别人打仗,但苏良却好像总也不开窍。
气得王烈总要骂他:“苏良,你这辈子就是当大头兵的命。”
而苏良就憨憨一笑:“那我就一直当兵,跟王家小郎你在一起。”
此刻,王烈听见苏良问自己,咧开嘴轻笑一声:“我是想明天咱们能立下多大的功劳呢?”
苏良一听,翻身趴在了木塌上,托着大脑袋一脸钦佩的看着王烈:“王家小郎,我也想立功,可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怕上战场……难道你不怕么?”
王烈摇摇头:“我怕,所以我一定要活下来,好好的活着,而且要比他们活的都长!”
~~~~~~~~
穿越而来的王烈,绝不甘心这一世如此结束。他选择从军也不是为了送死,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前世的王烈不过是一个宅男,父母早亡,事业无成,最喜欢的是游戏、历史、军事和萝莉,二十几岁的人生只能用失败两个字来形容。
唯一值得称道的壮举是在穿越前见义勇为了一把,但正是这次见义勇为,将王烈的灵魂送回了西晋,附体在了这个与他同名同姓、出身寒门的王烈身上。
当时,王烈尚在襁褓之中,经过穿越之初的迷茫之后,在未来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时光里,竟然对这个异世有了很多留恋。
这个时代的王烈来自幽州常山郡,母亲曾为大户人家的奴婢,父亲王抗是方圆百里最好的猎手,驯养有方圆百里最好的烈马。王烈从刚学会走路开始,就被王抗抱上了马背,他在马背上度过的时间不比在地上少,八岁以后就开始跟随父亲进山打猎。
也因此,王烈少年时就已经能做到纵马如飞,百步穿杨。
他的身体更是比前世的宅男强上百倍,十七岁的他,已经有一米八的身高,虽然不显强壮,但身上其实全是常年在山林中锻炼出来的有如豹子一般强健的肌肉。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爱他的父母,还有可以让他肆意奔跑的山林,更有前世不曾拥有过的强壮身体和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但一切都在王烈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父亲王抗进山打猎,却一去不返、生死不知;母亲本就身体不好,父亲失踪后就一病不起,半年后撒手人寰,临去时只留给了王烈一枚玉佩。
王烈将母亲埋葬后,恰好赶上晋朝的幽州刺史王浚扩军征兵。
这个时候,西晋王朝已经四分五裂,汉人的势力已经被胡人分割。一处偏安于江左之地,一处苦守旧都长安,一处位于西北的雍州,另一处就是这东北之地的幽并二州。
(晋朝时候并无汉人这一专属称呼,一般称呼汉族为晋人,但为了行文方便,所以直接称汉人)
王烈的家乡常山郡正处在幽州对抗匈奴汉国胡人的最前线,以王烈对历史的了解,未来几年,这幽州将是汉人与胡人争夺的主要区域,而王浚率领的幽州军正是目前这一区域最大的汉人割据势力。
早在永嘉二年,匈奴汉国大军就入侵过常山郡,被王浚领兵击破。次年匈奴汉国再攻常山郡,王浚派鲜卑骑兵支援常山,最终在飞龙山大败匈奴汉国石勒。
那两次战斗,虽然王烈所在的山村因为偏僻,没有被战火波及,但那时候王烈已经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事迷,王烈很清楚十几年前还十分强大的西晋王朝,在今后的几年里将遭遇怎样的耻辱:蛰伏多年的各个异族趁乱而起,最后一个西晋的帝王将被匈奴汉国抓为俘虏,近千万汉家百姓被当做奴隶甚至是果腹的食物,让五胡欺压、屠戮。
西晋建国后还有两千余万汉人,而至东晋初年,汉人竟然仅余八百万。
一千二百万汉人惨遭五胡屠戮,山河色变。
前世王烈夜读晋史,一直为西晋士族的不思进取而叹息,更为武悼天王冉闵的遭遇而愤愤不平。
如今,来到这个时代,王烈自己也成为了寒门百姓中的一员,若说不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顺便为汉民族做点什么,而是甘心蜗居山村,静待胡人来屠杀,反倒不符合王烈二世为人的身份了。
虽然,在山村里,王烈和自小玩耍的伙伴组建了一支类似护庄队的小队,但王烈知道这样的势力在山林中打打游击还行,想要对抗胡人的千军万马,救护北地百姓,简直是痴心妄想。
因此,在常山郡县城里见到募兵信息后,王烈心底那份通过参军建功的心思更加热烈起来。
