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渤海国高王传奇-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唐中宗皇帝李显是个温和的皇帝。他主张招抚震国,两次派御史张行笈出使敖东城,改善双方关系。可是李显没有看到八年之约的实现。他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都想做女皇帝,把他视为脚石。他在位仅有五年,便被自已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下药毒死。
梦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帝的韦皇后,让十六岁的庶出小皇子李重茂继位,自已做起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操控朝政。一心想要做女皇帝的安乐公主不能经容忍少帝李重茂继位,正要组织韦氏新贵和武氏余党发动宫廷政变,重演女皇帝登基的旧戏,却被临淄王李隆基先发制人,率领禁卫军将韦武两党一举铲除。李隆基推举父亲李旦复位做了睿宗皇帝。睿宗皇帝是个淡泊功利的人,无心高坐龙椅,勉强应付了两年,就让位给三儿子李隆基。
由于大唐皇帝走马灯式的频繁更叠,无暇顾及长安以外的事情,更无暇顾及藩国外邦的事情。大唐无暇外顾,震国无意扰唐,这就使大唐和震国之间相安无事,八年之约自然顺利执行。
玄宗皇帝李隆基即位之后,雄心勃勃,要做大唐中兴之主,内政外交都呈现一派生机。他十分重视安抚夷族,重用大批夷族将领,宣布三十年之内只求和睦,不求边功,不主动对外用兵。当时没有归附大唐的边外强国只有震国。李隆基坚持对震国施行恩服。
玄宗皇帝登位之初,就颁布下诏命:大祚荣尚未称臣,却送王子来入侍,可见其归附之心真诚可信。小国如此有信,大国理当百倍。现在大祚荣所约八年之期已满,朕将招抚震国。敕命大门艺为左威卫将军,先回敖东城传达朕意,免去扣留人质之嫌,好让大祚荣心悦诚服。
大门艺在长安入侍八年,十分想念家国亲人。这时领了玄宗皇帝圣旨,高高兴兴回归震国。
大门艺回到敖东城,向父王大祚荣传达了玄宗皇帝的旨意。高王自然非常兴奋。
高王道:大唐皇帝在招抚之前,为了解除孤王的顾虑,先行让你归国,表明大唐无意扣留人质相逼。大唐皇帝以诚信恩服天下,孤王定要加倍报答。
大门艺道:皇帝赐给父王锦百匹、茶百担、经书百卷、诗集百部、唐乐百件。儿臣将会全部交给内务寺收藏。
高王道:这些赏赐中,最让我高兴的是那些经书和诗集。你回头把那些诗集先送到我的宫中来,我要好好读一读大唐的新诗。我读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那可真是荡气回肠,让人忍不住仰天长啸,怆然涕下。
大门艺道:儿臣也很喜欢这首诗。喜欢他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豪迈大气;更喜欢他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忧国之情。
高王道:大唐文人都说,诗言志。读这首诗就象见到了陈子昂这个人。这个人很了不起。因为阻止武则天乱兴兵祸,被武氏党羽给迫害死了。真是可惜。
大门艺道:玄宗皇帝登基之后,已经为陈子昂平反昭雪。
高王道:大唐皇帝真是有情有义。你见过皇帝吗?
大门艺道:逢年过节儿臣都要到皇宫中担任侍卫,多次见过少帝李重茂、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
高王道:在你看来,这三位皇帝中,哪个最好?
大门艺道:少帝是韦皇后手中的傀儡,没什么表现。睿宗皇帝不关心政事,大臣们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也没有什么表现。只有这位新即位的玄宗皇帝李隆基,雄心勃勃,有大展鸿图的迹象。
高王道:你说说这位李隆基皇帝是什么样的人?
