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4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个月过去了。

    和在魏郡时一样,江禽是很不想负责屯田的。

    荀贞也和在魏郡时一样,又给他做了番思想工作,对他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乏粮,便雄兵百万,一朝乃散。卿今屯田,虽或少战功,而如来年丰产,功将过於陷阵矣

    江禽是最早追随荀贞的这一批人之一,并且在这一批人地位颇高,仅次许仲,按理说,荀贞应把他留在军中,倚靠重用的,奈何江禽量窄,气量不够大,微末时这一点还不明显,随着他地位的增高,随着荀贞军中勇将、猛士的增多,他气量狭窄这一点是越来越明显。早在赵、魏时,荀贞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魏郡的时候,才让江禽转去负责屯田了。现下让江禽继续负责屯田,也是出於同样的缘故,——这也算是荀贞照顾旧人、保护功臣的良苦用心了。

    封赏过功臣,裁撤罢部曲,组织好屯田,军务上的事情就算暂告一段落。

    接下来,荀贞便把精力投入到了内政和外交上。

    在内政上,荀贞投入的时间较多,在外交上投入的时间较少,而事实上,如论重视程度,相比内政,荀贞更加重视的外交。

    所谓“外交”,一个是指和周边州郡长吏的交往,一个是指与下邳和徐州别郡诸大姓的交往。

    外交这件事,荀贞交给了张纮、袁绥、臧洪、秦松等本地人和荀彧、荀谌、程嘉负责。

    张纮等本地人主要负责和下邳、徐州大姓的交往;荀彧等人主要负责和周边州郡长吏的交往。

    这两件事都进行得挺顺利。

    张纮等人,就不说他们的名声,只说他们世为广陵土著,和广陵本郡、徐州别郡的士族、士人们或是有家族婚姻关系,或是年轻时一起出外游学过,又或是曾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过,又或是早就互相佩服、订交为友,由他们出面来与徐州本地的大姓们交往,自是事半功倍。

    而荀彧、荀谌、程嘉几人,或是出自名族,或是言辞便利,他们代表荀贞,与周边州郡的长吏们交往,当然也是顺顺当当,尤其是在那些周边州郡的长吏们中有好些都是和荀贞有交情、或间接有交情的情况下,这件事就会更加顺利一点。

    先说周边州郡的长吏们,远一点的,北海相孔融,和荀贞早就相识,曾与荀爽共在豫州为州从事,近一点的,琅琊相阴德,故颍川太守阴修的族人,其族与荀氏有婚姻关系,并且阴德久受陶谦压迫,早就想得荀贞为外援盟友了,又有丹阳太守周昕,和袁绍、曹操交情莫逆,之前就支援过荀贞一些丹阳兵,有这些关系在,荀彧等人一去,当然就会得到他们的欢迎。

    再说下邳和徐州别郡的大姓、名士,糜竺是早就和荀贞有来往,一直和广陵有买卖在做的,陈登、赵昱等之前也和荀贞的人有过交往,现下张纮等人再和他们联络,他们自不会甩冷脸子。

    总之,外交一事进行得颇为顺利。

    当然,这个“顺利”只是指和周边州郡、州中大姓的关系处得不错,但要想在来日与陶谦的争徐州中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或默认同意,却还需得多下功夫。

    这一日,荀贞处理完公事,踏着暮色归还后宅。

    陈芷等迎之。

    荀贞握住陈芷的手,笑道:“你我夫妻既久,夫人实无需仍如此拘礼。”

    产下了季夏这个儿子后,较之以前,陈芷丰腴了一些。

    妇人生产过后,身体、容貌上多会随之有些变化,会变得成熟些,才嫁给荀贞时,陈芷尚是少女模样,而今颇珠圆玉润,已是妇人姿貌了。

    陈芷轻轻挣开荀贞的手,又是盈盈一拜,起身笑道:“今日妾身行礼,却是因一喜事。”

    “噢?何喜之有?”

    “迟婢这些日食欲不振,时常呕吐,今日请了医家来看,却原来乃是有喜了。”

    荀贞怔了下,旋即大喜,转眼去看立在陈芷身侧的迟婢,说道:“果是有喜了?”

    迟婢一脸喜色,很是开心,下拜说道:“算了时日,已有喜月余了。”

    荀贞忙上前两步,把她扶起,看了看她的小腹,——刚怀孕一个多月,压根还看不出变化。荀贞扶住她,让她站好,说道:“有身孕了,还拜甚么?”心道,“有喜月余?看来是我刚回广陵不久,她便怀上了。”唐儿、迟婢都是早就跟着他了,一直没有身孕,陈芷和他结婚后,也是颇长时间都无动静,不意没有动静是没动静,一有动静便接着来,陈芷才刚产一子不久,迟婢便又怀上了,荀贞心里又想道,“也不知这个是儿子,还是个女儿?”

