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他被举孝廉,出仕,“志埽奸鄙”,也是一个敢直谏,不畏豪强的人,在任平原相时,郡中咸畏服;后被拜议郎,迁将作大匠,拜尚令,又迁司隶校尉。在尚令任上时,他曾奏请皇帝罢洪都文学,在司隶校尉任上时毫不留情地诛杀权宦及其子弟,与宦官们为敌,后来终也因此被诬获罪,被诛杀身死。他的妻、子也受到牵连,被徙边疆。

    这些酷吏,在荀贞的眼中,比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吏们不知要强上多少。不过这些话,他肯定是不会对秦干说的。

    ……

    荀贞任乡有秩不足一月,开始的时候,他萧规曹随,基本依照前任有秩谢武治政的办法,没做过大的改变,既无威信,又对乡中吏员、大户、百姓没有恩德,除了被繁阳亭的百姓敬畏之外,不免被其它诸亭、诸里的乡人们轻看,特别是在乐进被第三兰劫道、他当时没有回击这件事发生之后,更是引得知情的乡民、豪强、乡吏十分小看,以为他是一个儒弱的人,然而,却都没有料到,他隐忍多日,不动则已,一鸣惊人,竟在新年过后不久,就以“妖言”的罪名,一举将跋扈乡中百年的第三氏连根拔起

    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乡里。

    ……

    乡亭养阴里,乡三老宣博的家中。

    七八个高冠、儒服的男子跪坐在宣博身前。这几个男子或衣黑、或衣青,年少的刚刚加冠,年长的四旬上下,有的蓄长须,有的蓄短须,相貌不同,身高不同,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皆神色恭敬。——他们皆为宣博的门生弟子。

    年纪最长的那人正在说话,说的正是荀贞诛灭第三氏全族之事:“先生,荀君以妖言之罪,诛灭第三氏全族。以弟子看来,未免行事过苛。”

    “噢?”

    “第三氏固暴桀乡里,民苦之已久,然而,罪不至灭族。况且明眼人皆能看出,此所谓‘妖言’之罪,必为捏造第三氏虽然暴虐,却不傻,怎么会犯下此灭族之罪呢?”

    “不错,此罪必为捏造。弟子亦本地土著,是在本乡土生土长的,平时常闻第三氏的恶行,杀人、劫道,皆有耳闻,只这‘妖言’之罪,却是闻所未闻,定是荀君为灭其族而捏造出来的。”说话的是最年轻的那个青年,很气愤的样子,涨红了脸,要非师长宣博在前,没准儿他都控制不住自己,会拍案大叫了。“

    宣博问道:“你为何如此愤怒?”

    “先生,你教过弟子,说‘法’应该是‘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应该是公正严明的。触律必究,不触律,则无罪。荀君身为一乡有秩,掌数千户之家,怎么能无视律法,以捏造的罪名来用国家之器来诛灭私仇呢?”这个愤怒的青年显然是知道乐进曾被第三兰劫道的事情。

    最先说话的那个年长之人表示赞同,说道:“《管子》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又云‘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韩非子云:‘一民之轨,莫如法’。‘法’是天下万民的程式、仪表,是公器,应该秉公而行,不可因私而乱荀君因一己之私,罔顾其真,捏造事实,罗织罪名,而诛第三氏全族,并祸及其友朋、亲属、门下宾客,受罪者四五百人。令人发指,真残民之贼。有这样的人来治理本乡,其患将必更甚第三氏……,先生,请你上县廷,要求县君把他罢免了吧”

    宣博问另外几个弟子:“你们以为呢?”

    其中一人说道:“弟子以为,荀君此举,虽非秉公而行,但却也不算因私乱法,‘残民之贼’、‘其患将必更甚第三氏’云云更不至於。”这个说话之人乃是时尚,即养阴里的里监门。上次荀贞来拜访宣博时,他与荀贞见过面。

    “噢?此话怎讲?”

    “上次荀君来拜访先生,弟子有幸得以陪同,和他有过交谈,观其举止、闻其言辞,并非是一个残苛好杀的人,也不像是个会因私犯公、睚眦之怨必报的小人。”

    那个年纪最长的男子问道:“那他为何乱法,以捏造之罪名诛灭第三氏全族?”

    “……,我闻荀君在繁阳任上时,曾因小过而捕里民武贵,囚入犴狱,一直到他离任还没有将之释放。以我看来,他诛灭第三氏全族一事应该是正与此同。”

    “正与此同?”