大门艺道:他是三个皇帝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大英雄。他起事清除韦武两党时,部下要求他先征求他的父亲相王李旦的意见。他说,事先禀报,如果不同意,我们无法起事。若是同意,万一起事失败,岂不让他受牵连。我们只能先斩后奏,成功了再报,失败了就由我一人承担。由此可见他的雄才大略不同凡响。
高王道:父王最敬重这样豪气冲天的英雄。你能见到他,真是幸运。我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大门艺道:父王怎么会没有机会呢?接诏受封之后,父王就是大唐皇帝的臣子,可以像其他藩国郡王一样要求进京朝觐,畅睹龙颜。
高王道:但愿能有这样的机会。长安城和皇宫都是什么样,很雄伟很壮观吗?
大门艺道:长安城简直就是天上都市,不是几句话能清清楚的。皇宫更是天上宫阙,那种富丽堂皇,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父王要想知道详细,待儿臣画出图样来,给父王欣赏。
高王道:这样最好。你要把这些年在长安所见所闻,全都写出来画出来。不仅给我看,还要让百官都来看一看。震国要以大唐为师,就要有所遵循。你是第一个到过大唐的震国王子,就来做大家的向导。
大门艺道:儿臣一定牢记父王教诲。
高王又问道:在长安入侍的各国王子很多吧?
大门艺道:总共有二百多人。除了王子,还有许多求学的人员,其中最多的是新罗国和日本国,他们有许多人在长安参加考试,成绩优秀的还做了大唐的官员,回国去的也都成了王廷骨干。
高王道:震国不能落在新罗国和日本国的后面,而是要超过他们,以后也要多派些人去求学,也要鼓励学生在大唐考取功名,可以留在大唐做官,也可以回来做官。这既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又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你暂时不要管别的事了,就专门协助大内相选拔入唐学生。
大门艺愉快地应道:儿臣一定会把这件大事办好。
高王要选派在批学生入唐的消息传开,全国青年热烈响应,尤其是那些大部落五室的后裔,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大内相任雅湘就抓住这个时机,推行考试录取精英的制度,为后来的精英治国打下了基础。
大唐开元元年,公元七百一十三年,九月,玄宗皇帝李隆基派鸿胪寺少卿崔忻宣抚敖东城。
崔忻一行五十人马,四十辆大车,携带玄宗皇帝诏书和丰厚赐品,浩浩荡荡地离了长安城,出了幽州府,经过辽阳府,前往敖东城。
震国高王大祚荣得知大唐钦差崔忻即将到来,对百官道:大唐皇帝派人前来招抚,是孤王盼望已久的大事。这次孤王要亲自到长岭府去迎接。通知沿途官府及时上报大唐钦差的行程,不可误了王廷仪仗队的出发时间。
当大唐钦差崔忻的队伍来到长岭地界时,高王已经率领百官和庞大的仪仗队,提前来到长岭府隆重迎接。
这天秋高气爽,高王早早率百官在长岭城外翘首以待。当大唐钦差的车队出现在远方的松森桦林掩映的山路上,震国仪仗队鼓乐高奏,号角齐鸣。高王情不自禁催马向前,向崔忻迎去。
崔忻早已得知高王到长岭府来迎接,这天格外加快行程。远远望见长岭城下一片旗幡招展,锣鼓喧天,知道是高王来迎,也情不自禁打马向前。
高王和崔忻在马上相见,互致问候和敬意。
高王道:崔钦差一路辛苦了。你可是本王整整盼了八年的亲善天使啊!
崔忻道:多谢高王远道来迎。本官能来担当这次使命,是一生最大的荣幸。
高王道:请钦差大人在长岭府稍作休息,明日就去敖东城。
崔忻道:本官使命在身,不敢懈怠,明日早早启程。
次日,高王和崔忻并马而行,一路谈笑风生。傍晚到了敖东城。全城官民倾城而出,夹道欢呼。
崔忻兴奋道:震国都城建筑雄伟,官民百姓热情淳朴,足见高王治国有方。
高王道:本王以民为本,励精图治,不敢懈怠。如有可以称道之处,都是效仿中原、力行唐风的结果。
崔忻道:今日总算到了敖东城。本官重任在身,一路寝食难安。可否连夜举行宣诏仪式?
