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首,往往株连九族,唐朝的法律,兄弟在其它地方不知情的,可以不算。安思顺虽然早先奏报了玄宗这件事,但玄宗终究难免会心存芥蒂。哥舒翰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让人假装送信,然后又在潼关抓住这个人,交给朝廷,还列举了安思顺的七条罪状,请求玄宗杀了他。就这样,玄宗将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太仆卿安元贞都处死了,流放他们的家人到岭南。推测玄宗的心理,只怕未必不清楚安思顺的冤屈,但一来是难免还有怀疑,二来也是为了“讨好”哥舒翰,三则未必没有泄愤的意思在其中。史载,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杨国忠与安禄山有仇,但他却要救安思顺,可见杨国忠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为人那么坏。只是他为什么要救安思顺呢?是因为见安思顺冤枉,还是安思顺托杨国忠为自己求情?史上没有关于安思顺一家给杨国忠送礼一说,所以杨国忠可能是自发的为安思顺辩白冤屈。在《全唐文》中有一篇邵说的《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当是后来郭子仪为安思顺鸣冤时所作。文中没有什么独家报导,除了两唐书和通鉴记的事情(还没这几本史书全呢)之外,就是一堆滥而无用的颂词了。但里面没有提到杨国忠,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满朝官员都觉得安思顺很冤,不单单是杨国忠;二是后来杨国忠被定为奸臣,不提他可能是为了避讳吧。但玄宗别人的话都没听,一个心思的按照哥舒翰所凑,将安思顺处死了,杨国忠不管有没有求情,都必然对哥舒翰产生一种忌恨心理。杨国忠很担心有人会取代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因为感情上的疏远,早晚会带来现实上的距离,比如玄宗曾很信任的李林甫就是他的榜样。而且要命的是,哥舒翰是有边功的,而且如若胜利,哥舒翰的功劳又将十分卓着,如果再有皇帝这般的信任,那时将无人撼动他。战国时秦国的范雎,就是因为担心白起的功劳而要求秦昭王撤军。应侯范雎还是有功于秦的,而杨国忠几乎没什么政绩作为资本,自然更加忌讳这些。但哥舒翰应该不会想到这会得罪杨国忠,因为对他而言,他只是除去一个仇敌而已。
如果说这件事是哥舒翰无心之失,但确实与杨国忠之间出现裂痕,所以为后面的事打下了一个不好的基础。安禄山起兵所打的旗号是讨伐杨国忠,所以人们都以为安禄山叛乱的原因是杨国忠骄横放纵,所以杨国忠一下子成了“公敌”。有鉴于此,部将王思礼悄悄的劝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这一次,哥舒翰没有答应,也许是自度力量扳不动杨国忠,也许也没以为会有和杨国忠成为敌人的可能。于是王思礼又请求率骑兵三十把杨国忠从长安劫持出来,到潼关再把他杀掉,哥舒翰仍然反对,说:“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唐书上则说哥舒翰心许之,未发。其实这两种记载倒也算不上矛盾,因为可以是心里答应,而嘴上反对。但哥舒翰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呢?先暂时放一放。
就在哥舒翰未发之际,有人将此透露给了杨国忠。要说哥舒翰实在太大意了,这样的话怎能容其泄露出去?当事人哥舒翰应该不会傻到和别人去说这件事,王思礼只要不是别有用心,一般也不会说出去。那么是谁泄露了呢?一方面可能是某个人不小心听到的;另一方面,退一步想,若哥舒翰真的“心许之”,虽没有大动,但怎么也有所动作,毕竟纸里包不住火。这样的话,哥舒翰之失就在于速度不够快,如果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事办成,后面也就没事了。哥舒翰虽是一员战将,但从他与杨国忠联手击败李林甫,准确的预料到了李皇叔的失势和杨国忠的得势,可以说是有一定政治敏感的,并非完全不懂政治,像这样的失误,实在不该出现在他身上。而从动机上看,哥舒翰与杨国忠并未有仇,而且杨国忠当政几年,对哥舒翰一直还是拉拢的,从私人角度,实找不出哥舒翰要杀杨国忠的理由;当然我们也不必给哥舒翰扣个大帽子,说什么替朝廷——啊不,得说是替国家、替人民,铲除一个蠹虫,按哥舒翰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和安禄山也没什么区别了;如果说是想杀掉杨国忠后自己取而代之,那也基本不可能,因为后宫中还有个杨贵妃,哥舒翰杀了她哥哥,贵妃同志又怎会答应?