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族姓不显,远逊刘表等,为稳固政基,更是大杀四方,血流成河。

    说到许劭身,原本历史,他到徐州时,是陶谦主政,陶谦虽没杀他,对他“礼之甚厚”,可许劭却不能自安,对他的徒众说“陶恭祖不是真的待我好,我不如去之”,遂去了扬州改投刘繇,而当他离开徐州后,陶谦即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可见,陶谦对许劭这等浮华领袖也是存有忌惮的,只是迫於徐州的外压,为不使徐州士人离心而才没用痛下杀手。

    和曹操等一样,荀贞对“浮华交会之徒”也是有警惕的,不止是因为他意识到随着他势力的增强,一些浮华交会之徒必会成为他扩权、集权的阻力,并且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缘故。

    他认为:浮华交会是导致魏晋盛行清谈的一个缘由,清谈之风的盛行,又导致了许多“名士”徒有其名,无有其实,譬如现今的青州刺史焦和,名气很大,没有一点实干之才,没一点干才又导致了西晋之灭亡,五胡之乱华。被石勒杀掉的西晋之清谈宗主王衍在死前叹道:“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他的这句感叹,荀贞自是不知,但对西晋的结局荀贞却是知道的,所以他更早地察觉出来了“祖尚浮虚”的大弊。

    虽是察觉其弊,可若想从源头,也即时下“浮华交会”之风这里扭转却实不易。

    杀掉几个浮华交会的领袖,或可以稳固权力,却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此风,唯有从根本下手,所谓根本,便是前所述的那四个造成此风的政治、化原因。

    简言之:改革察举制,不能任“以名取士”成为主流,舆论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门阀大族间互相吹捧,发展到最终,只能会是无寒门,下无士族,从而导致阶级、阶层僵化,致使国家失去进步、变革的动力,荀贞可不想搞什么九正制,此其一也;其二,改革经学,以破浮华,儒学固有其弊,可较之“浮华”,儒学敦厚致用,在尽力使儒学不要陷入后世的僵化之前提下,从长期来看,确是没有第二种更好的学说可以代替儒学。

    只是,虽大致有了该如何解决此风的想法,一来此风历时已久,难以立变,二来当下首以军务为重,是而,荀贞却是难以大刀阔斧地正式施行,只能先试着引导,做一些铺垫准备。

    本来,荀贞是打算在等到谋取了兖州一部、或者扬州部分,待徐州於战略有了更广的纵深之后再对此着手铺垫的,没有想着这么早下手,可许劭的到来却使得他不得不提前着手。

    荀彧、荀攸等告辞离去。

    荀贞等了会儿,唤门外吏,吩咐说道:“忘了一事给公达说,你去把公达再请回来。”

    门外吏应诺,急忙追出去,不多时,把荀攸又请了回来。

    荀攸入到堂,问荀贞道:“明公忘了何事没说?”

    “公达,吾闻大兄近月著《正论》,可成否?”

    “大兄”说的是荀悦。荀悦於现居徐州的诸荀年岁最长。

    “尚未成。”

    “成了几篇了?”

    “约成一半。”

    “改日待大兄成,你可取来,我要细细观阅。”

    “诺。”

    荀贞似不经意地说道:“郑公儒学名家,许公风议领袖,我家世代传以儒业,才俊云出,诸祖、诸父且不论,仅吾之同辈兄弟,大兄雅好著述,常有鸿论,若善辨贤进才,友若、休若交游海内,才、论皆优,俱一时之冠,与郑、许相较,亦不逊也。”又道,“长,我之外亲,族为州姓,性好题,所议人物,辄其优劣,假以时日,当不使许公专美於前也。”

