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度宗皇帝此时已奈何不了贾似道了。
 
“君弱臣强”是他俩关系的最好写照。
 
其实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有“君强臣弱”或“君弱臣强”的现象。尤其是到一个王朝的末世,这样的现象会来得更加严重。
 
现在的南宋就是这样。比如贾似道可以入朝不拜了;不仅如此,退朝的时候度宗皇帝还要站起来目送他离去,以示尊敬。当然大部分时候贾似道是可以不用上朝的。他的主要工作是和一大群老婆在一起席地而坐,专心致志斗蟋蟀,或者和道士们一起在他新建的“半闲堂”里研究性命之术。
 
度宗其实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他对国事还是关心的。虽然贾似道努力不让他关心国事,但江山是赵家的,度宗抓住机会还想有所作为。他问贾似道:襄阳被围三年了,到底该怎么办啊?贾似道故作不解:蒙古兵早就退走了,陛下哪来的小道消息啊?度宗政治斗争经验不丰富,老老实实回答说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步步紧逼,逼度宗说出这个宫女的名字。最后这个多嘴而可怜的宫女就在某一天早晨离奇死去了。
 
这就是南宋王朝宫廷斗争实录,“君弱臣强”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但是只手遮天的贾似道最终也明白,他可以骗度宗,却骗不了忽必烈,为了将性命之术研究到底,襄阳那边绝对不能出事。
 
在最危急的关头,贾似道任命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准备去增援襄阳。




第139节:春宵苦短,人生苦短(4)

吕文焕不再叫唤,因为这是贾似道安排的人。贾似道这样安排,说明形势确实很严峻了。
 
再一个原因是吕文德死了。吕文德在死前告诉了贾似道襄阳有一个大漏洞,这让贾似道对吕文德兄弟开始另眼相看——吕氏兄弟不过如此。
 
弟以兄贵,弟也以兄贱。也就是说,吕文焕在贾似道心目中的分量开始降低。
 
吕文焕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不再来事。
 
吕文焕的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不会无意义地来事。
 
上一次来事他达到了三个目的,这一次他如果来事只能达到一个目的:找死。
 
因为贾似道不喜欢过分矫情的男人。
 
他只喜欢过分矫情的女人。
 
但是范文虎开始矫情了。
 
范文虎是贾似道的女婿。在吕文德死后,他被贾似道狠狠地提拔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总领禁军。贾似道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看住度宗,范文虎就是这样一个可靠的人。
 
可范文虎志存高远,他不愿意只做看家狗的角色,他还要去建功立业。范文虎提出他要去襄阳,免得功劳只归李庭芝一人。
 
贾似道哭笑不得。见过抢功的,没见过这么抢功的。如果是公费旅游,女婿去襄阳毫无问题。可这是打仗啊。如果打了败仗回来,他范文虎的脸往哪儿搁,我贾似道的脸又往哪儿搁?!
 
贾似道在最初坚决制止了范文虎的蠢蠢欲动。但是范文虎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动了心。范文虎说他可以做一个福州观察使(相当于副部级巡视员),一来可以对李庭芝遥控指挥;二来可以抢功。李庭芝仗打得再好,那也是在范文虎的指挥之下取得的啊。
 
贾似道笑了。第一次,他发现自己的女婿如此聪明。




第140节:襄阳的秘密

襄阳的秘密
 
贾似道笑了,李庭芝却要哭了。
 
因为新任福州观察使范文虎处处和他作对。李庭芝频频邀请范文虎共同进兵襄阳,范文虎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由按兵不动。
 
事实上范文虎也不知道什么叫时机成熟。这个从来没去过襄阳的浪荡子弟甚至得了“襄阳恐惧症”。他寄希望于李庭芝单兵突进,一下子就解了襄阳之围。但李庭芝被分兵以后势单力薄,根本无力单独进攻。
 
南宋王朝的两支正规军就这样在两个遥远的地方遥遥相望,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朝廷上的百官们着急了。他们不能眼看着两支正规军就这么干耗下去,纷纷上疏要求范文虎振作起来,迅速进击。但是他们的奏疏遭到了贾似道的严厉弹压。贾似道是个脸皮很薄的人,不允许他人随便议论自己的女婿。因此这些上疏的人命运被改变了。他们被迫离开了朝廷。这中间还包括后来声名鹊起的文天祥。
 
蒙古方面,阿术和刘整则抓住机遇大干快上。他们造战舰、练水军,时刻准备攻城。当然,他们心中也有疑惑: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襄阳城,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还能坚守三年?难道上天真的可怜这个软弱、平庸的王朝,一时恻隐心起,让他命不该绝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襄阳城久围不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它的背后,有没有什么秘密呢?
 
