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的队员分别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武汉市7所高校的19名在校大学生,其中6名女生。与此同时,参加这次公益骑行活动的还有来自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副院长Lodish·Leonard和他的夫人。我们的这支“中外友好骑行团”,于7月28号从武汉出发,以骑自行车的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环保”。那次远征以武汉为起点,途径湖北、河南、河北,最终抵达首都北京,历时20天,行程1600多公里。
2005年的寒假,我们远征三亚,这一路走得很艰辛,有两名女队员以前从来没有出过武汉市,这次却要和我们一道骑车去海南三亚,由于路途遥远,天气不好,这是最艰苦的一次远征。
远征三亚顺利结束后,我在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梦想——远征拉萨开始萌动。这是一个很早就放在心里的梦想!2005年的6月28日,背负着自己的梦和车协三年来的梦想,我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余汉勇、武汉理工大学的彭乐海一起踏上了西去青海的列车,这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次远征,很激动,也很沉重……
从青海的西宁出发,我们一行三人向拉萨进发,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另外两名队友都坚持不了,这就意味着我要一个人去完成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行程,这个时候,大家都劝我放弃,在格尔木想了三天后,我决定坚持下去,一定骑到拉萨,一个人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梦想,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当我独自穿越可可西里时,我的心情异常的复杂,在这个无人区,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手机没有信号,路上见不到人,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藏羚羊、野驴、兔子和老鹰……在虚弱无助的时候,用绝望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是再恰当不过了。还清楚地记得那个黄昏,在雁石坪,我遇到那匹狼的情景,它远远地站在夕阳里望着我,我也孤独地望着它,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一匹孤独的狼呢?我们一起在路上流浪,寻找自己的梦想,那一刻我心中没有害怕,更多的是敬意……
有人说:登山是登山爱好者的生命!那是一种用生命去放纵和诠释的狂热。从某种程度上说,登山在他们眼里意味着一种征服!世界上很多种形式的运动似乎都意味着一种征服,征服自然,征服病魔,征服体能,征服挑战……然而现在,我不知道我们这种骑自行车的方式是否也应算作一种征服。那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那公路两旁茫茫的雪山,高高的山口,青青的草地,潺潺的河水,曾经真诚而深情地留下了我们的车辙的时候;那高山与丛林之间纯净的村庄、美丽的喇嘛庙、雄壮的山河都曾经大方而热情地留下我的身影的时候,这一切是否还意味着一种征服?亦或是一种挑战呢?……
如果都不是,那么对于我们这种方式,我们自己又该怎样解释?……
我解释不清,或许什么也不用解释,只有在路上的感觉才是最真实而又最感人的。
拉萨是一片净土,一片让人不需刻意寻找便能受到震撼的天空。每一个去过那里的人都会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震撼,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心灵在那一刻安静着、澎湃着、清醒着,又沉醉着、感悟着、回味着……
自行车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在我眼中,它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载体,车协人以自行车为工具去“行万里路,读社会书”,磨炼自身的意志,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懂得该如何面对困境,该如何正视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车协人以自行车为中介,广交天下之朋友,为会员建立一个共同的家,让他们体会人间的友爱、生活的温馨,树立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建立一种真诚相待的友谊;车协人以组织大型活动为契机,发掘每个人的才干,培养每个人的能力,为大家提供一个可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得到一个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良机;车协人以假期远征为活动的核心组成,通过几千里的漫漫长路服务社会,宣传自我,体验生活。
真的很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会发生很多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不曾经历的,这一切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都是未知的!三年来,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知,一点一滴都在慢慢地融入我心,一种与自然、与人性久违的共鸣渲染着我青春的冲动,骄傲着我年轻的激情!