    荀攸何等聪慧之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时明白了荀贞的意思。

    荀贞的意思很明显,“大兄雅好著述”只是一个引头,他话里的重点在荀彧善辨贤进士、荀谌和荀衍喜好交游、陈群好题人物,是要荀攸暗地里给荀彧、荀谌、荀衍、陈群等人制造声势,把他们推成徐州士人的“浮华”领袖,从而降低许劭可能会在徐州产生的舆论影响力。

    荀攸笑道:“明公所言甚是。”

    两人相对一笑,不需再多言。

    事实,荀贞早在初掌徐州后,为对抗“浮华”领袖,为把舆论掌握在自己的手,已经在推动提高荀彧、陈群等人在徐州士林的名声了,也已经小有成果,一些徐州的士人,特别是年轻的士人,不管是出於希图借此入仕之由,还是确实敬慕荀彧、陈群等的德行才能,已经团结在了荀彧、陈群等的周围。荀彧、陈群两人,又以荀彧的名声为佳。

    荀贞又说道:“张子纲雄德高,张子布徐地之望,陈/元龙豪杰之士,可为徐州楷模矣。”

    张纮善,法也好,德高洁,张昭刚严方直,在徐州的号召力不小,陈登年少成名,气雄节壮,三人年岁不同,才德有别,但确可俱被称为是徐州士人的代表。荀贞现毕竟是主政在徐,徐、豫地域有别,不能只推升荀彧等人的声望,也需要树立几个本地士人为徐州士林的榜样,张纮等三人现皆入仕州,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徐州的影响力。

    一方面推动荀彧等声名的提高,一方面树立张昭等为楷模,如此,双管齐下,许劭名气虽大,定也难如昔日“月旦评”时一枝独秀了。

    荀攸应道:“诺。”

    说及陈登,荀攸想起了刘繇,说道:“明公,给刘正礼的信已经送走数日,料以路程,应是早到刘正礼的手了,然至今不见他的回复。看来,他是不想来郯县住,只想托庇於陈家啊。”

    “给谦去信了么?”

    “去信了。”

    “再给谦去一封信,叫他遣刘丞去淮浦见一见刘正礼。如是他果不肯来郯,在淮浦给他置个宅院,……最好是和陈家邻,由他在淮浦安居罢。”

    “刘丞”指的是下邳丞刘儒。

    刘儒是颍阴刘家的人,颍阴刘家也是汉室宗亲,让他去见刘繇,自是最适合不过。

    荀攸应诺,又道:“琅琊盐豪已定,糜子方想来不日便能榷盐完毕,盐铁者,国之重事,以攸愚见,明公似可着手下步了。”又笑道,“明公许纳糜子方妹为小妻,不知打算何时聘之?”

    :

262 荀休若盐铁开府() 
荀贞笑道:“礼聘且不急。 ”

    聘则为妻,糜竺、糜芳的妹妹嫁过来只能当个妾室,实是用不着礼聘,不过为招揽人心,对糜竺、糜芳之妹肯定是不能以寻常小妻而待之,也是要稍微做些礼聘的。

    纳妾,何时都可为之,不是紧急的事务,荀攸说起的“盐铁者,国之重事”,这话倒是没错,榷盐马要完成,对盐业的管理工作是该提日程,着手下步了。

    荀贞沉吟了下,说道:“我意迁休若为盐铁郎将,下暂设司盐、监铁二丞,待规模扩大,再由‘丞’迁‘校尉’;擢姚颁为盐铁都尉,使掌盐铁兵。卿以为如何?”

    荀衍现为监铁校尉,掌着徐州的铁冶民用事。荀衍、荀谌兄弟二人,荀谌的口才出众,荀衍偏向实才,经过这么些时日的观察,荀贞认为他把铁冶管得不错,可以再给他加些重任了。

    姚颁协助糜芳榷盐,诸事无差,论功行赏,正当拔擢,把他从军司马擢为盐铁都尉合情合理。盐场、铁官都是壮年男子聚集的所在,过往曾发生过数次铁官徒造反之事,也曾发生过盐场徒附接通海贼,抢掠沿海之事,在这类地方需要有兵马驻扎,以作防范、镇压。

    荀攸问道:“不知明公欲以何人为司盐丞,又以何人为监铁丞?”

