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杀於毒的第一个信使前,荀贞曾笑对太守府的府吏们说:“君等惧於毒兵多,而於我看来,他不过是犬彘一般的东西罢了”,这句话在当时固然是为了鼓舞、提升府吏们的胆气,可於今观来却是说对了。
邺县,太守府内。
荀贞询问探马:“魏县有何动静?”
“闻得明公设宴,邺县的士绅、父老却多未应召出席后,於毒陈歌舞美伎,置酒高会。”
荀贞转顾荀攸、刘备,笑问道:“如何?”
荀攸笑道:“明公之计,已成六分。”
荀贞见刘备蹙眉抚须,低头不语,一副郁郁不快的模样,问道:“玄德,於毒已中我计,渐入了我之彀中,此乐事也,卿缘何不乐,反而蹙眉?所忧何事?吾愿闻之。”
“明公,於毒虽拥兵万众,明略不足,此小戆之寇也,非公之敌,不足忧。备所忧者,是城中右姓,此次明公设宴,右姓、士绅多不奉召,此固能松懈於毒对公之戒心,可对公在郡中的威名却大不利也。”
荀贞一笑,说道:“先前我将府吏泰半驱逐,这一干被逐的府吏多是出自郡县名族,邺县的大姓对我怀有不满是意料中事,……要非如此,我又怎会设酒置馔,召他们饮宴?”
荀贞这次置办酒宴,召县中大姓饮宴,一来可以说是新太守上任伊始的惯例,没有把持着一郡之政、经、文大权的郡县大姓的支持,新太守之为政将会如蜗步难移,二来却也正是为了达到“大部分士绅都不肯赴宴”的目的,正是想以此来瓦解於毒对他的戒备,不把於毒对他的戒备瓦解掉,他“不用大兵出境就能平定於毒之乱”的计策就无法得已实行。
也就是说,他这次是在明知邺县士绅、父老多半不会应召赴宴的前提下摆酒设宴的,邺县士绅、父老大半没来正中了他的下怀。
刘备说道:“固然如是,他们不来赴宴确是有助公计之行,可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这么多的右姓、士绅对公均怀敌意,如不能尽快将这份敌意消弭掉,对公日后的行政将很不利。”
自有汉以来,郡县长吏与地方豪强大姓之间的斗争从未有过间断,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的前、后汉。荀贞未出仕前,观本朝之史,无论是前汉的名臣、抑或是今汉的干吏,凡有留“能名”於后世者,在其为政一郡的时候,多半都干过诛杀郡县豪强大姓的事情,如前汉被号为“苍鹰”的郅都,济南有一个大姓,宗人三百余家,豪猾,历任二千石不能制,景帝因拜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至则诛其首恶,余皆股栗,从而一下扭转了以往豪强压倒郡守的局面,又如周阳由,“所居郡,必夷其豪”,凡是他出任太守的郡,他是一定要把当地的豪强消灭掉的。
豪强大姓把持着郡县的政、经、文,有的豪强还蓄养的有死士,养的有宗兵、家兵,一个外籍的太守要想有所作为,是一定要把地方豪强的势力打压下去才行的,荀贞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这回明知邺县士绅、大姓多半不会应其召赴宴而还“自取其辱”,一来当然是为了达成瓦解於毒对他的戒备之目的,二则却也是存有“投石问路”之意的,兵家讲“知己知彼”,只有把对他存有敌意的豪强大姓都有谁家给搞清楚了,才方便他日后“对症下药”。
闻得刘备担忧,荀贞笑道:“如此,以卿之见,我该怎么做,才能把诸家对我的敌意消弭掉呢?”
“明公初来,尚无一政出府,诸家所以对公存怀敌意者,盖是因公逐故五官掾、功曹、主簿等吏出府之故也,备浅见,明公不妨在这方面下些功夫。”
“噢?怎么下功夫?”
