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蚬懔昕ぶ校獯味ǜ鞑孔で直涣粼谯跋兀ぢ乘嗳ジ妨辏质紫缺卉髡晗氲降木褪撬

    鲁肃应诺。

    荀贞又笑对他道:“本意与卿炙鹿夜饮,看来,也只能等卿归来后,再与卿共饮了。”

    鲁肃说道:“待肃将刘子扬为明公召来,再奉明公饮。”行礼辞别荀贞。

    荀贞看他远去,方才归府。

    鲁肃到了县外,冯巩已带部曲在城外等候。

    袁绥遣人去给冯巩传荀贞令时,特地吩咐传令人,见到冯巩后要嘱咐一下他,让他知道荀贞对鲁肃的看重。冯巩因已心中有数,早早地便到了城外等候。

    冯巩虽不认识鲁肃,然当见到一相貌不凡,身材魁壮之人从城中乘车出来时,便猜出了此必鲁肃,上前问之,果然不错。鲁肃见忽然迎上一个剑眉朗目,甲衣在身,携佩环刀的轩昂军吏,也猜出了此定是冯巩。不用陪行的州吏介绍,两人已知彼此,道过姓名,当下见礼。

    礼毕,冯巩笑对鲁肃说道:“巩乡野小人,见识殊少,从未去过扬州,此次前往,唯君是瞻。”

    鲁肃才投荀贞,不可能拿大,再说他本也非傲慢之人,对待冯巩也很客气,先是从车上下来行的礼,这时听冯巩自谦,他也自谦地说道:“指引道路,肃可为之;起居行止,从君之命。”

    两个人头次见面,一个比一个客气,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往返近千里的路程应是会和和气气。

    鲁肃带来的部曲在县外,当下,鲁肃召之过来,与冯巩的部曲合在一起,由冯巩策马在前引道,他自登坐车中,一行人向南而行,朝阜陵而去。

    尚未出郯县地界,对面有数车行来,前有州小吏开道,后有百余兵卒跟从。

    鲁肃望之,不知来者是谁。

    很快,前头的冯巩转马驰回,到了车前,笑对鲁肃说道:“也是真巧,君与我往阜陵,还没出郯,便碰上了从九江回来的州使。”

    刘晔的家乡阜陵是个王国,其王是光武之子刘延的后代,刘晔也是刘延之后,只是并非嫡脉,到他这一代已是支属较远了,是故鲁肃称他是宗室之后。阜陵国所占之县,原本皆属九江郡,所以一国一郡实是紧邻。鲁肃和冯巩尚未出郯境,迎面就碰上从九江回来的州使,确是挺巧。

    鲁肃问道:“从九江回来的州使?”心中不解,不知荀贞遣人去九江做什么。

    冯巩笑道:“主公闻九江有一人壮猛有名,所以遣人去召,我适才在前边看到州车中坐的有人,想来是把那人召来了。……鲁君,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君请说。”

    “君今既已为主公幕府兵曹掾,那们咱们就是自己人了,九江之士远来为客,你我作为地主,以巩愚见,似当相让,君以为呢?”

    鲁肃笑道:“正该如此”心道,“冯君为军司马,受明公恩信,部数百精甲,而因来者为受辟之士故,却肯主动给对面而来的州吏及区区百余卒让道,明公言他‘明慎’,诚不虚也。”

    冯巩和鲁肃命令部曲向边儿上去,让开道路,请对面的车马先行。

    对面的车马行近,前边引路的州小吏看见了冯巩,但因为荀贞入郯未久,故而其帐下的将校军吏,州吏大多不识,所以这个引路的州小吏只是行了个礼,便与冯巩、鲁肃等交错而过。

    等这个州小吏过去,后边不远就是内坐有人的州车了。

    冯巩、鲁肃俱往车中看去。

    头辆车里做的是奉命前往九江召辟的州使。

    次辆和第三辆车里各坐了一个黑衣裹帻之人,此两人都不算高大,然俱壮硕,身下的坐席侧皆放置了柄环刀。

    鲁肃心道:“却非儒士,而是猛士。”

