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4 将近临湘桃花盛() 
江南的经济首数荆、扬。

    不说扬州,只说荆州,荆州的经济则又以南阳、长沙为重镇。

    南阳郡挨着颍川郡,实际上算是中原地带,也就是说,除掉南阳之外,长沙的经济在荆州实为一枝独秀,这一点从长沙郡的户口人数上就能看出,荆州人口最多的郡是南阳,盛时二百余万口,其次便是长沙,盛时百万人口。

    不过虽然如此,江南的经济毕竟底子薄,也就是从本朝起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故此与北方,尤其是中原那些历史悠久的名郡,例如颍川比起来,却还是大有不如。

    颍川郡盛时人口约百五十万,比长沙郡多一半,颍川郡有十七城,长沙郡有十三城,县城的数目也比长沙郡多,可若论起辖地大小,却远比长沙为小。

    长沙的面积是颍川的好几倍,——事实上,现在的长沙还是变小了,早年的长沙郡更大,前秦时置三十六郡,当时长沙郡便是其一,那会儿的长沙郡占地千余里,面积几乎相当於后世的整个湖南省,可以想见其大,不过后来随着长沙郡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遂慢慢地被析分出去了许多地域,只从本朝以来,百余年间先后共在江南析分了七个郡,而长沙郡就占其三,因此较之往昔,长沙郡的面积小了很多,但与中原的大多郡国相比,却还是个巨无霸。

    因而,虽说过了益阳县就是长沙的郡治临湘,实际上两县之间仍相隔颇远,约二百余里,——这要放在颍川,二百里地,已是颍川最南与最北的距离,也差不多是最东与最西的距离了。

    “太史公云‘江南卑湿’,诚不我欺,又云‘地广人稀’,亦果然如是。”陈仪甚是感叹。

    程嘉比陈仪更感叹。

    魏郡的大小与颍川相仿,大概比颍川大一点,可相差不多,赵国地界窄小,比魏郡和颍川尚且不如,一个长沙,足能绰绰有余地容下这三个郡国,陈仪、程嘉当然少不了感叹一番。

    荀攸说道:“中兴初,建武年间,光武皇帝省并天下四百余县,多在中原,而少在江南,以今观之,之所以少省并江南的郡县,固有前汉末年时江南较中原少受战火之故,却亦有江南地广人稀之故也”

    如是地窄人稀,那么省并县邑,可以把分散的人口集中到一个县里,便於管理;可如果是地广人稀,再去省并县邑,那么地方上就太不好治理了。试想一下,荀贞等入长沙之后,先后经过的罗县、益阳县,都是方圆数百里,对一个县而言之,本来就够大了,如果再省并,把两个县合成一个县,人口既少,地方却大,道路又难走,山多水多林木多,那就太难治理了。

    荀贞坐於车上,听他们在车外谈话,撩开车帘,探出头来,笑道:“南北自古有别,长沙虽地广,然户口尚算充实,较之武陵,已是桃源了诸君又何必‘牢骚满腹’?”

    晋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讲的是晋太元中,武陵的一个渔夫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这个“武陵”,说的便是武陵郡。

    《桃花源记》是一篇想象优美的文章,可当下的武陵却绝非是如桃花源那样的世外天堂。武陵郡紧挨长沙,在长沙西边,面积比长沙郡还大,荀贞没有去过,不过因为武陵蛮时常叛乱之故,——便在前年十月,武陵蛮还又叛乱一次,最后被郡兵击破,所以他对武陵略有了解,听人说,武陵就算比不了两个长沙,至少也得比长沙大上一半,但总共才只有十二城,人口更少,盛时也不过只有二十余万口,和颍阴一个县的总人口差不了多少,莫说与中原相比,便是与同在荆州的南阳、长沙,以至零陵、南郡相比,也可谓蛮荒之地了。

    只是可惜,《桃花源记》尚未问世,“桃源”的这个幽默荀攸、程嘉等人听不懂。

    荀攸呆了一呆,问道:“君侯,‘桃源’二字,作何解也?”

    “桃源者,桃花之源也。”

    “方今十月,群芳萧瑟,哪来的桃花?”

    “陌上虽无桃花,而思及将要见到文台,我却如春风拂面,心情愉畅,恍如行桃花林中。”

    荀攸、程嘉、刘备等恍然大悟。

    刘备笑道:“君侯不止文治武功,且雅擅文辞,非我等俗人可比。”

    刘备小时候就喜欢飞鹰走犬,不喜欢读,便是经术尚不精通,何况文辞?老实说,在荀贞面前,他常自惭。

    出身比不上荀贞,武功比不上荀贞,文治比不上荀贞,经术、文辞也比不上荀贞,怎能不惭?