回忆我的大学生活,除了创建中国地质大学自行车协会外,还有一件事一直让我很骄傲,就是参加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技协会、中国大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现在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当代中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的赛事,也代表着中国大学生各类竞赛的最高水平,规格高、声势大。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高校,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名流荟萃,高校精英云集。从走进大学那天起,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带着团队站在这个舞台上,一切来得那么的突然,又那么的真实。历史学上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事情的偶然性,往往是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机遇永远都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2003年4月,当车协走向巅峰时刻时,“非典”来了,学校严禁学生随便出入校门,车协的活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自己走过的路。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半,沉静下来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应该在这个时候合理地规划剩下来的日子,或许是走出校园的一次次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心灵碰撞,让我开始再次重新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如果说远征兰州回来后,我懂得了该如何让自己快乐地在大学生活,那么经历了整整一年的车协锻炼,我开始理性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第一次开始理性地审视和了解自己,突然间发现自己在做学问方面欠缺太多,而在社会实践方面却很突出,于是猛然间想静下心来做学问,因为当大学生活还剩一半的时候,毕业后何去何从已经开始提上我的生活日程,于是总想从那一刻起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与找工作就业有关,但关于就业,当时我却一无所知,为了让自己和身边的同学不再对未来、对找工作有恐惧感,不再迷惘,那时的我,很想找一些同学组建一个社团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的探讨和研究,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张延平老师的大力支持,学工处的老师对此也很关注,于是2003年4月16日“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成立了。
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是中国地质大学校团委领导下的由在校大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学生社团,同时在业务上接受中国地质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协会设立秘书部、编辑部、外联部、培训部、信息部、宣传部六个职能部门。其中编辑部负责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报》,培训部作为协会的核心部门,依靠湖北省人事厅人才测评中心地大测评基地为高校大学生及广大高中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测评。
职业发展协会是全国高校中继上海交通大学之后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职业发展社团。职协以“认识职业、参与竞争、策划人生、追求卓越”为宗旨,协助中国地质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工作,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宣扬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倡导认识自己、美化人生、自我设计、自律自励、学练成才,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开发在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职业发展协会成立后,我全力投入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工作。在平时,有很多同学因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专门来就业指导中心咨询,在我们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所以盲目地填报专业,导致在上大学后,对所学专业很不满意,没有学习兴趣。这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能在高考填报志愿前,能及时帮助和辅导高三考生,那么肯定会省去他们很多苦恼。换言之,就是说高三考生有这个需求,于是我很兴奋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中国地质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张延平老师,张老师很支持,就在这个时候,校团委开始组织征集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团队,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份材料上交团委,老师说项目很好,但这个项目不是我们学校的强项,换成某所心理学很强的高校,一定会获奖,可是这个项目在我们学校却没有太大的前景。我是个永远不服输的人,好强的个性让我在困难面前表现得格外坚强,直觉告诉我,这个项目是有希望的!于是开始在全校征集创业团队的队员,2003年9月由王祥君、丁刚、向上、罗文超、赵金亮、宋魏还有华中师范大学的谢宝国组建了我们中国地质大学指南针创业团队,我担任队长。
除了王祥君、向上外,“挑战杯”对于其他的队员而言,都是一个陌生的赛事,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那个时候,正值学习负担最重的时候,专业课多,同时还要备战英语四、六级考试,从接触“挑战杯”开始,我的生活就只能用一个“忙”字来总结。从对“挑战杯”一无所知,到开始了解,从而熟悉整个过程,花去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在全校40多支参赛队伍中,我们的名次是倒数的,很显然,学校不够重视我们的项目,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连我们的队员都开始怀疑我们的项目,我在痛苦中苦苦挣扎,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天道酬勤,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在反反复复的修改中,我们的计划书不断完善,和其他团队的距离也不断拉近,最终我们很幸运地获得了学校的三等奖,并有幸推荐到湖北省参加比赛。最幸运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学校人力资源专家宋斌教授出任我们的指导老师,于是我们的计划书在他的指导下,有了质的飞跃,经过一个月的历练,在湖北省的比赛中,我们的项目获得省级一等奖,最终被选送参加全国比赛。2004年的11月,我们参加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我们的项目《指南针测评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最终获得国家银奖,这是我们学校文科作品在创业计划大赛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这段的大学生活让我难忘,走过这段难忘岁月最想对学弟、学妹说的是,大学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遇到困难不要彷徨,不要迷惘,不向命运低头就意味着命运向你低头。在大学里,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只要有梦想,只要有信心,一切皆有可能。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它决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在大学里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懂得怎样去生活,培养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希望大家在毕业的时候,除了一份成绩单以外,还能收获一份自信、一份坚强、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正文 王强
