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机智诡辩术-超级舌战技巧入门-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辩。


121。一辱俱辱一荣俱荣
——荣辱相连术

荣辱相连诡辩术,指论辩中抓住论敌观点与自己观点的连带关系,或者
将自己的耻辱与光荣和对方连在一起,一辱俱辱,一荣俱荣,使对方的反驳
失去功效,更无法刁难或提出无理要求的诡辩技巧。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找出对方的观点与自已观点的连带关系,

从而,进一步地牵连在一起共担荣辱。如:
某次,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人想乘机污辱他,让他从小门进去,因为晏子身材矮小。
晏子拒绝从小门进入,他对守门吏说:
“出使狗国的从狗门进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门进去。”
守门吏只好让他从大门进来。
楚王仍不甘心,他问:“齐国没人了?叫你来当使者?”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张开袖子便成布帷,挥去汗

水好像下雨,肩并着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么说没人呢?”
楚王问:“可是为什么派你来呢?”
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对象,贤能的人派遣给贤明的君主,没

才干的人派遣给没才干的君主。我晏婴最没才干,所以就只能出使楚国。”

晏子以其机智和敏捷擅长处理对方的突然发难,先将对方问话中的攻击
或制造的困境接受下来,然后顺着对方的话题,巧妙地将困境回敬给对方,
使之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从而使对方陷入自讨苦吃,无力回击的境地。

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要注意语气要和缓,要绵里藏针,不必造成一种

剑拔弩张的气氛。这样既能表现自己的机智,又能显示自己的风度。
战国时魏国吞并了中山国,魏王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
有一天,他问手下大臣:“我是个怎样的君子?”
大家忙回答:
“是位仁君。”
唯有大臣任座提出不同看法:
“分封土地给儿子而不给兄弟,算什么仁君!”
魏文侯听了,很不满,任座却拂袖而去。
魏文侯又问翟璜。
翟璜委婉地说:“我听人们常说,‘君王仁义,下臣耿直,刚才任座说

话那么直率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听了,羞喜交加,连忙让人把任座请了回来。
翟璜巧用荣辱相连式诡辩,既给魏文侯极大脸面,又委婉地为任座说情,

且通过对魏文侯的奉承让他不得不宽恕任座。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生得较黑,偏偏又喜欢穿黑色衣服。
一天,他遇到两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公子哥儿,其中一个见到克雷洛夫就

对他同伴说:
“看,飘来了一朵乌云!”
克雷洛夫应声说道:“怪不得青蛙高兴得呱呱叫了!”
克雷洛夫巧妙地运用荣辱相连诡辩术,既使自己摆脱困境,同时又给对

方致命一击,自然贴切而又天衣无缝。


诡辩既需正面进攻,又要能侧面迂回,荣辱相连诡辩术就是一种较好的
迂回战术,对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及取得诡辩的胜利具有关键性作用。


122。设定条件巧答难题
——巧设条件术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条件联系,离开一定的条件,客观事物
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巧设条件诡辩术就是通过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然后对事物情况作出断

定、进行论辩的技巧。
古时候,一位国王问身边的大臣:“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
大臣回禀:“这种问题只要问一个小学生就能得到正确的答复。”
于是,一个小学生被召来了。
“王宫前面的水池里共有几杯水?”国王问他。“要看是怎样的杯子?”

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应声而容。“如果杯子和水池一般大,那就是一杯;如果
杯子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就是两杯;如果杯子只有水他的三分之一大,那
就是三杯,如果。。”

“你说得完全对!”国王说着,奖赏了小学生。

这个国王突然心血来潮,要人猜测偌大的一个池水中有几杯水,这实在
是一个荒唐透顶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这个小学生不是直接作答,而是巧
妙地设定:“杯子和水池一般大”等条件,对这一难题作出了圆满的、无懈
可击的答辩,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在论辩中,当对方向我们提出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时,简单地肯定或否
定都会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只要巧妙地设定某种条件,便可化
害为利。

