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4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臀唬梢运担衷诰嗬搿敖纶彼啡钡模椭皇O滦碇佟⒗纸饬轿恢鹘⒏苯牡酱锪恕

    如前文所述,此次对下邳的用兵,也即西边的这条战线,又可分为奇正两路,由东阳发起进攻的主力,从淩县发起进攻的是偏师,许仲、乐进两人的任务是指挥东阳主力,赵云的任务则是指挥淩县偏师,故而,当闻知许仲、乐进离开广陵,将至东阳前线后,赵云也离开了淩县,赶来东阳,所为者,便正是为了主力、偏师要在战前再召开一次军事会议。

    东阳县中戒严,东阳县外的几个兵营也各皆刁斗森严。

    东阳县外原本只有一处兵营,即刘备的屯军营地,随着刘邓、张飞等的相继来到,这些后来的兵马有的进驻到了刘备营中,暂与刘备部共居一营,有的则另外建造了营地,时至於今,东阳县周边已总计有了五处军营,四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

    这五个军营,只有一个是在东阳县东,其余的四个都是在东阳县西。

    东阳县西的这四个军营,离东阳最远的是刘邓、潘璋营,——潘璋部兵马不多,被调到东阳前,他又专门赶去郡府,进见荀贞,恳请荀贞让他做此战的先锋,因而荀贞就把他和刘邓部安排在了一处,他两人的营地离东阳约有二十四五里,离东阳最近的是张飞的骑兵营,说是离东阳最近,距东阳亦有十五六里之远,——东阳向西不到五十里便是下邳国的盱台县境,也就是说,刘邓、潘璋这两支人马现在距离下邳国界只有二十来里地,甚至比离东阳还近。

    许仲、乐进、赵云将到的消息,刘邓、潘璋於昨日就知道了。

    吃过午饭,刘邓瞧了瞧帐外的日晷,见已过午时,遂令亲兵去请潘璋来见。

    不多时,潘璋来到。

    “文珪,天已过午,我这就要去东阳县迎许将军和乐相,兵营事宜,暂就交你来管了。”

    潘璋身披铠甲,腰着佩剑,立在刘邓席前,行了一个军礼,大声应道:“校尉自请去,营中有璋,定然无失。”

    ——讨董时,为激励士气,荀贞曾经一举表了十七个文武部属为校尉,当时本该应有刘邓亦在其列的,只是因刘邓嫌新卒没有战斗力而不肯统带,遂便罢了,直至战末,刘邓仍还是一个曲军侯,后来战罢,论功行赏,刘邓功高,理应拔擢,荀贞遂把他表为了讨贼校尉。

    ——荀贞战后论功的这次表举,虽没有之前“一口气表了十七人为校尉”那么多,可也不少,除了刘邓外,还有四人得到了表举,分别是陈午、江鹄、陈容和陈褒,其中陈午三人是以战功得表,陈褒是以留镇广陵有功得表。陈午被表为了平虏校尉,江鹄被表为了建功校尉,陈容被表为了安民校尉,陈褒被表为了建威校尉。刘邓等四人除本部兵马外,荀贞另外把兼并得来的豫州兵分别拨给了他们,而至於陈褒,统带的则是原先留驻在广陵的那两千兵卒。

    ——当然,这些部曲兵马都是最先他们被表举为校尉时的兵马,后来荀贞裁撤部曲,只保留了一万五六千人的精锐,他们几人的部曲也就难免随之减少,现分别各有千许或数百兵马。

    ——如把讨董时的表举称为是第一次表举,讨董后的表举称为是第二次表举,那么在“讨董后”和“此次战前”之间,荀贞又陆陆续续地进行过一些表举,这一些表举就可概括称为第三次表举,这第三次的表举主要是面向文臣,是在文臣范围内的一次表举,其目的一是为了引贤,二是为了让这些得到表举的文臣们能够“名正言顺”地更好地行使他们所担负的职责,这第三次表举前后至今,总共表举了七个人,分别是:正议校尉张纮、赞军校尉陈群、典农校尉姚昇、屯田校尉枣祗、度支校尉秦松、督冶校尉蒲沪,和被改为丰产校尉的江禽。