    “糜子方榷盐有功,可为司盐;王子纯廉洁干练,可为监铁。”

    王子纯,名真,是王朗的从弟,现在其家乡东海郡的郡府任职,为一曹掾。

    徐州的士人领袖除了二张、陈登之外,王朗、赵昱也是。

    在荀贞入主徐州的过程,王朗、赵昱身为当时州府吏员之首的治、别驾,俱表现出了配合的姿态,所以,荀贞后来对他们各加重用,以投桃报李。王朗被荀贞擢为了广陵太守,一下从百石吏跃升成了二千石的大吏,而赵昱与荀谌共赴京都,计算时日,应快回来了,如事情顺利,他必会得到朝廷的授官,定也摇身一变,会成为一个二千石的郡守国相。

    按理说,这样的重用已经足够回报王朗、赵昱当初的“投资”,但为了能使王朗、赵昱等能更进一步地被彻底收揽到自家帐下,荀贞决定再从他们的家族选用英俊,分别量才使用,因而,这有了此前的陈登之兄被荀贞任为“部下邳从事”,又有了今之欲擢王真为监铁丞。

    擢任王真,荀贞是经过考虑的,他是王朗的从弟只是擢任他的几个原因的一个。

    荀贞询问过现任东海太守的邯郸荣,对王真的能力、德做过了解,正如他刚才对王真的评价,此人“廉洁干练”,盐铁皆是暴利,掌盐铁事的主吏不止需要干练,有理实务之才,更需要廉洁,这是擢任王真的主要原因。再有是,徐州的主要铁官之一在东海郡的朐县,王真既是东海人,又在郡府出仕多年,对铁冶、铁官都较为熟悉。

    因此几个缘由,荀贞打算擢他为监铁丞。

    荀攸思忖片刻,说道:“用此二人分司盐、监铁,可谓是正得其人。”又道,“盐铁利重,盐利尤过於铁,早前州府所管的只有铁冶,现下盐铁俱掌,纲纪这一块儿却不可不重视了啊。”

    荀贞说道:“常伯槐为我家丞久矣,其人清白,有威严,不畏权贵,我把他出为盐铁纲纪,卿以为怎样?”

    “纲纪”,法度、纲常。盐铁纲纪,顾名思义,职在刺举。

    常林做荀贞家丞的日子不短了,已有好几年,对此人的性,荀贞再熟悉不过,使他出任盐铁纲纪,必能最大程度地遏制盐铁这两大块儿的贪腐,并且,他这个“故颍阴侯家丞”的身份也能给盐铁内的吏员们带来震慑。

    荀攸拊掌笑道:“常伯槐如出任此职,盐铁清晏矣。”

    除了二丞、都尉、纲纪,荀衍手下现有的监铁功曹、监铁计吏、司马以及铁官的长吏铁官长等职任,荀贞计划都将之保留下来,擢荀衍为盐铁郎将后,把监铁功曹、监铁计吏随之转变为盐铁功曹、盐铁计吏,这类在某方面抓总的职吏仍归荀衍直辖,把铁官长划归给王真管理,同时,荀贞计划再设立盐场守,使管各处盐场,统归糜芳总掌署理。

    对荀贞的这些具体谋划和安排,荀攸俱表赞同。

    次日,是升堂理政之日。

    荀贞遂於堂,把设立盐铁郎将的事情给诸吏说了一下,征求了他们的意见,算是将此事定下,由荀彧着人起草任命的檄,当场给了荀衍。汉家制度,长吏三日或五日一登堂理事,凡登堂理事时,府各部门的主吏都要出席,所以作为现主管铁冶的荀衍,也在堂。