更新时间:2007…12…13 17:18:18 本章字数:391
河南济源人。生长在王屋、太行之间,求学于江城桂子山上,现工作于珠海丽珠集团。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喜欢读书、写作、旅行、游走于网络中。
关注社会,关注“三农”,喜欢传统文化,喜欢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
最喜欢罗素的一句话:“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撑我生活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动力。”
“大一志于学,大二而立,大三不惑,大四知天命”是我的大学四年规划。
2002年3月加入圣兵爱心社,并于2004年担任第四任社长,先后到湖北英山、通山、黄陂、武穴、麻城、枝江以及广西平乐等地进行走访调查与支教活动。
四年里,与圣兵爱心社一起成长。
因此,我所讲述的自己的大学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群人的生活。他们,就是圣兵人。
正文 爱在华师的日子
更新时间:2007…12…13 17:18:31 本章字数:2957
我一直都认为,生活是由一个一个的选择组成的。
于是,也固执地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自己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初三的时候,我偷偷地自作主张选择了一个不是重点的农村高中,可以寄宿在我姨妈家里,觉得这样可以减轻家里很多的负担。于是,进入高中之后,我一直很清醒自己该做什么。每天清晨,很早地起床,走在寂静清冷的上学路上,看着天空闪烁的星星,仿佛能伸手触摸到自己的未来。
每天不知疲倦地奔走着、学习着。
就那样坚持了三年……
单调、枯燥、繁重,一切都那么简单地走了过来。而那快乐,应该是来自对自己命运把握的一种快感吧。
虽然学校不是重点中学,但我的成绩还不错,我跟一个远方的好朋友约定在北京见面,后来的结果很糟糕,北京没去成,其他志愿也没填,我只好不甘心地换了个学校复读。
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玩笑。当初我自己放弃了这个学校,最后竟然又来到了这个学校。后来又到了高考,我想去北京的愿望更加强烈,可是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考虑到了家里的经济情况,我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学费比较低,学校也不错。快开学了,看着家人还忙碌着到处筹钱而为难的样子,我甚至不想去读大学了。后来,经过几天的挣扎与考虑,总算自己说服了自己。看着村里那些同龄人每天辛苦地干着苦力,我想“读小学只能赚小钱,读大学才能赚大钱”。虽然很俗气,但却是我上大学很真实的动力。
带着家里人的嘱托,带着要赚大钱的愿望,我进入了大学,开始了我在华师的故事。
……
我的身体在这里,
可心它躲在哪里,
每天幻想的自己,
总在另一个地方。
刚进大学的时候,一切都很新鲜。
华师的校园很漂亮,高高的梧桐,成片的树阴,而没有围墙的校园里行走着各式各样的人群。大家都讲着蹩脚的普通话,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大学之大,同时也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
对于这所大学,我没有投入太多的期望,因而也没有太多的失落。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强之。第一个学期我参加了很多的活动,班级的、院系的、学校的,自己还和同学用几天的时间创建了一个新社团。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忙得焦头烂额。那时心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声音——要展现自己,我想,可能是高中的时候,听了太多的人把大学描述成天堂吧。而天堂,在我的眼里,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我毕竟是一个贫困学生。课余时间,我还得拼命地做家教来维持简单如水的生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就为贫困,在我几乎要高达80%,典型的贫民一个。
那时候,我们对面宿舍里住的是另外一个院系的大三的学长。每天看他们晚上聊天卧谈到深夜,或者在电脑前通宵玩游戏,在楼道里喝酒胡闹,我常勾画我的大学该怎么度过,这种追问往往没有答案。大学不是天堂,依然要为生活而发愁。身体在大学了,心却不知道在哪里了。那时的感触,很像许巍《在别处》里的描述:“我的身体在这里,可心它躲在哪里,每天幻想的自己,总在另一个地方。”
从高中的时候,我就喜欢自己看课本,然后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听课。但是在大学里,很多老师要不照本宣科地读教材,要不就满堂灌地让大家抄笔记,还有一招杀手锏——点名。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我还没习惯。那时的上课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一边忙碌着,一边困惑着。有空余的时间,我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很多东西时间长了就会上瘾,像抽烟喝酒一样,读书也不例外。为了读完一本书,我甚至会逃掉一些不喜欢的课程。当然,再让我选择的话,我不会这么任性地去荒废时间,毕竟,大一是一个新起点,是去了解自己专业的一个关键时期。
大一第一个学期就在一种不断寻找的状态中渐渐结束,我在寻找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我对这样的大学生活并不满意。考试成绩出来之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失落。成绩排名是次要的,最难过的是自己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没有一点的成就感。
第二个学期开始,我们组建的社团逐渐瓦解,参加过的社团也在开了一次新老会员见面会之后销声匿迹。自己像是迷失在无边的森林里,到处都是路,不知道该走向何处。
那时候写的信很多,经常和原来的同学在一起感慨大学的生活,但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发现大家一样的迷惘与失落。收获也有,就是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之后,明白这一切都很正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爱心社。人生也许真的就像一环一环扣着的链条,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改变了位置,那么整个人生都会随之改变。加入爱心社,这个选择改变了我的很多。
人生的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关键的也就那么几步,尤其是年轻时的几步。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读者》,记得当时读到了一篇文章《无法形容你崇高的灵魂》,讲述了一个贫困高中学生难中济贫的故事,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并且写了很多的感想。进入大学后,有次看到爱心社的暑期“爱心之旅”影展,突然记起了“那个崇高的灵魂”,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我的心里很激动,差点当场就报名,但同时心里也很矛盾。自己本身就是个贫民,哪有精力去帮助别人?那时我在外面做了两份家教,同时还在班级担任宣传委员,也参加了其他的社团,很担心自己时间、精力不够。每天从那张贴着爱心社招员海报前走过,我都会挣扎半天。去还是不去?最后,尊重自己心里头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