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六部书-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或者有欠缺周到地方。别人怎会平白无故地不公正地对侍自己呢?经过反省,
自认合乎仁也合乎礼了,但对方仍对自己的待遇不公正。这时君子还会进一步自问,
思考是否自己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仍然是不公正的对待自己。君子才慨然长
叹:〃他不过是一个妄诞之人,与禽兽无异,而对于禽兽又何必斤厅计较呢?〃
有一次,老子正在家中静坐冥思,忽听门外有人轻唤:〃请问智者老子可在家
中?〃
老子睁眼一看,自门外走进一人。这人彬彬有礼地来到老子面前,深施一礼,
道:〃久闻先生睿智过人,今日特来拜会,还望不吝赐教。〃
老子还礼让坐,淡然一笑,说:〃老夫本是一拙野粗人,不敢妄称智慧,今幸
逢先生到来,可切磋一二,不敢言教。〃
那人坐下后,环视老子居室。却见室内床上被衾未拾,像一堆烂物胡乱堆在床
上,旁边堆着书卷,也是凌乱不堪占再看地上,尘屑成堆。老子吃饭用的餐具器皿
也不曾洗刷,横七竖八地堆在一处。
这人看罢,心中又惊又气,忍不住指着老子鼻子说:〃嘿嘿,人人都说你是一
位德高望重智慧通达的智者,谁知,原来你竟是外强中于的庸者。你素称智慧,却
难你自己的家室都收拾不整,可见你所言皆为妄言。你不是智者,这算什么智者,
你只配作一个遐迩的俗物。〃老子很平静地望着他,脸上毫无怒色,只静静地听他
说下去。
〃哼,果然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莫敢相信,莫非他们都磨了眼睛,竟会
把你这样的人奉为智者进行崇拜,太不可思议了。我今天是找错了人,〃
说着〃霍〃地起身,甩袖而去。
老子依然凝神静思,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第二天,那人又来到老子家中,毕恭毕敬地对老子深施一礼,口中连声道歉:
〃老者莫怪小人粗野,昨日小人一时糊涂言语冒犯了您,还望您原谅。都是我才疏
智浅,不识大体,所以
老子轻轻一摆手,淡然一笑,说:〃无即是有,有便是无。这一切都是无所谓
的。昨天,你好像很在乎〃智者〃这个名词。其实就我而言,这却毫无意义。智者
如何,不智者又如何。言其假即是假,道其真即是真,我又何必与你争论。所以说,
即使你昨天说我是口猪,一口不知脏净的懒猪我也不会反驳你。既然你有那种想法。
你可能会骂得更加难听,而我又何苦呢?再说,我一向主张〃无为而治〃,任何事
情总有其自身的道理,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又都会自然而然地消灭,我又何
苦去管它呢?〃
老子的做法固然有消极不足取的一面,但其宽容一面值得我们借鉴。设若当时
老子与侮辱他的人唇枪舌剑争个面红耳赤,那人定不会第二天再来赔礼道歉,而传
扬出去,也定是让人嗤笑,那老子就真得称不上是智者了。
三个中国人能唱戏
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其中对的一面,对于过激或偏颇的一面我们
则应学会不在意,注意自身的涵养。生活中有好多事是微不足道的,是不值得计较
的,不要因小失大,自取其辱。
国人凑到一起总好张家长李家短扯上几回,评论一番,论人短长,说三道四,
遇到这种情况也大可不必恼火,是非曲直自有公断。套用时髦的一句话说便是: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商纣王朝有名的贤人伯夷叔齐宁肯饿死也不食固粟,隐居山林,采薇度日。而
另一位商朝贤圣伊尹则人仕为官,作到宰相之位。孔子驾牛车周游列国,宣扬〃仁〃
道,终不为人所用,后返回故里,著《春秋》办私学,后人亦奉为〃孔圣人〃。孟
子曾说:〃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使非
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
孔子也,皆古圣人也。〃
伯夷、伊尹、孔子三者的做法可谓大相径庭,但后人都尊他们为贤者圣人。这
其中便有一定道理,三人的共同点便是都坚守了仁义节操,所以孟子说〃皆古圣人
也〃。换成现代的话说,这三个人都能坚守原则,坚定立常由此看来,只要能坚
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在细枝末节或者说在行为方式上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是随情
任性的,并不一定要求千人一面。也就是说,人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别人的观点
并一定因为与你的不同就不正确,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方式与你相同就会放之四海皆
准。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和自己想得做得一样,也不能强求事事都按我们想得