公元1270年十二月,襄阳的秘密被一个叫张弘范的蒙军将领发现了。原来襄阳西面还有粮道,这三年正悄无声息、源源不断地供应襄阳城粮草。因此尽管汉水补给线被蒙军切断,襄阳却还能靠着西面粮道活得很滋润。张弘范立即建议: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彻底堵死襄阳与外部的所有联系。
 
他的建议被忽必烈采纳了,西路蒙军开始行动。李庭芝感到事态严重,也不再指望范文虎协同作战,而是带了自己的队伍直扑襄阳。由于兵员严重不足,李庭芝还在当地招了三千人,组成一支义勇军,准备向襄阳突袭。义勇军的头领叫张贵,他是个不怕死的角儿,在元军的重重包围下奋力突围,但是由于范文虎的部队不肯接应,张贵和他的义勇军最终全军覆没,襄阳城危在旦夕。
 
当然元军最后拿下襄阳城也费了很大的力气。因为襄阳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城,它位于汉水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水相望,互为犄角,真正是易守难攻。阿术和刘整采取了切断联络、各个击破的方式,先是烧毁了襄、樊之间的浮桥,然后用重兵先下比较容易攻克的樊城,最后再围攻襄阳城。




第141节:江山唱晚,曲终人散(1)

在来自西域的火炮猛攻下,吕文焕带着他的残兵剩将负气投降。他是真的生气了。原先,他以为这个王朝的最高统治阶层不会拿帝国的生死存亡开玩笑,但是他错了,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如此的军事不作为让他感受到了一种耻辱,作为贾似道爪牙的耻辱。
 
爪牙也是人,爪牙也有耻辱,爪牙生气起来还会咬人。愤怒的吕文焕在降元之后自请为前锋,率领大部队去攻打驻扎在郢州的范文虎所部。这毫无疑问成为了一个王朝的悲剧,却又是另一个王朝的喜剧。忽必烈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不再有类似于“刘整献策”式的不解。他什么都明白了,他明白这个王朝为什么要人人起而倒之,因为人心散了,仇恨已是无处不在。
 
江山唱晚,曲终人散
 
度宗也充满了仇恨。
 
因为他被贾似道骗了。
 
曾经,贾似道信誓旦旦地告诉他蒙古兵早就退走,可一转眼工夫,襄阳已落敌手。襄阳一失,临安城何以自保?度宗眼泪都下来了。
 
满朝的文武百官也群情激愤,因为他们几乎看不到自己的明天。一时间倒贾声四起。
 
但贾似道却屹立不倒。
 
因为他能屈能伸。
 
他一边流着眼泪向度宗提出辞呈,一边指使御史上疏挽留自己。
 
度宗一声叹息。
 
他只能一声叹息。
 
因为这个王朝可以没有度宗,却不能没有贾似道——多年以来,贾似道把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人手里:他的女婿范文虎就是禁军总领;这个帝国大大小小的部队将官都是贾似道的人。
 
贾似道可以换掉皇帝,皇帝却不能换掉贾似道。这就是度宗时代的政坛现实。
 
另一个“贾老儿不能走”的重要原因是接下来的帝国防卫战还要贾似道去指挥。对于军事,度宗是两眼一抹黑。
 
所以贾似道的相位依然是稳如泰山。
 
但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
 
因为元军随时会从襄阳顺江而下,进犯临安。
 
朝野上下的爱国积极性突然就起来了。人人都知晓这是最后的机会——只有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他们才有自己的明天。




第142节:江山唱晚,曲终人散(2)

四川官员张梦发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长江中上游一带的防务,要不惜一切代价严防死守,目的就是阻止元兵东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做的一点是封锁汉江口岸,同时守住玉泉山。当然能够在峡州以下化民为兵且耕且守那是最好不过了。
 
度宗皇帝钦点的新任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则上疏提出应急三策。他认为上策是“举全国之兵,相距百里而屯”,这样步步为营,可以保临安无虞;中策是花钱消灾,仿效以前对辽的政策,给元岁币,求一时平安以图东山再起;下策则是万一战败,以死殉国。
 
汪立信在这封奏疏中还大骂了贾似道误国至深,这让贾很不舒服。贾似道有一个本事,总能在皇上之前看到奏疏,然后由他决定是否呈送。这一回,汪立信的奏疏遭到了被扔到地上再踏上一脚的命运,同时还有一口浓痰覆盖在它身上。吐痰者是贾似道。贾似道边吐还边咬牙切齿地骂:瞎贼汪竟敢狂言如此(汪立信有一只眼睛是失明的,所以贾似道才这样骂)!
 
