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城往西北去,在阳人聚、广成聚附近停顿了下,说道,“此处则是董军在梁县一带的主力屯扎处。”
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敌我所在的位置后,荀贞转对众人,又介绍敌人各部的兵力,说道:“经探查,梁县城中约有董军一两千人,广成聚、阳人聚的董军主力营中约有四五千步骑,注城城中的董军人数最少,约数百人,……现在我军所面对的大概敌情就是这样。”
虽然说荀贞、孙坚等人一直所重视的梁县和广成聚与阳人聚一带的两支董军,而实际上,在汝水这附近的南北两岸上总共是有三支董军的,这第三支就是注城城中的那数百董兵。
注城在战国时是韩国的一个城邑,魏文侯三十三年,魏以吴起为将,击秦,曾在此地大败秦军,后至赵孝成王时,被赵国用三个大城从燕国换来的田单率赵军又在此地大败韩军,夺下了此城。不过到了如今,此地已早非县邑,虽依旧是以“城”为名,现下也屯驻了数百董兵,可事实上却只不过是个与梁县隔河相望的董军据点罢了,并不值得特别重视。
荀贞回到席上,顾盼诸人,说道:“我军今已出颍川,进至梁县,接下来该如何进战,诸君请畅所言之。”
谢容说道:“今我军与曹、袁二军共进,声势虽盛,众近十万,而多新卒,我窃以为,当速战,不可久延。”
孙坚同意他的观点,说道:“我等军中多为新卒,不出战则已,如今既然出战了,那就应该速战,否则,如果拖延时日,不但会给董军以从容调度的时间,并且还会致使我军兵卒气泄。”
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对老卒尚且如是,况乎新卒?
董卓军马众多,且多百战老卒,本来对那些没有上过战场、见过血的新卒们来说,他们中就不乏有存在畏战情绪的,通过出军前用种种办法激励,加上之前成功歼灭了千许董骑的那场胜仗,算是好不容易把他们的斗志给鼓舞起来了,可斗志这种东西有时和冲动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不能在“这股斗志”跌落前就与董军开战,那等士卒们“冲动”过去,“理智”上头,同时当面的董军也做好了各种防备,甚至可能会有援兵到来,那时,仗就不好打了。
荀贞点头说道:“君等意与我同,我也以为当速战,不可久延。”
谢容离席起身,到地图前,手指点在注城上,对诸人说道:“此地的董军最少,也正好挡在我军前进的路上,我以为,不如先击此处。”
丁猛、刘秉都赞成。
刘秉说道:“注城的董军不但正挡在我军的前边,而且与梁县的董军隔河呼应,如不先取之,也不好看住梁县。”
刘秉将要负责看住梁县,所以他肯定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注城的问题,注城不被拿下,的确不利於他的任务。虽然注城的董军在汝水北岸,可汝水并不能挡住他们过河南下,待荀贞等部的主力离开此地后,万一注城的董军趁机南下汝水,袭击刘秉部的侧翼,同时梁县的董军出城进战,刘秉就将会要面临到两边受敌的窘况,以他区区三千人的部队是很难挡住的。
荀贞问戏志才、荀攸、荀彧诸人,问道:“卿等以为如何?”
戏志才不赞成孙坚等人的意见,他说道:“注城虽小,驻军也少,然城颇坚也,此之可谓‘小硬’。以我数万之众,攻此小城,固不难取,然却也不易速拔,如想克之,少说也得一两天。这不利於我军的军心、士气。以我之见,不如留一部兵马围困此城,然后以主力疾进,直取阳人聚、广成聚的董军主力,只要能把这股董军主力击败,此区区小城,不战即可胜之了。”
戏志才说得有道理。
注城虽然小,城不大,城里的董军也不多,只能算是董军的一个军事据点,可却也正因为其小,所以不利於发挥荀贞、孙坚等部兵多的优势,——你兵马再多,可城的周长就这么大,你展开不了太多的军马同时去攻城,也就是说,只能用少部分的兵马去围城、攻城,大部分的只能在边儿上看着,如果注城不坚,一战即可取之,那倒也罢了,可根据侦察,主城虽然小,但城墙不低,防御措施也较为齐全,城里的又都是精兵老卒,这样一来,围城这一方肯定就难以速胜,要说一两天内就能把此城攻下,其实也算是“速胜”了,可对那些占大多数的新卒来讲,他们目睹此番景况,却免不了就会嘀咕:“几百董军,一个小城就打两天,那碰上董军的主力怎么办?岂不是会更难打了?”这就对军心、士气不利。
并且还有一条,攻城的相比守城的,通常情况下都不占便宜,以下击上,伤亡必然不少,这也不利於还没经历过大战、惨战的新卒的士气。
荀贞问荀攸和荀彧,问道:“卿等以为呢?”