特别是在论辩赛中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利的辩题,更有必要使用巧设条件
诡辩术。
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突然发问:
“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
的需要,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

这一提问气势逼人,如果作简单地肯定,显然与常理不合;如果简单地
否定,又会直接动摇自己的论证。于是反方复旦队的三辩运用巧设条件诡辩
术,答辩道:

“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
择这样做的,因为做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
由于通过巧妙地设定“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这一条件,不但有效
地回击了对方的挑衅,而且更有力地强化了我方的论点。

巧设条件诡辩术是一种强有力的诡辩招术。一个诡辩家要能灵活自如地
运用它,就必须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必然条件联系,并且根据这种条件联系,
巧妙地设定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聪明的才智和临敌应变的能力。

中央电视台《青年节目》特邀主持人大赛的决赛中有这么一道题:
“南京路上谁穿的鞋最大?”
六位选手都答不上来。观众席上一位解放军同志答道:
“谁的脚最大,谁穿的鞋就最大。”
此语一出,即得到主持人的肯定。
这位解放军同志独具匠心,能够把握住“脚”与“鞋”之间的大小条件


联系,巧设条件,作出完美答辩。


123。息息相关体戚与共
——共同意识术

共同意识诡辩术,是指诡辩者在论辩中造制一种认同的、亲近的心理,
以使对方接受他们本来反对或不感兴趣的观点的诡辩技巧。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
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举起拳头附和着,德国的希特勒、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都属于这类人物。

他们在演说中为什么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
究其奥秘,便在于他所使用的言辞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抓住了听众的共
同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往往频频地使用“我们”、“我们大
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内容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
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有“命运同一”的意识。

现代政治家也同样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

这就使听众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
尽管诡辩者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自
己切身利益相关的。

由于某个人的内心所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
受到别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
烈,就更不易与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只是
在为你自己个人利益而作的一场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听取你的意见了。

如果此时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就会使人认为你我是一体的,是利害与
共的,于是原来坚强的防御堡垒也终会倒塌,听众便会在不知不党中上了你
的圈套。对于自我意识强者,更可利用这种伪装使他就范。

日本政坛名人田中义一在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说”时,有位身穿花纹衣

服,看来像是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同他寒暄。
田中义一立即走近那男子,热情地说道:
“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
那位男子因此感到受宠若惊而几乎哭了。
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于主人这般亲密的举动很是不解,事后便忍不住地问

道:“那人是谁?”
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之外:“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田中义一善于运用共同意识诡辩术,建立一种“同胞意识”,使彼方放

松对自己的警戒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人皆有之,当你想说服对方时,可以运用共同意识
诡辩术,突出地强调与对方的共同利益,哪怕这种利益根本就不存在。


124。先打外围后攻核心
——由远及近术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诡辩者先把论辩的命题隐蔽起来,而谈一些似乎
与论题无关的话题,待一见时机成熟,话题一转,马上抛出自己真正的命题,
致使论敌束手就范。

孟子到了齐国边境的平陆,对当地的邑宰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士兵一

天三次失职,你开除他吗?”
答到:“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开除他了。”
孟子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很多了。灾荒那年,你的百姓,年老

体弱抛尸露骨干山沟中的,年轻力壮逃亡于四方的,已将近千人了。”
答道:“这个事情,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孟子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

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那么是把它们退还

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呢?”
答道:“这个就是我的罪过了。”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不要过早暴露目标,以防论敌有心理准备。
孟子与孔距心的对话,前面部分由于过早暴露目标,孔距心拒不认错。

孟子于是由远及近,运用譬喻,以牧羊人为例,通过阐述牧羊人的责任而使
孔距心自觉认错。
运用由远及近诡辩术时,一开始的话题要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
太深,更不能离论题太远,要注意与论题的联系。
来人陈相十分推崇研究农学派许行的观点,认为贤者应“与民并非而食,

