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坚虽是猛鸷,可他久经沙场,又是亲眼见过董卓部中精卒的骁悍程度的,所以并不赞成谢容、丁猛的乐观,他说道:“我军虽是连胜,可那是因为历战上阵者多是老卒,新卒多旁观而已,因是才能与董兵抗衡,数胜之。伊阙诸关中董军三万,就算并非全为精卒,可倚诸关之险,兵马又多过於我,而我连战之下,兵卒已疲,当此之时,却非是进击伊阙之时。”
谢容问道:“那以将军之见,我军现下该当如何?撤回去么?我军三日两胜,歼敌近万,士气正高,此时后撤,恐有伤士气啊。”
丁猛亦道:“不错,士气可用,如此时后撤,似为不妥。以我看来,与其后撤,不如进军,
我连胜董兵,想那胡轸定已震惧,料来是绝不敢再出关来与我战的,便是如将军所言,我军累战,军卒已疲,可既无胡轸出关之虞,我军便自可先到关外,然后筑营,再从容休养体力。”
孙坚不以为然,觉得谢容、丁猛太盲目乐观了,心道:“此二人虽忠烈敢战,非孔伷诸辈可比,然却不知兵法。”说道,“昔我从故太尉张公讨边章、韩遂,董卓同在军中,屯营虽不在一处,可我也是见过胡轸的,此人虽难与我和贞之相比,却亦沙场一老将,岂会料不到我军连战,兵马已疲?我军如现在就进军伊阙诸关,他连败之下,为提振士气,必然会遣精兵逆击,以我连战之卒,又行近百里之地,一旦遇袭,必败无疑,……断然不可於此时进军”
谢容、丁猛两人是豫州人,是因为荀贞而才与荀、孙共进的,而孙坚也是因为荀贞而才与荀、谢、丁合兵的,无形中,荀贞作为他两方的纽带,加上他本身的族望、威名,早已是成了这支联军的领袖人物,孙坚和谢容、丁猛意见不一,三人便齐看向荀贞,等他决定。
荀贞先对谢容、丁猛说道:“二君所言不错,我军目前士气正高。”又对孙坚说道,“然文台所言亦对,我军连战之下,已成疲兵,不可冒进。”
对荀贞,谢容、丁猛是很服气的,谢容说道:“那我现在该怎么办?撤军么?”
“此次击董,非只有我等一路,孟德、本初亦各为一路。我军现既已打开了通往伊阙的道路,那么以我愚见,暂时就不必着急,可先遣骑去孟德、本初处,看看他们两路现下的情形如何,都各是进到了何处,等探清楚了之后,可再商议击伊阙之事。”
荀贞说着这番话时,心中想道:“我记得在原本的历史上,孟德似乎击董不利,兵败险亡,他如仍与原本的历史进程一样差点战死,那只我与本初这两路人马是断难获胜的。”
袁绍只遣了八千人去孟津,人数少不说,离荀贞这里还颇远,荀贞是指不上他这一路来帮忙的,唯独能指望的只有曹操这一路。
如果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荀贞依稀记得在原本的历史中,袁绍好像是根本就没有派兵进战,而现下虽然少,可好歹也是遣了八千人出战,这应该已算是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了一点历史的进程,那么曹操在原本历史上的命运会不会也因此而得到一点改变?不再战败?如果会,曹操这次没有兵败,那么有他在荥阳、轘辕关一带顶住徐荣,同时分走部分坐镇洛阳的董卓的注意力,荀贞和孙坚倒是可以进击伊阙,试试看能否取胜,可如果曹操仍与原本的历史进程一样,兵败了,荀贞自忖之:“我也就唯有立刻撤退一途了。”
“唯有撤退一途”,这不是因为荀贞怯战,而是形势使然。
曹操如没有败,他一方面可以拖住徐荣这一路人马,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散董卓的注意力,可他如果败了,一方面,徐荣这一路董兵就空出来了,另一方面,董卓也就可以不再考虑轘辕关的安危,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袁绍和荀贞了。
袁绍派出的兵马只有八千,又是在黄河对岸,对洛阳的威胁实在不大,董卓十有八九会先对付荀贞。
因为现今是三面受敌,荀、曹、袁三路兵马初起不久,各处战场的战况尚未明了,所以董卓留在洛阳的精锐都还没有出动,在静观变化,李傕、郭汜这些董卓亲信的悍将就不用多说了,只说那吕布,吕布这个人的气节虽不怎么样,可在战场上却是一个强敌,“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他带的并州兵,论精悍程度绝不在凉州兵下,他本人的武勇更是出众,麾下又有高顺、宋宪、魏续、郝萌、成廉、魏越等一班猛士,皆号为健将,远非何机诸辈可相比。
一旦曹操仍如原本的历史上那样落败,仅以身免,董卓很有可能就会调徐荣部来与胡轸合兵,并极有可能会再遣出吕布等将也来与荀贞战,以图给荀贞以雷霆打击,震慑河内、酸枣、颍川、鲁阳的诸路义军,到得那时,凭着麾下那几千精卒,荀贞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