“故五官掾、功曹、主簿诸吏对公不恭,当逐之,可郡县诸家之中不乏衣冠世家,其族中必有知礼恭谨、晓明政事之子弟,明公可择优取之。如此,既可充实郡朝,又可化解诸姓敌意。”
荀贞在逐走了故五官掾、功曹、主簿等府吏后只从现有的吏员中选任了部分,用之顶替空出的职位,他选任的人不多,府中空缺的吏职还有不少,上至太守的门下亲近属吏,如主记等,下至府中具体办事的列曹,如户、比、时、田、水、仓、金、集、漕、法、兵、尉、贼、决、议、医等,均还缺人,尤其列曹,现今一半多的曹都没有一把手,也即曹掾,有的曹连曹史都不够人数,现下郡中贼寇肆虐,半数之县被於毒盘踞,政事非是最要紧的,但等荀贞平定了於毒乱后,要想政通令行,就得先把这些空缺的吏职、至少是列曹的曹掾先补上。
刘备的这个建议只从表面上看,却是一举两得。
只是,他之所言却不合荀贞之意,荀贞笑而不语。
刘备看出了荀贞的不以为然,说道:“备愚陋,敢问明公,可是别有良策?”
荀贞从容说道:“昔朱博治郡,云:‘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我也有此意。”
朱博生性刚直好义,而且起於寒微,少小家贫,没怎么读过儒家的经典,重法轻儒可以理解,荀贞却是“士族出身”,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的,而在治郡上却有效仿朱博之意,说出“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的话,刘备颇是惊讶。
刘备毕竟跟从荀贞日浅,对荀贞早年在颍川时为吏的作风只有耳闻、没有亲眼见过,他所见到的只有荀贞在赵中尉任上时的礼贤下士,因当闻荀贞欲效朱博治郡时不免惊诧,荀攸却是早知荀贞“重法”的作风,见惯不怪。
对荀贞重视法纪的作风,荀攸虽谈不上积极支持,却也并不反对。
一则,儒吏固然讲春秋决狱,搞动机论,动机如是好的,那么即使触犯了法纪也可以从轻发落,荀贞在颍川任西乡蔷夫时为得到儒生的认可也按此判过案,可这只是来自董仲舒的观点,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却也不是一味提倡宽松之政的。
二则,颍川受春秋战国时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名人的影响,郡中的士人向来是“高士宦,重文法”,如阳翟郭氏、长社钟氏俱是世授律法的名门,当地的士风从来不是“空谈清议”,而是讲究经世致用。
三则,汉家自有制度,本来就是儒表法里。
可以这么说,荀贞,又或荀攸,又或荀彧,他们不为政一方则罢,只要他们有机会成为郡县长吏,在为政上必然是会儒法结合的,至多因为本人的关系,或者儒重一点,或者法重一点,——荀贞来自后世,今生又受颍川士风的影响,显然是后者,更为重法。
因此,当荀攸见刘备露出惊讶之色,他便笑着说道:“玄德可知明公‘乳虎’之名是如何得来的?可不是从征伐战场上得来的,便是因昔在颍川时‘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而得来的啊……不过玄德且宽心,明公虽重律令,却也不会如朱博那样撤罢议曹的。”
朱博不喜儒生的空谈,每到一郡,辄罢去议曹,议曹者,顾名思义,乃是议论之曹,是郡中用来安置儒生、供他们发表议论的地方。
朱博是前汉时人,当时儒法之争很激烈,有名的盐铁论说到底就是儒法之争,他撤罢掉议曹不会引起时人太大的非议,而自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之后,本朝历代皇帝均大力提倡经学,以经术取士,发展至今,儒法已经渐渐合流,如钟繇家,世授律法,明明是个律法之家,却亦习学儒家的经典,又如荀氏,虽为儒学名门,荀衢教荀贞读时却也教过他律法之学,这么个背景下,荀贞当然不能、也不会如朱博那样轻视儒生、撤罢议曹的。
事实上,刘备也不是一个把儒家学说奉为圭臬的人,他只是对荀贞这样一个儒学名族出身的人会说出“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的话感到意外罢了。
他收起惊讶,复蹙眉头,说道:“治郡为政似当以宽猛结合为宜,今郡县士绅对明公多存敌意,明公如再只‘奉三尺律令以从事’,恐怕会……。”
荀贞笑道:“恐怕会激起民变么?”