哥舒翰再傻也不至于去得罪这位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的娘娘大人。左右不通,那么就得动武了:看你这婆娘还能兴什么风浪?但哥舒翰既然可以动兵干掉杨国忠,甚至为免除不利于自己的枕边风而杀掉杨贵妃,又为何不能直接杀唐玄宗呢?杀杨氏兄妹,自己至多是个权臣,而杀了皇帝,则自己也可以当皇帝,做了同样大小的物理概念上的功,哥舒翰何不取更有利于自己的那个选择呢?从实力上说,哥舒翰现在手中握有唐王朝当前能够拿得出的几乎全部家当,只要反戈一击,那么他对唐王朝的威胁将十倍于此时的安禄山,因为安禄山尚在潼关之外,还得千里奔袭挺进关中,而哥舒翰却是直接掌握着潼关。但是没有,真的什么都没发生。“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这句话透露出自己不愿造反的心态,当然,也可以说是对唐朝的忠心。而且要注意,王思礼这时说的只是把杨国忠抓来杀掉,根本没涉及到玄宗和贵妃,但哥舒翰当即就说这样就相当于反叛唐朝,可见他是把杀皇帝宠臣和反叛皇帝等同看待的(杨国忠是皇帝的妻兄,是国舅,没经过皇帝同意而擅自杀害,确实有点说不清)。那个“心许之”,想来是史家揣测的可能比较大了,并不一定真是哥舒翰的想法。因此,我倾向于哥舒翰在这件事上并未同意。而且他没同意,也就问心无愧,在这件事上大意也就情有可原了,如果心里有鬼,对于这些就会格外谨慎,绝不容忍泄露出半点天机。
那么对于杨国忠来讲,他并不能清楚的知道哥舒翰是怎么想的,就算哥舒翰亲自对他说“杨老弟,你放心,我绝不会杀你”,杨国忠又岂能相信?由于哥舒翰手握重兵,一旦挥师西来就连玄宗都拿他没辙,何况杨、哥二人之间裂痕已经产生,杨国忠对哥舒翰自然是十二分的小心。杨国忠很是害怕,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危险,便上奏玄宗说:“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玄宗同意,真的招了这么一支队伍,而后,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于灞上,由他的亲信杜乾运率领。这支军队的任务,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则是为了防备哥舒翰。觉得有些奇怪,宫中招的三千人,再加上监视哥舒翰的一万人,凑在一起也不过一万三,如果哥舒翰真的反了,或者真的要回军杀掉杨国忠,别看他们打不了安禄山,但对付朝廷还是绰绰有余,何况还有个安禄山在关外,弄不好哥舒翰提前做一回吴三桂的角色,唐朝这么丁点人哪里够用?哥舒翰得知这件事后,意识到杨国忠可能会暗算自己,身在朝外的他,当然更害怕杨国忠的谋害,于是上表请求把驻扎在灞上的这支军队也归自己指挥。朝廷应该是应答了,就是不想答应,也没办法。某一天哥舒翰把杜乾运召到潼关,借机杀了他,免了一个后患,却加重了更大的后患,因为这次杀将使杨国忠更加害怕,杨国忠听说此事后回家对着儿子说:“吾无死所矣!”。可哥舒翰也害怕,两人简直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历来最忌的就是将相不和,所以唐朝内部将相互相猜忌,互相害怕,结果也就肯定好不到哪去。
没过多久,唐终于为将相不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时有人报告玄宗,说崔乾佑在陕郡的兵力不到四千,都是老弱残兵,而且还没有准备。唐书上说这是“觇者”报告的情报,也就是侦察员了,无疑这个情报是错误的,要么是侦察员水平太低,没打听到真消息,却中了敌人“示弱”诱兵之计,要么就是出于交差心理,说个皇帝爱听的话就算了事,要么就是被敌军收买了,总之,假情报害死人啊。从情报战上,唐军再输一筹。一听说有这么好的机会,只有四千无备的老弱残兵,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好大“馅饼”啊,不容分说玄宗便派人去催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和洛阳。哥舒翰不是没有头脑的赵括,一接手时就贸然向前冲上去,他没有这么做,而是一直坚守潼关。接到玄宗的命令后,哥舒翰回奏说:“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赢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一眼就看出来馅饼下的陷阱——这是一条诱敌之计。哥舒翰又耐心为玄宗分析,说叛军远来,利在速战速决,己方则利在长期坚持,只要据险扼守住要害就够了。