    ——这七人中,张纮是最新投到荀贞帐下的,陈群掌责军资,姚昇负责郡中农事,枣祗是由屯田司马之职擢升上来的,辅助江禽掌屯田,秦松掌管郡资,蒲沪主管冶炼兵器事。

    ——三次表举加在一起,荀贞现府中、帐下共有文武校尉二十九人。

    刘邓现为校尉,潘璋现为别部司马,两人间,刘邓位尊,因而此次去东阳参加军事会议的是刘邓,潘璋需要留守营中,毕竟此地离下邳国太近,营中不可无人坐镇。

    刘邓、潘璋都是粗猛的性子,两人又皆有勇力,共在营中住的这些天,彼此说不上很亲热,但也算是能处得来。

    刘邓离席起身,来至帐外,唤亲兵备马,潘璋跟从相送。

    等坐骑牵来,行到辕门,刘邓翻身上马,顾对马侧的潘璋笑道:“许将军、乐相从郡府来,我闻子龙今天也要来东阳,想来此次军议必是议进兵下邳之事了,……文珪,你早就向君侯请战,要做先锋,此回开战,以君之勇,必立大功,等到战罢,你我或许就要并席而坐了”

    “并席而坐”,意指两人的坐席不分上下,这是刘邓在预祝潘璋战后获得高升。

    潘璋自负勇武,心中亦早有此期许,闻得刘邓之言,因知刘邓是荀贞爱将,却是不好骄傲,谦虚客气地说道:“如论猛鸷,校尉勇冠三军,岂璋所能及也?”

    刘邓哈哈大笑,点了点潘璋,笑道:“太过谦虚”

    他在马上行了一礼,遂与潘璋暂别,带了几个亲兵随从,径往东阳去了。

    目送刘邓远去,潘璋回到营里,自归帐中,一面下令,命兵士小心戒备,一面叫人送兵簿进来。

    “兵”者,军械,所以兵簿不是兵卒的花名册,而是记录本部军械的簿子。

    潘璋同意刘邓的判断,也认为许仲、乐进、赵云的到来,必是意味着进攻下邳的战事即将展开,故而在战事开前,他要再仔细检查一遍本部的军械装备,以免有失。

    却不说潘璋,只说刘邓,出了兵营,一路东行,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东阳县外。

    :

137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四)() 
才入春,昼尚短,酉时方过不久,天就黑了。   w w w 。  。 c o m'想看的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天黑前,赵云到了东阳,酉时两刻许,许仲、乐进联骑来至。

    因此次东阳戒严,打的是赵云要来的旗号,所以当赵云到时,刘备、邯郸荣、郭嘉、张飞、刘邓等将校皆出到县外相迎,而许仲、乐进到时,为了保密,——以防下邳从许仲、乐进的来到而推断出广陵将要发起攻势,所以刘备等人没有出县候迎,只是在县寺门口等待、迎接。

    许仲、乐进没带太多亲兵,各只带了十余随从。

    跟着他两人一起来的还有几个文臣,带头的是参军校尉荀攸,其余的则分别是:陈矫、许季、李续。他们四人加上已在东阳的郭嘉,将要担负起此次攻下邳之战的参谋、文牍等各项工作,荀攸以荀贞心腹股肱、广陵二号谋士的身份,亲自跟着许仲、乐进从广陵而至东阳来当参谋,可见荀贞对“攻下邳之战”的重视,只有下邳打好了、打顺了,接下来攻徐才能够事半功倍。

