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1)
而从现在起,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并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圈子中让你的“标签”熠熠生辉吧!
择业需慎重,勿染圈中“毒”
我们总说圈子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圈子如果不对呢?那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带“毒”的圈子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会让你不知不觉地丧失斗志,中了毒,中了招。
就业压力大是当代社会很多年轻人的切身感受。一个低我几届的小学弟就跟我感叹说:“黄大哥,你是没去人才市场转悠过啊,你去了肯定要瘦十斤出来。那个人啊,挤得跟什么一样,黑压压的一片。以前在教科书上学过一个词语叫‘沙丁鱼罐头’,那会儿不懂啥意思,现在全明白了,就是用来形容人才市场的啊。”
情况确实如此,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中途调整职业的人来说,除非你出类拔萃到诸多公司抢着要,否则绝大多数人一般都处于一种“被选择”的状态。
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很多人都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接受第一份选择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四处投递简历,接受无数次面试,被一次次地拒绝后,信心和耐心会逐渐丧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那种心力交瘁的心情,别说慎重选择职业,只要有一份工作摆在面前,很多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接受它。这也不奇怪,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被只读过小学的人骗了去做传销、去犯罪,这并不仅仅是所谓“涉世未深”的因素在作祟,也有“病急乱投医”的因素在其中。
我们总说圈子对了,世界就对了,而圈子如果不对呢?那结果几乎是致命的,因为很多工作圈子是有“毒”的。像上文提到的“犯罪圈子”和“传销圈子”是一种显性的“毒圈子”,而很多“毒”却是隐性的,它平时无害,甚至看起来是甜蜜的,但这种“毒”却慢慢地在血液中流淌,直到有一天发作,却病入膏肓,再也无药可救。
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所以对学校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但那时却对一位同届的女同学印象深刻,因为她在学校的时候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总喜欢在学校校报发表一些颇具才情的文字,同时参加辩论赛、智力大赛等都成绩不错。可以说,她是一位深具文采却不乏思想的“铁娘子”,在那时甚至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可这个“传奇人物”步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后却一直发展不顺:她求职数次却每每碰壁,和同学联系渐少,最后出乎大家意料地进了一家工厂当普工。我们都劝她,你也可以应聘工厂的管理职位。她说,现在公司没空职,过一段时间吧。可这一过,便是六七年。她依旧在那家工厂当普工且做着之前的老工作,结婚生子,说话脱不了“我家那口子”、“我孩子”。后来还是有同学劝她,你都是老员工了,以你的文凭,可以升职的。可她似乎懒得改变了,总说,其实当主管、科长也没什么好的,不过多几百块,还要多操心一些事。我还不如拿那时间晚上打会儿麻将呢。
就这样,一个“高校才女”逐渐丧失了斗志,甚至沾染了市井小民的习气,言行举止判若两人。直到现在,这位女同学都从来不跟自己的同事说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有时候去她家做客都含糊地带过,潜意识里她是抵触这层身份的。
第2章 人生不可无圈子(12)
当然,我并不是对这些传统的行业有什么微词,也未觉得大学生就应该做什么样的职业,只不过觉得有些可惜——很多大学生进入校门的时候,他们肯定不是为了这份普工的工作而来,而是想有更好更适合的发展。甘于平凡的岗位,即使再有才华,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最可怕的是,圈子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地就让你丧失了斗志,中了“毒”、中了招。
有句古话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人是环境之子,长期在一个圈子中生活,就不知不觉被所处的环境同化。一个人如果待在一个缺乏激情和斗志的圈子里,就好像关在笼中的野兽,眼睁睁地看着肉却不能食用。日久天长,就会觉得那肉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从而慢慢失去激情和斗志,日子渐渐归于平淡,人的才能和才智也会渐渐平庸。这种侵蚀恰如慢性毒药一样,杀人于无形。
还有一种圈子,看起来是相当完美的:薪水高,福利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这种安逸舒适的氛围却如“糖衣炮弹”一样,是有剧毒的。
记得以前我每次回家,母亲就拿隔壁邻居的儿子——一位长我两岁的大哥刺激我,读书的时候就比我们两个的考试成绩,长大了就比我们两个的工作。那位大哥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一路走来无风无浪,名牌大学毕业后就进了某电气集团,在人事单位上班。以前上网聊天,我老问他,你们上班都干吗?他说就上上网输入几个数据,挺闲的。听到他有那么好的工作,当时真是眼馋得不行。后来自己工作自己创业才发现,原来有些福享不了。怎么说?正因为大哥那份工作太过舒适、太过完美,所以大哥耽于那份薪水从未想过要改变。每次我想要拉他一起创业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已经丧失了斗志。
由此可见,过于享受也是一种慢性中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的圈子是很多“万年小职员”产生的温床。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不抬头,没有动力不奋进,要谨慎选择一份工作,就必须避开这些“带毒圈子”的侵蚀。
不过,有些人明知道这份工作是不适合自己的,依旧无法抛弃,这就是人的“心理惯性”在作用——既然已经熟悉了周围的圈子,干脆赶着惯性走,尤其面对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经济不景气的社会前景。林林总总的理由阻碍了我们逃离现状的脚步。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一个“有毒”的工作圈子也是如此,不是在固守陋习中死亡,就是在不甘沉寂中爆发。不改变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而改变也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关键是你是否有痛下决心跳出“毒圈子”的勇气和魄力。针对这种情况,西点军校的准则可以给我们启示——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从现在起,不找任何借口,跳出“有毒”的圈子,谨慎选择你的工作,一切还不太晚。