饔飧而治”。
孟子听陈相谈了这番见解后,就问陈相:
“许子是否总要吃自己种的粮食?”
陈相说:“是的。”
“许子是不是要自己织出布才做衣服穿?”
“不,许子穿的是用麻编成的衣服。”
“许子戴帽吗?”
“戴的。”
“戴什么帽子?”
“是他自己织的吗?”
“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帽子?”
“这样会耽误了耕种。”
“许子是用锅或甑烧饭,用铁犁耕地吗?”
“是的。”
“是自己造的吗?”
“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又问:“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冶陶炼铁,使自己所用的一切东西都由

自己供给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经营各种行业的人交易呢?许子多么不怕
麻烦啊!”
陈相说:“各行各业的事,当然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干啦。”


孟子说:“即然这样,那么唯独国君要边耕地边治国吗?。。如果一定
要自己做出来的才能用,这就是要使天下人整天劳碌,不得安生了。”

孟子运用了由远及近诡辩术,以一般问家常的语气,引入对许子生活用
品来源问题的发问,看似随口而问,实际暗设机关,使陈相沿着问者的思路
不知不觉地为孟子提供了与自己论点相背离的论据,最后,甚至不得不概括
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陈相才知中计,可也无以为
辩了。

由远及近诡辩术,是论辩中最常用的战术。此诡辩术要求先打“外围战”,
再如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然后攻其核心,论敌就不会再有反驳的余地。


125。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推诿搪塞术

推诿搪塞,顾名思义就是敷衍塞责。这也是一种应付不愿回答或不便回
答的问题的诡辩技巧,用一些无关紧要的,说了等于没说的话去搪塞,以表
达自己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的态度。

推诿搪塞诡辩术,就是回避问题或问题实质的一种诡辩手法。
《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没有钟表,只能以太阳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有一天,楚国的庄伯叫他的父亲去看看太阳,其父很不高兴,回答说:
“太阳在天上。”
庄伯又让其父去看看太阳什么样子,其父回答说:
“正圆着呢!”
庄伯无奈,只好直说:“你去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其父立刻回答:
“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在日常交往的范围内,庄伯的话是明确的,即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判定时


间,这一点庄伯的父亲也是清楚的。但是他由于某种原因而故意回避问题,
表面上对每个问题都做了回答,但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样的回答就是推
诿搪塞。

推诿据塞诡辩术的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诡辩者对某一问题本来不懂,但
不肯放下架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来掩饰自己的无知。
《梦溪笔谈》载:王元泽小时候,曾见一客人持有一个大笼子,内有两

个动物。客人告知他笼内一獐一鹿,并问道:
“何者为獐,何者为鹿?”
王元泽本不识獐鹿,便灵机一动说:
“獐边者鹿也,鹿边者獐也。”
尽管王元泽没有分辨出何者为獐,何者为鹿,但他的推诿搪塞之辞却赢

得了客人们的赞许。
推诿搪塞的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诡辩者已经发现论题对自己不利,又不
肯认输,于是玩弄推诿搪塞诡辩术,以此灵活地应付了事。

从使用者的角度上讲,推诿搪塞诡辩术既可起到不破坏原有关系的作
用,又可起到减轻精神负担的作用。可见,这种手法不仅实用,而且也很合
理。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一位妙龄少女相貌出众,舞姿优美,令许多男青年

青睐,其中有个修养较差的青年对其纠缠不休,趁休息时与这位少女搭讪:
男:“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您,您贵姓?”
女:“我姓我父亲的姓。”
男:“那么,您的父亲姓什么呢?”
女:“当然姓我祖父的姓了。”
男:“您做什么工作的?”
女:“干‘四化’的。”
男:“你家住在哪里?”
女:“地球上。”


男:“你家有几口人?”
女:“和我家的自行车一样多。”
男:“那么,你家有几辆自行车?”
女:“每人一辆。”
这位少女的六句答话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其信息量是零。她机智地运