    荀贞哈哈一笑,转问陈仪和紧跟在车后的赵云:“叔修、子龙,沿途的山峦、河水,县乡、道路,可都记下了?”

    陈仪骑术颇精,身在马上,却没有揽辔挽缰,而是一手拿笔,一手撑着一块锦帛,听到荀贞询问,踢了踢坐骑,行到荀贞车外,把锦帛出示给荀贞,答道:“都记下了。”

    荀贞很早前就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地,便要记下当地的地理、山川、城邑、道路,在颍川为北部督邮时如此,在赵国、魏郡时亦是如此,今一路南下,当然更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以前记画地理、城邑的多是宣康,这次宣康没跟着来,所以这个任务转交给了陈仪。

    在魏郡时,陈仪是荀贞的主记史,类同后世的秘,今被荀贞委以此任,也是合乎其职了。

    不过陈仪到底是个“文士”,没有学过兵法,为防他有所疏漏,荀贞同时令赵云也记画一份。赵云和典韦作为荀贞的亲卫,紧随从荀贞辎车的左右,闻得荀贞问他,催马上前,亦将手中的锦帛出示给荀贞来看。

    荀贞瞥了眼,见赵云之所记画虽不及陈仪的秀美,但简单刚劲,却更合乎军用。

    荀贞点了点头,抬眼见赵云风尘满面,笑道:“子龙,一路南来,却是苦了你了。”

    荀攸、程嘉、陈仪、栾固、魏光等人虽然也很辛苦,可休息的时候他们能休息,江禽等义从虽也辛苦,可总也有休息的时候,只有典韦、赵云等亲卫日夜不懈。

    特别是典韦、赵云二人,自离魏郡至今,他二人就没怎么休息过,就算休息,也只是打个盹,亏得他两人皆是自少打熬身体,兼之现又正是青壮之年,却也竟是坚持了下来。

    赵云笑道:“我不辛苦,辛苦的是典君。”

    典韦体格雄大,不耐热,而江南偏偏不止热,还潮湿,这两天尚好点,因已入十月,江南的天气也转凉了,前些时着实把他给折腾坏了,衣甲贴在肤上,黏唧唧的,极不舒服。

    还不止这一点,典韦和赵云不同,赵云虽非士族出身,家中却也颇有财货土地,因而少年时有机会学骑射,他在这方面又有天赋,年长后遂精擅此道,是个“骑将”,但典韦家里的条件并不好,少年时没有机会去骑射,便是学“戟”,他也请不起良师,学不了大戟,主要学的是投掷小戟,因而他是个“步将”,他跟着荀贞征战多年,以前倒也不是没有骑过马,可是却从没如这次一样长时间地骑马,对没怎么骑过马的人来说,如把短时间的骑马当作享受,长时间的骑马就是煎熬了,不止保守颠簸之苦,而且他两条大腿的内侧都被磨出血了。

    然而,典韦却无一句话说,任劳任怨,尽忠职守。

    事实上,不习惯长时间骑马的不止典韦一个,从行荀贞南下的二百余骑多是步卒出身,尽管荀贞挑人的时候已经尽量挑选会骑马的步卒了,可仍有一些亦如典韦,也不耐如此的长途驱驰,不过,一方面大约是因这些义从皆是荀贞的心腹亲信、多年故人,对荀贞忠心耿耿,另一方面也大约是因有了典韦的例子在前,所以倒也是无一人抱怨。

    ——荀贞不是不知没骑惯马的人是不耐长途奔驰的,可之所以还是带了不少步卒出身的义从跟他南下,却是因为他帐下的骑兵不多,攒集到现在,也只有五六百骑,相比他个人的安危,他更担忧族中和陈芷诸女,故此把机动性强的骑兵大部分都给了辛瑷,自己只带了数十骑。

    荀贞回顾,见典韦撇着腿,姿势别扭地骑在马上,怎么看怎么觉得好笑。

    分给典韦的坐骑虽是少见的良驹,可典韦身长雄壮,他骑在马上本就不怎么协调,又因为两腿内侧疼之故,骑坐的姿势古怪,两下加到一处,确实好笑。

    “阿韦,你过来下了马,来车中坐会儿。”

    辎车不是很大,已坐了荀贞、吴妦两人,若再加上典韦这般雄壮的男儿,必会拥挤。

    典韦摇头说道:“韦为君侯近卫,职在警备,岂敢入车中与君侯共坐?”

    程嘉笑道:“阿韦自知体大,这定是害怕他一旦入车,会挤住君侯,……,君侯,何不叫他去另个车坐?”

    随行的辎车多是用来装载财货,用来乘人的有两辆,一辆是荀贞和吴妦坐,一辆是随从的两个婢女坐。

    荀贞不同意程嘉的建议,正色说道:“阿韦,壮勇之士也,岂能与婢女同坐一车?”