    荀贞更喜欢女孩儿,如这个仍是儿子当然好,若是个女儿则更好。

    他甚是喜悦,哈哈大笑。

    唐儿、吴妦也在陈芷身侧。

    唐儿自知年岁大了,一直都没有奢求能给荀贞生个儿子,此时脸上只有为荀贞欢喜的神色;吴妦就不一样了,虽然她强自压制,也是满脸带笑,可却能从她的眉眼间看出她实是很不开心,也难怪,荀贞宅中诸女里,也就陈芷、迟婢、唐儿和她是最早跟着荀贞的,唐儿年岁大了不用去说,现下,陈芷有了儿子,迟婢也怀上了,只有她的肚子还是没什么动静,她自难免嫉妒、失落、着急、不快。

    :

109 无情未必真豪杰 争徐需重争臧霸() 
这天晚上,荀贞在迟婢房中多待了会儿,陪迟婢说了会儿话,这才去陈芷屋中。

    在睡前,他先去看了看儿子季夏。

    季夏才出生没几个月,还小,正吃了睡、睡了吃时,荀贞来看他前,他刚又吃了一顿,才睡着未久。荀贞没有吵醒他,在小床边看着这个小生命,他心中很是喜悦,喜悦之外,又自觉肩上的责任很重。两世为人,荀贞这是初为人父,在知道陈芷怀孕后,他很开心,但当孩子出生之后,当他从讨董的战火中归来,亲眼看到这个小生命之后,他更多感到的却是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

    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有了孩子后该怎么教育他,该怎么抚养他成人。

    尤其是荀贞现在这样的一个情况。

    而今天下大乱,荀贞已是决定要逐鹿中原的,他决心要为华夏避免将来的五胡之乱等等悲惨之事,可在大乱的废墟上重新再建一个国家,并重新使这个国家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机,这不是一蹴能就的,也许毕荀贞这一生,他都不能将之完成,那么这个孩子,季夏,作为荀贞的嫡长子,极有可能就会是将来继承荀贞的事业、继承他未竟之事的那个人,有这样一个未来的重任在季夏的身上,荀贞该怎么教育他、抚养他,最终使他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就更是一件要紧的事情了。

    荀贞出神地看着熟睡的孩子,心中想道:“自古‘天家无情’。并非是因做皇帝的没有感情,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既然他们坐在了这个位置上,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不仅仅只是他们的孩子,更是他们事业、权力的延续,为了事业和权力,只能舍弃亲情了。”

    当然,荀贞这么想,并不代表着他对季夏这个嫡长子会没有感情,而只是一时间的有感而发罢了。

    这个时代生孩子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一旦难产,母亲和孩子就很难救了,即便母亲产下了孩子,孩子从婴儿到少年、再从少年到加冠,这中间也可能会有很多疾病的威胁,总而言之,也就是说,季夏现下虽然看起来很健康,可将来能否顺利地长大成人,却也尚是个未知之数。

    荀贞给孩子掖了掖被褥,伏下身子,轻轻地在他脸上亲了一亲。

    可能是在睡梦中感觉到了荀贞的这一亲,孩子伸展了一下小小的胳臂,不过没有醒来,旋即又香甜地睡去了。

    荀贞站起身来,看着他,心中想道:“希望你能没有灾病,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

    回到了陈芷屋中,陈芷正临着铜镜在卸妆。

    看见荀贞进来,陈芷说道:“怎么不在阿蟜屋里多待会儿?”

    阿蟜,是迟婢的小名。

    荀贞展开手臂,由侍女给他脱下外衣,说道:“阿蟜刚怀了身孕,我让她早点休息。……刚才我去看了看季夏。”

    “睡了么?”

    “睡得可香了。”

    侍女给荀贞脱下了外衣,想要在给他脱里衣,荀贞挥了挥手,让她们下去,来到陈芷的背后,看着镜中的她,笑道:“季夏这孩子……。”

    “怎么了?”

    “长得和你是真像啊”

    “是么?可别人都说像你呢。”

    “我的儿子能不像我么?”

    荀贞先是说像陈芷,又接着陈芷的话说是像自己,陈芷不觉笑了起来,暂停下卸妆的手,转头问荀贞:“那到底是像谁?”

    荀贞一把将她抱起,哈哈大笑,说道:“像你,也像我,都像”

    陈芷低低地惊叫了一声,扭脸往门口看去,说道:“快放下我,侍女们都在”

    “我让她们出去了,哪儿还有人在。”

    “我这妆才卸了一半,待我卸了妆再说。”

    “半妆才好,别有风味。”说着话,荀贞径抱着陈芷,往床边走去,一边走,一边轻笑说道,“阿芷,比起以前,你现在可是丰腴了不少,快赶上吴妦了。”

    陈芷紧张地说道:“夫君不喜么?”