    跟着荀攸来的三人中,许季是许仲的同产弟,李续是颍川旧臣李博的儿子,此两人都是“早年跟从荀贞的颍川旧人”中的年轻一代,荀贞把他两人派来东阳前线,自是为了让他两人能够再接受一下战争的锻炼,好让他两人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以求日后可以大用。

    陈矫非颍川旧人,他是广陵人,年纪虽不大,和许季、李续差不多,都是二十来岁,然在本地已颇有名声,荀贞到广陵来任太守后,闻知其名,遂把他聘为属吏。陈矫家就在东阳,对东阳周近以至下邳的情况都较为熟悉,所以,这次荀贞给他了一个参军司马的身份,把他也派了过来,一来,亦是锻炼一下他,二来,也有一点借机试试他的真才实干到底如何的意思。

    说起许季、李续,荀贞深知一个健康向上的团体,是绝不能只依靠少数人的才能的,人才总不嫌多,所以,虽是帐下已有了志才、荀攸、荀彧、张纮、程嘉等干才之士,一方面,却仍是不断地、积极地招徕贤士,另一方面,对自家帐下的这些“年轻人”,从来也都是不忘大力扶持,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遣派他们去“接受行政和军事上的锻炼”,比如之前让宣康、李续、许季等去监管各县农事这些,再比如此次将要开始的战争,除了把许季、李续派到了东阳前线,还把宣康、徐卓也派去了北边战线,入了荀成的营中,也是担负参谋、文牍事reads;。

    刘备等在县寺门口,迎来了许仲等人,彼此在门口见礼毕,刘备等请许仲等入内。

    乐进虽是“下邳相”,按秩来说,比许仲的这个“行中郎将”位高,但此次攻下邳的主将却乃是许仲,因而,为显尊重,乐进请许仲先行。

    许仲不苟言笑,点了点头,转脸对身侧的荀攸说道:“校尉,你我这便进寺吧?”

    荀攸答道:“将军请。”

    许仲当下领先,昂首阔步,进了县寺。

    乐进、荀攸、赵云、刘备、邯郸荣、刘邓、张飞等在后跟从,鱼贯入内。

    院中早打起了火把,虽是夜已至,亮如白昼。

    从院门口到正堂门口,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又有三五成队的巡逻队在院中前后各处行走警备,兵卒皆负甲按刀,神情警惕,警戒得十分严密。

    许仲等来到堂上,分主次落座。

    许仲自是坐在了主位,两侧分是乐进、荀攸,赵云、刘备、邯郸荣、郭嘉等按职务尊卑,年岁高低,分文武之别,各在左右入席。

    许仲环顾了下堂上,见各营的主将、后勤、参谋等都已在了,遂开口说道:“今吾与乐相、荀参军等并从郡府来,赵校尉从淩县来,召诸君在东阳县寺相聚会议,所为者何,不需我再说,想来诸君也应都已心中有数、对此明了了。”

    许仲本就威严,掌军日久,越发不怒自威,迎风冲寒地赶了一两百里地,这刚风尘仆仆地到达东阳,和诸将相见,却是毫无倦色,而且开口绝无半句废话,言简意赅,直入主题。

    堂下诸人齐声应道:“是”

    应了“是”后,刘邓离席起身,说道:“将军此来,必是为攻下邳之事。邓敢请问将军,不知君侯计议何日兵入下邳?”

    “今天是正月二十四,明天准备一日,后天便进兵下邳”

    许仲此话一出,饶是他威重,堂下诸人不敢窃窃私语,却也免不了互相目视,皆有惊讶、兴奋之意。本来军中传闻,都说是要到下个月才会出兵下邳,却不料忽然把时间提前了后天,骤闻开战时间提前,诸将难免惊讶,而一旦开战,军功就将在望,诸将自又难掩兴奋。

    看到堂下诸将的表情,荀攸暗自点头,心中想道:“许君坐堂,猛士噤声,此军纪可用也;闻战则喜,虎狼之师,此军心可用也。今击下邳,胜之必矣”