    典韦立刻就又感动了,他本来就不肯上车,听了荀贞此话,更是不肯了。

    荀贞叫了他两遍,见他执意不肯,也就罢了,令吴妦在车中倒了一碗凉浆,唤典韦近前,亲手捧出车窗,递给他。典韦接住,一饮而尽。

    前头江禽转马过来,报道:“快到沩水了,是今天渡河,还是在河边休息一下,明日再渡河?”

    长沙郡境内河水密布,最大的一条是湘水,湘水北连汨罗渊、云梦泽,南入桂阳郡,把长沙郡一分为东、西两部,其所经过处,支流众多,沩水是其中之一,是较大的一条,正好位处在益阳和临湘的正中间。

    荀贞问荀攸等人:“公达,你们说呢?”

    荀攸答道:“虽说我等一行车、骑众多,但此时天光尚早,待渡过河,最多也就是傍晚时分,既然如此,不如过了河再寻地休息不迟。”

    “好,那就过河。”

    江禽应诺,策马回转前队,自先派人去河边找船。

    荀攸沉吟片刻,复又说道:“过了河,离临湘便只有百里了,至迟后日,我等就能抵达临湘。君侯,要不要先遣一使,把君侯将至临湘的消息提前告之乌程侯?”

    刘备、程嘉、魏光、栾固、陈仪诸人俱是赞同。

    荀贞听出了荀攸的意思,何谓“提前告之”?不就是想提前看看孙坚是何反应?如果孙坚不欢迎,或者孙坚露出了要出卖荀贞之意,那么就可趁早改道。

    尽管荀贞是信任孙坚的,但为了宽解诸人的疑虑,——早在最初他决定来投孙坚时,程嘉等人就表示过疑虑,所以,他痛快地应许了荀攸的提议。

    他笑道:“此使非公达莫属。”

    跟着荀贞南下的诸人里,刘备、栾固、魏光等人与孙坚没有见过,典韦见过,可典韦的身份不合适,算来算去,也只有荀攸了。他和孙坚既相识,他又是荀贞的族侄,最合适不过。

    荀攸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使者只能是他,当下应诺。

    诸人到了河边,江禽先派出的人已找到了渡船,趁着天光尚早,诸人分批过河。

    待悉数渡到对岸,天色果才入暮。

    便是当下之中原、北地,尚且林木茂盛,况乎江南现今的开发不如北方,更是林密树多,众人在河边找了处地势良好、易守难攻的小林子,当晚便在此处过夜。

    荀攸没有在这里过夜,他在关羽、张飞的扈从下,披星戴月,提前赶去临湘。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5 且以盗贼付太守() 
荀攸在关羽、张飞的护卫下,疾驰一夜,於次日上午到了临湘。

    顾名思义,临湘之名乃是得自湘水,临湘临着湘水,在湘水东岸,故名临湘。

    临湘即后世的长沙,——荀贞来的那个时代也有个临湘,不过彼临湘与此临湘却无甚关系。

    临湘这座城市的的历史虽然比不上中原、北地的名城,却也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此地属楚,已是楚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和军事要地了,当时已初具城市的雏形,不过真正建造了临湘县城的却是前汉初的长沙王吴芮。

    吴芮是鄱阳人,本为秦吏,是秦吏中第一个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后附项羽,再后又因张良之劝而改拥刘邦,前汉建国,大封功臣,他因拥立之功而被封为长沙王,成为汉初的八个异姓王之一,被封为长沙王后,他在故楚旧地的基础上筑造起了一座成型的县城,即为临湘。

    比之阳翟、颍阴、邺县、邯郸等名城,临湘少其厚,但因数百年来一直为长沙国、长沙郡的的国都、郡治之故,却也称得上繁华二字,且因最初建城的吴芮生长乱世,身经百战,熟知攻守之道,所以临湘县城之位正处军事要地,荀攸远观之,只觉此城如虎踞湘畔。

    跟着荀贞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荀攸和荀贞一样,也养成了每到一地,先注意此地军事价值的习惯。

    他扬鞭远指,顾对关羽、张飞说道:“临湘临水依山,虎踞长沙腹地,难怪久为长沙郡治。只要能把此县抓在手里,长沙便是乱贼四起,亦不足定也。”

    关羽、张飞以为然。

    关、张二人早年跟着刘备时读兵不多,后和刘备一起跟了荀贞,方始大量阅读兵。

    不得不说,刘备真是一个有运气的人,关、张两人不仅武力出众,而且在军事上极有天赋,虽然至今尚未有过独当一面的机会,可从关羽在义从中带兵的表现和张飞在“守内黄尉”任上时治肃地方治安的手段,他两人已经显露出了一定的军事素养和军事才华。

