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得出。
荀攸、审配等从吏闻之,皆低声吟诵再三。
荀攸叹道:“明公此诗,悲天悯人,足可传诵於后世。”
荀贞吟诵此诗却非因是“诗兴大发”,而是经过再三考虑后的抄袭,他故作沉吟片刻,说道:“与其待流传於后世,不如示之於今朝。”
“明公的意思是?”
“郡遭贼乱,最苦的不是我等,是黔首。我欲命将此诗传送各县,命各县令长悬之於堂,日夜见之,以使其不忘怜农,行用仁政。”
黄巾起乱、黑山起乱,豪族、大姓、士绅固然损失惨重,可最受苦的还是百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不止适用於太平时,也适用於战乱时。就荀贞之所见、所闻,尽管魏郡两遭贼乱,被灭族的豪强、士绅不少,可幸存下来的这些,因为有厚实的家底子在,现在过得依然是人上人的日子,就比如邺县赵氏,每天吃不完、扔掉的美食佳肴就不知有多少。
而百姓就不同了,百姓没什么家底,便是太平时也只是苦苦熬日罢了,一遭变乱,马上就成赤贫,那么多的流民从哪儿来的?在家乡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了,只好离乡流亡。
荀攸出身儒学世家,儒家讲仁,对百姓的遭遇他也是很同情的,点头说道:“明公是想以此诗警醒诸县长吏,叫他们不要贪赃枉法、欺压良善。”
“正是。此外,我还有一诗,打算一并传给诸县。”
“攸请闻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和上首诗都是后世李绅所写,名为《悯农》。从诗意上说,这第二首诗应该再续上两句,诗中讲“四海无闲田”,假设的是太平时的事情,现在值逢乱后,似应再续上两句战乱后的情况,但一来,荀贞没这个才能,二来,细想之下,就连太平时农夫犹饿死,何况而今战乱刚过之后?留个白,不往下续也行,给读诗的人留一个想象的空间,也许效果更好。
荀攸诸人又低声吟诵再三。
审配佩服得说道:“真好诗也。”
荀攸叹道:“囊昔董仲舒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当今之世,豪强兼并犹烈於昔,豪强之室,膏田满野,奴婢成群,徒附万计,贫者操劳终年,仰食於人,不得其养,可不就是即便无贼乱时尚且‘四海无闲田’时‘农夫犹饿死’么?况乎於今况乎於今”
岑竦、陈仪作为主记室的吏员,随从在荀贞左右,二人亦大加赞佩。陈仪说道:“仪自负文辞,今闻明公此二悯农忧政之诗,方知仪所擅者,小道也。敢问明公此二诗何名也?”
“正是叫做《悯农》,……何卿善,此二诗就由你写,传与诸县吧。”
陈仪应诺。
当日回到郡府,陈仪即打起精神,认真将此二诗写下,共写了十五份,由郡府遣人分别送去郡中十五县,并按照荀贞的吩咐,这些送诗的郡吏沿途每经一乡,便暂停下来,将此二诗出示给乡蔷夫看,命之抄写下来,亦悬挂於乡寺的堂上。
如此这般,旬日间,郡中各地就已皆知这两首诗了,因此二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这些送诗去诸县的郡吏们回程的路上,他们已能在乡野中听到孩童唱诵了。
郡中的士族、大姓闻得荀贞此二诗,表现不一。
有不以为然的,有非常佩服的。
荀贞抄袭的这两首诗,不管你是不以为然还是甚为佩服,这两首诗立意正确,站到了道义的制高点上,不以为然的那些,如赵然、郡丞李鹄也没办法加以诋毁,因是之故,一时间,郡中的舆论,不管是农人、黔首,抑或士族、大姓,对荀贞这片怜农仁民之意均是一片褒誉。
在高邑的王芬也听到了这两首诗。
王芬家世豪贵,对底层百姓并无像荀贞这样深沉而浓郁的感情,但他到底是党人的八厨之一,对此二诗也是大加赞赏,送了道檄到魏郡,对荀贞提出表扬。他在檄里写道:“卿至郡旬月,平定於毒,可谓知兵;此二诗,悯农劝政,可谓仁民。有卿在魏,州安枕无忧。”
荀贞如果只是一个“文士”,写出这么两首诗,在当今主流仍是“经义”、诗并不太被正统的儒生、士子看重的背景下可能只会传诵一时,但他的身份是魏郡太守,这就不一样了。
人是政治的动物,特别是地方长吏,更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政治有关。