    荀衍之前是在州府理事,现下得迁为郎将,可以单独开府,不需要继续在州府理事了,荀彧在州府西边给他找了块地方,让他在那里开府。

    糜芳、王真是“丞”,姚颁是“都尉”,都是“命卿”,现下当然无法从朝廷得到任命,所以他三人的任命也由荀彧负责使人起草,落盖州府的印,遣人分别给他们送去,令他三人把手头的事务处理完后即入盐铁府职。

    常林等是“幕僚”,他们的任用当是由荀衍以盐铁郎将的身份来写,只是现下荀衍才刚得到任命,盐铁郎将的印绶都还没有制作,得待到印绶作好,然后才能将任命发出。

    处理完此事,张昭离席到堂,对荀贞禀事。

    “启禀明公,昭寻及州内,得了知舟师、通水战的两人。”

    在合乡时,荀贞叫张昭留意一下州内懂得水师的人,张昭跟着荀贞回到州府后便立刻着人打探,目前已经找到了两个这方面的人才。

    荀贞颇喜,说道:“此两人谁也?”

    “一名高雅,一名甘沈。”

    对水军将领的人选,荀贞心也是有属意的人才的,听到张昭说的“甘沈”之名,荀贞不觉心想道:“此人却是与兴霸同姓。”

    :

263 袁子远掌筹舟师() 
荀贞说道:“公所言之高雅可是高子望么?”

    陶谦兵败后,经过整编,他的部曲大多被裁撤掉了,或放之还乡,或转为屯田,但也有一些尤其精锐的部队被保留了下来,分拨给许仲、荀成、徐荣、赵云等各部统带,这些部队的军官也跟着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荀贞特地召见过其几个较为出色的,记得有一人叫高雅。

    张昭答道:“正是此人。”

    “我记得他是琅琊人?”

    “不错,他是琅琊县人。”

    琅琊、海曲是琅琊国临海的两个县,高雅既然家在琅琊县,通水性、晓水战也不足以了。

    荀贞回忆了一下,想起了高雅的履历。

    此人非是右姓豪族的出身,而是单家寒士,少而沈毅,有胆勇,陶谦在徐,闻其名,遂把他召入军。荀贞起兵北击陶谦时,此人已凭军功在陶谦的军获迁至都尉职,领兵三百,后来,荀贞整编陶谦的部队,其部因为纪律严明,猛勇敢战而得以被整编制地给保留了下来,又后来,被划拨给了荀成统带。前些时,荀成平定盐豪之乱,因作战的主力是泰山兵,故而高雅没能立功,然在荀成报幕府的阀阅簿,他却也以“令行禁止”的原因而得被记小功。

    荀贞说道:“我见过此人,只是不知他尚通晓水战。”

    “此人祖曾有人为舟将,他也算是家传此术了。”

    荀贞笑道:“张公所荐,必无错也。”又问道,“甘沈何人也?”

    “此人东海朐县人,字从真,性果毅,少仕县。朐县接海,多海贼,他督县吏卒及家兵数与海贼战,有功,为郡所知,辟为吏。现於东海郡任职。”

    一听甘沈的履历,荀贞即知,此人所姓之“甘”定是朐县的大姓之家,能够“少仕县”的,也许不一定都是豪强大姓家的子弟,但能有“家兵”的,必是豪姓无疑。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能在与海贼的交战数有功,此人可试用之。”吩咐袁绥和荀彧,“传檄琅琊、东海,召此二人来州府,我要面见之。”高雅在荀成军,属幕府体系,甘沈在东海郡府,属州府体系,故此需袁绥、荀彧分别给之下传令。

    袁绥、荀彧应诺。

    荀贞对堂诸人说道:“我意筹建舟师,一则抵御海贼,二来可通海贸。卿等如有良材,可举荐给我。”

    筹建舟师是件大事,堂众人里边,有的已从张昭等处得知此事,有的是头次听说。

    头次听说的人,有几个离席起身,谏阻荀贞。

    有人说道:“海内战乱,方今州内初平,百废待兴,民力近竭,愚以为当以休养百姓为重,至若舟师,实非紧要。”

    有人说道:“虽有海贼,令沿海诸县严加防备是,为此而专门筹建舟师,窃以为得不偿失。”

    此前从张昭等处听说过此事的,一直没有对荀贞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时也有人起身谏言,说道:“筹建舟师,耗资必大,又费民力,有此财、力,何不用之民生?”