荀攸、荀彧赞成戏志才的意见。
孙坚沉吟片刻,说道:“志才言之有理。”
丁猛说道:“戏校尉说得甚是,不过我却有一点别的意见。”
戏志才说道:“校尉请讲。”
“既然注城不易速取,校尉担忧会有损士气,那何不围注城而不攻,诱董军主力来救?”
丁猛这个建议从表面上看来是不错的,围城打援,这是以逸待劳,把敌军调动到己军准备好的战场上,从而取胜的不二法则,可是丁猛却忽略了关键的一条。
郭嘉、徐卓等也在帐中。
郭嘉这时说道:“丁校尉此言差矣。”
丁猛看去,见是郭嘉说话,因知郭嘉出自荀贞族中的私学,深得荀贞喜爱,所以他倒也不以郭嘉年轻而小看他,端容说道:“噢?不知我何处差了?敢问足下高见?”
“校尉忘了我军刚大胜了董军一阵。”
丁猛顿时醒悟,一拍脑门,说道:“是了,荀侯刚大胜董军一阵,歼了董军千骑,董军现必正丧胆,畏我兵多将勇,虽见我围注城,十之八九恐也不会来救。”
郭嘉说道:“正是。”顿了顿,又补充说道,“如果注城是必争的要地,那么我军虽是刚大胜了董军一阵,他也极有可能会不得不来援救,可注城并无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对董军来说,丢了也没多大的害处,如此,董军就很有可能不会来救援,使我空围其城,不得其援。”
阳人聚、广成聚的董军才数千人,他们刚大败了一阵,损失了千骑精卒,胆气正弱,而荀贞这边不但是挟大胜之威,且兵马盛壮,足有三四万之多,而注城又非什么战略要地,那就算是把注城给围个水泄不通,阳人聚、广成聚的董军也肯定不会来救援的。
注城如是,梁县也如是。
围梁县待董军援,除了以上的不可能之处外,还有一个麻烦:那就是梁县在汝水南岸,董军如果要来救援还得过河,半渡而击的故事人人皆知,董军更不会冒此奇险来救梁县了。
所以说,围城打援,不管是围注城,还是围梁县都不可行。
孙坚说道:“取注城会不太容易,围注城则可能会等不来董军的援救,这样看来,也的确是只有如志才所说的‘绕注城、直取董军主力’一途了。”
荀贞问谢容、丁猛、刘秉:“君等以为呢?”
谢容、丁猛、刘秉皆道:“戏校尉所言乃是上策。”
荀贞说道:“好那就按志才之策,舍注城而疾取阳人聚、广成聚的董军主力。”
至此,确定了两个原则。
一个是要速战,不能久延。一个是舍注城、梁县不理,直击阳人聚、广成聚的董军主力。
荀贞说道:“阳人聚、广成聚的董军虽只四五千人,然多老卒,不可小觑。该如何打这一仗,君等各有何高见?”
又是孙坚头一个发言,他说道:“适才如奉孝所言,董军刚败了一阵,折了千骑,其胆气正沮,我军四万众,声势强大,如全部压上去,恐敌会不敢出战,以我之见,此战不用四万兵马齐上,我等各从本部抽选精锐,合兵不要超过万人,然后以此至敌垒前邀战,当为最好。”
孙坚说得很有道理。
三四万步骑如果一起压上去,那刚刚大败一阵、折损了千骑之多,又营垒中只有不到五千人的董军肯定是不敢应战的,而一旦董军不敢应战,紧闭辕门,高挂免战牌,那这就和“速战”的原则相违背了,不利军心、士气的保持。
——然则说了,董军如果不敢出来应战,何不干脆就以四万之众攻其营垒?当然可以。但是,这是没有办法后的办法。如上文所说,攻城的一方通常是不占便宜的一方,攻城是这样,攻戒备森严的敌人营垒也是这样,所以,能不攻营最好就不要攻营,能野战最好就野战。
荀贞以为然,谢容三人也以为然。
荀贞说道:“文台之见正与我同。”笑对孙坚说道,“卿与我打赌,我赢来了先锋之位,今攻董军壁垒,这主攻之任是不是应由我来担?”