    “正如半状,丰腴亦别有风味啊。”

    一夜春光,自不必多说。

    ……

    次日一早,荀贞陪陈芷吃过早饭,自来到前院。

    昨天下午,荀贞和戏志才等人已然约好,今天拿出半天的时间,专门讨论一下近日来的外交成就。

    戏志才等人已经到了,都在堂中等候荀贞,见荀贞来到,诸人离席起身,纷纷下拜行礼。

    荀贞从他们中间走过,大步来到堂上案后坐下,叫诸人起身,往两边席上看了看,说道:“张公还没有到么?”

    荀彧答道:“还没有。”

    荀贞说道:“那就再等一等。”

    等张纮的空儿,荀攸说起一事,说道:“长安出了件大事,不知诸位可曾听说?”

    戏志才问道:“什么大事?”

    荀攸说道:“我也是才听说的,越骑校尉伍孚在数日前刺董卓於朝中。”

    这件事,荀贞已知,戏志才、程嘉等人却尚未知。

    戏志才闻言惊讶,说道:“卿所言之伍孚,可是汝南伍德瑜么?”

    “正是。”

    “董卓可被刺伤?”

    董卓如被刺死,那这件事情肯定早已传遍天下了,而现今却不闻消息,显见伍孚的这次刺杀没有能够成功。

    荀攸说道:“惜乎未能刺中董卓,伍孚为董卓所害。”

    戏志才喟叹说道:“汝南固多壮士”

    顺着这个话题,戏志才转对荀贞说道:“董卓不得人心至此,覆败是早晚之事,长安已不足忧,而下可全力谋取徐州了。”

    荀攸以为然,说道:“陶恭祖自诩才高,而实刚愎无谋,徐州为他所占,既无利於国,亦无利於民。无论是为国,还是为民,徐州,君侯都应自取之。”

    在座诸人都是明眼人,都早看出天下已乱,汉室已颓,要想扶保汉家,首先一条,就是得有一个立足之地,得有块地盘,只有有了地盘,才有能力去削乱平叛。因而,在座的这些人,无论其政治立场是何,或如程嘉这样早怀“篡汉”之念的,又或如荀彧这样,还想着匡扶汉室的,对荀贞欲取徐州的这个想法,却都是完全赞成的。

    荀彧接口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近日来,伐交之事进展地颇为顺利,我以为,可以适当地扩大一下范围了。”

    荀贞说道:“噢?”

    荀彧说道:“陶谦所倚者,无非两支兵马,一则丹阳兵,二则泰山兵。我闻君侯与臧霸曾有过接触,现下看来,似乎可以再遣人择机去见见他,探探他的口风,如能把他争取过来,或至少能让他保持中立,对将来的下邳、乃至争徐之战都将会是十分有利。”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我亦有此意。只是之前时机尚未成熟,故而没有遣人去见臧霸,现下和下邳、徐州右姓的接触颇为顺利,也确是可以遣个人去见见臧霸了。”问戏志才道,“州府近日可有异动?”

    戏志才正要回答,外头典韦进来通报,却是张纮到了。

    诸人停下话头,荀贞亲下到堂外,去迎接张纮。

    :

110 宣高节义英雄志 乱世臣亦择人君() 
荀贞迎了张纮,登回堂中。 ◇↓,

    於在座诸人中,张纮的资历虽然最浅,刚投到荀贞帐下不久,但他是“地主”,其本人在广陵、徐州一带的名气很大,乃是日后荀贞取徐州不可或缺的一大臂助,故而他在诸人中的座次并不居后,不但不居后,更是排在前列,仅次戏志才,与荀攸等平起平坐。

    张纮先道了个歉,说道:“本该早到,出门时,正好有两个外地的士子在谒门,遂和他两人略叙了几句,以致来得晚了。”

    “噢?外来士子?不知是哪里来的?”

    “丹阳郡来的。”

    “原来是扬州士人,公真是名高远播,远近怀归啊。”

    张纮成名已久,去他家拜谒他的各地士人一直来都是来往不息,他早就习以为常,兼之他是儒学大师,深明君子进退、韬光养晦之道,因对荀贞的这句赞誉,他却倒是没有什么“沾沾自喜”的表现,谦虚地回答说道:“都是些虚名而已,与明府威德相比,不足一提。”

    “公何其自谦”

    张纮说道:“我来的晚了,不知有否耽误议事?”

    “公来时,我等正说到该遣个人,择机去见见臧霸。”

    “此固应当之举”

    “公对臧霸此人,可否熟悉?”