当然献策的不止以上两位。四川制置司甚至还搞到了刘整给忽必烈的奏稿,上面明确提出了元兵攻取江南的策略,制置司的官员将奏稿毕恭毕敬地上奏朝廷,希望朝廷尽快有所动作。但所有这一切到了贾似道这里都变得毫无用处。因为贾似道在开始忙一件大事,一件在他看来比眼前的战争要重要得多的大事。
 
公元1274年七月,南宋帝国年仅三十三岁的度宗皇帝在一声叹息后因病离开人间。接下来,谁将入继大统,就成了贾似道最关心的事。
 
贾似道要忙的大事就是,选一个最听话、对他最有利的人来当皇帝。
 
皇帝候选人有四个:度宗的三个儿子,还有建国公赵罡。
 
度宗三个儿子年纪都还小,不懂事。只有赵罡年富力强,可当大任。
 
但是贾似道作出了他的选择:弃建国公赵罡不用,立年仅四岁的皇太子为帝。名号为“恭帝”。
 
这是非常不符合国家非常时期立君潜规则的,贾似道这么做有僭越之嫌!




第143节:江山唱晚,曲终人散(3)

但是贾似道就这么做了。
 
因为他不是别人。
 
他是贾似道。
 
天子都要看他脸色的贾似道。
 
贾似道心里很明白:南宋的江山是守不了多久了,这个屈辱的王朝正迎来它的夕阳红。他要紧紧抓住最后的夕阳红,让自己也灿烂一把。莫道夕阳红,为霞尚满天。贾似道愿与天地同辉。
 
虽然这绝对是最后的同辉了。
 
但是忽必烈不可能给贾似道享受夕阳红的时间了。他对南宋的江山是志在必得。
 
九月,十万元军在襄阳完成了集结,开始兵分两路,直扑临安。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因为宋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
 
在襄阳失守之后,一个王朝的底线就被突破了。
 
宋军守将率领所属部队成建制地投降,这当中竟然包括被岳父贾似道派到安庆去驻守的范文虎——他是在两军还未交战就主动投降了。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范文虎一个人的耻辱(范文虎是不是真的有耻辱感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还是一个王朝的耻辱。
 
而且接下来,这个王朝还有机会亲眼目睹一场更大的耻辱。
 
刘整死了。
 
刘整是被气死的。
 
因为他看到吕文焕争先恐后,奋勇杀敌,觉得自己为大元朝立头功已然无望,一时急火攻心吐血而亡。
 
这真是一个行将灭亡王朝的大耻辱。因为不管是刘整还是吕文焕,他们都曾经是南宋这个王朝的将领,现如今,降将们以争先恐后灭宋为荣,以甘居人后、不立头功为耻,这样的王朝不亡,那真是没天理了。
 
贾似道亲自出马了。
 
他也只能亲自出马,因为守将们都降得差不多了。他的身后,只有那个四岁的娃娃皇帝以及年迈的太皇太后。
 
贾似道是领着十三万人马来到芜湖的。这十三万人马差不多是这个王朝的全部家当了,贾似道不舍得全部拉出去打。他一到芜湖,就想方设法遣使议和,但是元军最高军事统帅伯颜拒绝了他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乞和请求。他希望贾似道有骨气一点,像个男人一样痛痛快快地干一仗。




第144节:江山唱晚,曲终人散(4)

贾似道哭了,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死亡气息的来临。在最后的时刻,他上疏太皇太后要求迁都,以求在形式上保持一个王朝的存在感,以求在形式上让他再做这个王朝的宰相。但是太皇太后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这个远比贾似道有主见的女人在形式上解除了这个男人与这个王朝之间的一切联系。
 
贾似道时代结束了。
 
元兵像潮水一样对这个王朝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临安城的百官们像潮水一样出城逃难。
 
太皇太后目睹此情此景,悲壮地下了诏书:“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
 
诏书情真意切,一字血一字泪,但百官们依旧像潮水一样出城逃难,因为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这个王朝快完蛋了,诏书已经不顶事了。他们同时还明白另一个道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太皇太后的诏书最终形同废纸。的确,在这样的时刻,道德恐吓已经无济于事。这个年迈的女人注定会和她年幼的孙子一样,成为这个偏安王朝最后的殉葬品。没有人会拉他们一把,更没有人与他们一起殉葬。这既是一个王朝的悲哀,又是历史背后难与人言的潜规则。
 