此外叛军残暴,不得人心,现在他们被困在潼关前,形势不利,必将有内乱,那时乘机攻击,则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哥舒翰说的完全符合当时形势,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当时数一数二的将军的敏锐眼光。确实,对于唐军来说,最主要便是取胜,只要最后能胜,出兵又何必急在一时?而且当时各地征兵大多都还没到(高、封二将之所以只能带着那些乌合之众,就是因为无兵可用),怎么看唐军都必须等待。除哥舒翰的上奏之外,郭子仪和李光弼也上书言道:“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郭李二人主动提出去袭击敌人后方,而建议唐军在潼关的主力应坚守要塞。如果用奇正来分析的话,潼关的军队为“正”,郭李的军队则为“奇”。“正”保住了,至少自己不败,再出奇则可致胜;如果“正”不存在,那“奇”也无用。郭李二人的建议正体现了这样的策略。但通鉴是做了节选的,没有把“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也写上,事实情况正是如此,哥舒翰老而病,唐军又是乌合之众,这些都为叛军所知,也正因此速战才更加有利于他们。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还认为,如果师出潼关,一旦“变生京师”,则“天下怠矣。”后来的事情,果然就被他们这两个乌鸦嘴给说中了。无论是哥舒翰的上奏,还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分析,从正反两面来论述,已经很全面了,如果玄宗真的采取这样的策略,那么安禄山真的就要失败了。
然而,将相不和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它具有破坏力的作用。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想要谋害他,就对玄宗说叛军没有准备,哥舒翰的逗留拖延,将会贻误战机。玄宗没有看到自己的劣势,却死要面子,他本来就想出击,在听了杨国忠的话后信以为然,接连派宦官去催促哥舒翰出兵——这里不妨提前说一句,那就是玄宗既然想死要面子,那后来就只好活受罪了。看到一个接着一个的使者,哥舒翰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抚膺恸哭起来。
从前面的介绍,我们看得出来,哥舒翰绝不是一个软弱的人,相反,他是比较洒脱、刚强的,然而这时,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却惨到要抚膺恸哭——不知为什么,一下子想起来接到一十二道金牌诏的岳飞,当时岳飞不得已奉命撤军的时候,也是仰天落泪。有人说岳飞不该“愚忠”奉诏回来,事实上宋高宗把岳家军的后援全部切断,在北方就只剩下这一支军队,无论如何都不能再逗留。不过这里不是讨论岳飞,就不细谈了。哥舒翰遇到的情况虽然相反,但都是迫不得已,也算是异曲同工了。唐军不能轻出潼关,这是从大的方向上来说,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而从哥舒翰个人的角度来分析,玄宗的催战令就如同是催命符了。出战的话,本来有两个可能,要么胜要么负,唐军的情况基本上可以排除胜的可能,或者从反面来说,如果真能取胜谁还愿意守呢?而负又有大败和小败,小败至少是劳而无功,但还可以回到潼关重整旗鼓,其情节严重性只比高仙芝轻一点,弄不好玄宗也会生气,若是杨国忠从中作梗,譬如和玄宗说哥舒翰没尽力打,或是说与叛军有勾结,反正理由多的是,杨国忠怎么也能想出几条来,那哥舒翰这条老命就玄了。小败尚且如此,若是大败,像封常清那样,就是不用杨国忠出面,玄宗都不会容忍。想到自己将来命运的惨淡,哥舒翰能不大恸?然而,玄宗这道催命符却并未逼反哥舒翰,再次印证了哥舒翰确实是忠于唐朝的。然而哥舒翰怎么也没想到,他后来没有死在唐玄宗、杨国忠的手上,尽管他战败了;最后他是死在敌人手上,尽管不是在沙场。
六月初七,唐军与崔乾佑所率领的叛军在灵宝西原相遇。崔乾佑占据了险要,有着地利上的优势,他们南靠大山,北据黄河,有狭道七十余里。崔乾佑把精兵埋伏在险要的地方,因此从外面看上去,叛军确实人少。哥舒翰与田良丘在黄河上乘舟观察军情,看到了叛军兵少的表象,便命令大军向前进发。王思礼等人率领五万精兵在前开道,其余十万大军在后跟随。哥舒翰则带三万人马在黄河北岸的高丘上观察指挥。崔乾佑使出诱敌深入的计谋,派出不到一万的兵士,三五成群,稀稀拉拉,队伍有疏有密,士兵有前有后,唐军看到后都大笑起来,以为叛军不会用兵。按说,这么明显的诱敌伎俩并不高明,就是示弱都示的太简单了一点,如果对照《三国演义》里博望坡前赵云、刘备两次败退才把夏侯惇引入埋伏圈,那这一次伏击就有点太无聊了,显示交战双方都并不很高明。