所以,荀贞早在这次出兵前就已经暗里定下了此回进战的总体方针:曹操如不败,可试攻伊阙,曹操如败,便立即撤军,待时局变化,然后再说二次讨董之事。
所谓“二次讨董”,这也是荀贞早就想好的,如果这一次失利,那就先退回颍川,等董卓退出洛阳后再二次出郡,去争个“光复洛阳”的美名。
总而言之一句话,荀贞现今手头上的实力就这么多,有取胜机会的时候,他不怯战,可如甚取胜机会的时候,他却也不会浪战。
谢容、丁猛虽很想趁胜再进,可因服膺荀贞的军略智谋,见荀贞既然这么说了,也就没有再强求,都说道:“将军所言乃是持重之言,就依将军之略。”
荀贞说道:“今虽非进军之时,可却也不是就此偃旗息鼓,那梁县、注城二城中各有董兵,我既已灭了何机、又灭了伊阙援兵,现在可以腾出手来,把这两城夺下了,也算是为来日进军伊阙做个前期的准备。”
来日如进击伊阙,必是硬仗,这后路必须要先保住安稳,所以梁县、注城二地先下。
伏击何机、埋伏打援,都是荀贞、孙坚主攻,谢容、丁猛也想立点功劳,跃跃欲试,请战说道:“梁与注城小敌耳,不需两位将军亲战,由我二人与刘校尉共击之,便足可胜之。”
荀贞笑道:“好,此两地就交由两位校尉与刘校尉击之。”
这边刚刚议定回师,由谢容、丁猛、刘秉攻梁县和注城,那边就来了一道刘秉的军报。
刘秉派来禀报军情的是个部中司马,他到了荀贞军中,滚落下马,在荀兵的带引下,奔到荀贞等人近前,下拜说道:“报将军,梁县敌今早趁夜出城,遁往去西了。”
荀贞吃了一惊,忙问道:“刘校尉可与交战了?”
这司马面带惭色,说道:“董兵出城时悄无声息,过我部南营时亦人马无声,我部却是不知,等到天亮后才发现,然已追之不及,因未有与战。我家校尉守敌不利,自知有过,请领将军责罚。”
孙坚听了,心中想道:“不止谢、丁不知兵法,这刘秉亦不知兵法。哪里有敌人已出城过营远去,而围城的营中却居然懵然不知的?还好这梁县董兵急着逃命,没有趁机攻刘秉营,要不然他非惨败不可。”
谢容、丁猛闻之,皆惊,对顾了一眼,都想道:“董兵出城,刘校尉居然不知?”又想道,“如是换了我,我又会否能知?”自觉在军事上并不比刘秉高明多少,又自知本部兵士的战斗力与刘秉部相差不大,两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刘校尉如不知,则恐怕我两人亦会不知。”
想起刚才因为荀贞、孙坚连胜而盲目乐观,以至竟提议进军伊阙的“献策”,他二人顿觉羞惭,皆又心道:“这数日见荀侯连胜,我两人却竟是由此轻视了董兵,不意董兵实是精锐至此,只是因碰上了更为善战、多智的荀侯,因才接连败北。还好荀侯英明,胜我二人百倍,没听我两人的建议,否则,就算真得进到了伊阙关下,恐怕也是会如孙侯所说:兵败无疑。”
荀贞心道:“梁县的董兵如不走,我可以借机练练新卒,但既已逃了,也就罢了。”
他温言对那报讯的刘秉部司马说道:“此非刘校尉之过,实因董兵太过狡诈之故。君且请先归还本营,告诉刘校尉,我等明日便南返注城。”
那司马领命,自回转本部去了。
荀贞遣了几骑,分去北边、东北边找袁绍、曹操,问他们的情况。
全军休整了一夜,次日南下返回。
:
38 名将不必后世知 取义安雅各有道()
荀贞、孙坚等带部南下,回到了注城附近。
荀成仍留在注城西边的董营里,与荀贞、孙坚部成犄角之势,以防胡轸遣兵出关来袭。
在注城这边扎好营地,荀贞等开始攻城。
注城小而坚,城中守军虽不多,可皆精卒,不易速攻,反正要等曹操、袁绍那边的消息,荀贞也不着急,先是由谢容、丁猛、刘秉带部围攻,随之,让他们下来,又换本部和孙坚部的新卒上去围攻,——没了梁县,而今只剩下了这么一个现成的练兵之地,荀贞自是要善加利用。
要说这注城里的董兵守军和那梁县的守军比起来,倒称得上“节操满满”,几百人困在城中,眼看是死路一条,却宁死不降,竟是任由荀贞等部轮换猛攻,纵伤亡渐多,而仍坚守不懈。
打到后来,荀贞都起了爱才之心。
注城的守将在董卓麾下并无大名,荀贞以前没听说过他,对他本是并不在意,可见他御兵有术,——城中的董兵只有数百,外边的义军有数万,两下相差悬殊,并且城中的守兵现在是外无援军,没有援兵的守军往往都是士气低沉的,注城此时已可被称为“死地”,此兵家之绝地也,可在这么个情况下,城里的那数百董兵却竟无人哗乱,在明知必死的局面下,还肯依旧听从守将的命令,死战不降,由此足可见此守将的御兵手腕了。
拿荀贞部中的诸将来说,单在御兵、得部曲死力这一条上,没几个人能比得上这个注城守将。
有能力的将校不一定位高兵众,想那吕布帐下的高顺,统带陷阵营,军纪严明,甲械精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他本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既作战凌厉,又德行高出,非寻常将校可比,可谓名将了,然其部下的陷阵营也不过才只有七百余人罢了,尚不足千。
荀贞心道:“这注城守将莫非便是如高顺一般的人物?”