那样发生发展,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胸襟自然会开阔,也就不会再苛求别人。
羊肉羹与失国
在战国时代,有一小国名叫中山国。国君爱才,善纳贤士。
有一次,国君在国都大宴国内的名士贤才,那日,到场的名士不下几百人,都
知国君招贤纳士,纷纷赶来赴国宴。
在当时,国君摆宴也不过是弄些米酒淡菜,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不像我
们想像的,鸡鸭鱼肉,罗列奇珍,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再加上中山国是小国,国
力微弱,即使是国君设宴也不算是丰盛。
席间有一道菜是羊肉羹。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准备过于仓促,羊肉羹不充
足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有的便喝不到羊肉羹。当时国君也不知道,别人似
乎也并不在意。
只有一名叫司马子期的人因为没有喝到羊肉羹而心中暗恨,司马子期心想:
〃今日到此的都是名士,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不能算作庸才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
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当着这么多人,别人都吃得有滋
有味,惟独我没有喝羹,更何况有人还边喝边冲我得意地笑。哼,有什么了不起、
我司马子期绝非等闲之辈1
想到这里他起身愤然离去,当时场面混乱,中山国国君也并未注意。司马子期
投奔楚国。
没过多久,强大的楚国却由于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举兵攻打中山国。楚国
与中山国相差悬殊,中山国弱小,怎是楚国放手,顷刻间,中山国山河破碎,人民
逃散,中山国国君仓皇逃往国外,逃亡途中有两个人始终紧紧护随在国君身边,中
山国国君非常感动,问道:〃你们怎么对孤如此忠诚,叫我好生感动。〃
那两个人却跪地,说:〃大王,不知可曾记得,从前有一个人在将要饿死时,
是大王您赐他一盒食物,才使其免于一死。那人就是我俩的父亲,臣的父亲临死之
时,曾再三叮嘱我们,无论中山国有何变故,我们都必须誓死报效君王。为了您,
我们可以肝脑涂地。〃
中山国听罢,仰天长叹:〃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
德不期多少,其于及心。吾以一壶淡食而得士也。〃
的确是这样,生活中往往不经意间便可能刺伤了某人的自尊心,以致发生难以
预测的凶事,也有可能不经意地赢得了一颗心。鉴于此,我们交友时更要学会宽容,
学会糊涂,说不定你对别人的一点宽容会换来你想不到的好处。







 
 



《人生六部书》
 

方圆兵法(兵法五)
以诚为本以信为用
巧诈不如拙诚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诸事都讲个〃缘〃字。什么是〃缘〃?缘就是〃缘份〃,
概言之,就是彼时彼地彼人及彼机遇。有一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
不相识。〃
有些时候似乎真是这样,茫茫人海,比肩接踵,擦肩而过者数不胜数,然而相
识相知者又有几人,竟真是那道不清的缘份在那偶然的瞬间,联起原本陌生的你我。
或许只是一眼深情的凝视,或许只是无意中的一瞥,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
或许只是偶然说起的一句话语,或许。。。。。。
缘份是捉摸不定的,是神秘的又是简单的,当我们与喜欢的人擦肩而过,陌然
不识之时,我们总喜欢说:〃没有缘份1
其实,缘份只是交朋友的一种契机。〃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洒汗水换不来,幸
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的日子等不来〃,没有哪个朋友会无缘无故地找上门来,更不
会无缘无故地与你成为挚友知己。如果一个人自身修养很差,谈吐粗俗,举止散漫,
便不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他交朋友;相反,如果一个人自身修养很高,谈吐不
凡,举止高雅,风度翩翩,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愿意与他接近成为朋友。
个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便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结合。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
〃巧诈〃,是指心怀鬼胎,有目的有意图地故意表现出某些能够吸引人迷惑人