《圈子对了,事就成了》 第二部分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1)
“圈子”这个词汇在网上开始流行,源于博客们常常以圈子的形式集结起来,相互交流。网上如此,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在上世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特殊的封闭期,“圈子”一度成了贬义词,成为拉帮结派的代称。但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进步,圈子现象重归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圈子和“圈子衍生品”让人看到了人脉与合作的魅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正面认识圈子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拥有更有利的筹码。
圈子让你的才华成为财富
才子潦倒很可悲,原因有三点:圈子不对,努力白费;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圈子太小,拓展不了。千万别做“有才华的穷人”,让圈子助你将才华转化为财富。
听到“有才华的穷人”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会费解,这不是矛盾吗?在这个世界上,那些在政治、军事、科学与经济领域中凡是有突出贡献与巨大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智商出众而才华横溢的聪明人?那些创造了亿万身家的商界富翁,有谁不是搏击商海纵横人生的高手?而又能有哪一个蠢汉白痴可以做出让世人刮目的事业?穷人的结局,怎么会与才华相连,与聪明相伴?
然而,当我们细致观察、静心思索之后,却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看似矛盾又大量存在于我们周围而令人惊异不已、甚为冷酷的客观事实: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聊天感叹道:“小武现在混得可好了,在公司超级吃得开,老板什么都听他的。”小武平素在我们圈子里就是个“策神”,什么都可以胡诌一通,听他的话逗笑可以,却当不了真。尤其我们几个朋友都属于“闷葫芦”型,小武一个人在那儿自说自话,经常是半天都没人答理。小武这几年也过得憋屈,做什么事都不如意,工作也换了好几个。听到小武有了好的发展,我也很开心,连忙打听他的近况。后来才知道小武进了公关公司,因为口才好又幽默,经常哄得客户服服帖帖。
确实,跟我们这些“榆木疙瘩”的朋友一比,小武的口才是一等一的。而他以前都是做一些沉闷的数据工作,这跟他的个性非常不适合。也难怪,小武折腾好几年一直都是个“穷人”,找不到自己发挥的平台,正如富兰克林所言,宝贝也被当成了垃圾。为何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穷人比比皆是,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点:其一,“圈子不对,努力白费”;其二,“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其三,“圈子太小,拓展不了”。
进错圈子而浪费才华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太多了,像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平台的小武,像因为没有选择而不得不去杀猪、做搬运工的大学生。以前,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小名叫“小灵通”的人,他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人也勤奋,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一个和他性格非常不相配的职业,而这份工作似乎对他也并不“感冒”。结果是两败俱伤,不仅工作没做好,他整个人也慢慢变得萎缩,在刚满30岁的时候便得癌症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大家都很悲伤,很多朋友都认为他是在那个不适合的岗位上窝囊死的。真的就像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世上没有比不称心的岗位更易摧残人的希望、自尊心和内在力量的了。事实上,人生也只有两件事情最容易践踏人的精神,那就是不称心的婚姻和不称心的职业。而这两者,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圈子。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2)
说到才华,当然是指办事情的能力,因而是具有局限和条件的。如果运用的方式不对,运用的圈子不对,运用的时间不对,运用的对象不对,就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喜欢阅读的人,不一定适合当文字编辑;爱品咖啡的人,不见得就能开咖啡馆;喜欢看动画的人,不一定就能当幼师。没有找到合适的圈子,徒然抹杀才华和时间,便只能一直这样“穷”下去了。
至于第二点“心态不对,一切枉费”,就更好理解了。有才华的穷人,虽然经常会炫耀他们的才华,可是,才华并未给他们带来成为富人的美妙现实,相反,他们只能生活在穷人堆或穷人堆的边缘。很多在公司职位上待着的打工者,大多是有着种种才华标志的聪明人,其高等学府的文凭亮出来,足以让那些做着体力劳动的民工们钦羡万分;或能熟练地说出洋文,或可不费力地操作电脑编制程序,或对世界500强大企业情况了如指掌等,更能使各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们连连点头。然而,经年拼搏,他们却始终没有进入高级白领的行列,在公司位置与整个人生的金字塔结构中,他们仍处在最大部分的底层,不仅与车与房均无缘,而且还常常面临裁员下岗的危险。
而第三点,“圈子太小,伸展不了”,就是说再有才华的人,“才干”被局限在小圈子,也只会是一个“杯具”。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尤其对经常钓鱼的朋友来说,“海钓”比在池塘中钓鱼过瘾些。在池塘湖泊中钓到的鱼不过一二十斤,而海里随便一条鱼都比淡水鱼来得大。河豚再大个也比不上海豚,小圈子的发展再好也没有大圈子的兼容并包。以前有这样一句古话,“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一是说强龙不了解小圈子的人情脉络和各种规则;一是说龙困浅滩,爪牙伸展不开,飞都飞不了。
这三种类型是有才华的穷人的典型代表。可是他们是真的有才吗?如若有才,他们又怎么会沦落到如斯地步?