荀贞以魏郡太守的身份写出这两首诗,就从侧面道出了他执政的一个根本,即王芬所说之“悯农仁民”,在刚经过战乱、地方急需休养生息之际,这么两首诗出来,足可为州郡标杆,引起上下的赞赏、重视。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荀贞辛辛苦苦,为秋收忙了那么久,然因这是他的本职,故此默然无闻,不为外人知,两首诗一传出去,马上就得到了州中的赞许。
这也正是荀贞的目的,他正是出於政治的考量才把这两首诗抄袭了出来。
归根到底,他这么做还是想扭转州郡对他的印象,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只是“知兵善战”,他还想让别人知道他也能够治民,因为说到底,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才是第一位的。
皇甫嵩为冀州牧,上朝中,请求减免了冀州一年的租赋,得到了州人的作谣歌颂,在一些人看来,他的这道上甚至比他平定了黄巾之乱还更值得称许,何哉?便是因为此故。
再能打仗,也只是一个“将”。为将易,为治国治民的“良相”难。
可他在魏郡的执政措施却一直不能被外界闻之,故此他经过考虑,遂有了此二诗,——和他初出茅庐,在繁阳亭、西乡为吏时相比,他现今在政治上成熟了很多。
结果和他预想的差不多,不但得到了郡内的称颂,并且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州中的褒扬。州吏多是从诸郡名士中辟除的,既得到了州府之褒扬,那么用不了多久,州内诸郡应也能知他此二诗了。也许再用不了多久,乃至冀州邻近的诸州也能知他此二诗了。
有此二诗在外,为他打响名头,各地有心的士子如再对他在魏郡的执政措施稍加了解,应就可以改变他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了。汉人的地域观很强,很排外,荀贞不知道等将来天下乱后,他有没有机会主政一方,也不知道他主政的会是何地,如他有机会主政,而主政的又是颍川、或者豫州以外的地方,那么凭此“仁民”的声望,至少可以减少一点地方上对他的排斥。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37 生来无计避征徭()
赵郡、魏郡铁官出产的农具和东郡的粮食络绎运到,再从邺县转运至各县和屯田地。
吸取了上次粮食被劫的教训,也为了驻扎县外的义从们不致因闷在营中太久而惹事是非,荀贞任辛瑷、高甲等为押送使,命由他们各带义从负责接送、押运粮食和农具。
赵然已警告过族人,不许再去干劫郡粮这种蠢事,辛瑷、高甲等所带又俱虎狼之卒,没了赵家这等后台的支持,便是偶有怀存不轨的流民或漏之鱼的群盗对他们押运的粮食垂涎三尺,却也不敢行劫,直到所有的粮食、粮种、农具都运到地方,也没有再出现被劫之事。
负责屯田的江禽等人不断报来进展:除跟着尚正去重建学校的三部降卒外,其余改为屯田的各部降卒均已安顿妥当,划分给各部的田地也均已编列入册,粮食、粮种、农具各类物资亦陆续接收到手,到八月中旬,屯田已是万事俱备,只等秋种了。
八月时节,秋收到了尾声。
秋收虽到尾声,郡县却越发忙碌了。
对郡县,乃至整个帝国来说,八月、九月,是最重要的两个月。
原因很简单:本朝承袭前朝之制,“八月案比而造籍”、“计断九月”。
“比”,就是简阅民数和财物。“计”,就是计算。
前秦“以十月为岁首”,前汉建国,承袭秦制,在初期也是以“十月为岁首”,上一年的十月到这一年的十月是一个完整的财政年,所以郡县地方要赶在十月前完成上一年的比、计。尽管在前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把岁首改为了正月,但这项制度一直没变,传袭到了现在。
县里边要在这两个月里把本县的民数、财物等各方面的情况统计成簿,呈报郡中,然后郡府一方面据此检查县里边去年一整年的治政情况,一方面由郡比曹把这些计簿汇总成一册。随后,郡上计吏就带着本郡的计簿前去京师,必须要最晚在明年正旦日前抵达,向朝廷呈送、汇报,——边远的郡因路途遥远,不方便,可以三年上计一次,内郡一年一次,每年必至。
“案比而造籍”、“计断九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两个缘故。
一个是因为这是朝廷和郡府每年一次了解境内下情的时候,再一个是因为这关系到帝国来年的徭役派发和两种重要赋税的征收。
这两种重要的赋税一个是訾算,一个是口赋。
訾算是财产税,口赋即口钱和算赋,也叫“头钱”,是人头税。
訾算的“訾”,意即家资,“算”,是对计算单位的统称。
