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南海备忘录-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景的展望,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在代表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毛泽东庄重宣告: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感铭肺腑的话语使许多代表激动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一位代表回忆说:“那一刹那间,我在肺腑中积压了几十年的屈辱、怨愤、委屈、辛酸和苦辣,一古脑儿迸发出来,而化为欢欣鼓舞,心花怒放,泪如泉涌。……我就在这激动不已中发誓,要以身许国,永远跟着共产党。”    
       毛泽东的开幕词博得全场雷呜般的掌声,这滚滚的春雷持续了数分钟之久。    
    会上,周恩来代表筹备组做了题为《关于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指出:为了完成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任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应当继续下去,而且需要在组织上形成起来,以推动它的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它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刘少奇在大会中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全国人民实行革命大团结的一种最重要的具体方式。它在今天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之后,将长期地继续在中国存在,并将在一切必要的地方建立它的地方组织。”    
    特邀代表宋庆龄在会上讲话,她说人民政协是一个历史跃进,一个建设的巨力,一个新中国的诞生!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胜利实现,因此得到了最可靠的保证。    
    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进行8天。大会顺利地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大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决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人民革命大团结;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世界公元纪年。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会议还选出180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这次会议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氛,各项重大问题都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协商,充分讨论后,力争作出大家都满意的决策。讨论新中国的国家名称时,开始时许多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也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张奚若先生以为用中华人民民主国,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现在采用了最后这个名称,因为共和国说明了我们的国体,“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指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人,它有确定的解释,这已经把人民民主专政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复一次了。因此国名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最后大会经过公决,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    
    在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记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简称中华民国一去掉,不等于把中华民国过去革命的历史意义一概抹煞。如辛亥革命、国共大合作等都是有它的历史意义的。这一点在毛泽东开幕词中也讲过。同时,中华民国这名称,因为在民间已很习惯,所以在目前,也不会禁止使用。在人民中还允许有这样的称呼,正如现在我们所用的阳历,同样也不禁止人民用阴历。其次我们主张用公元纪年,同样也不禁止用三十八年。慢慢地引导人民在公文上用统一的国名,统一的公元年号,最好在正式文件上不要有这样的一个法律性的规定。    
    这以后,政协一次会议陆续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去掉了“中华民国”这4个字。    
    关于国歌,曾通过报纸向国内外广泛征集歌词、歌谱,到8月20日,共收到歌词歌谱694首,但是评委仍感到都不理想,以画骏马而名扬天下的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经过反复讨论,意见逐渐趋向一致。但是又有人提出,新中国就要成立了,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已经过时,主张修改歌词。这时周恩来发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他说:“要嘛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再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建设越发展,敌人越嫉恨我们,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就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的好。”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新政协会议通过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从此以后,这首经过硝烟与鲜血洗礼的悲壮乐章响彻祖国大地,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号角。    
    大会于9月30日举行闭幕式,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和建立“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称纪念碑文。    
    朱德在闭幕式上致闭幕词。他说:“我们既然能够团结一致,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就一定能够团结一致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国家引导到繁荣昌盛的境地”。    
    至此大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后,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全体代表脱帽静静默哀,周恩来致词,毛泽东宣读碑文。毛泽东和各单位首席代表执锹为纪念碑铲士,表示对先烈的崇敬。这时许多代表都在心中默默地告慰先烈们:中国人民及子孙后代们将永远怀念你们,学习你们为革命为人民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去书写中华民族更为壮丽的历史篇章!    