的假像,是自以为聪明的奸诈之举。这种做法,乍看起来,机动灵活,善于应变,
一容易抓住别人的心,很有好处。实际上,这种做法只适合与一次性的人交往,即
打过一次交道后便各奔东西,互不相遇了。在这种情况下,施巧诈有时能够欺住对
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利益。但如果交朋友施此巧诈之术,则往往会搬起石
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朋友不像别的关系,朋友之间相处的时间长,而巧诈往
往带有欺瞒哄骗之举,这种巧诈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露出破绽,让人识破。鬼把
戏被人戳穿之后。便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朋友们会唾而弃之,最终非但获利
不多,反而会损失更大,赔了夫人还要再折兵。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
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当即抓住别人的心,不适宜用于
一次性交际活动,但最适合交朋友时运用此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朋友之间毕竟长久相处,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
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长远利益源远流长。
曾有一个名叫谢福慕的人,为人不够诚实。他在某单位上班,他初到那里时,
他担心自己会受〃外来户〃的待遇。于是在一次聚会时,他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大家可能都以为我叫谢福慕,其实,我本不姓谢,而是姓解。在我三岁那年,
我们沧县,对,是沧县、我本来是沧县人,我们沧县发了大水、巨大的洪水吞没了
村庄,吞役了房屋,还有我可怜的爹娘。〃
说到这里谢福慕声音凄切,眼睛里竟也挤出几滴泪来,众人听了又惊又同情,
他看看大家接着说:〃我娘怕我淹死,把我裹好放在一个大木盆里。我便随着大水
四处漂流,后来被承德的我现在的父母救起,他们把我养大,给我起了名字〃谢福
慕〃,实为〃谢谢浮木〃之意。到我长大后,才知道我亲生父母并未过世,曾四处
找过,登了启示,并与我的养父母取得了联系。实际上,我也应跟沧县是老乡呢1
这一番话激起了大家的的同情心,特别是沧县的老乡更是纷纷关心他,真真把
他当作老乡看待。他的日子顺心如意,他暗喜。自己这一绝妙的欺骗。
但是,好景不长,后来人们都知道了他的话不过是信口捏造的。顿时,大家对
他格外小心,无论他说什么,大家都认真考虑一番,不敢确定是真是假。时间一长,
一他便难以在单位里干下去,只好调换了单位。
这个人终落得自己做了夹板自己戴,而这一切又都是他施的巧术毁了他自己。
因此说交友应以诚信为本。
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讲的便是交朋友贵在真诚。真诚是相互的,当你与朋友相识相处时,保持一种
积极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以真诚报真诚,心与心相印,情与情相许,方能终生不
渝。
苟巨伯千里访友
在我国东汉时,曾有一位为人称赞的典范,他便是苟巨伯。此人交朋友特别讲
求诚挚,重视〃义〃'字。
有一天,苟巨伯正在房中闲坐,忽然外面有人送进一封书信,苟巨伯打开一看,
是自己的远方朋友。信中说:
伯兄,别来无恙?!
愚弟自与兄相识,亦有几度春秋,心中感幸。古人
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与君促膝而谈,共话世事短
长,何其乐哉?奈何来去匆匆,聚时不易别时也难。千
里之遥,遥不可闻,天涯咫足,共析明月。
无奈那日染病卧床,僵直难动,抬手举目亦是疲累
难友,念去期之不远,恐弗能与君再会,心中愈感凄
凉。此修书一封,薄纸片语无以尽述其意,惟兄知之。
苟巨伯读完信,心中一颤,来不及多想,忙收拾东西,打好包裹上了路。朋友
远在千里之外,苟巨伯星夜赶程。走了好几日,来到朋友所在得都地时,却发现此
地被胡人团团围祝
当时,随他同行的人都劝他说:〃最好还是别进去了,胡人野蛮,弄不好会丢
掉性命的。〃
他却什么也没有说,自顾前行,他心里说:〃胡人?也不能见人就杀吧,我怎
能因为怕他们就不去探望老朋友呢?〃
他潜入了城中,城中已是慌乱纷纷,百姓们都在急急忙忙地收拾东西,拉妻挈
子打算逃命而去。苟巨伯看着慌奔的人群,望着凌乱不堪的城镇街道,心中倍感凄
凉,更想到友人卧病在床,动弹不得,心中酸楚,长叹一声,急急寻找朋友居处。
当朋友睁开微弱的双睛见到苟巨伯时眼睛突然放出异彩,挣扎着颤抖的双手想
坐起来,苟巨伯赶紧迎过来伸出双手将他扶住,让他不要动。朋友望着风尘仆仆的
苟巨伯,泪水在瘦削得不成样子的脸庞上滚动,喉间咕咕直响,却硬咽着说不出话
来。苟巨伯握着友人枯瘦的手,望着病骨鳞峋的友人,也止不住掉下泪来。凄声地