荀贞赢来了先锋之任,按说这次打董军营垒应是荀贞先攻,不过一来,因见荀贞前次大胜,孙坚早急得不得了,二来,董军营中有四五千的老卒,只凭荀贞一部也确实不好打,所以当孙坚提出“由各部合兵共击之”后,荀贞没有反对,只是提出要担任主攻之位。
孙坚打赌输给了荀贞,又自知本部兵马中的精卒不如荀贞部中得多,对荀贞的这个要求他没有办法不同意,悻悻然地说道:“行,主攻之任就由卿来担之,我为卿之左阵便是。”
谢容、丁猛说道:“我二人愿领兵为明将军右阵。”
荀贞和谢容、丁猛这是头次联手作战,不知他两人部众的能战程度,今次击阳人聚、广成聚的董军,可以想见,必是一场硬仗,却是不敢把右翼交给谢容和丁猛。他心道:“倘若谢、丁在右翼失利,我的中军本阵的就必会受到牵累,这右翼却是不能由他二人镇守。”但直接拒绝也不合适,他笑道,“我与文台出战,后边军中不可无重将坐镇,以我之见,两位校尉不必为我右翼,而应领兵坐镇后边军中,既是以防生乱,也是可随时为我和文台之援。”
谢容、丁猛应道:“是。”
荀贞又对荀成说道:“卿与两位校尉一道,亦留守后边军中。”
荀成应道:“诺。”
孙坚见荀贞开始安排自家本部军中的留守事宜,却不提右翼之事,遂问道:“卿为中军,我为左翼,何人为右?”
荀贞微微一笑,点住了帐中一人,却是乐进。
他对孙坚说道:“我意以文谦统颍川兵为右,卿以为可否?”
:
27 将之慎者其有五 君侯良计在腹中()
乐进所统的是颍川郡兵,按理说该归“颍川太守”孙坚指挥,可孙坚明知乐进是荀贞的死忠,自是不会提出这等要求,而乐进当然也不会主动跑到荀贞面前说他应该听孙坚的军令。
所以,荀、孙军中眼下就形成了这么一个“不正常”的局面:颍川兵不从“本郡太守”之令,反而却听从荀贞的命令。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如此,乐进统带的毕竟是颍川兵,而他本人虽得了荀贞表为“校尉”,可论其本职,却也是在颍川郡府任职,所以,荀贞在决定用乐进为本阵右翼后,并不是直接用的下军令之方式,而是以“征询意见”的口吻来询问孙坚的意思。
孙坚自无异议。
乐进本人的军事能力,孙坚可能还不太清楚,但对乐进沉勇果毅的性格却已是有所了解,但凡有这等性格的人,都绝非庸人之才,并且,颍川郡兵中的那些“老卒”,也就是乐进这些年来一直在操练的那两千多“正牌郡兵”的精锐程度,孙坚也是亲眼所见过的了。
由乐进和他的本部颍川兵来当荀贞本阵的右翼,荀贞放心,孙坚也放心。
左、中、右三军定下,出战的阵势已成。
荀贞为主将,统中军之众,孙坚、乐进各领精锐,分为两翼。
中军做为主阵,担负的是主攻任务,兵马应该稍多,荀贞从本部中抽选出了五千步骑,尽是敢战精锐,他的旧部义从几乎尽在其中;孙坚、乐进则各从本部抽选了两千精锐。
如此,出战的三军合众共计九千。
刘秉的三千本部在汝水南岸,其任务是看住梁县城内的董军;又留下了两千人,由孙坚帐下的猛将程普统带,命之驻守在注城城外,以看住注城城内的董军。除掉这五千人,余下还有两万多步骑,多为新卒,这些人马就是此战的后备力量了,由荀成、谢容、丁猛诸校尉统带。
各军议定,荀贞又来到地图前。
他指着阳人聚、广成聚中间的董军大营,说道:“董营北为汝水,地狭潮,南三十里为丘陵,地崎岖,我如进战,南、北皆不可列阵,西边更不可也,唯一可选的战场只有、也只能是董营的东面。我早已遣斥候去探看过了,董营的东面是一块平地,虽颇有农田,然今天气尚凉,土地未软,亦足可鏖战其上。故此,我意便列阵董营之东,与之战也。诸君以为如何?”