    晚上,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宴会,庆祝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


第二部分 中南海新生第44节 国徽图案在怀仁堂审定

    开国大典之日,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但天安门城楼上却没有悬挂国徽。1950年6月20日,两幅风格迎然不同的国徽图案挂进怀仁堂,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们,用挑剔的眼光仔细“审”图,经过一番论战之后,最终定下国徽图案。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安门广场。    
    然而,在那天,天安门城楼上却没有悬桂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本应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就确定下来,政协筹备会也做了很多努力,指定由下设的第六小组负责草拟。    
    1949年7月15~26日,政协筹备会在报上连续发布启事,向国内征集国徽图案,并提出具体要求:“应注意:(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政协筹备会共收到国徽图案900幅。评委和专家们在评选审阅时发现:应征者虽然采取了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他们大都把国徽误认为国标,把国徽想象作普通的证章或纪念章,因此所有设计者都绘有和国旗一样的国家标记的所谓国徽图案,因而绝大部分不能采用。比较可供参考采择者仅45式。直到9月下旬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开会期间,代表们仍然对当时设计出来的国徽图案不满意,所以新政协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由原小组继续设计,将来由中央人民政府决定。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政协大会主席团的决定,仍由马叙伦、沈雁冰和政协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审查委员会继续担任制定国徽的任务,委员们还聘请了梁思成、林徽音、李宗津等一批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在广泛吸收各界人士的意见、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很快献出了一批国徽图。    
    周令钊教授描的一幅国徽图案极其美丽:金碧辉煌的天安门上空五星在闪烁;张仃教授设计出的是以天安门为主体的图案;清华大学的粱思成教授等设计的国徽图案颇具民族风格:以“壁”为主要内容,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的图案。    
    这三种方案呈现在政协委员们面前时,纷纷摆头:“均未恰当。”他们提出可以用周令钊教授的图案为基础,加以修正,另制图案。    
    从此,专家间的国徽设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梁思成教授同清华园中几位同事——林徽音、李宗津、莫宗江、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朱畅中和罗哲文等一起,忙碌起来。朱畅中奉命去绘制天安门城楼透视图。他先来到系资料室,找出了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天安门100:1200:1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当时京城,乃至全国,唯有清华藏有这批图纸!望着这一张张测绘图纸,这位经过严格训练、又严谨教育后人的专家犯了愁:绘一幅天安门城楼图,尤其是“正确”的透视图可不容易!他思付着,还不如就用科学测绘的天安门平面图更好。他的建议被采纳。    
    于是,在他们制作的国徽图案中,天安门城楼是严格按比例尺寸缩小的正面图。这种构图带来了奇特的意境。只要你望着它,就会使你感到天安门广场无限开阔、深远、庄严、宏伟。后来,他们还有意把两尊华表向两边移开一段距离。这样,天安门广场显得更加开阔,构图更稳重。    
    为画好齿轮,张昌龄特意从机械系借来实物,向机械系教授请教,查阅了《机械设计手册》。    
    在国徽图案的用色问题上,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热烈的争辩。有人说,彩色好,因为社会主义国家里,多数国家的国徽都是五色斑斓的。有人则认为红、金二色才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    
    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们也画出了一幅又一幅色调明快的画图。望着这一幅幅图,使人如身临其境,好似站在天安门一次,眺望着天空耀眼的星星。    
    1950年6月20日,这两幅风格迥然不同的图案挂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会议室。    
    会议室正墙左边的是清华大学设计的,右边的为中央美院设计的。会议室中间摆着几排沙发和椅子。    
    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们,有的望望左边的,又凝视右边的;有的仔细察看完中央美院的图案后,再踱到清华设计的图案旁。他们用挑剔的眼光,边看边议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正在此时,周总理来了。他审视完两幅图案后问:各位先生,意见如何?    
    田汉先生首先斩钉截铁地说:“中央美院的方案好。”随后,他说出了图案的许多优点之处。    
    但张奚若先生则竭力推荐清华方案,他说,这个方案具有民族特色,美观大方。    
    在双方“短兵相接”中,周总理将目光投向了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的李四光身上。    
    “李先生,你的意见呢?”周总理问。    
    “我看这个气魄大,有中国特色!”他手抬着左边清华大学设计的图案说。    
    周总理听后,再一次走到图案前,仔细看了一番后说:“那么好吧,就这样决定了。”    
    接着,周总理又问道:“梁思成先生来了没有?”    
    梁思成没有来。张奚若先生把站在一边的营建系秘书朱畅中叫到图案前,指着一处问:这是什么?    
    “这是稻穗。”    
    “能不能向上挺拔些?”周总理又问。    
     稻穗下垂本来是表示丰收的。如果要改成向上挺拔,朱畅中当场表态:可以。    
    把稻穗绘入共和国国徽中是周总理的动议。关于这儿,还有一个小故事呢。那是在1942年冬,周恩来应邀出席宋庆龄在重庆居所举行的欢送董必武回延安的茶餐会。席间,宋庆龄明亮的双眼盯着悬挂在壁炉上的那串禾穗,深情地说,我国几亿农民把它看得比金子还贵重。周恩来双手抚摸着禾穗,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使宋庆龄会心地笑了,周恩来说:待到革命胜利后,一定要把这两株禾穗画在新中国的国徽上面去!    