用推诿搪塞诡辩术,使男青年一无所获。同时也表明了对男青年轻蔑的态度,
甩出一把寒光闪闪的“软刀子”,男青年自讨没趣,悻悻离去。
推诿搪塞诡辩术是一把寒光闪闪且外表华丽的“软刀子”,扎到对方的

身上时,令人哭笑不得。
运用推诿搪塞诡辩术时应注意:
一是,它用于不便回答、不愿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者是对对方的问题没有

兴趣、对对方较厌烦等场合。
二是,回答对方问题的语言都是大实话,但都是无效的,因此,也要讲
究回答对方的语言艺术。
三是,要谨慎使用此技法。


126。方止圆行善始善终
——自圆其说术

自圆其说诡辩术,是指诡辩者通过自己头脑灵敏的反应,机敏地给自己

的遭遇打圆场,使自己的论辩自圆其说。
演讲、谈话、论辩,都希望有个好的收场,得到圆满的结局。
因此,诡辩者必须多临辩场,多多读书,多多磨炼,头脑充实,足够应

付,机智敏捷,反应灵活,并且平日持之有素,习以为常;还要练就敏捷的
表达技术,以及逻辑与语言修辞素养。

一个人平时总是思考如何应付复杂局面和临场突发情况,临战自然不会
仓促,不知所措。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他自然会说:“我早估计到了!”
这能不从容吗?

有一位轻佻的女老板,有一次要求爱因斯坦教授用“三言两语”把他的

相对论讲个明白。
爱因斯坦说:
这样吧,我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一天,我同一位盲人走路,我说想要

杯牛奶。
他问道:“牛奶是什么东西?”
我答道:“一种白色的液体。”
“液体我明白,可是什么叫白色?”
“天鹅羽毛的颜色就是白色。”
“羽毛我知道,天鹅是什么东西?”
“是一种脖子弯曲的鸟。”
“脖子我懂,可是弯曲是什么东西?”
于是我沉不住气抓住他的手臂将它拉直,说:“这叫直。”然后又把他

的胳膊肘弯了一弯,说:“这叫弯曲。”
这位盲人朋友说:“噢,现在我知道你说的牛奶是什么意思了。”
爱因斯坦说完问女老板:“你对相对论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她决定换个话题。
清朝恭亲王有一次叫戏班演武打戏,他突发奇想地说:“你们到台下来

打。”
合下是石阶,铺满锦石,一翻筋斗,腰骨就要受伤。
演员们瞻前顾后,不寒而栗。
亲王仍一股劲地催促,还命令手下取出银两作赏钱,可演员们谁也不敢

上前。
此时,老资格的武打演员孙菊仙正站在亲王身边,审时度势,他成竹在
胸。于是他笑嘻嘻地说:
“你们好好打吧,打完了,王爷不但赏你们一人一个银锞子,还要赏你

们每个一帖膏药呢?”
恭亲王听了,只得干笑几声作罢。
孙菊仙用语言挽救了戏班子,足见其机智。
他的方法也是很高明的,没直接说破“演员要受伤”,而是说:“恭亲

王赏每人一帖膏药!”真是妙不可言。
《孙子兵法》说,方则止,圆则行。圆阵不仅利于攻战,亦利于防守。


善始善终的战争结局是长蛇阵始,圆阵收。


127。以浅喻深以近喻远
——以近喻远术

以近喻远诡辩术,就是用眼前的某个事物、某个浅显的道理去说明一个
人们一时难以触及的问题,或某个较深奥的道理的诡辩技巧。
运用以近喻远诡辩术,能够通俗易懂地说明某个道理或形象生动地解释
某个事物,它在法庭论辩、生活论辩等各种场合常常用到。

因为眼前的事物和浅显的道理都是人们容易理解的,所以用此法可以少
费口舌,增加论辩的速度,尽早将对方击败。但要注意的是用以比喻的事物
必须是浅显的,否则就谈不上以近喻远了。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一次,他向某省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