公元1276年,也是所谓的南宋德{礻右}二年,我们这个帝国的道德最终未能佑护这个国家继续生存下去。正月十八,太皇太后向伯颜呈交降表和国玺,表示无条件投降。伯颜接受了降表和国玺,并希望宋廷宰相来营商谈具体事宜。但是此时宋廷差不多人去楼空了。宰相陈宜中逃到温州去了,另一位名义上的宰相(少傅)张世杰也跑了。最后只有文天祥站出来代表宋廷来到了元营,开始了一个王朝最后也是最屈辱的投降仪式……
 
江山唱晚。南宋曲终人散。




第145节:每个天子的脾气和手腕都不一样(1)

元朝:
 
那些钩心斗角 那些风生水起
 
每个天子的脾气和手腕都不一样
 
公元1294年农历四月,元史上最强悍的皇帝之一忽必烈心有不甘地死去,不过大元朝的皇位继承却出了问题。
 
因为没有太子。
 
太子真金在九年前就悄悄地死掉了。虽然他被忽必烈命名为真金,但这真金还是怕火炼——强悍如忽必烈者,面对天意那也是无可奈何。
 
好在真金生前留下了三个儿子。经过反复考虑,忽必烈在他逝世前一年决定,把太子之印交给真金的小儿子铁穆耳。
 
但是关于谁做皇位继承人这件事,忽必烈还是什么都没说。他看起来对这三个孙子都不太满意,如果一定要锉子里面拔大个儿的话,他似乎倾向于铁穆耳。
 
在忽必烈死后一年,铁穆耳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大元朝的皇帝。这个叫做元成宗的男人后来的表现的确像忽必烈生前所预测的那样,是个锉子里面的大个儿。他孝敬母亲和其他长辈,对没能当上皇帝的哥哥也是优待有加。当然私下里他也爱喝点酒,喜欢摆摆大场面,以彰显大元盛世的宏大主题。不过在实际政绩方面,他还是个守成的皇帝,不像列祖列宗们那样喜欢打仗,喜欢以军刀说话。除了在西南方面有点战事以外,整个国家他搞得还是比较安定团结的。
 
在他统治的第一年,大元GDP是一万九千两金、六万两银、三百六十万锭钞。这个数字不大不小,最主要的是没有水分,很能体现一个守成皇帝的风格。但是让他烦恼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帝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至元钞的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中统钞的五分之一。老百姓们开始骂娘,但说到造反,他们还是没有这个胆的。所以铁穆耳在大都的宫殿里对骂娘声充耳不闻,继续喝他的酒。
 
对于一个守成的皇帝来说,只要老百姓没起来造反,那就是胜利。
 
但是,铁穆耳的酒喝到公元1307年的正月再也喝不下去了。
 
因为身体不行了。
 
他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木真的身体,经不起酒精考验。
 
所以公元1307年的正月成了铁穆耳生命的临界点。这个守成皇帝在一声叹息之后放下了他的酒杯,与这个已经出现通货膨胀的国度永别。




第146节:每个天子的脾气和手腕都不一样(2)

但他的身后事却是相当的麻烦。
 
因为和忽必烈辞世前一样,铁穆耳伤感地发现,大元后继乏人。
 
太子德寿在一年前就病死了。更要命的问题还在于,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铁穆耳无法解开这个历史的死结。
 
在铁穆耳死后,为了皇位继承人问题,大元这个王朝开始了一次钩心斗角和刀兵相见。
 
争斗的双方分属两大势力:一派以皇后和中书左丞相阿忽台为代表,他们选定的继承人是安西王阿难答;另一派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为代表,他们选定的继承人是怀宁王海山。
 
这两大势力其实并不均衡。因为皇后站在了中书左丞相阿忽台这一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西王阿难答将胜出。
 
但是哈剌哈孙却认为,皇后站在哪一边不重要,重要的是军队站在哪一边。皇后说到底只是个女人,特别是在皇帝去世之后,新帝未立之时,皇后不可能有什么发言权。
 
在哈剌哈孙的运作下,军队进京了。这支悍然进京的军队是由一个名字非常绕口的人统率的,他叫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个沉默的男人依靠武力不由分说地将皇后、中书左丞相阿忽台以及安西王阿难答等人给抓了起来。
 
接下来的事大元人都知道了,原来爱育黎拔力八达是海山的亲弟弟。打虎亲兄弟,这一回这俩兄弟结结实实地把许多大老虎给打了。随后,统率着三万精兵的海山在上都召开宣判大会,判处阿难答等人死刑,附带地选举自己为可汗。
 
大元朝武宗皇帝海山就这样在刀光剑影中产生了。“武宗”两个字可谓名副其实。但是哈剌哈孙却觉得这个男人不可捉摸。因为政变成功不到两个月,武宗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