    “不外乎以此立威二字。”

    “今日他可诛第三氏立威,明日他也能诛吾等立威”

    时尚大摇其头:“荀君治繁阳时,除一武贵被囚外,再无第二人获罪。不但没有第二人获罪,而且他赈赡孤老,劝农耕桑,竟至自家出钱为里民买桑树苗。一亭上下,无不感恩戴德,对他交口称赞,以为‘父母’。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是好杀之人呢?以我看来,在诛灭了第三氏后,他接下来必该市恩立德、以安百姓了。”

    另外几个弟子也纷纷加入争辩,有的支持年长那人,有的赞同时尚之言。争辩了半晌,谁也说服不了谁,没个结果,当下依照惯例,皆离席跪拜,求教宣博,请他判断正误。

    在他们争论的时候,宣博几乎没怎么开口,只是闭目养神,这时慢慢地睁开眼睛,把手按在案几上,举目遥望堂外,好一会儿才悠悠说道:“第三氏昔在乡中时,乡民畏之如虎,我亦忌惮之,不意转眼间,其族百年基业便被荀君连根拔起。……,我问尔等,若换了尔等,你们可能如荀君一样,上任不足一月,便将第三氏全族一举拔起么?”

    众弟子没想到他不说律法,反问此话,皆不解其意,一时无人开口。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56 买马(下)() 
宣博问诸弟子是否能如荀贞一样,上任不足一月,便将横行乡中百年的第三氏连根拔起。 诸弟子不解其意,一时为之冷场。

    室内静了片刻,那个最年轻的弟子充满自信地答道:“第三氏固然横行乡中百年,乡人皆畏之如虎,但是相比荀君,却终究只是个乡间的豪强小霸罢了。荀君出身名门荀氏,得县君赏识,并且听说那新来的郡守也是他家的姻亲。此等名门高户,自非第三氏可比。如果弟子是他,也有他的这些条件,那么,想来诛灭第三氏亦是易如反掌。”

    他话音落地,好几个人附和连声,皆道:“正是如此。”

    宣博又问没有附和的那两三人:“你们说呢?”

    这其中就有时尚,他蹙眉深思,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门生不能。”

    “上有郡守、县君照应,下有繁阳轻侠为爪牙,子云认为诛灭第三氏易如反掌,你为何不能?”——“子云”,即方才说话的那个最年轻的弟子,大名唤作王承。

    时尚答道:“百年来,前后历任本乡的蔷夫、有秩蔷夫不下三四十人。这其间有寒家子弟,也有出身豪门,像荀君这样得到郡守、县令赏识照应的。但是,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如他这样干脆利索地将第三氏连根拔起。门生以为,荀君所以能将第三氏诛灭,最关键之原因并非他的出身、关系。”

    “那是什么?”

    “是因荀君有胆。”

    “噢?”

    “今观荀君诛灭第三氏,看似容易,实际上也的确很容易,捏造一个罪名,假造几个证据,走通县中、郡里的关系,就便将之轻松族灭。这个办法并不稀奇,荀君想得出,别人也想得出,可是,为什么以往历任的蔷夫、有秩却没有一个人这样做呢?无它,正如先生所言,只因‘忌惮’。忌惮什么?忌惮第三氏族人的无视法纪,忌惮他们门下宾客、剑客、死士的凶悍轻死,忌惮会被他们刺杀。因而,无人敢如此行事。……,唯独荀君毫无顾忌,遂终将第三氏一举扑灭。相比他捏造罪名的乱法小事而言,门生以为,他的虎胆才是更令人畏惧的啊”

    王承不同意,说道:“十五年前在任的那位有秩蔷夫亦不惧第三氏凶悍,欲将之定罪。明德,你怎么能说只有荀君无所顾忌呢?”

    “十五年前的那位有秩蔷夫,现在何处?”

    王承哑然。这还用说么?乡间传言,早被第三氏刺杀,死在乡中官寺里了。前几天县里公布第三氏所犯罪行的时候,也确实有这一条在内。

    时尚说道:“子曰:‘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不出也’。十五年前的那位乡有秩,本身是外地人,行事之时又不知保密,虽然胆大,又能如何呢?只能称之为鲁莽,最终也只是害了他自己。又岂能与荀君相比?”