    如是儒士,即使疏阔不羁,今要去进见州伯,应也会戴冠,而且不会佩刀,剑方是君子武备。

    鲁肃又心道,“也不知明公辟召的是谁?看这两位车中坐者的穿着衣装,虽非简陋,然亦非奢,不似强宗大姓家的子弟。”鲁肃平素来往的多是士族子弟,虽与寒家子也有来往,但来往的那些寒家子都是寒士中的佼佼者,无不文武兼备,与质胜於文的武夫接触不多。

    冯巩和鲁肃看车中时,车中人也在往他们这边看。

    目光对上,那边三人和冯巩、鲁肃两人互相打量了两下,三辆车已相继驰过,在紧从车后的百余兵卒簇拥之下,带着烟尘往城中驶去了。

    鲁肃和冯巩等他们离开,自带部曲、随从重到道上,继续向南,往阜陵行去。

    :

197 周幼平如熊举将(下)() 
冯巩、鲁肃道遇的车马、兵卒正是奉荀贞之命去九江召辟周泰的队伍,到了郯县城外,护从的兵卒自归本营,州小吏和州使带着周泰等来到城中,入了子城,进至州府,通传入内。……

    荀贞这两天一直在考虑张昭的建议,即遣使赴长安觐见天子,经过仔细的斟酌,现已有了人选,因为此前荀彧等也提出过这个建议,所以在送走鲁肃后,他便召来荀彧,与之商议。

    荀彧虽然挂名军职,现为军师校尉,可实际上主要是辅助荀贞决策政务。

    汉家之州刺史,本乃是监州部、刺举郡国长吏之职,并无军、政之权,所以州府里的吏员设置很简单,员额也不多,不像郡县里诸曹皆有、分别管理各类实务,只有诸色从事而已,“曹”仅主财谷簿的簿曹、用来养士的议曹,遇有战事可再加设一个兵曹,寥寥数个。

    陶谦任徐州刺史、击走黄巾后,渐渐地掌握住了徐州东海、下邳两郡的实权,原本州府里的那几个曹明显就不够用了,因而,他另外又任用了一批人,虽未给以名职,却实付给了理州政之权,被荀贞杀了的曹宏就是这批人的主事。换言之,也就是说,陶谦在州府原有的组织架构之外,又另组织了一批亲信,自设了一套班子,使掌州政。

    荀贞得了徐州后,“萧规曹随”,也是这么做的。

    不过与陶谦不同的是,荀贞不打算另设一套班子,而是准备把用来理政的臣属仍旧置於州府之中,增设一个从事名号,以“督军”名之,多设员额,使分掌州中诸政,如郡县之各曹缘,分理诸事,唯一和其它从事不同的是:这些掌管各类州中政务的“督军从事”们尽管名位处在治中、别驾之下,却不归此两职管理,首先,直接对荀贞负责,其次,由荀彧统一领之。

    故而,荀彧虽挂名军职,未入州府,而实则州政之权,皆由其揽。

    也正是因此之故,荀彧虽为军职,却不在幕府,也不在城外营中办公,而是在州府理事。

    州府与郡府、县寺一样,州长吏办公的厅事,也即正堂的两边有厢房,又叫便坐,便坐者,别坐也,可以视事,然非正厅,平时州长吏不视事时,就由州吏於此轮值,荀贞把堂左的厢房拨给了幕府使用,今天幕府轮值的袁绥便是在这里值的班,荀贞也是在这里见的鲁肃,荀彧原本想请荀贞把堂右的厢房给他使用,但荀贞没同意,因为觉得这厢房太过简陋,不足以供配荀彧的风姿,所以改从堂后诸从事办公的院署中择了一处最广而优者给他使用。