訾算的整个征收过程是这样的:先由民家“自占”,即由民家自己上报本家有多少财产,包括钱布、奴婢、六畜、车、粮、田、房、珍宝等等,动产、不动产都在其中,随后由地方官吏进行核查,如不属实,则处以“隐匿”之罪,不但要罚款,而且要把隐匿“不自占”的财物全部没收,如属实,则依照民家身份的不同和家资的多寡,分别征以不同的税钱,商贾之家,二千钱为一算,煮盐、冶铁之家,四千钱为一算,非商贾、煮冶之家,也即农耕之家,万钱为一算。一算是一百二十钱。换言之,如果某户农耕之家家訾万钱,便征税一百二十钱。
对家訾不满两万的“贫民”,朝廷规定“勿出租赋”,可以给与复除,也即免税。
核算家訾不但关系到国家的税收,而且也关系到民户的一些个人利益,前汉初年即有诏令:“今訾算十以上乃得宦”,后景帝时改为“訾算四得宦”,家资四万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充任郎官。荀贞家以前家訾十万,依此标准,他以前是有出仕郎官的资格的。
核算家訾关系到缴訾算多少,地方大户常会串通县乡吏员,弄虚作假、少报数目,訾多税少、訾少税重的现象时有发生,“郡国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
如原本之历史中,曹操后来为司空时,亲为表率,每年都令谯县核算他家的家訾,结果谯令把曹洪家的家訾和他家的家訾算成了同等,曹仁家豪富,比曹操家有钱多了,曹操的长子曹丕都问曹仁借过绢,曹操因为之大不乐,埋怨说道:“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
曹仁性吝,曹丕问他借绢他尚且不想借,何况缴税?这显是他弄虚作假了,而谯令不敢揭发。
荀贞以前在颍阴时也听说过、亲眼见过很多这样的事,这种事不能彻底断绝,但他亦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派遣了一些素以刚正知名的郡吏下去各县、乡,督察此项工作。
守郡贼曹掾栾固、守郡决曹掾霍衡、主记史陈仪,还有王通、冯谦等新近被他重用的诸人皆在派遣之列。——这也算是荀贞对他们能力、本性的一次考查。
訾算是财产税,口钱、算赋是人头税。
“八月算民”,八月这一个月,县乡案比过人口,紧接着便开始征收人头税。
口钱是面向未成年人征收,前汉元帝前,三岁起征,元帝后七岁起征,至十四岁为止。算赋是面向年十五以上的男女征收。此皆前秦旧制,两汉沿用。
算赋收来的钱归国家所有,属国家财政,其征收和訾算一样,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征收标准。
农耕家的百姓,一人一年一百二十钱,此为一算。商贾、奴婢则“倍算”,即一人一年二百四十钱。为鼓励生育,女子年十五以上至年三十而不嫁人的“五算”,也即过了十五、不到三十还没嫁人的女子一人一年六百钱。出於敬老、鼓励孝顺的原因,家有八十以上老者的,可以免去其家两人之算赋。
口钱归皇室,“以食天子”,数目少一点,本是一人一年二十钱,前汉武帝时数伐匈奴,为养车骑马,人增三钱,改为了一人一年二十三钱,沿用至今。
算赋和口钱看似不多,但对贫家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假设五口之家,三个成年人,两个少年,那么朝廷一年收纳的口赋就是四百零六钱。若只四百零六钱倒也罢了,问题是从朝廷到郡府再到县寺再到乡,经过很多层级,在这些层级中常会出现加收的现象,经过层层盘剥,到百姓头上,一个人每年要交的“头钱”可能就要远超过一百二十钱或二十三钱了。
百姓交不起,那么这个算赋、口钱可以改为分期缴纳,不用一次交清,每年收取几次。
这种情况下,很多州郡县乡就常会出现“生子不举”的现象,不举就是不养,孩子生下来就溺死,因为养不起,等孩子长大了也交不起他的头钱。
为了避免这种层层盘剥之现象出现,荀贞也得派人监督。
相比訾算,他对此事更为看重,因为这件事关系到的是底层百姓的切身利益。
被他派出去监督诸县算民的均是他的亲信,如岑竦等人。
徐福、许季作为岑竦等的副手也被派了出去,荀贞想借机让他们深入了解一下县乡地方阅民、税收等的运作和百姓的疾苦,给他们一个得到锻炼的机会。
口钱、算赋之外,还有一种税,叫“更赋”。
更赋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徭役,是“纳钱代役”。
两汉百姓的徭役主要有两类。
