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助张纮入主阜陵,然后刘晔若是能说降郑宝便则罢了,如是不能,即与张纮联兵,制定方略,务要讨平巢湖,以安境内,一个是在与盛宪结盟的情况下,再积极地与庐陵陆康等发展关系,扩大徐州在扬州的政治影响力,固要争权於扬州刺史陈温,可也要将此争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保证不使之发展成为战争,可以出现小的摩擦,但不能演变成为大的战事,以免徐州两边不能兼顾,然后密切关注袁术与刘表的争荆之战,一旦战事有利於某一方后,要立即报给徐州州府。

    张纮、臧洪於三日后,从郯县启程,南下前去阜陵。

    此次给臧洪的一千步骑兵卒,没有再从广陵等外郡调,是从东海郡的驻兵里调的。

    第二件要务,便是募兵、扩军,进一步而言之,又可以说是练兵、强军之事了。

    至七月底、八月初,先是从江禽的屯田兵里选料了三千兵卒,继之又在淮泗一带募召到了八千余的精勇,臧霸的特使、高堂隆分别从泰山募到了两千余和千余,共计三千余的泰山兵,合计新募得兵卒一万五千余人,又通过糜竺、刘备、简雍等的关系,购得战马六百余匹。

    此一万五千的新卒,除募自屯田兵的那三千人外,其余的多未经过战阵,需得经过操练之后才能使用,荀贞帐下的猛将很多,而善操练兵卒者,乐进、赵云、陈到三人而已,乐进现掌下邳,不能久离郡,因此,荀贞把陈到从琅琊暂调回郯县,令之与赵云共操练新卒。

    又从步卒选长於马术的,拨给辛瑷,转隶骑兵部队,由辛瑷教他们骑兵战术。

    刚过了麦收时节,荀贞叫州府、幕府传令,命各地郡国、民屯、军屯输送粮秣,九江、阜陵两郡的地界虽小,但如论富庶,两郡在扬州却都是数得号的,阜陵境内有一个芍陂,是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孙叔敖修建的,陂径百里,灌田万顷,并为后世历代所重修、利用,因此芍陂之利,阜陵实是“境内丰给”,荀谌和到任后的张纮也奉荀贞之令,各输送粮秣至郯县。

    到八月底,包括九江、阜陵在内的各郡国悉运送粮秣完毕,一时间,州府的府库充盈,粮食堆积如山,加此前陶谦库存的,粗略计算,足可供万人食用数年。

    攘外必先安内,既然决定要在青、兖方向展开大规模的战事,为了不致在关键时刻内部生乱,荀贞两管齐下,一方面,严令各郡国继续扫剿各自境内的盗贼,收留流民,并密令各郡国的长吏严密监管本郡内有不法行为的豪强大户,另一方面,借今年麦熟丰收的机会,荀贞拿出了部分的粮食,命“试守”者於今年亦给全俸,并令给各郡县百石及以下吏员皆增俸禄若干。

    汉家制度,凡是从一个较低官职升任到一个高级别官职的,须经一年的考察期,也即“试守”,一年期满,考察政绩,合格后才能为“真”,算是在这个职位坐稳了,同时,也才能享受该级别应得的俸禄。荀贞令今年即使是“试守”的也给全俸,这是格外的开恩。

    汉家官吏,出身豪强名族,自家有钱的不说,家为贫寒之户,本人又清廉的,尤其是百石及以下之“斗食”等小吏,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依照“钱谷各半”的准则,百石吏一月可得钱八百,米八石,放在太平时期,以这些钱谷来养一家人即已不足,而今战乱,物价腾跃,更是不足用,——莫说百石吏,便是二千石的太守,凡清廉者,月俸也不足用,如州劝学从事羊琮的从父羊续,出了名的清廉,任南阳太守时,他的妻、子去看望他,羊续给他儿子羊秘展示自己所有的资藏,唯布被、短衣、盐和麦数斗而已,仅够己用,遂将羊秘与其母遣返泰山。二千石、百石如此,百石以下的斗食、佐史更不需说了。

    荀贞令给百石及以下吏员各增俸禄若干,不是一个固定的政策,是一个短期内的加俸,但即便只是行之於短期,对出身寒门、人又清正的小吏们来说,却也不啻为一个很大的恩惠。

    九月旬,荆州方面传来了一个消息:马日磾为袁术所扣。

    回顾七、八、九这三个月,当荀贞募兵强军、内施恩德的同时,徐州外部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兖州方面,泰山兵退回泰山郡,鲍信被黄巾击破,合兵於曹操之后,两人经过商议,鲍信向刘岱进言,以“今兵失利,士气大沮,不宜复进战”为由,建议刘岱不妨先撤返山阳,留下曹操屯驻东平、济北前线,待时局出现变化后,再重新整军,二次进兵北可也。但这个建议被刘岱拒绝了,刘岱坚持要在前线指挥作战,随后,他勒兵与黄巾数战,依然是败多胜少。