    荀贞昔年在西乡时,荀彧曾赠过一株冬梅给他,勉其气节,荀贞投桃报李,不久前令州吏移植了许多绿竹,栽於此院中,并手字一行“食无肉可也,居无此则俗”,送给荀彧,因荀彧生性清雅,衣好熏香之故,荀贞又从州府的陶谦库存里挑选了许多上好的沉香诸料以及合香,也即用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料,亦送给荀彧,用来熏衣也可,盛入博山炉中,以炭烘之,散香也可,由是,院常盈香,旦夕不绝,春风拂叶,丛竹影动,府吏以为风雅,——荀彧入此院理事尚未久,而此院俨已成为州府中最为人所知的一处有名所在了。

    此院离前边正堂不远,可荀彧手头上有需要立即处理的政务,等到处理完了以后,他才赶去前堂。因为中间耽搁了这么一会儿,是以,荀贞刚与他商议定下,决定遣赵昱和荀谌赴西京面圣,堂外就有吏来报,说去九江召辟周泰的使者和周泰一起回来了。

    荀贞对荀彧说道:“卿如不忙,可与我一起见见这位周幼平。”

    “自使者去九江后,数闻兄言及此人名字,喻之以‘翘首引领、以待其来’,不为过也。”荀彧笑道,“只是,我虽也想见见他,奈何案牍堆积,事务太多,却是不能从兄迎士了。”

    “也好。以前只是一郡之务,今却是一州之务,又是新定之州,政务难免会多,文若,你也不要太累了。此次我分遣使者,礼辟英才,已至者如张子布、徐季才、鲁子敬诸君,皆有真才,容我稍微试之,待知其所长,凡能理政者,我就都拨到你的院下,以解卿劳。”

    荀彧应是。

    荀贞又说道:“遣去九江的使者回来了,也不知去颍川的使者何时能归”

    相比张昭、徐奕、鲁肃等人,被荀贞召辟的那些颍川士人都是荀贞和荀彧识之已久的,各有何才能,性格如何,优点和缺点又分别都是什么,荀贞和荀彧一清二楚,这些人如果肯应召而来,那么就可以忽略掉“试其才”这个环节,马上就能够对他们加以任用,让他们直接投入到各类的具体事务工作中,从而可以立刻就能减轻荀彧的工作量。

    荀彧说道:“计算路程,如道上顺畅,礼聘又顺利的话,此时应该已在归徐的路上了。”

    荀贞点了点头。

    荀彧看了看天色,快傍晚了,而在他的案上还有很多下边送上来的公文没有批复,其中有几件比较重要的,他尚需细思,才能写下意见,上呈给荀贞,——小的政务,荀彧自己就可做出批复回文,重要一点的,他需要请示荀贞的意见,因遂不再和荀贞多说,出了堂上,弯腰穿好鞋子,匆匆地快步回署事院。

    看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荀贞心道:“这些年虽尽力搜罗,无奈此前地窄兵少,到底没有得到多少可以独当一面的理政人才,却是苦了文若了。好在我今已得徐,虽非上州,亦一地诸侯了,此次召辟的英杰到目前为止,俱皆应辟,去颍川的使者纵便不能把我欲用之人尽数召来,应至少也能召个八九成,等他们俱到,我的州府也就规模粗成,可以使文若省点力了。”

    荀贞此前招揽到的多是将才,战於疆场,攻城略地,与敌决胜,他不缺人,可是内政之才却就颇缺。这却也不能怪他,他倒是想多招些内政方面的人才,可凡能理政者,多为士人,而凡是士人,又多出自州郡右姓,大多世代簪缨,甚至一族之中,同时出几个二千石的都不稀罕,这样的人物,眼光自然很高,他此前只是一个远郡的太守,又哪里能轻易招揽得来?