    “昔黄巾乱徐时,臧霸曾统兵到过广陵,我与他见过一面。”

    “观感如何?”

    “孝烈之士,颇怀义也。”

    “如我遣使与见,能否得其为用?”

    张纮沉吟了会儿,答道:“不好说。”

    “不好说?那就是有可能得其为用,也有可能不能得其为用了?”

    “明府此前也曾遣人去与臧霸见过,不知当时臧霸言辞举止如何?”

    荀贞出兵讨董前,为防陶谦趁机取他的广陵,先遣了刘备、程嘉分别去见薛礼、臧霸,以图能与他两人结盟,至不济,也希望他两人可以保持中立。程嘉回来后,把与臧霸见面的整个过程都转述给了荀贞。荀贞通过程嘉的转述,对臧霸当时的心态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此时见张纮问起,荀贞答道:“藏宣高节义之士,有英雄之志。”

    “节义之士”、“英雄之志”,这两个词看似都是褒义词,而实际上蕴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节义之士”,这说的是臧霸出身游侠,尚气重义,换言之,陶谦对他有恩,他可能不会背叛陶谦。其次,“英雄之志”,这说的是臧霸到底年少成名、壮年得志,难免会怀有一些野心,换言之,这又是在说尽管陶谦对臧霸有恩,可臧霸却还是有可能背叛陶谦的。

    荀贞这句话看似前后矛盾,可究其根本,却与张纮所云之“不好说”其实正是一个意思。

    人心是复杂的,尤其在这乱世中,个人受到各方面环境的影响,一个对的选择可能会功成名就,一个错的选择则可能会导致身死族灭,那么当面临抉择之时,他到底会选择哪一个?很多时候,别说外人了,便是本人,不到最后,他也难以下定决心,难以明确方向。

    相比之下,臧霸的这个“不好说”,在目前来看,对荀贞实已是最为有利的了,至少比他坚定地站在陶谦那边要好得多,荀贞至少还有争取到他的可能性。

    张纮说道:“藏宣高既怀英雄之志,那得其为用的可能性就稍大一点了,只是……。”

    “只是什么?”

    “藏宣高麾下多泰山兵,君侯便是暂能得其为用,日后也需还得想再想办法削其兵权。”

    对这一点,荀贞自是以为然,不过,这都是日后之事了,就眼下来说,能不能得到臧霸的帮助还在两可之间,这“削其兵权”之事谈之尚早,还不需要考虑。

    见荀贞和张纮有关臧霸的谈话告一段落,戏志才遂接起荀贞刚才的问题,说道:“君侯适才问州府近日可有异动,倒是没有什么异常,还和之前一样:陶恭祖时宴请州郡名士,多给臧霸及州兵赏赐,又募召豪勇,屯储粮秣,并冶炼军械、收买战马。”

    “下邳呢?有何异动?”

    “也没什么异动,还是那些:陶恭祖遣兵屯临下邳境,笮融布置了两道防线,一道在下邳与我广陵交界处,一道在淮水两岸。”

    孙坚表乐进为下邳相,至今已有数月,荀贞早就回到了广陵,可到了广陵后,他却又是裁撤兵马,又是安置屯田,又是处理内政,竟是半点也无进取下邳的意图,可以想见:陶谦和笮融肯定是有点坐不住。

    荀攸笑道:“自君侯归郡,数月不动,陶恭祖、笮融定坐立难安矣”

    荀彧说道:“却是要防备陶恭祖会先发制人。”

    荀贞对此并不担忧,笑道:“他如肯‘先发制人’,倒是最好不过。”

    此次召集戏志才等人,是为了总结一下前些时日的外交成果,就“臧霸、州府和下邳近况”的问题,荀贞遂不再多说,转开话题,问起了近日“外交”上的情况。

    荀贞治广陵已颇有时日,有臧洪、袁绥、秦松等本地吏员的辅助和张纮等名士的支持,广陵郡内不说已是铁板一块,至少荀贞的统治基础已很稳定。

    这也就是说:一旦和笮融或陶谦开战的话,广陵士、民就算不会全部支持,也不会有什么阻力,对此不需担忧。

    广陵之外,荀贞的重点外交目标是州府的吏员、地方的长吏和各郡的冠族右姓。

    州府的吏员如陈登、糜竺等,和臧霸一样,要想把他们彻底拉到荀贞这一边,眼下还是难以做到,不过根据荀攸等人的禀报,包括州别驾从事赵昱、治中从事王朗在内,这些州府的有识之士对徐州目前的状况、对陶谦都是怀有一点不满和失望的。

    这点不满和失望主要是由三层意思组成。

    一个是:陶谦自到徐州以来,虽有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