一个是从二十岁起便名入服徭役的名录,每年要在郡县里无偿地服徭役一个月,连续服役三年,这叫“更卒”,如果不想服这个徭役,可以出钱请人代服,这个出钱请人代服的市价是一月两千钱,这个钱是私人对私人。
一个是从二十三岁起可以不去郡县里服徭役了,但要开始每年为国家“戍边三日”,这叫“正卒”,“天下人皆值戍边三日,……,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之子亦在戍边之调”,如不能为国家守边,则一人一年要出钱三百,直到五十六岁为止,这个钱是要交给国家的。
要想免除徭役,要么是家有九十以上的老者,可以免去一人之徭役,要么是秩达到一定高度的吏员,要么是爵位必须答到一定等级,爵至“不更”,可免除更卒之役,不更是二十等爵的第四等,顾名思义,“言不预更卒之事也”,爵至“五大夫”,可以免去正卒之役,五大夫是二十等爵的第九等,寻常百姓是很难升到此爵的。
荀贞穿越前对两汉的印象是“轻徭薄赋”,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才发现实际并非如此。
两汉的田税是不高,初“十五税一”,后“三十税一”,可在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土地多被豪强大族占有,贫者沦为佃户、徒附的情况下,国家征收的田税再低也和大部分的百姓无关。
百姓没有地,只能去转租豪强的地,而豪强地主收取的地租轻者“十税五”,重者“十税泰半”,也即十成收获里有一半以上都得交给豪强地主。如果粮食不够吃或无钱缴税,向豪强地主借贷钱粮,那么首先要有动产、不动产的抵押,其次要交利息,尽管国家对利息的收取有明文规定,不得高过一定程度,可又怎挡得住豪强地主的逐利?利息轻者“倍称之息”,也即百分之百,利息重者十倍之息。国家对借贷人的权益是保护的,规定的有相关律法,交不上利息就要受到惩处,连王侯也不能免之,更别说百姓了,因无钱还利息而破家沦为赤贫的百姓不知凡几。
荀贞的族兄荀悦曾针对这种情况发过议论,说“官家之惠优於三代,豪强之暴酷於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於豪强也”,国家虽然优惠百姓,但优惠都被豪强占去了,作威作福的是豪强地主,受苦的是百姓。
田税低与广大的无地农人无关,人头税、更赋和各种的杂税却与他们息息相关。
一个年二十三以上、五十六以下的男子,哪怕连家都没有,只要他活着,朝廷每年就要从他身上收取固定的四百二十钱税收,经过郡、县、乡的层层加收,落到他头上的可能会超出千钱、两千钱。除了人头税,还有各项杂税,如户赋,“率户而赋”,人头税之外,只要是一户人家,每年也要缴税;如畜税,家如养有牲畜,折价缴税,比例是百分之二,即价值二千,缴税二十;如稿税,稿税是为养马而征收的,本为征收草料、禾杆等实物;后可用钱折纳;也称“刍稿钱”;如渔税,凡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收渔税,卖鱼要缴税,等等。
这种情况下,流民怎会不多,百姓怎会不揭竿而起?
虽说较之后世某些时候,两汉的税收不算“苛”,然只如此,已令荀贞十分吃惊了。
他穿越后没多久即了解到了当下百姓的种种困苦情况,他至今犹还记得他当时受到的震动。
他现在时常会想起“阶级”这两个字,他的所见所闻不能不让他时时刻刻想起此二字。他记得前世读,读过鲁迅的一句话:“翻开历史一查,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那时他只是面上的了解,穿越到这个时代后才真切地感受了“吃人”两字的残酷。
他前世读称不上多,读的古更不多,他读的那些古都是古之读人写的,读人和农人不是一个阶级,从他们的中虽有时能读到百姓困苦的生活,可只是浮光掠影,他们中的主流不是这些,农人悲惨的现实从他们里是读不到深处的,远不如亲眼见之令人震惊。
他前些天抄袭李绅的那两首《悯农》,既是从政治方面考虑,也是他真情实感的表露。
但虽是真情实感,他虽想改变这种情况,面对眼下的客观条件,却也只能感到深深的无力。就算他日后如有一日能一统天下,他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最多,他集荀攸等人之智,结合他后世之见闻,也许可以在制度上做一些改变,减轻一些百姓的困苦、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