    所以,直到现在,荀贞府中能够主理政事的还是只有荀彧。

    至若如邯郸荣、姚昇、蒲沪、栾固、霍衡、岑竦、卢广、霍湛、宣康、李博、秦干、李儒、时尚、王承等等这些他费尽苦心分别得自冀、豫的诸人,尽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限於本身之才,却也是至多只能够出守一郡,甚或只能做个县令长,又或负责单方面的某项事务而已,以前只有广陵一郡,用他们协助荀彧,倒也足够,今有五郡,就显得人手不足了。

    荀贞心里想着征辟颍川等地士人的事,脚下不停,继荀彧之后,也出了堂外,吩咐传信的州吏:“带我去迎周君。”又吩咐侍立在堂外的原中卿,“去找阿韦来。”

    荀贞身边的护卫,从他任赵国中尉时起,一直都是以典韦为首,原中卿、左伯侯两人为辅,原、左二人亦他的西乡旧人。今天早上,荀贞叫典韦带诸葛瑾兄弟熟悉一下后宅的院落布局,顺便让他今日不用从侍,姑且算是休息一天,只是却没想到今天周泰来到,周泰是员虎将,典韦也是一员虎将,虎将与虎将之间应会有共同语言,是以,荀贞叫原中卿去找典韦过来。

    原中卿跟了荀贞十几年了,最初跟荀贞时他已过而立,今已四十五六,近五旬的人了。年齿虽渐高,因常年习武、打熬力气之故,却仍体健,行动矫捷,得了荀贞命令,他应诺而去。

    典韦今日不在,所以左伯侯也在,和原中卿共宿卫堂外,他比原中卿小一岁,也是快五十的人了。早年荀贞初认识他时,他长须浓黑,而今已显花白,不过身形挺立,依旧赳赳。

    见荀贞出了堂门,往府外去,他忙带上轮值的卫士跟从在后。

    荀贞一边走,一边顾对左伯侯,笑着说道:“等你儿子来了,你想让我授给他一个什么职位?”

    此前荀贞征战不定,所以他帐下的文武诸臣多是单身追从,纵有带妻、子在身边的,讨董之时,因不知成败,也都把妻、子送回了家乡,这回打下徐州,荀贞遣使去颍川迎贤,包括戏志才在内的颍川文武诸臣都给家里写了信,让妻、子一起来徐。这其中也有左伯侯。

    左伯侯笑道:“小人家那个劣子,因小人见他得少,管教不足,以致读不成,骑射不成,什么都不成。每次接到家信,信中就必会说这劣子又在县里与人斗气,虽无大过,也着实可恼,这次接了他与小人妻来,小人想着好好管教他几年,如有所成,再叫他给君侯效力。”

    左伯侯、原中卿这些人本都是西乡土著,跟着荀贞这些年到现在,手上有了点财货,相继给家中寄回,他们家里因也就都在县里置了房舍。荀氏本即颍川冠族,荀贞又威重海内,颍阴令因也就对跟从荀贞在外征战的这些西乡人的家属们容让三分,如左伯侯的儿子,即便常在县里斗殴闹事,可因也没有犯下过什么大罪,所以,颍阴令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不去理会,是以,左伯侯的这个儿子,却竟是已经成了颍阴县中一些“轻侠恶少”的头领,小霸里巷了。

    荀贞听了,心道:“今日不听伯侯说,我却不知他的儿子竟常斗气县中。我帐下诸将多颍阴人,今我取下徐州,诸将水涨船高,文台与我又亲,必会使颍阴令宽待诸将亲属,想来诸将亲属横行县中、乃至郡里的必不止伯侯之子,甚或会还有不少。荀氏德高,族人不会如此做,可诸将亲属若这般作为,损的也是我的名声。我当教君卿、仲仁叮嘱诸将,务不许家属触法。”

    左伯侯的儿子要来徐州,这些话却是不必再对他说了。

    到了府门,州使与周泰等早已下车,荀贞上前迎之。

    州使和州小吏复命:“明公在上,下吏幸不辱命,已将周君请至。”

    州使介绍身边的壮健男儿:“此位便是周君。”

    周泰下拜行礼。

    荀贞急上前扶起,上下打量,见他身强体健,仿若熊罴,而却神色恭顺,笑道:“久闻君名,终得相见,果然雄杰之士”