    豫州方面,孙坚攻破陈国用了数十日,挟此大胜之威,加以梁国的长吏无有骆俊之能,却是仅仅用了十余日即占取了梁国的全境,梁国相在逃往陈留的路被孙坚的部曲截住杀了。至此,陈、梁俱破,孙坚威震豫州,沛国相袁忠挂印辞官,单车南下,避乱扬州去了。

    冀、幽方面,公孙瓒终於与袁绍开战。

    战端一启,公孙瓒部便所向披靡,冀州境内不少的豪强、郡县长吏纷纷投诚,袁绍连战连败,现已全盘收缩兵力,把所有的部队都集在了魏郡一带,并数次传檄报给曹操、刘岱,要求他俩停止与兖北黄巾的战事,命之立即调兵来援,看其架势,是预备要在魏郡与公孙瓒决一死战。他不决一死战也不行了,魏郡如再丢失,他在冀州便连一个立足之地也皆无了。

    荆州方面,袁术不能击破黄祖,黄祖也不能击破袁术,两边陷入了拉锯战。

    因见孙坚已攻破梁国,袁术遣人至豫,请求孙坚履行盟友的义务,遣兵来荆助他。孙坚於日前才写了封信送来郯县,把袁术的请求告与荀贞,征询荀贞的意见。

    除此数州事之外,最大的一件事情当数发生在长安的变动。

    底部字链推广位

    :

3 阳翟侯扣使不遣()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t〃)。className = 〃rft_〃 + rSetdef'2';

    正常输出章内容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s〃)。className = 〃rfs_〃 + rSetdef'3'

    王允借吕布之力杀掉董卓后,在如何处置凉州兵的问题,朝令夕改,进退失据,他本是打算全部赦免董卓的部曲,吕布也数次劝他应该这么做,但后来他又改变主意,认为:“此辈无罪,从其主耳。 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又决定不专门下诏赦免凉州兵,而决意打算把他们解散掉,使各归乡。

    这个时候,有人言,进谏於他,说: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

    皇甫嵩名震天下,战功赫赫,德又好,且还是凉州人,用他来接替董卓,是足以镇抚凉州诸军的,可王允却不同意这个建议,他回答以“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仍是决定要解散凉州兵。

    吕布既有了协诛董卓的功劳,被王允用朝廷的名义拜为奋武将军,进封温侯,於政治待遇则假节,仪三司,得以与王允共秉朝政,遂因此而颇有了些政治抱负,先是数劝王允赦免董卓部曲,继又请求以董卓的财物赐给公卿、将校,以安人心,殊不料王允名义虽给了吕布显贵的职务,而实际却是以“剑客”之徒来视吕布的,自然不肯听从他的建议,这样一来,吕布、王允两人的内部之间出现了矛盾。

    同时,王允因诛灭了董卓,自以为从此之后,朝廷无复患难,居功自傲,每与群臣集会,不再像以前那样与诸臣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温润之色,於是,群臣也不是很拥戴他了。和群臣之间,王允亦出现了不和,乃至杀掉了大名士蔡邕。

    内已不和,王允外又不听从别人的进言,坚持要把凉州兵全部解散,这样导致长安出现了紧张的局面。

    董卓死后,凉州兵群龙无首,本即不安,又闻王允欲罢其军,如李傕、郭汜之辈惶恐不已,不知适从,有心解散部队,可因无朝廷的赦,又担忧既然这般做了,到最终仍是难逃一死。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当时势随着事态的进程发展到转折口时,有时候,一个人、几句话可以决定其接下来的走向,使之或向左、或向右继续前进,——贾诩是有这样能力的一个人。贾诩时在李傕军,他对李傕说道:“闻长安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所谓“奉国家以征天下”,实即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策一出,李傕等俱皆以为然,乃与郭汜、张济等凉州将校结盟,率兵数千,西攻长安,王允遣董卓旧部迎战,被李傕、郭汜击败,反降於李、郭。李傕等沿途收拢部队,到达长安时众已至十余万人,再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会合,兵势愈振,共同围击长安城。

    吕布以一己之力敌李傕等诸将校之攻,守城十余日,结果因城内叟兵之叛,——叟,是青羌的一支,叟兵即是由叟人组成的部队,凉州兵多羌人,故此叟兵与之暗通,进而叛变,他们叛变后,打开了城门,迎凉州兵入城,吕布由是战败,只带了百余骑杀出重围,东逃出关。