    王承虽然反感荀贞的作为,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确不仅胆大,而且行事也很谨慎。听说直到他动手的前日,还收下了第三明送去的五块金饼。王承想道:“他要是没有收下这五块金饼,第三氏想来也不会毫无戒备。”——不但第三氏毫无戒备,便连乡中官寺里的吏员们,事先也无人知晓,没有一个人听到风声。既有虎胆,又行事谨慎,也难怪他能成功。

    宣博叹息说道:“上次荀君登门造访,我见他如谦谦君子,虽也夸赞他‘雷霆击贼,救刘庄於兵火’,可谓有勇,但老实说,也实在没有想到他竟然胆壮如此‘虎胆’之誉,名副其实。”遍观在座的弟子、门生,只觉无一人能比得上荀贞,拂袖按案,慢慢地站起身,说道,“吾今日坐得久了,腿上疼痛,要回屋中休息。你们各自散去罢。”

    诸弟子皆闭嘴收声,又一次避席伏拜,送他离开。

    走到时尚身边儿的时候,宣博说了一句:“明德,里监门乃为贱役,非志士所居。你明天就辞了此职,在我门下专心读吧。……,过几天,你可以去乡里官寺拜访一下荀君。”

    时尚又喜又奇,喜的是听宣博意思,这是打算将他正式收入门下,改“门生”为“弟子”了;奇的是叫他去拜访荀贞。他抬起头:“先生,你叫我去拜访荀君?”

    “你们几个如果有意,也可与明德一起前去拜访。”

    最年长的那个弟子、王承,还有另几个一直都在批评、抨击荀贞的弟子尽皆愕然,齐齐举首。王承说道:“荀贞捏造罪名,公报私仇,是一个枉法之徒,非我道中人。虽有些胆略,但是像他这样的人,胆子越大,为害也会越大先生,你怎么叫弟子等去拜访他?”

    宣博昔日在县中任决曹史时,持法公允,得到了县乡的称颂,在王承等人的眼中,是个公正严明的人,此时却突然听令自家去拜访“乱法之徒”,完全接受不了。方才,王承虽然批评荀贞,好歹还算保持着君子之风,恪守着为荀贞治下百姓的本分,称呼他为“荀君”,这会儿情急之下,什么也顾不上了,干脆直呼起了荀贞的名字。

    宣博没有批评他的无礼,而是叹了口气,说道:“上次荀君登门造访,向吾问政,问该如何治理本乡。你们知道老夫是怎么回答的么?”

    “不知,请先生示下。”

    “吾对他说,当以治大姓为先,而本乡四姓,尤应以第三氏为重。子云,你刚才说荀君诛灭第三氏是为了私仇,这是不对的。他实际上是在遵从我的建议啊”

    “可是先生,……”

    宣博打断了王承的话:“子云,你是一个正直公正的人,就好像我当年少年时。韩非子说:为法之士应当劲直。你无愧‘劲直’二字。‘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皆所治不公,所治不公,则治不尽理’,这是老夫教给你们的话,没有错,执法就应该这样。”

    王承抗声说道:“既然如此,先生又为何叫弟子等去拜访那个乱法之贼?”

    诚如荀贞当日的评价,宣博是一个“敦实守道,质诚耿介”的人,可同时他也是一个经过了许多岁月、洞察世间人情世故的老人,也是一个有识人之明的老人。

    他说道:“若以法/论,荀君所为,当然属於乱法,是吾道之敌,吾辈当群起攻之;而如从人论,荀君举止有度,却实为我颍阴人杰。他有虎胆,知谨慎,尊老敬贤,能折豪强,以其家声,假以时日,必能青云直上。我叫你们去拜访他,是为了你们日后的前途着想啊。”

    王承、时尚这些人都是乡间寒族、小家的子弟,没一个豪门大族的出身,出身最低的时尚更是操持着里监门的贱役。以当今的世道而言,他们要想出仕,难之又难,就算侥幸出仕了,也断难升至高位,很可能会和宣博一样,终生止步在斗食小吏的位置上。

    早在荀贞初来上任,头次来拜访宣博时,宣博就想把自己门下的弟子引荐给他,以求能借助荀氏的背景,给弟子们谋一条出仕的道路。只是因为当时荀贞初至,宣博对他的为人、行事还都只是耳闻,未曾亲见,故此没有提及。而如今,在亲眼见过荀贞诛灭第三氏的经过后,他终於下了决心,要将弟子推荐与之。

    王承等人听了,意外之余,感动非常,伏拜叩谢师恩。

    罢了,王承却仍然坚决不愿。他大声地说道:“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荀贞枉法乱纪,弟子攻之尚且不及,何况登门拜访?‘道不同,不相为谋’。先生对弟子的爱护,弟子诚惶诚恐,不知该何以为报,但令弟子登门拜贼,实难从命”

    宣博无可奈何,说道:“你们愿则去,不愿则不去。为师不强迫你们。”说完,自出堂外,归室内休憩去了。

    ……

    因为对荀贞诛灭第三氏这件事之看法的不同,宣博的弟子、门生们互相之间起了争执,他们争执得很激烈,但着眼点却都是在“荀贞诛灭第三氏的过程”上,争论得是“荀贞这么做对不对”,而对“第三氏族灭”这个结果却似乎并无太大的感受。

    “乡中四姓”里的另外三姓就与他们不同了。

    这费、谢、高三姓大族虽也注意到了“荀贞诛灭第三氏的过程”,但是相比之下,更令他们震撼的却是“第三氏族灭”这个结果。称雄乡中百年的一个豪强家族,就这么灰飞湮灭了?四五百人就这么被捕入狱、坐等受死了?