高王道:震国归附大唐,是可以传诵千秋万代的大事,必须做得庄严隆重,不能草率。崔大人已经到了敖东城,可以安心睡个好觉。待萨满大巫师择定大吉之日,再隆重举行宣诏仪式。
崔忻道:既然高王这样说,本官就不敢急燥了。
到了宣诏吉日,全城张灯结彩,百姓载歌载舞。
高王在大政殿上设下香案,召来百名萨满巫师作法请神。大政殿上,神乐欢奏,神歌高扬。
崔忻持诏上殿,站到香案前高呼:震国高王大祚荣,副王大武艺接诏!
大祚荣和大武艺父子两人恭恭敬敬跪在香案前,应道:臣恭听皇诏!
崔忻宣道:大唐皇帝诏,自盘古开天,炎黄创世,九州兴隆,四海繁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海东之地,华夏支脉,肃慎古国,源远流长,至于震国,堪称模范。大唐皇帝,奉天承运,慈衷善意,恩服天下,四海来朝,人心所向。敕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领忽汗州都督,世袭渤海郡王。切盼大祚荣不负朕望,统御海东,拱卫中原,造福一方。敕封大武艺为桂娄郡王,襄助渤海郡王经营海东。此诏。
大祚荣一向自称长白山国之王,大唐君臣对此十分清楚。可是大唐皇帝没有封他为长白山郡王,而是封他为渤海郡王,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大祚荣自称长白山国之王,是出于边远地区民族历代相传的一习惯,喜欢以山为标志,其中也不乏占山为王的积因。而中原人却习惯以海为疆界。所谓皇恩播于四海之内,就是要把中原大国的疆界延伸到四方海边。渤海是大唐东北部最靠近大唐本土的大海。封他为渤海郡王,就是要宣示一种隐喻,即渤海郡就象渤海水一样,和大唐本土紧密相接,不可分离,其中也含有把他拉近到皇帝身边的寓意。而桂娄郡则是大秦朝以前中原大国对长白山区曾经有过的封号。让桂娄郡王做渤海郡王的助手,也是为了表明这块地方原本就是华夏的一部分。
第四十六章 渤海王归附大唐 都里镇凿井立碑
    大唐玄宗皇帝在八年之约期满之年,派出钦差大臣崔忻,到敖东城颁布诏书,敕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同时敕封副王大武艺为桂娄郡王,协助治郡。从此震国归附大唐。高王大祚荣终于实现了他的宏图大略,把长白山南北五千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带入历史新阶段。
大祚荣和大武艺父子二人欣然领命,跪接诏书,高呼大唐皇帝万岁。
崔忻上前扶起,说道:两位郡王快快请起。恭贺高王荣任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和渤海郡王。恭贺副王殿下荣任桂娄郡王。
高王道:感谢崔大人不辞劳苦,万里迢迢前来宣抚。从此震国就是大唐藩属郡国。崔大人是天朝上差,请受大祚荣一拜。
崔忻道:不可不可。高王是大唐藩郡诸侯,该受崔某一拜才对。
高王笑道:你我都是大唐皇帝臣子,如同手足,就不必多礼了。
高王穿戴起皇帝赏赐的王袍王冠和玉带,在殿上反复踱步,开怀大笑道:如此穿着,象是龙王出宫、天神临世,凭空增添了许多威风!