    吕布出逃时,招呼王允共走,王允以“天子年少,不能弃天子独逃”为由拒绝了吕布。

    李傕、郭汜兵入长安,当时想杀了王允,然却因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既是王允的同郡人,又是王允所拜任的,三辅人口多、兵谷富实,李傕、郭汜等忧宋翼、王宏或会为患,乃先征他两人入朝,王宏看出了李傕、郭汜的目的,不欲入朝,而宋翼以“王命所不得避”为由,决定应征,王宏不能独立,遂俱征,到了朝,两人与王允一起被杀。

    王允的三个儿子及宗族十余人并皆遇害。司隶校尉黄琬等不少的大臣亦被诛杀。

    朝廷拜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皆为郎将。

    王允杀掉了董卓后,曾遣张种抚慰关东,张种现如今尚未到达兖、徐,李傕、郭汜遣人传檄,将他召回朝,改遣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持节巡行关东。

    马日磾、赵岐行至洛阳,马日磾表,请求让赵岐另外出使,因李傕有意与袁术结盟,希望袁术能成为他的外援,故以朝廷的名义拜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所以马日磾、赵岐两人於洛阳分手后,赵岐北往冀州,马日磾则去了南阳,代表朝廷给袁术进行拜授。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袁术在接受了朝廷的封拜之后,竟夺走了马日磾的节,把他扣留在了南阳。

    这道消息传到郯县,荀贞於览报之同时,即猜出了袁术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正当袁术与刘表争荆的重要关头,袁术自是不愿刘表再获得任何一点的朝廷大义,所以为不让马日磾南下襄阳,他索性将之扣留於军。

    荀贞心道:“袁公路骄横跋扈,此举荒唐至极”想及孙坚不久前征询自己意见、问该不该出兵援助袁术的来信,因便回信给孙坚:袁公路方扣使节,轻辱朝廷,不宜即援助之。

    平衡荆州各方割据的势力,务必不使刘表或袁术一支独大,这确是荀贞目前对荆州的既定方略,可袁术眼下并未大败,只是和刘表、黄祖陷入了消耗战,所以在军事不需要立即对他进行相援,他胡乱非为地把马日磾给扣留住了,在政治更是不能於此时发兵往助。

    赵岐北行,到魏郡,虽值与公孙瓒交战的危机时刻,袁绍仍是出迎百里。

    底部字链推广位

    :

4 冀州牧迎节以征()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t〃)。className = 〃rft_〃 + rSetdef'2';

    正常输出章内容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derFs〃)。className = 〃rfs_〃 + rSetdef'3'

    马日磾与赵岐都是当代的经学家,马日磾是马融的族孙,赵岐之妻是马融的侄女。

    马日磾曾与杨赐、蔡邕等在熹平年间共同校订儒家的诸经典,刊刻於石,八年乃成,成后立於洛阳的太学门外,此即有名的《熹平石经》,乃是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碑是由蔡邕写的,共有四十六座高达丈余的石碑,蔡邕既是有名的法家,碑的内容又是官定儒经正本,故此当碑初立之时,后儒晚学,观视及摹写者,只所乘之车一天有一千多辆,填塞街陌。王允要杀蔡邕时,很多士大夫都为蔡邕求情,马日磾也是如此,希望王允看在蔡邕“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可以为汉家记史,传於后世的份儿,能宽恕蔡邕,但被王允拒绝了。

    相马日磾,赵岐的仕途坎坷许多,而观赵岐过往的经历,实可称“男子”。

    赵岐原名赵嘉,永兴二年,他建议凡是任官二千石的,如亲长去世,都应该去官行服,朝廷接受了他的这个意见,之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官吏这么做了,但从规章制度来讲,却是由此始。

    赵岐嫉恶如仇,清高自守,马融是外戚,赵岐厌其豪势,虽与马融是婚姻之家,马融并且名重海内,却从不与他相见。他们一家人都痛恨宦官,他的从兄赵袭是颇为著名的法家,官至敦煌太守,另一从兄官至凉州刺史,还有他的从子们如赵息、赵戬等也各有名声,都处处与宦官及其子弟做对,尤其得罪住了唐玹,即荀彧岳父唐衡的弟弟,唐玹数受赵息之辱,恨得咬牙切齿,后来报复,要灭诸赵,借唐衡之势,令赵岐郡的督邮等捕诸赵尺儿以,所谓“尺儿”,也是说,连刚出生的婴孩也抓捕下狱,然后尽皆杀之,赵岐时在皮氏为县长,闻讯,遂弃官,带着跟他在任的从子赵戬逃走。也是在这个时候,为避难,他改名为“岐”,岐者,岐山也,赵岐家在京兆,岐山在其境内,改成此名,是为示不忘家乡。