其实,在我看来,“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我想下这个定义的人,一定是对才华的概念限制得比较窄,将某一类特点看做是才华,将具有某一类特点的人都看做是有才华的人,而将其他一些特点排除在外。至少,他们缺乏很重要的一点才华——在一个圈子中生存的才华,而且明明知道和周遭格格不入,却不想作任何改变。这种不肯弯腰学习的桀骜心态,使得很多年轻人一直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浮在财富和名声的表面。
人的才华是通向财富之路的必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为什么人的才华这种“先进的生产力”,在很多人的身上竟没能创造出相应的财富与成就?也许可以套用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来解释:他们没能处理好自己面临的“生产关系”,他们对任何工作、对任何创造,都缺乏一种基本的不可少的敬业精神。
《致加西亚的信》中题为“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的序指出:“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年轻人以频繁跳槽为能事,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耀。老板一转身就懈怠下来,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工作时推诿塞责,划地自封;不思自省,却以种种借口来遮掩自己缺乏责任心。懒散、消极、怀疑、抱怨……种种职业病如同瘟疫一样在企业、政府机关、学校中蔓延,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彻底消除。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我们是否真的能顺利前行?在现实世界里,到处看到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3)
这篇序实际上概括出了两种“有才华的穷人”:第一种: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以频繁跳槽为能事,以善于投机取巧为荣耀的人;第二种:无法不中伤、非难和轻视老板和公司的人。上述两种“有才华的穷人”,主要是指未正确处理对外关系的“穷人”。
另外,还有一种自身才华“劣根性”十足的“穷人”: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好高骛远,自囿于内心的人。
2003年年初,针对跨国公司的高层进行过这样一项调查:如果他们可以在一夜间将公司中所有“无用”的员工都裁掉,那么他们会裁掉多少?结果表明,这一比例在60%~90%。这么高的比例意味着什么?还有人会觉得自己在行业或企业里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角色吗?
正因为是缺乏敬业精神的“穷人”,所以企业辞退时一点也不会心慈手软。有些员工可能为一时的荣耀而故步自封,殊不知,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今天你还是老板跟前的“红人”,明天你就有可能要加入求职大军的行列里。没有谁能在圈子中不可替代,也没有谁的才华可以千秋万代。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正视危机,大到就业问题、职业前景、行业危机,小到薪资多寡、工作压力、人际纠纷等,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解决。我们要做的不是“有才华的穷人”,而是可以契合任何一种环境的不可替代牌“螺丝钉”。
中国式“圈子人情学”
中国人讲人情,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真正的人情关系是必须交心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情法则”已经演绎成中国的社会法则。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一般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可是,西方人的人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味儿,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平等,而是主张相对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
当然这样说或许有人会觉得过于“绝对”,不过正因为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人情的社会,所以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一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规律。且不论弊端与优势,在西方国家和东方社会,在圈子中经营好人际关系都是必要的。
美国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在撰写的经典MBA教材《组织行为学》中指出,一个典型的首席执行官的时间分配中,至少25%该用于人际交往,而社交型CEO在人际上花的时间可能更多。这里的人际,主要指的是与董事会、大客户及公司之外的各界高管。这是把搞人际关系学术化了。
如果连美国管理学界都认为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搞人际关系是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在中国社会的实战领域,人脉的维系所占时间及精力的比例,就远远不止于此了。作为一个圈内人,我认为要想在圈子中成功,有三个关键词——“成本”、“人情”、“口碑”。
第3章 圈子引发的社会现象(4)
人脉是需要成本的,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郭德纲的相声《我要上春晚》中有个形象描述:作为北漂族,混迹多年好不容易赚到一笔5000元的广告演出费后,为了上春晚,全部被拿去疏通和导演组的关系。可钱都花光了,却还没轮到他和人家吃饭。
这个相声中的细节在现实中并不算夸张。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株洲在湖南算是工业重市,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在那里创业,且现如今发展得还不错。据他说自己头十年基本没什么钱,挣来的钱,都拿去结交朋友了,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富裕起来。他所谓的结交朋友,除了和朋友们吃饭或者聚会,还有自己不到场,派手下人去埋个单之类的情形。这些花费的时间、金钱,就是成本。
当然也有一些人幻想“空手套白狼”,平时和朋友缺乏联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自己有事时便厚着脸皮登门拜访,这是典型的“有事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