    拿他俩与赵云相比,荀贞很喜欢赵云,可却也必须承认,赵云在军事上的才能远不如他两人。

    历史上的刘备知人善用,他重用关、张,而不重要赵云,只把赵云当亲卫统领使用,是有他的道理的。人各有其长,赵云之长在忠、稳、沉勇、识大局,放在身边当亲卫统领正合其用。

    荀攸三人驰马至临湘城下。

    临湘城门把守甚严,披甲的郡兵仔细地查验进城之人。

    这会儿一因尚天早,二因长沙人口本就较少,又正时当天下贼乱不定,过往的行商、客人亦少,所以城门口等着进城的人不多,不多时就排到了荀攸三人。

    荀攸三人早下了马,荀攸取出符信,递给守门的郡卒。

    荀贞、戏志才搞到的符信不止有给荀贞一人的,也有给荀攸、程嘉的,当然,用的亦皆是假名、假籍贯,但虽为假名、假籍贯,却正儿八经是由县寺开具出来的,所以便是假的,也是真的了。

    守卒看不出问题,放了他三人入城。

    三人牵马入城。

    因是初来贵地,人生地疏,荀贞又是逃亡之身,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是为了免得引人注目,他三人没有再骑马,而就牵着缰绳,找人问得了郡府之所在,步行前行。

    临湘县中有一溪流,自北而南,贯穿了大半县区,郡府便在溪流西边。

    荀攸等是由北边入的城,入城不远,即闻水声,抬眼看去,见一条水波澄清的溪流源出地下,潺潺南流。他们缘溪堤而行,穿过小半个县区,路过县中的“市”,再往前不远便是郡府了。

    路经“市”的时候,荀攸驻足翘首向内望了会儿,市中并不热闹,不过也不冷清。

    张飞说道:“闻乌程侯武功赫赫,却不意文治也出众。”

    从魏郡南下以来,他们经过了很多个县,荀贞虽然从没进去过,但关羽、张飞等人有时却会入城去买些吃食和日常所需,相比之下,长沙的集市不是最热闹的,却也能排在前列。

    荀攸与关、张接触不多,但他知荀贞很重视刘、关、张三人,所以对关、张甚是礼敬,不以武夫视他二人,闻言一笑,说道:“於太平之时,武功或不显,然於贼乱之际,武功却是治民之本,只要武功显赫了、地方安宁了,那么欲求文治便就不难,只需择用一二贤吏即可。”

    张飞点头称是。

    张飞素来礼重士大夫,这一夜赶路,关羽与荀攸交谈不多,但张飞与荀攸却言谈甚多。

    从“市”门外行过,又前行了一段距离,便在溪流的西岸,长沙郡府出现在了眼前。

    这一带是县中的繁华区域,古迹颇多,士人聚住。

    县中的衣冠士族不少聚住在溪流两岸、郡府周边的“里”中,郡府对面、溪流对岸是吴芮一系长沙王留下的长沙王宫,又称吴王殿,郡府的西边是贾谊故居。

    贾谊於前汉文帝年间,在吴芮的四世孙吴著为长沙王时做过长沙王傅,因而在临湘存有故居。

    贾谊是前汉的大儒、名臣,向朝廷提出过削藩、国家垄断铸钱等建言,他在文帝时虽因与当时的功臣、权贵有矛盾而未得重用,但在他死后,於武帝时却得以被朝廷重视,所以他的故居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荀攸昔年在颍阴时就听说过长沙的贾谊故居前有一块《贾谊纪功碑》,乃是前汉为纪贾谊之功而敕刻的。荀贞在离开魏郡时,曾对荀攸、程嘉等人说“不朽有三”,如贾谊者,真是当之无愧的功勋不朽了。

    荀攸很想去看看这块碑,去贾谊的故居凭吊一下贾谊,不过现下却非适当之时,他压下念头,把坐骑的缰绳交给张飞,整了整衣冠,拍打了下衣上的尘土,又到溪水边洗了洗脸,然后按剑挺胸,规行矩步,来到了郡府门前。

    未等他开口出声,只见一人从门边的塾内走出,快步迎了过来,观其打扮,是个斗食的小吏,想来应是守郡府门的亭长了。

    这个迎出来的人大约是因见荀攸、关羽、张飞皆气宇轩昂,不似常人,故此很客气。可惜他虽然客气,荀攸却听不太懂他说的是什么,盖因其讲的是方言之故。

    好在一听荀攸说出洛阳正音,这个门亭长不管怎么说也是个朝廷的吏员,却也懂些洛阳正音,忙也换了方言,用带着浓厚的长沙土味儿的洛阳正音和荀攸说话。

    荀攸问道:“乌程侯可在府中?”

    这个门亭长没有回答荀攸,而是反过来问道:“敢问足下高名,不知求见鄙郡府君何事?”

    “我是乌程侯的故友。”

    “原来如此,足下来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