    赵岐逃到了北海,在市卖胡饼以糊口,遇到了一个叫孙嵩的年轻人。孙嵩时年二十余,乃北海名士,有古义士风,发觉赵岐不同寻常,猜测他或许是亡命的罪人,令从骑置下帷幕,命隔绝行人,对赵岐说道:“我北海孙宾硕也,阖门百口,你可以告诉我实话,我一定不负你,也许可以帮你的忙。”赵岐於是告之实言。孙嵩因便与他定下死友之交,载他返家,让他藏入到了复壁,——复壁即夹墙,间是空的,可以藏人或匿物,此是先秦以来即有的建筑机关,豪强大族家通常设有此类,甚至有把柱子也做成空的,用之藏人或应对危险。赵岐在复壁藏了好几年,直到唐衡、唐玹等诸唐尽皆死灭,遇到大赦,他方重见天日。

    三府闻后,同时并辟,赵岐接受了司徒胡广的征辟,适逢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扰边,公卿皆举荐赵岐,他乃被拜为并州刺史,却未多久因第一次党锢而被免官,灵帝继位,他又因第二次党锢被禁锢了十余年,直到黄巾起事,天下大乱,党锢禁解,这才得以复出。平年间,张温讨击边章、韩遂,孙坚、董卓皆为其部属,赵岐时也在军,任职孙坚要高,被张温请辟为车骑将军长史,与袁绥现於荀贞幕府的任职相同,是将军幕府的总管事。

    何进表赵岐为敦煌太守,在任的路,赵岐被边章等抓获,边章胁迫他,欲以为帅,赵岐诡辞得免,返程途,半道遇贼,赵岐时已年七十余岁,裸身自救,藏在草丛,多日水米不进,终是历经磨难回到了长安。

    前年,董卓西迁天子至长安,拜赵岐为议郎,其后又擢拜他为太仆。

    赵岐今年已八十余岁了,从他入仕到现在,没有担任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州郡之任,并州刺史、敦煌太守二职,一个是任不多时被免官,一个是压根没能到任,其所任之职多为州郡、三公的掾属之类,可虽是如此,却因他的这些经历,他早已名满天下。不仅历经坎坷,其志不改,乃心王室,可称良范,并且在避难和遭遇党锢期间,他发愤著,写了三十二章的《厄屯歌》,并给《孟子》做注,流传於世,颇得美誉,其人之学、儒学修养也不低。

    也正是因了赵岐的名望,加他八十多岁的高龄,袁绍远迎百里。当然,袁绍远迎,除了是看重赵岐本人之外,也是因为赵岐持节、代天子抚行关东的身份。

    赵岐年齿虽高,精神矍铄,白发稀疏,仍结髻带冠,颔下数缕长须,远不复壮年时的浓密美髯,随风飘摇,却依旧端容正色。袁绍与他相见,公事的礼毕了,又行后辈之礼,谨敬地请他登车。前后鼓吹,旗帜如林,甲士从扈,袁绍恭然作陪着,一行人驰至黎阳。

    黎阳是魏郡最北边的县,西与司隶的河内接壤,东与兖州的东郡相邻。

    到了黎阳,袁绍正式置地行礼,带着一干武臣属,恭迎赵岐,拜赵岐所持之节。赵岐宣读王命,袁绍拜接。袁绍问天子、朝事,赵岐悉数答之。

    当晚,袁绍设宴款待,次日又陪赵岐坐谈,说及赵岐离了洛阳,一路向冀州行来的路,沿途郡县百姓,见其车骑仪仗,无不喜悦言说“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事,竟有当年洛阳老吏因睹光武及其僚属衣冠而垂涕云“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之意,袁绍诸人俱皆慨叹。

    赵岐因此话头,对袁绍说道:“今我与马太傅持节行巡关东,非为因受李傕、郭汜诸贼之令,实是因王司徒遇害前之所言。”

    袁绍肃容问道:“未知王公遇害前有何言说?”

    “凉州诸贼破城,吕奉先请王司徒共走,王司徒甘愿奉身死国家,因不肯与奉先同出逃,告之奉先云:君离长安后,可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赵岐目视袁绍,炯炯有神,说道,“此王公忠社稷之言也字字泣血闻之使人落泪本初,君族世受汉恩,海内共仰,今汉室蒙尘,君拥冀州之众,何不提兵西进,破灭群贼,迎天子还於旧都?”

    袁绍喟叹说道:“诚如公言,我家世受皇恩,绍岂能无报国之念?唯公孙伯珪猖獗於幽,先迫刘幽州,继侵青州,於今又攻我冀,绍却是虽有报国之心,无有报国余力也”

    “自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