当然,我们作为纸上谈兵者,而且又是在事后,当然好说了,但在实战中却没有这么容易分辨究竟是真是假,可是总也得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啊,都说曹操多疑,但他多疑的对,又有几人敢于“虚则虚之,实则实之”的来一把呢?如果当时曹操在的话,崔乾佑的伏兵计也许就成不了了。唐军没有提高应有的警惕,实在不该,由此而产生的轻敌态度无论如何都不利于作战。但对付这些诱饵唐军肯定是会胜利的,因此两军一交战,诱饵叛军们便偃旗息鼓,向后败逃,唐军乘“胜”追击。不一会,便中了了叛军的埋伏。叛军占据高地,用滚木石块向下攻击唐军,唐军伤亡惨重,而且道路狭窄,人数众多,士兵们拥挤着,刀枪伸展不开,人也没法后撤。这或许就有如鲠在喉般的难受了。哥舒翰又以马拉毡车为前队,去冲击叛军。看来以车代人的办法有一定效果,这种情况持续到了中午,不想天公不作美,东风来的实在不是时候。崔乾佑把数十辆草车塞在毡车的前面,然后放火焚烧,顿时烈火熊熊,烟雾蔽天,加上风势,大烟吹向唐军,弄得士兵们无法睁开眼睛,于是敌我不分,互相厮杀起来。唐军以为叛军也在烟火中,于是弓弩手放箭射击。找不到敌人的确切踪影,当然就是乱射。直到天黑,唐军的箭都射完了,才知道原来烟里没有叛军,实在是白忙了一个下午。这时崔乾佑早已派同罗的精锐骑兵从南山绕过,在唐军的后面发起进攻,顿时唐军腹背受敌,首尾大乱,军心动摇,所有人都不知所措。于是有的丢盔弃甲逃入山谷,有的互相拥挤着掉进黄河淹死,更多的人当然是在鼠窜,喊杀声振天动地,唐军死伤很严重,据说是“十不存一二”。这回扮演乘胜追击角色的换成了叛军。而唐军后面的将士看见前面的部分大败,也丧失斗志,纷纷溃逃。紧接着连锁反应,在黄河北岸未渡河的军队也向后撤,哥舒翰仅与部下数百骑兵得以逃脱。他们从首阳山的西面渡过黄河,进入潼关。在潼关城外,原先为了防卫,挖了三条深沟,都是宽二丈,深一丈,结果这三条沟没给敌人用上,却成了自己军队的坟墓。当过关的人马来到时,纷纷落入沟中,很快把沟填满了,紧接着后面的人也来到,踏在他们身上得以通过,有点类似于踩踏事件。不管怎么说,最后逃入关内的残兵总共才八千多人。这样的唐军当然更加无法抵挡叛军攻势,六月初九,崔乾佑率兵攻占了潼关。
至此,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潼关失陷。
㈢、“大汉咣当倒地”
兵败后,哥舒翰没有回朝,想象一下,如果他回去的话,只怕多半会被杀。
哥舒翰到了关西驿站,张贴告示,收罗散兵,想要重新夺回潼关,将功补过。哥舒翰这么做,当然是不甘心就这样被杀,另外,也有想要挽回面子的原因,以及对唐王朝的忠心。事实上哥舒翰已经算是尽了一个元帅的责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想收复潼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未败之时都抵挡不住,大败之后士气低落之极,还能指望有什么作为吗?如果再打,多数也是败。但这时蕃将火拔归仁发挥了作用,避免了哥舒翰的二次惨败,但却是以另一种结局收场。
火拔归仁率领一百多骑兵包围了驿站,他亲自进去对哥舒翰说:“叛军来了,请您赶快上马。”哥舒翰上马出驿站后,发现情况不对,自然知道这是火拔归仁谎报军情。火拔归仁则率部下向哥舒翰叩头说:“公以二十万众一战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乎?请公东行。”您没看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什么下场吗?您难道想步他们的后尘吗?还是投降安禄山算了。哥舒翰自然不同意,哥舒翰不同意,好像还说了一句:“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唐玄宗和安禄山这时都有理由杀他,一个是因他战败,另一个则是宿仇。哥舒翰自己选择的还是唐,并不想去投降安禄山,所以就想要下马。铁心投降叛军的火拔归仁一看他不答应,就让人用绳索把他的双脚捆绑在马肚子下,将领中若有不愿意投降的,也都捆起来一齐押走。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势 投降了他,一行人一起被送往洛阳。
哥舒翰与安禄山是仇敌,从前面的表现来看,还是很忠于唐朝的,而且他本人也不愿投降叛军,那么见到安禄山,应该狠狠的大骂一通了吧?非也非也,这么想可就错了。当安禄山问哥舒翰道:“你过去总是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呢?”要注意,对敌双方交兵,一方获胜后往往会这么问手下败将,当然文人有时也会这么问,比如苏秦问他的嫂子“何前倨而后恭也”,他的嫂子倒也直爽,说因为你现在富贵了。不过苏秦的问话显得有些小肚鸡肠,而李世民打败王世充、窦建德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