    刘邓喜上眉梢,下拜说道:“邓敢请为先锋,为将军开道”

    刘邓实已是本次击下邳之战中内定的先锋了,要不然他和潘璋的兵营也不会离下邳最近。

    许仲说道:“许你先锋之位。”

    刘邓再拜,起身,大声说道:“将军可居东阳,闻邓为将军取笮融首级”

    听了刘邓这话,许仲还是那副表情,倒是乐进笑了起来,对许仲、荀攸说道:“刘校尉勇冠三军,自从君侯,屡立高功,今为吾部先锋,破下邳当如劈竹。”

    许仲微微点了下头,以示对乐进这句话的回应,吩咐刘邓说道:“回你席上去罢。”

    刘邓恭谨应诺,退身归到席上坐下。

    许仲示意许季近前,许季捧了一卷文趋奉至许仲案前,许仲站起身,弯腰接住,遂之起身,恭敬地把这卷文展开来,顾视堂中,对诸人说道:“君侯军令。”

    只听得“哗啦啦”一片铠甲、佩剑碰撞的响声,堂中诸人顿皆起身。

    “‘笮融窃据下邳,既非受朝廷之颁,复崇浮屠而虐民,下邳士民数至广陵,求解民於水火,顾念苍生,上顺王命,今令:行抚军中郎将许显督东阳诸营,讨此民贼,护下邳相乐进临郡’。”

    堂上的乐进、荀攸,堂下的赵云、刘备、刘邓、张飞、邯郸荣等等诸人,齐躬身应道:“诺”

    宣读军令毕,诸人落座。

    许仲当下部署作战序列,把驻扎在东阳的四千兵马分成了三部,前军是刘邓、潘璋部,以刘邓为主将,计一千余人,中军由刘备、江鹄、张飞等步骑各部组成,许仲、乐进亲统之,计两千余人,后军由余下的部队组成,计有数百人reads;。此外,又有邯郸荣统带的辎重部队数百人,还有由东阳县卒组成的一支维持东阳这一块儿后方的治安的地方警戒部队。

    荀攸等文臣皆从许仲、乐进在中军。

    赵云部因为是在淩县,和许仲等并不在同一个地方,等到开战,他们这千许人和许仲他们这边的兵马将会是分两路作战,一在淮北、一在淮南,他们主要是起个奇兵、辅助的功用,所以他虽是归许仲节制,但在行动上较为自由,许仲没有对他这千许兵马做什么具体的部署、规定,只是要求他时刻注意与主力的配合,尽量按照战前的军事计划行动,不要孤军深入。

    各部分派已定,当晚,赵云又离开东阳,赶去淩县。

    次日上午,赵云回到了淩县,给部曲军官转述了荀贞的军令和许仲的安排部署。

    这一天,淩县、东阳各自整军备战。

    正月二十六,上午,一道檄文从东阳县发出。

    檄文是由荀贞帐下现今的头号笔杆子陈仪写的。

    檄文的中心内容和许仲宣读的那道军令一样,主要也是“笮融暴虐,下邳士民数请广陵出救,因而出兵”云云,只是在文采上大加润色,骈四俪六,在叙及笮融暴虐时,陈仪举了好几个下邳百姓被笮融残害的例子,极言下邳民生之苦,甚有“悲天悯人”之感,使人为之郁垒,转而抨击笮融残民时,用辞辛辣,又颇有“投匕”之味,因前边铺陈足够,故而当他在文末引出“广陵出兵”之语时,顿便使人深觉荀贞此次出兵的举动实是顺天应命,完全是为了下邳的百姓,令人胸臆为之一开,大呼痛快之余,又恨不得立刻就看到荀贞获得战争的胜利。

    一篇好的檄文能抵十万大军,陈仪的这篇檄文虽或抵不了十万雄师,可抵个几千人马却也是绰绰有余了。

    檄文发出,随之,上午辰时,东阳、淩县两路兵马同时出营,进击下邳。

    (。。)

    :

138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五)() 
许仲、乐进从广陵县来到东阳县前,荀贞和他俩进行过一次战前的谈话。

    谈话中,荀贞问过他两人准备如何作战:“笮融久居下邳,今进兵击之,卿等有何方略?”