王烈并不是在乎西晋的军队,他在意的是在军中可以获得的支持与官方的首肯。
因此,王烈将祖屋托付给乡邻照看,自己孤身投军。
身边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儿时伙伴并不舍得王烈这样离开,甚至想要和王烈一起参军,但被王烈劝回。
因为王烈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看似是寒门子弟在乱世中最好、最便捷的出路,但其中却充满意外和艰险,他不想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至少在他可以拥有一定的势力前,他不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参与进这历史的潮流里,一个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更何况,这些伙伴不过是普通山民子弟,和他这样两世为人的穿越众不同,淳朴的性格并不适合在军中发展。
于是,本着这样的心思,王烈一人来到渔阳投军。
西晋王朝采取的是募兵制,军卒多从兵户中募集,但同样也会接收王烈这样自愿投军的寒门子弟。
尤其是西晋末年,各个势力为扩充实力,更是不会拒绝自愿投兵的百姓。
但在等级森严的西晋,尽管弓马娴熟,如王烈这种出身卑微,又无人照顾的小卒,参军虽然可以建功立业,但其中的危险也与获益并存。
很有可能,在下一场战斗中,他就会因为意外而折损。
但王烈肯定不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这十七年他为改变命运做过很多,而这次参军也是他规划之内的,二世为人,王烈已经多了很多决绝,既然选定了道路,就不能怕有风险,更何况他这一世的武功不是白学,这一世为乱世到来所做的准备也不是白白耽误时间。
一般如王烈这般的普通百姓,进入军中都要从最低的步军做起,但王烈因为弓马娴熟,又自带了一匹战马,加之是主动应征,所以被分配进了幽州军的骑军,充当一名骑兵。
一切,都按照王烈的计划所展开,但整个时代现在却无法以他的意志而周转,王烈只能尽心而为,蓄势待起。
现在,除了母亲留下的贴身玉佩,父亲留下的长弓和战马,王烈再身无长物,了无牵挂。
而他现在所想的也只是能够在这乱世之中,好好的活下去,和身边的兄弟一起逆天改命,为将来不再受胡虏的欺压而好好的活下去。
~~~~~~~
发新书了,各位请一定要支持啊,小飞期待您的支持,收藏、推荐、点击,拜谢拜谢!这里也顺便和诸位说点心里话:在决定写这本书前,小飞就知道,两晋类的书比较难写,上有三国,下有隋唐,这两段历史,哪一段都比两晋更为人熟知,也更讨喜。但两晋的历史我们能遗忘么?那段汉家儿女为五胡屠戮的历史,那段汉家英雄奋起抗争的血色狂歌。
所以,小飞还是决定用自己并不雄厚的笔力尝试书写一下这段历史,但毕竟这段历史已经被某些鞑子的史学家篡改的面目全非,很多资料都查不到,只能不断摸索、拼凑。但请您相信,小飞写的时候是绝对的用心,光是这本书的头五万字,小飞就修改了不下十遍(群里的基本知道),小飞不能做到所有人都满意,但至少无愧己心。而且,请诸君明了一点,架空历史毕竟是以架空在先,历史在后,在尽量符合史实,追求严谨的基础上,把历史人物写的鲜活一些,而且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思想。一本书,如果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在里边,也就没有了灵魂。而在这本书中,小飞对很多历史人物也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的架构,有的合理,有的可能有些唯心,但一切都是用心、认真去完成的,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各位兄弟姐妹能陪我走完这一段带点热血,又不失轻松,还有几分写意的两晋时光,看我寒门子弟,如何步步向上。
第二章,出战
更新时间2011…2…19 9:25:54 字数:4882
接近五千字的大章,这本寒门称王绝对没有故意的2K党,都是写到那里一章写完才结束,所以一般是三千或者四千的章节,也有两千五六百字的章。小飞很厚道,也请各位多多收藏、推荐,新书期间全指望各位支持了,拜谢!