起了爱才之心,荀贞遂有招降之意。
这日攻罢,他叫来帐中掌领文的陈仪,命写招降一封,绑在弩上,遣士射入城中。
陈仪文采斐然,招降写得既申明大义,又情深意切,奈何这注城守将却是个忠贞之士,“来而不往非礼也”,他倒是写了封回给荀贞,然回中却只有四个字:君子安雅。
“君子安雅”四字出自《荀子》,表面的意思是君子习惯於优雅,这个“雅”字也可理解为君子的美德。守将拿颍阴荀氏的祖先荀子的话来回答荀贞,其意可明了。
荀贞看到这句话,又想起回到注城后,曾闻包围注城的程普言之,说:当荀贞、孙坚等往北去伏击胡轸援军时,城中守将数欲出战,似是想要趁机突围,可都被他挡了回去。
荀贞望着注城,因乃叹道:“得士之死命,善战守於城中,知达礼,视死为雅,此古之君子也。”
这守将既然不肯降,虽然可惜,却也是没办法,只能继续攻城了。
谢容等三部、荀贞和孙坚两部的新卒,替换进攻,攻了五天,注城到底城小兵少,这日午时城破。此时主攻的是孙坚部曲,荀贞见他的部卒冲入城中,急找孙坚,叫他传令:见到那城中守将时,叫部下兵卒万不可失礼,更不可杀之,当请来中军,与荀贞相见。
荀贞在中军翘足以待,等了多时,不见孙坚部曲送城中守将来,却只听到了一道禀报:城破兵败当时,守将就自刎当场了。
荀贞连连喟叹,为之惋惜,厚葬而已。
注城已破,城中苦战数日,守卒存者无几,荀贞敬重那城中守将,吩咐军中善待彼辈,不可因其为俘而辱之,又令:如有欲归者,可给钱与赠,任之离去。
孙坚笑道:“何机诸辈皆董卓帐下校尉,各有勇武之名,此城中不过一别部司马罢了,默然无闻,贞之却缘何对何机诸辈颇视若无物,而对此司马却甚是雅重?”
“何机诸辈,徒有勇名,此城中司马有古君子风也,正我辈中人,他们两者怎能相比?”
“卿既敬其有古君子风,又为何还一定要攻破其城?城不如破,他也不一定会死。”
“城中司马安雅,我辈起兵是为天下,风骨虽同,志向不同。”
孙坚颇以为然,哈哈大笑。
攻下/注城,全军休整一日。
不久,遣去找袁绍、曹操部的使骑先后归来。
荀贞召来询问:“孟德现兵在何处?”
“曹将军出酸枣后,进军甚顺,现已将至轘辕关,正与董将徐荣对阵。”
“可有交战?胜负如何?”
“小有交战,胜负未显。闻得将军与孙将军等进击连胜,斩获愈万,曹将军欣喜非常,叫我带回话给将军:兵家贵重,伊阙诸关有董兵三万,胡轸号为悍将,将军虽连胜,却最好不要急进,可稍待之,等他这边出了战果,再与袁车骑那里联兵三路,共议击讨事。”
“淳於琼现兵在何处?”
“在河阳津。”
“可有与董军交战?”