    周泰恭敬地说道:“不意明公知泰贱名得公下召,感激难以言表,当日启程,唯路远,日夜兼驰,今日方至,劳明公久候,泰之罪也。”

    周泰非是士族子弟,而是寒家子,又无高名,识者如荀贞者,知其长,不知识,也就只是把他视作一个武夫而已。荀贞以讨董克胜,震动海内的“荀侯”威名,以攻获一州,执掌五郡的“州牧”资本,而却遣使往辟,见到荀贞遣去的州使当时,周泰的惊喜之情,远过诸葛瑾。

    因而,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当天就启程出发,日夜不停,疾驰数日,今至郯县。

    荀贞笑道:“要说君有罪,君确有罪。”

    周泰不解荀贞意,下拜说道:“请明公示下,泰甘领罚。”

    “君罪在过谦。”荀贞哈哈大笑,附身再次把周泰扶起,看向周泰身后的那人。

    此人便是鲁肃、冯巩在道边看到的坐於第三辆州车中的那人。荀贞从府中出来时就看到他了,周泰下拜行礼时,这人也跟着下拜,刚才周泰再次下拜时,这人也跟着再次下拜。

    荀贞过去把他也扶起,转顾周泰,问道:“此君何人?”

    周泰转过身,侧对荀贞,垂手肃立,答道:“此泰郡里人蒋钦,久与泰识,泰素知其人,勇壮之士,泰自忖或可为明公爪牙,因未得明公恩肯,便邀他同来,敢请明公治罪。”

    蒋钦退后两步,又再一次下拜,口中说道:“钦拜见明公。无召而至,请明公治罪。”

    :

198 舍泰钦名臣之望() 
相比“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对后世统称的“江表十二虎臣”,因其中的一些人名气稍低,荀贞不太了解,略知事迹的只有程普、韩当、黄盖、周泰、甘宁、潘璋等几人,所以虽知蒋钦亦是十二人之一,然却不太知其功绩,但闻知了此人名字,知是“江表十二虎臣”之一,却也十分欣喜,又将他扶起,细细打量,见他衣着朴素,布衣革带,无有装饰,恂恂如不能言者。

    荀贞因顾对左右,说道:“此一雄健君子也。”

    迎了周泰、蒋钦入到府内,至堂中落座。

    不多时,原中卿和典韦来到,典韦在堂门外对荀贞行了个礼,说道:“君侯,韦来了。”

    荀贞说道:“快进来。”

    典韦除去鞋履,登入堂中。原中卿自与左伯侯一起,侍卫在外。

    周、蒋二人见来人形貌魁梧,甲衣在身,手提双大短戟,腰佩长环刀,行如熊虎,已颇惊叹,因典韦肩负护卫之责,兵戈不可离身,所以登堂入室不需置兵器於堂外,到了堂中,荀贞赐坐,他坐下前,先把短戟放在了席边,短戟太重,虽是轻放,落到地面上时,仍是发出闷响,周、蒋二人立时更皆惊讶:“虽已看出此二短戟沉重,却未料到重竟至此,这得该有多重?”

    典韦的这两支短戟,不但周、蒋二人为之惊讶,凡是初次见到典韦的人,无不为之吃惊,要知,时人常用的短兵,如剑者,通常不过一斤多重,如环刀者,重者也只有三四斤,是以,鲁肃的佩剑重有两斤多,荀贞提入手便觉略重於常,而典韦的这两支短戟却足足各有二十斤重,周泰、蒋钦还算是好的,因他二人也是猛士,故只是觉得惊讶,而如赵昱、王朗这些文臣儒士,当初见到典韦此二戟时,便是再能修身养性,亦不禁俱皆为之连连瞩目,惊异万分。

    对周泰、蒋钦的这种吃惊反应,典韦早已习以为常,不当回事了,因而也没什么自矜力雄的表情,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