~~~~~~~~
第二章,出战
天空彤云密布,莽莽荒野之上对峙的两支军队,任冰冷的雪花飘落在铠甲之上,一动不动。
身穿褐色皮毛战甲的是匈奴汉国的石勒大军。
身穿红黑两色筩(tong)袖铠的是西晋王朝的幽州军。
望着对面不断呼喝叫嚣的敌人,王烈狠狠抽了下鼻子,冰凉的空气瞬间涌进鼻腔,让鼻子里的汗毛根根树立起来:“好爽的冬天啊。”
在自己曾经居住的那个地球上,王烈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雪了,更不用说这样寒冷的冬天。科学技术的副作用,让地球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这样冰冷刺骨的冬天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
冰冷的空气入肚,王烈下意识的打了一个饱嗝,早上的萝卜汤喝的太多,现在肚子还有些鼓胀,不过生在这样的乱世,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刻是否还活着,眼前吃饱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王烈口中喷出的那股子萝卜的味道,身边雄健的黑马不满的打了一个响鼻,用马尾巴抽了王烈一下。
黑马叫黑龙,是漠北的野马王和乌孙天马交配出的后代,看起来过于高大威猛,到像是一匹拉车的挽用马,而且平日里懒洋洋的不爱动,加之性子恶劣,经常欺负同类,一般人都以为这是一匹劣马。
但王烈却知道这黑马的爆发力、耐力和速度都是一流,最重要的是脸皮厚度也是一流的。
王烈咧开大嘴轻笑,这一刻他却再没有任何紧张,任谁都不会想到这小子是第一次上阵:“黑龙,是不是该给你找个婆娘泄泄火,脾气越来越大了。”
如此雄健的骏马当然也有自尊心,狠狠的刨了下冻的死硬的土地,大脑袋拱进王烈的怀里。
虽然声音微小,但阵前的什长还是发觉了什么,狠狠的瞪了王烈一眼。
身旁的苏良却是一脸忐忑,看着王烈:“王家小郎,一会上战场,我跟着你好么,我不想死。”
王烈一愣,转瞬笑道:“好,那我就们一起活下去。”
王烈说完轻轻捶在苏良的臂膀上,苏良高大的身躯一挺,第一次有了山岳般的感觉。
~~~~~~~
匈奴汉国大军此次进攻幽州,一方面是因为想要攻克晋朝在北方最大的一块堡垒,更主要的原因是年前北地大旱,赤地千里,而冬天一到,又连续遭遇暴雪天气,匈奴汉国境内的牛羊冻死、饿死无数,因此匈奴汉国大军这才迫不及待想通过这次战斗劫掠幽州、补给自身。
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汉国大军,驻守幽州的晋军大将王浚采取了诱敌深入的办法,命令沿路晋军城池紧闭,任匈奴汉国大军驰骋近千里,直接杀到了渔阳郡,待他们人困马乏,己方准备充足的情况下,选择了与他们进行野战,从而可以将自身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仿佛约定好一样,在两边的将士苦等了半个时辰后,一阵连绵的战鼓声同时从两边响起,接着,对面的敌人开始了移动。
这战鼓之音仿佛和着人体血脉的搏动,就算是第一次踏上战场的士兵,都感受到了一股昂扬的战意。
先行出动的是匈奴汉国有名的匈奴骑兵,匈奴汉国是游牧民族匈奴所建,虽然剽取了“汉”这个伟大的名字,但骨子里去还是流淌着残忍、血腥的草原饿狼之血。
建国八年,刘渊的匈奴汉国几乎占领了整个晋朝的中原区域,虽然人口不过百万,其中胡人更是不过三、四十万,但他们的骑兵却是天下闻名。