    ……

    费亭费里,四姓之一的费家。

    费通年前去了阳翟,与他的兄长费畅相聚,过完年刚回来,就闻听了这件大事。他的兄长费畅是张让家的宾客,现为郡中督邮,仗着这层关系,他平时尽管不惹是生非,却也从来没将乡里的有秩蔷夫当回事儿,便是荀贞荀氏的出身,他也是没放在眼里的。

    年前去阳翟,他在路上遇见荀贞,当时虽下车问礼,但姿态颇是骄傲,如今闻其一举将第三氏全族诛灭,当场就变了颜色。

    他的妻子迟婢从屋外进来,瞧他神色不对,问道:“怎么了?”

    费通挥手令报讯的宾客退下,说道:“新任的那位乡有秩荀君,——便是年前咱们去阳翟时路上遇到的那个年轻人,你还记得么?”

    迟婢前前后后总共见过荀贞三次了,怎会不记得?她说道:“记得,怎么了?”

    费通吸着冷气,不敢置信似的说道:“他以‘妖言’之罪,擒拿了第三氏全族。”

    “啊?”

    费通连着抽了好几口凉气,从榻上起身,绕室转了几圈,勉强平静下吃惊的心情,挠着他的胖脸,啧啧称奇,说道:“这第三氏虽无甚出身,平素在乡中只凭凶悍压人,比不得咱家乃张侯宾客,大兄高居郡督邮之位,可是老实说,就连是我,平时也不得不让他们家三分凶焰。……,这荀家子看起来文文雅雅的,不意下手竟这般狠辣”

    迟婢也是没想到,眨了眨美目,说道:“是啊,让人想不到。”她前后三次见荀贞,每次荀贞都是温文尔雅的模样,尽管因其身长佩刀的缘故,给她了一个英武的印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肤浅的印象罢了,远远比不上“族灭第三氏”带来的冲击大。

    她见费通只顾惊叹,没有注意她,不由借着收拾床铺的机会,走神想道:“他居然能将第三氏这样的豪强诛灭,实在太厉害了。以后他要再出来,在乡中走动的话,不知会有多么威风呢”她一个女子,常年居住乡间,没甚见识。在她的眼中,第三氏已是一等一的豪强大族了,而能将此等豪强大族诛灭的荀贞自然越发了得,威风无比了。

    ……

    粟亭甘泉里,四姓之一的谢家,也即前任乡有秩谢武的家族,他们的族长闻讯之后,也是和费通一样惊骇,随即马上命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令子侄亲自送去官寺。

    ……

    这些大姓家族的想法,荀贞虽不知,也能猜出一二。

    既已诛灭第三氏,立威的目的已然达到,他秉承着“过犹不及”的原则,也不愿再给其它大姓压力,以免加深他们的恐惧,反不利日后治事。因此,当谢家的子侄登门拜访时,他态度温和,相待以礼,若让不知情的人来看,分明是一个文雅君子,任谁也想不到便在前几天,这个年轻人刚诛灭了一个本地豪强的全族。

    谢家不比费家,没有什么背景,族中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大官,来拜访的那几个人又都是年轻一辈的子侄,城府浅,见事少,面对荀贞的时候,不管他再温和有礼,也依然感到压力重重,战战兢兢,前言不搭后语的说了会儿话,便提出告辞。

    荀贞也不挽留,留下了他们带来的礼物,很殷勤地亲将他们送出院外,正要折回院中,听见马蹄声响,循声望去,却见是高素带了四五个宾客驱马来到。

    谢家的子侄战战兢兢,高素还是那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直驱马奔到荀贞近前,方才勒住坐骑,翻身跃下,随手将缰绳丢给随从宾客,站在官寺院子的门口,先跺了跺脚,往手上呵了口热气,说道:“这两天又冷起来啦从我家来这儿,只才几里地,就冻坏我了。”发完牢骚,朝地上吐了口唾沫。他也不避讳守门的老卒,直接对荀贞说道:“贞之,我有一桩大买卖。你想不想做?”

    “什么买卖?”

    “买马。”

    ——

    1,“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此处取“攻击异端,可以终止它们带来的危害”一说。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57 二月习射(上)() 
第二更。

    ——

    “买马?”

    “买马。”

    荀贞笑道:“你可是认识了北地的马商?想从马商手里低价买马,再转手倒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