“与董军隔河相持,并未有战。”
袁绍说是遣淳於琼去孟津,实际上淳於琼并没有去孟津屯兵,孟津在黄河南岸,现是由河内太守王匡的部曲韩浩统兵在驻,淳於琼没有去和他合兵,而是停驻在了孟津对岸、黄河北边的河阳,他这里不是与董军对峙的前线,与董军隔着黄河,当然就不会和董军有战事。
可问题是,他如不去孟津,只韩浩一人在孟津,靠他的那点兵力,守城尚且勉强,又哪里还会有余力再出击董军,策应荀贞、孙坚和曹操?
荀贞闻之,心中不由想道:“今我三路击董,而淳於琼留驻河北,不肯南渡,这就是先自折了一路,幸亏我先前没有直接进军到伊阙关下,否则,前途难料。”又想道,“袁本初身为此次讨董的盟主,却是真没有担当,纵其有粮秣不继、韩馥不配合等种种的困难,但现下我、孟德、文台共进击,他作为盟主却也不该坐视而已,论其胸怀胆略,远不如孟德和文台。”
坚定了决心,除非是等到曹操获胜的消息,他绝不会再往北进军一步。
伊阙关中,胡轸召集诸将,商议军事。
他出示董卓的军令,说道:“相国刚下了一道军令,说:此番关东州郡起兵,诸路皆不足忧,悉碌碌无为之徒,唯荀贞颇狡,孙坚小戆,不可轻觑,今他两人联兵北上,扣我关卡,我部万不可浪战,当严守关门,只要能把荀、孙阻在关外,就是我等的大功一件。”
“荀贞颇狡”,换句话说,就是荀贞多智;“孙坚小戆”,“戆”是吴语,傻瓜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孙坚不知保存实力,只知一味进战,是个不要命的莽夫。不得不说,董卓对荀贞、孙坚的这两句评语颇为贴切。
胡轸宣示完董卓的军令,对诸将说道:“相国军令如此,汝等还有何异议?”
前几天,何机战败、援兵覆灭的消息传到关中后,关中的董军守将素来骄横惯了的,哪里忍得下这口气,尽皆哗然,许多请战,不少人都嚷嚷着要带兵出关,去狠狠收拾荀贞、孙坚。胡轸好不容易才把这股军中的忿气给弹压了下去,今日得了董卓军令,便立刻宣读给他们。
董卓在自家军中的威望无人可比,他帐下的凉州将士与其说是国家的部队,不如说早已成了他的私兵,见他这一道军令下来,那些此前嚷嚷着出战的将校们也都无话可说,只能从令了。
胡轸见诸将皆无话说了,也不多言,便就要散会。
就在这时,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一人冲入室内。
胡轸抬眼看去,见是亲信的一个谋士,不乐说道:“我正在军议,你这慌慌忙忙的是作甚?”
“捷报,捷报”
“什么捷报?”
“徐将军大破曹操、鲍信,阵斩鲍韬、卫兹,曹、鲍部卒伤亡殆尽,其二人仅以身免。”
鲍韬是鲍信的弟弟,卫兹是张邈的部将,他两人是曹操、鲍信军中仅次於曹、鲍两人的军官,连他两人都阵亡了,可见曹操与徐荣的这一仗是何等的激烈。
闻得此报,室内本要离散的诸将登时精神大振,立即就有人叫道:“曹操、鲍信兵败,淳於琼屯於河阳而只步不敢南下,现今三路逆兵就只存荀贞、孙坚这一路了将军,我等既已后顾无忧,便可全力击荀、孙,还不速速发兵,即往奔袭之?”
胡轸迟疑不决,说道:“相国的军令刚下,我等怎可便就贸然出战?”
“此一时,彼一时也。相国军令下时,徐将军还未大败曹操、鲍信,相国自就会令我等严守关卡,不得出战,可现今曹操、鲍信已败,荀贞、孙坚孤掌难鸣,正是我进击之时。”
“且待我报信给相国,等相国决断。”
“伊阙离洛阳往返近百里,等相国的军令下来,荀贞、孙坚必也已得知了曹操、鲍信兵败的消息,我军便是那时出关,也追之不及了。”
“追之不及?”胡轸喃喃自语,心中想道,“不错,曹操、鲍信一败,荀贞、孙坚部的确就孤掌难鸣,唯有退军一途。如能在其退军之时,我军追杀一阵,也是一场军功。”
撤退和进攻比起来,撤退更难,尤其是在得知友军大败的消息时,军心浮动,撤退更是难上加难,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后有追兵,那一着不慎,就是全军覆灭。
胡轸也是个当机立断的人,既想到了这点,马上就做出了决定,说道:“点精卒万人,立即出关,我亲带之,往击荀、孙”
连着被荀贞、孙坚败了两三阵,胡轸心里也是憋着一口气的,这个尾敌追击、大胜凯旋的军功他要亲自去拿。
:
39 忽报胡轸袭追到 进去不知何其神()
胡轸点兵出关,来袭荀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