北为汝水,“背水而战”是兵家大忌,不是每个人都是韩信,也不是每场战争都需要用此险计的,所以北边不可取。
颍川郡内多是平原,可出了颍川郡,入到河南尹地界就渐多丘、山,稍远一点如洛阳周围不说,山川环绕,乃是四塞形胜之地,就说梁县、注城附近,梁县东南有霍阳山,注城往西十五里有鸣皋山,往西南十五里又有空峒山,方圆百里之内也实是山岭众多,阳人聚、广成聚的董营南边三十里处就是一片丘陵地带,这里地势崎岖,显也并非布阵之所。
北、南皆不可取,西边更不能取。
西边就是到了这支董军的背后了,一旦到这支董军的背后,那便是前有此支董军阻挡,后有伊阙诸关的董军主力为威胁,此乃是自陷死地,万一前边的敌营未克,后边董军的主力袭到,非得大败不可,比“背水而战”还更不可取。
故而,综合来说,出战此支董军的战场就只能选在东面。
孙坚等人无有异议。
荀贞当下说道:“既诸君皆赞同我意,那明天休整一天,后天一早我等便绕注城直取董大营。”
孙坚诸人皆齐声应诺。
送走了孙坚等,荀贞叫荀成、许仲等本部的诸将留下。
他先召荀成近前,叮嘱他说道:“伊阙诸关距阳人聚、广成聚的董营不过百里之远,骑兵一日可至,纵缓,两日亦可至,关中守将胡轸久从董卓征战,虽非天下名将,亦可称得上一个‘良’字,昔於冀州讨黄巾,董军凉骑的骁悍勇敢是你我所亲见,今我与文台、文谦出战,需得防胡轸遣骑出关来援,你与谢、丁二校尉统兵於后,不可只是观战,亦需做好战斗准备,一旦胡轸遣骑来援,你需得迎面截之,万不可使其冲我与文台、文谦的兵阵。”
荀成凛然应诺。
伊阙诸关离阳人聚、广成聚的董营只有百十里地,虽然现在他们还不知道荀贞、孙坚等决定既不攻梁县、也不攻注城,而是要直接进攻阳人聚、广成聚的董营,可一旦等到战事开始,坐镇此诸关中的胡轸却必能很快得到讯息,他如遣骑来救,确如荀贞所说,至多两天可到。
胡轸如果派出援兵,两天就可以到达,而因为董军精锐的缘故,荀贞现下却尚不能确定他需要多久才能把阳人聚、广成聚的董营给攻败,如果能在两天内,甚或是在一天内就能将之攻败,那当然是最好,可如果不能,就需得把胡轸可能会派来的援兵给考虑进去了。
荀贞又道:“梁县、注城附近的山谷中颇有蛮人居,今我与董营将战,这山谷中的蛮人亦不可不防,仲仁,你不但要戒备胡轸可能会派来的援骑,也要戒备战场左近山谷中的蛮人。”
伊阙以南多大山长谷,早在先秦时,这里的山谷中就多有蛮人聚居,直到现在也仍还有不少野人出没,甚至在原本的历史中,直到三国魏时,魏国还曾专门在注城西北百里外的陆浑城中置了一个防蛮都督,所防的,就是周围山谷中的那些蛮人、野人。
荀贞等将要与阳人聚、广成聚的董营大战,从常理而言之,这敌我万余精兵的鏖战,那山谷中的蛮人必是不敢来掺和的,可战胜则罢,万一落败,这蛮人见到机会却说不定会趁火打劫,袭击败军,所以,不止伊阙诸关中的董军,这山谷中的蛮人也需要防备。
荀成应诺。
荀贞又道:“董兵精悍,我与之战,胜败两可间,如我败,仲仁,你不需来救我,看好后路即可,是我可从容后撤即可。”
“诺。”
“我如胜,你也不可急麾军歼追,可待我军令,然后再诸部纷动。”
“诺。”
留给荀成、谢容、丁猛统带的那两万多人大多是新卒,新卒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可以打顺风仗,难打逆战,一个是没上过战场,平时操练得再熟,头回真刀实枪地与敌人血战,难免心慌,这一慌肯定就会出现各种的错误、漏洞,进而便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的阵型大乱,因了这两个特点,所以,荀贞交代荀成,叫他不管自己是胜还是败,都万万不可立刻带兵上阵,否则,如果荀贞败了,只会雪上加霜,而如果荀贞胜了,也很有可能反会因此而转胜为败。
荀成这回虽是肩负的留守军中之任,看似不用上阵,似乎很轻松,而其实他担负的责任并不比荀贞、孙坚、乐进的轻。荀贞三人只管在前杀敌就是,而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变局却都得由荀成来负责应对。
自早些年因得了荀贞“乱世将至,族中不可无人掌兵”的话后,荀成这些年虽然不再想转武职为文职的事了,也的确一直都是在踏踏实实地掌领兵马,颇得军心,可因其在此战中的责任重大,荀贞沉吟了下,又对荀彧说道:“文若,后日此战,你不必从我左右,与仲仁一道也留守军中吧,事如有变,你可佐助仲仁。”
荀彧知留守的任务重要,肃容应诺。
荀贞又交代荀成:“仲仁,文若性持重,此卿所素知之者也,倘有事变,你一定要多听文若的意见,万不可轻动,亦不可焦乱。切记:将之所慎者五,其四曰戒。”
“将之所慎者五”,这是战国时名将吴起所著兵《吴子》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