崔忻道:高王仪表不凡,自有王者之相。再配上这身衣着,更加威武动人。
盼望归附的高王如愿以尝。钦差大臣崔忻大功告成。两人都欢欣不已,执手入座,促膝畅谈。
高王道:本王受封为渤海郡王,就是大唐的臣子,要遵行皇帝诏命。震国国号不宜再用,从今日起,谨遵诏命,改称渤海郡。
崔忻道:高王这样做非常得体。渤海郡既归大唐,本官要巡视各府州县,考察郡情民情,好向皇上禀报。请郡王安排下去。
高王道:欢迎钦差大人到各地巡察指导。本王也要借此机会巡视各地,愿陪崔大人同行。
崔忻道:能有高王亲自陪同,这次巡视就非同寻常了,这是钦差难得一遇的荣幸,本官一定百倍珍惜。
崔忻在大祚荣陪同下,历经八九个月,考察了各府州县,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比如,在涑末府欢庆新年。涑末府座落在涑末江边,因为长白山天池水奔腾而来,带着一股热气,就在江边的树梢和屋檐上结成一层象厚霜一般的冰茸,阳光一照,晶莹碧透。崔忻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腊月的冰花,他当即吟诗一首,记下了这一幕奇异的景色:
休言北国多萧煞,江城腊月开冰花。
高枝低梢缠锡泊,墙头檐角生玉芽。
晶莹招来龙宫女,碧珑引回广寒娃。
欢欣不仅东乡语,长安游客忘思家。
比如,在宝马城指导梯田扩耕。渤海人种田的历史不长,农业知识很浅薄,再加上萨满教的制约,有很多不利于农作的积习,其中一项就是不能破坏土地原貌,严禁将坡地改为梯田。宝马城的水稻是渤海一宝,可是这里山区平坦地段极少,水稻产量有限,仅供王室享用。崔忻以大唐农民普遍实行梯田耕作并连年获得丰收的事实为依据,说服宝马城的农民试行梯田耕作,耕地面积和稻米产量都百倍增加,大大地促进了渤海郡农业的发展。
比如,在湄沱湖观看冰上捕鱼。湄沱湖盛产一种大鲫鱼,科季捕上来的更是味道极其鲜美,是渤海一宝。可是鲫鱼出水之后运到城里就变成冻鱼,味道就差了许多。高王特别为崔忻在湖边设下鱼宴,用湖冰化水煮刚出水的鲜鱼。崔忻品尝之后赞不绝口,说这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的神仙食品。
还有,在敖东城度过洋溢着渤海风情的上元佳节,在龙源府迎来北海岸边的奇异春光,在长岭府见到了刚刚从长白山上挖回来的白胖人参,在显德府知道了不同季节的熊胆会有差别极大的药效,在鸭绿府明白了在不同树种的森林中栖生的貂鼠会有不同的毛色,在铁利府听到过老虎吃了猎狗会醉卧不醒和吃了生猪会瘫痪难行的有趣传说。这些都是中原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奇事物,让崔忻如痴如醉。
转眼到了开元二年五月初,钦差崔忻要返回长安了,不得不向高王告别。
高王举行盛大宴会为崔钦差送行。
崔忻道:本官宣劳渤海,考察州县,眼界大开,受益匪浅。长白山区经过高王十几年苦心经营,生机勃勃,兵强马壮,百姓康乐,民气昂扬,真不愧是大唐藩郡的楷模。
高王道:海东能有今日,还要感谢大唐皇帝的恩泽。本王有幸在营州接受中原文化,更有幸得到一批出类拔萃的汉人来相助,大力推行汉化,努力倡扬唐风,才使长白山区荒蛮之地日新月异。
崔忻道: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文明突飞猛进,汉唐威名震惊世界。高王崇拜中原,励行唐制,必能使渤海郡直追 九州,成为文明富庶之邦。
高王道:日月经天,人所共仰。中华文明是人类的财富,炎黄子孙更要加倍珍惜。本王的志愿就是要使海东成为像中原一样繁荣昌盛的乐园。这次不仅要派三弟大野勃随崔大人入侍长安,随后还要派遗王子王孙和二百名有为青年到长安求学。不出十年,渤海郡也会有众多进士列于朝堂之上。到那时,渤海郡一定会比现在更兴旺。