    反对的人不少。

    荀贞等他们一一说完,笑问袁绥、荀彧,说道:“卿二人以为舟师应不应建?”

    袁绥说道:“青州黄巾势众,或会入侵我州,舟师如成,则待其来犯日,可浮海击其后,是我军多了一臂,将大有利也。”

    荀彧说道:“筹建舟师,固耗财、力,而等舟师建成,北至幽、青,南达扬、交,通商买卖,料所获利必将远大於所耗。”

    荀贞又问张昭、张纮等州府的大吏们,问道:“公等以为呢?”

    张昭、张纮等俱道:“长史、军师所言甚是。”

    袁绥是幕府长史,荀彧现为军师校尉。

    荀贞笑对反对的那些人,说道:“卿等秉忠直言,我甚欢喜,然卿等所言之数条,固皆有理,可如较之远见,却不如治、祭酒诸公;亦不如长史、军师也。”拍板说道,“此事此定下,卿等不需再多言了。”对袁绥说道,“子远,筹建舟师事关多个方面,非卿主掌不可。”

    舟师是武装部队,自然属幕府管辖,所以,荀贞决定把筹建舟师这件事交给袁绥主抓,——高雅、甘沈两人资历不足、地位不高,是担负不起主抓的责任的,至多可以做个从属。

    袁绥应道:“诺。”

    荀贞又说道:“等高雅、甘沈到了州府,我面见之后,此二人可为卿之佐属。”

    “诺。”

    “卿为幕府长史,军务繁多,筹建舟师之事虽然重要,却也不可因此而荒疏了日常的诸务,蒲观水长於将作,可为卿之副贰,鲁子敬、刘子扬生长淮泗间,知道水性,熟悉地方,可为卿之佐助,以德此次从志才入兖,参赞军机,诸事办得皆不错,亦可听卿差遣。”

    筹建舟师,有两大要点,首先是战船,其次是士兵。

    蒲沪在将作这一块儿有经验,可以当袁绥的副手,主管战船的建造。鲁肃、刘晔家在淮泗间,通晓水性,并且两人皆好结交,熟悉地方的人物,兵卒、军官的招募可由他两人负责。

    “以德”是荀导的字,荀导是荀贞的族子,是荀悦等人以下,诸荀最优者的七人之一,初平元年跟着荀贞到了广陵后,他先是在荀贞的帐下学习军事,后又从戏志才学习谋略,学到现在,两年多过去,学有所成,荀贞打算把他从戏志才手下调出来,给他点重任。

    荀贞的两府之,可用之人很多,但他别的谁都不用,只用蒲沪、鲁肃、刘晔、荀导为袁绥的助手,此乃是有他的考虑的。

    蒲沪是技术性人才,这个没什么可说的。

    用鲁肃、刘晔两人是因为两个缘故,一则,他两人虽有高才,可到底是才投到荀贞帐下不久,没有功劳,不好加以太高的擢拔,是而,荀贞给他俩这个机会;二来,待到将来舟师成后,也需要军谋人才,荀贞初步计划让鲁肃、刘晔两人当舟师前期的军略谋士。

    用荀导是因为舟师很重要,剿灭海贼、南北通商只是荀贞短期内对舟师的计划,长期来看,舟师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在荆州、扬州,乃至青州、幽州,是在军事,像袁绥说的,荀贞是要把舟师打造成自己於步骑之外的另一支臂膀的。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