而且最主要的是,在这个时代,这些五胡建立的国家,基本都以骑兵为主,以这次石勒入侵幽州为例,五万大军,竟然全是骑兵,这也就形成了他们除了携带大量的弓箭外,只携带很少的粮草,一路烧杀劫掠,以战养战。
(关于五胡军队的编制,根据小飞所查资料,前期的确基本就是骑兵编制为主,很少有纯步兵或者步弓手,所以五万大军全是骑兵,绝对不是小飞肆意杜撰)
此刻,五千匈奴骑兵排成数道横线,有若天边惊雷滚滚而来,气势惊人。
面对这冷兵器时代最具威力的骑兵冲阵,王烈被深深震撼,双手死死攥着缰绳,望向那奔涌而来的敌军。
这可是他前生做梦都想看到的场景啊,这活生生的五千人和在屏幕上观看电脑特效带给他的冲击绝不相同。
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王烈初战激动的心情也慢慢平复下去。
晋朝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幽州刺史王浚此刻也仔细观察着匈奴汉国军队的动向。
这个已经年过六旬的老者,看相貌就和一个普通的晋朝农民差不多,平日性格看起来也十分温和,但却是名副其实、说一不二的幽州王者。
王浚和匈奴汉国军队交手多次,对对方极其了解。此刻,他一见匈奴汉国的骑兵出动,猛一抬手,身边亲卫挥舞令旗。
战阵前端的晋军中军军主高喝一声,晋军阵前立刻竖起了一人高的盾牌,四米多长的长矛架在了前面一排战友的肩膀之上,指向了敌人冲阵而来的方向,矛锋在灰暗的天空下散发着森冷的光。
王浚满意的点点头,冲身边一位身穿貂皮大氅,相貌英俊的青年男子一拱手:“刘佑将军,这一阵你来出战吧。”
刘佑出身南阳刘氏,是西晋名臣刘乔的长子,这次被偏安江左的琅琊王司马睿派来协助王浚抵御匈奴汉国,名义是援助,实际上是西晋朝廷已经感觉到王浚不可控制,想要他来监督钳制、甚至夺权。
(历史上刘佑是否去过幽州并无记载,这里只是为行文方便才这样安排,后边某些历史人物也有这样的安排,请历史研究者勿怪)
刘佑闻听王烈要他出战,面露讥诮之色:“王将军你本身就是战将,手下又有号称幽州不败的名将祁弘,又何须让我上阵呢?”
王浚闻言,脸上闪过一丝阴霾,知道刘佑是在暗讽自己保存实力,但还是温声道:“祁弘将军早在年前就被石勒所害,莫非刘佑将军还未知道?而我并非自幼习武,等接手家业的时候,已经过了习武的最好年纪,若说指挥大军到还勉强,可是真正冲锋陷阵,扭转乾坤还是要仰仗刘将军你这样的少年英才。”
刘佑一听,却也有几分得意,他一直看不起王浚这样的士族庶出子,却又分外嫉妒王浚如今的地位,听王浚如此说,此刻却起了示威的心思:“那本将就上阵一战,助大将军一臂之力!等此战结束,本将会遵琅琊王吩咐,携五百中军陷阵骑协将军继续守卫幽州,王将军可高枕无忧当你的幽州之主。”
王浚眉头一皱,他怎么能不知道刘佑是被琅琊王司马睿派来蚕食他力量的,现在竟然想留下不走,真是欺人太甚。
很快,匈奴汉国的匈奴铁骑就冲至两百步内,晋军阵前的军主一挥手,晋军弓箭手分成三轮,三轮箭雨轮番向匈奴汉国骑兵袭来。
但这匈奴汉国骑兵果然厉害,在疾驰之中操控马匹躲闪腾挪,更举起手中的轻盾和弯刀,不断拦截、格挡,除了前两线的骑兵损失大半外,其余骑兵顺利冲进百步之内。
“威武!”匈奴汉国阵中响起一片欢呼,大队步军蓄势待发,两侧的铁骑也是慢慢向晋军两翼包抄而来。
王浚见状并不着急,身旁旗手一挥令旗,晋军阵前的军主看到后,再次大声吼出,晋军阵前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