崔忻道:高王的雄心壮志真让人钦佩。本官回到长安,一定要向皇帝详细禀报,让皇帝也分享到渤海郡的成就。
高王道:请崔大人代本王向皇帝致意。渤海郡将永远不负大唐皇帝厚望,世世代代做大唐的忠诚藩蓠,为大唐皇帝拱卫东北边疆,为中华民族繁荣海东。
崔忻道:本官也愿在皇帝面前多献良策,为渤海郡的繁荣昌盛再尽微薄之力。
高王道:长白山区虽然开化较晚,可是天然神仙福地自有一番妙处。崔大人来时是取旱路,已经看到了陆上风光。回程可以取水路,再看一看鸭绿江两岸的景色。
崔忻道:本官能到海东来,实属不易,正想饱览鸭绿江风景。高王有这样的安排,本官乐于从命。
崔忻园满完成招抚使命,取道鸭绿江水路,准备到都里镇休整一天,再改乘大船渡海到山东荣城,再经旱路返回长安。高王派中正台御史陶永久送崔钦差至都里镇。
二十艘大船从鸭绿府神州码头启锚,绕着九滩十八湾顺流而下。崔忻和陶永久站在船头,欣赏着两岸奇异的风光。
崔忻被山色陶醉了,兴奋地说道:我曾游历过中原的五岳名山,见识并不是很浅。可是面对长白山的奇异风光,还是大受震撼。北国江山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陶永久道:我也深有同感。人们都说自已的家乡好,我却很想说,长白山比我家乡的太行山更迷人。
崔忻心旷神怡,不禁诗情涌动,随口吟道:
 远岫嵯峨出,篮舆未易登。
 扶筇惊马道,借梢问仙灯。
 白兔翁难遇,青桃啖可曾。
 烟岚分岱色,极目入层层。
陶永久赞道:崔大人不仅远见卓识,诗文更有惊人之妙。你这首诗把鸭绿江两岸的美妙描绘得淋漓尽至,可以传诵千古。
崔忻谦逊道:陶大人过奖了。大唐诗人如云,上乘佳作附拾皆是,本官自愧不如,所以很少作诗。今天被眼前景色诱惑,忍不住乘兴随意吟了几句,算不得好诗。
陶永久道:崔大人这首诗,不仅作得好,而且意义非同寻常。这是大唐宣诏大使的诗,会让人联想起渤海郡归附大唐的历史事件,这是别的诗人任何佳作都不能及的。本官要把这首诗刻在天池边的峭壁上,让它成为长白山的一道光彩,永留于世。
崔岳林道:陶大人这样说,本官更觉惭愧。如果非要刻在天池峭壁上,千万不要露出崔某姓名,以免遭人耻笑。
陶永久道:崔大人可真是谦谦君子。本官只刻上大唐宣诏使留诗就是了。
崔忻道:好事不须留名,让人记住好事就可以了。坏事虽不留名,也难逃万世唾骂。所以,做人还是不要求名为好。
陶永久道:崔大人的见识超凡脱俗,陶某十分敬佩。
大船在鸭绿江航行一天一夜,出了江口,驶向黄海。沿着西海岸向西南行驶一天,到达半岛尖端的都里镇码头。都里镇驿站官员把钦差和渤海郡一行人员迎入驿馆安歇。
这一夜崔忻在都里镇驿馆睡得很香。清晨起来和陶永久到馆外散步,发现许多人汗流胛背从山下挑水下来。
崔忻向馆丞问道:人们为何不辞劳苦上山取水?
馆丞回道:崔大人有所不知,这都里镇没有淡水,人们只好到山上取泉水食用。山泉水挑到山下,价钱比油还贵。许多人就以卖山泉水为业。驿馆每年的费用都消耗在水上。
陶永久道:为什么不打井取水呢?
馆丞道:过去有人打过井,可是井深十余丈,仍不见有淡水涌出。那边有两口废井,就是前任馆丞带人打的,耗资不少,连一滴水都没有出过。
崔忻对缺水现象十分关注,就要详细查看一下枯井。陶永久在家乡太行山区早就知道打井取水的常识,也想为这一方民众出一点力。两人就一起来到废井边仔细观察。
陶永久看了许久,心中已经有数,对役丞道:打井要找准水脉才行。这里不是水脉,打井再深,也不会有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