说:〃愚兄应早早赶来才是,愚兄〃
那朋友用微弱的气力使劲摇了摇头,眼睛闭了闭,用细弱的声音说:〃不,你
不要这样说在这样的时候,从那么远的地方,你却赶来看望我我不知
该怎样感谢你才好,我,我恐怕是没有几天寿限了。现在又遭胡人侵掠,
怕是城镇不保。对于一个将要死的人来说,谁来侵掠就只管侵掠好啦,一切都无关
紧要了。可是,你必须赶快想办法离开这里,我在临死之前能够见君一面也就
心满意足了,我不愿让你因为我的拖累而遭到什么不幸,你快走〃
说着,将手从苟巨伯手中袖出来,示意苟巨伯快去逃命,苟巨怕听完立刻说:
〃你这是什么话?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你病成这样我怎么能抛下你不管呢,那还
算什么朋友,你未免太看扁我啦?〃
那位朋友苦笑一下,泪水再次涌出,又急剧地咳嗽起来,抓住苟巨伯的手,又
是点头又是摇头,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胡人很快破城而入,四处搜索,抢掠财物,但家家户户已是凌乱不堪,逃的逃,
散的散,惟独有一院户秩序井然。胡人进来后见院中一切都很平静,不觉生奇,破
门拥入室内,却见一人安然坐在屋中,他们进来后,那人只是看了他们一眼,随即
又手端药碗给床上躺着的人喂药,这正是苟巨伯和他的朋友。
胡人当即火冒三丈,大发淫威:〃我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你是何人,
竟如此大胆,轻视我等,莫非你要一个人挡住我勇武大军吗?〃
苟巨伯将药碗放到床边的方桌上,站起来冲胡兵们一抱拳,说:〃请你们不要
误会,我也不是这里的人,我的家距此有千里之遥。我到这里来是为了看望这位病
重的朋友,不想与贵军相逢。现在我的朋友病情很严重,危在旦夕,而由于贵军的
到来,大家逃得逃,走得走,可怜我的朋友无人照料。我是他的朋友,理应在此照
料他,并非有意与你们作对,如果你们不肯放过我们,定要杀的话,我请求你留下
我的朋友,他是一个病人,要杀就杀了我吧1
说着。将头向前一伸。胡人听完当即全都愕在那里,面面相觑,相视无语,又
看看手中亮光闪闪的钢刀。半晌,一个头领说:〃想不到竟还有如此坚守道义的人,
我们以不义之师侵道义之地,实乃罪过1说着,冲其他人一挥手,〃走吧1
人而无信 不可知其可
孔子有言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1
在交友时应当注重信用。一方面不要随便许诺,任意答应别人什么事,要对自
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真正掌握自己的能力大小,能够办到的,要尽全力为朋友
去办,可以答应下来。如果自己没有过多的把握,便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
东汉时曾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被人传为佳话。东汉时设有太学,类似于现在的公
立学校,但并不完全相同。在太学中,有一个山东的学子名叫范式,一个河南学子
名叫张助,两个人同时来到这所太学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攀谈起来,发现趣
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谈得很投机,两人都很高兴和对方在一起切磋研究学问。
久而久之,两人成了至交。有一次张助对范式说:〃范兄,信,我相识这么久
了,可谓心心相知,小弟也在范兄那里学了不少东西,小弟真不愿与你分离。〃
范式听后一愣,问:〃贤弟何出此言,你我同学读书,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张助轻叹一声说:〃唉,想你我同在此读书,朝夕相处,因是好事,但两年以
后,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不知相见何时,你我相隔那么远,万水千山,竟不知是否
再相聚,想来怎不令人伤感?〃
范式听罢微微一笑,说:〃我道何事,却原来是为这个,这有何难,你我相知,
天涯海角也近似咫尺,又何必为此犯愁,两年之后你我相聚何难,到时我去看你便
是。〃
张助大喜,忙问:〃什么时候?〃
范式说:〃两年后五月初五这一天,我一定会赶到你家,你到时只管备下酒菜
等我,如何?〃
张助高兴得不得了,两人就此商定。
两年时间很快过去,分手时张助与范式洒泪而别,张助说:〃你我就此一别,
不知何日再聚,范兄保重1
范式握住张助的手,说:〃我也不再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你也保重,别忘
了我们两年前的约定。〃
张助回到老家,张母迎出门外,喜得泪水滴淌,把着儿子的脸看个不够,张助
也含着热泪望着母亲,母子抱头痛苦一场,母亲止住泪水,忙着给儿子去收拾饭菜。
后来,张助对母亲说:〃母亲,我在太学时,结交了一位朋友叫范式,两年前
我们约定今年五月初五他来看我,到时咱们可要多准备些好酒菜,分开了我便有些
思念,不知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