    当时乐进回答说道:“笮融居下邳虽久,而其崇兴浮屠,盘剥生民,民苦之亦久,今击下邳,主公乃‘正正之旗’,以进愚见,无需奇策,用‘堂堂之阵’,即可胜也。”

    “正正之旗、堂堂之阵”出自《孙子·军争》,本意是:整齐的军旗、盛大的阵势。乐进将之引用在此,却是在说荀贞此次进攻下邳乃是正义之举,民心在我,所以必胜。

    乐进的这个回答甚得荀贞之意,故而,此次进击下邳,遂便以此为基本方略。

    却说许乐、赵云分从高阳、淩县进发,许乐这一路兵马中,刘邓、潘璋为先锋。

    刘、潘率部千余,离了营地,当先驰行,出营向西约二十里,即是下邳郡界。

    最先进入的是下邳郡的盱台县,盱台即后世之盱眙,“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盱眙者,城居山上,可以瞩远也”,这座县城是倚山而建,故名盱台。

    盱台这个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多丘陵,东北多平原,淮水从县城的东北边数里外流过,东北边除了淮水,还有许多的湖泽分布即后世之洪泽湖,简而言之,其县境内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地形很复杂,但对刘、潘来说,这样的地形却不妨碍他们的进攻作战,不但不妨碍,反而很合适,原因很简单,因为刘、潘是从盱台的东南边入境的,入境后所面对的多是平原地带,既适合快速进军、抵至城外,又适合驰骋野战。

    刘、潘部皆是精兵,又养精蓄锐已久,这一出营,就如猛虎出山,上午辰时离的营,未及午时,便已入了盱台县界。

    盱台县界也就是下邳郡界,郡界附近有笮融的驻兵,但因这一带既无险可守,又无城邑,所以驻兵不多,与其说是驻兵,不如说是巡逻队,几个队加在一起,也不过区区数百人而已。

    刘、潘部中,前边兵卒来报:数里外遇到一股下邳郡兵,百许人,见我部抵至,四散溃逃。

    刘邓顾对身边一人说道:“为不走漏消息,这百许贼兵不可放过。”

    他身边这人名叫陈即,魏郡馆陶人,荀贞在魏郡为太守时,此人以勇武闻,善骑射,因被荀贞用在军中,现从张飞,为骑军的一个曲军侯。此次击下邳,荀贞把骑军分成了两部,辛瑷带一部在郡北战区,张飞带一部在郡西战区,分别听从荀成、许仲的调度,因为刘邓此次担负先锋的重任,不可无骑兵策应,故而,许仲便把陈即这个曲拨给了刘邓,暂由他指挥。

    陈即正当壮年,今年三十四岁,恰是能战敢战之时,闻得刘邓此言,顿便大声应道:“诺”

    只应了一声“诺”,别的废话半句没有讲,他即立刻拨转马头,驰行到本曲的行军队列前,举起长矛,大喝了一声:“贼在前,从我击”

    陈即的这一曲有一百五六十骑,也皆是勇士,听得陈即令下,齐齐举起矛戈,同声应道:“击”

    陈即不再多说,转马当先,驰向前敌,这一百五六十骑的骑兵紧随其后,先是奔下主道,绕过前头的步卒,随即又奔回主道,卷骋而前,带起滚滚灰尘,直往前头敌踪处扑去。

    不到两百骑,看起来数目不大,可奔腾起来后,气势却十分惊人,马蹄把地面都踩踏得震动。

    行军的步卒们看着他们远去,有的羡慕,有的不以为然,更有那争胜好强的,啐几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