    1950年6月23日,在怀仁堂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公布。6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图案的说明为:    
    一、形式和色彩符合“国徽庄严而富丽”的规定。    
    二、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不但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也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合予条例“中国特征”的规定。    
    三、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亦寓地广物博的意义,以绶带紧结麦稻象征工农联盟,此两项与条例甲乙两项规定,亦相符合。    
    国徽图案通过后,塑造立体模型——国徽浮雕图案的重任交给了清华大学营建系的高庄。高庄在进行艺术造型的过程中,坚持政治性、艺术性、自然性与历史性四个标准的统一,遵照周总理提出的国徽形象要“向上”(表现新中国蓬勃向上)和“响亮”(色调明快)的要求,并注意以实物比较和借鉴古代雕塑的手法。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试做。反复修改,终于立体模型塑造成功。    
    高庄塑造的国徽石膏模型,改变了原图案麦稻穗参差不齐、绥带来龙去脉缺少章法的弱点,解决了麦稻穗凹处留有缺口的问题,使整个图案更加刚劲、统一、稳定。成为政治上,艺术上十分成功的浮雕作品。    
    8月18日,国徽审查组一致通过了国徽石膏模型。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颁发实行国徽的命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业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特公布之。此令。    
    主席 毛泽东    
    1950年9月20日    
    同日,各报刊登国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莫宗江据此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断面图”。    
    在新中国第一个国庆前夕,庄严富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了。


第二部分 中南海新生第45节 八大元帅授衔怀仁堂(1)

    中南海怀仁堂,不穿军服的毛泽东亲自把元帅军衔命令状,送到同他一起南征北战的战友们手中。共和国首批元帅10名,8名元帅授衔中南海,另两名元帅在哪里?在新中国首次授衔前后都有哪些秘闻?    
    1955年的金秋。北京城内,彩旗飘飘,路边的莲花灯已更换一新,大街小巷都呈现出迎国庆的一派祥和的气氛。    
    9月27日下午4点多钟,一辆辆小汽车驶进了万人注目的中南海。    
    中南海,这一响彻华夏的独特名称,如一本独对天宇,默然打开的书,写满空白,写满神秘。从中南海传出的声音能够毫不含糊地改变中国,改变世界。中南海内的任何言行举止都是中外传记作家、新闻记者趋之若骛的目标。    
    今天,当一辆辆小汽车驶入中南海时,敏感京城的老百姓便在猜测议论着:不是有重大的会议召开就是有重大的决定出台了。这是敏感的京城百姓已经习惯了的猜测,他们知道,一旦有众多的小汽车驶进中南海就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了。    
    果然,这一天,在中南海里将要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授衔仪式。    
    汽车一辆辆地停在了戒备森严的中南海怀仁堂前的广场上。    
    汽车刚一停稳,兴高采烈的将领们从汽车里走了出来,他们一个个都是曾为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    
    与往常所不同的是,今天,这些叱咤风云的军中将帅们都是盛装而来。这崭新的军装,在阳光下,显得异常庄重而神气。    
    “我们的总司令来喽!”一向爱说爱笑的陈毅边说边向朱老总迎了上去。    
    今天的朱老总穿着崭新的元帅服,显得特别魁梧,神采奕奕。他健步走进休息室,双手抱拳,向大家致意说:“各位早来了!”    
    大家见朱老总进来,赶忙站了起来。    
    朱老总见状忙说:“免礼了!”    
     陈毅站在朱德面前,上下端详着说:“老总哎,穿起这行头好漂亮哟!比南昌起义还年轻嘛!”大家都笑了起来。    
    说到“八一”南昌起义,人们自然会想到另一位起义的领导——叶挺。    
    “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里就会出两个元帅。” 一向沉稳的叶剑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给原来其乐融融的气氛点缀了一束冷色调的康乃馨,把老帅们又一次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是啊!要是叶挺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咧!他要在,我一定要把元帅的桂冠奉送给叶军长!”陈毅的语调充满了深情。    
    此时,只有彭德怀似乎仍然处在一种沉思中。他面带微笑,眼睛却望着窗外很远很远的地方……    
    “哟,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祝贺大家!”周总理走进了休息室,望着面前几位身穿海蓝色元帅服的老战友,多少感慨系在他的眉宇间。    
    “我们的周副主席来了。”叶剑英拱手相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