“……这倒不至於,但备恐会加深隔阂。如无士绅、大姓之佐助,明公难治郡也。”
当太守和当中尉不一样,当中尉只要负责好军事就行,当太守却是军、政均需负责,一个只会打仗、搞不好的民事的太守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守。没有地方大姓的支持,荀贞或可以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在民事上极可能会遭到失败,一旦失败,等一年任期满时考核就不会达标,转不成真太守事小,被罢官免职事大。
荀贞自有主见,说道:“魏近京畿,郡多豪猾,况今贼乱,地方尤多强雄,此辈之属,如荆棘之刺,欲治郡施政,非得将之尽摧不可,非如此,不能政令通达。玄德,卿之建言不能称错,可如想行之,却需先得缓一缓,待我把豪猾、强雄清理一遍后再行之方为合宜,此‘先兵后礼’是也。”
荀贞刚逐走了一大批府吏,若是马上就再从豪强、右姓里召辟子弟,就不说这些正怀不满的豪强、大姓会不会接受他的召任,只说“前倨后恭”,只会助长这些豪强、大姓的气焰,故而荀贞打算“先兵后礼”,等再修理一批大姓后再给他们甜枣吃。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荀贞没有说出。
赵忠权倾朝野,郡县里不少的豪强大族依附赵家,这一点从荀贞上任初时遭遇到的那些尴尬就可看出,赵家势大,非西乡的土霸王第三氏可比,也非邯郸的豪强之首魏氏也可,不宜轻动,要想诛灭之,就得讲讲策略,得先把依附赵家的豪强大族清理掉,等斩掉了赵家在魏郡的这些羽翼,然后才能徐徐行事。
——赵忠家固然敌视荀贞,可话说回来,荀贞对赵忠家又何尝不是虎视眈眈?
荀贞入仕至今,所取得的最大成是在军事上,乱世将至,只凭军事上的成就不足以使他卓然同列,毕竟他虽立过一些大功,可首先,前有皇甫嵩、董卓等,均是帝国宿将,论名气他不如之,其次,便是“同辈”之中,也有如孙坚、傅燮这样借黄巾之乱而崭露出头角的,他并非唯一一个因战功而出名的人,所以说,要想取得足够他立足乱世的声望和政治资本,使他为天下瞩目,他就必须要做出一件令天下震动的事,放到眼下来说,最合适的就是诛灭赵家。
荀贞细细地考虑过:从收获上看,赵忠是阉宦的首领,海内士人无不痛恨之,如果他能把赵家诛灭,肯定能名动天下,说不定还会成为年轻士子崇仰的对象;从害处上看,他如果诛灭赵家,必会召来赵忠之怒,受到陷害,可这又有什么关系?他可是知道历史走向的,天下大乱近在眼前,宦官之覆灭为时不远,到时候顶多弃官潜逃,亡命江湖一段时间就是了。
与收获相比,害处几乎是微不足提。
既有此意,为达成目标,他自不会把眼下郡中那些或因依附、或因畏赵家之势而敌视他的豪强大姓当回事儿,也完全不介意把他们清理掉了。
刘备是因不知历史之走向,万没想到荀贞竟存有此意,所以才会“关心则乱”,为荀贞日后的施政感到担忧,听得荀贞欲“先兵后礼”的打算,他仔细想了下,说道:“公言甚是,却是备所虑不周了。”
等刘备、荀贞的讨论告一段落,荀攸笑道:“治郡施政,折服豪强,此日后之事也,明公,今公之计,於毒已中六分,余下四分,不知明公打算何时实施?”
“明天开始我就装病,……公达,君昌、陈午在内黄做得怎么样了?”
“程嘉昔年游学,尝多次来过魏郡,其人又好结游侠,对内黄的士子、市井之侠皆很熟悉,已借彼辈之力与内黄守城贼将套上关系,常得机会出入其府、奉献财货美女。”
“很好,再过个两三日,你就可以乔装打扮,故作隐秘地去内黄,秘见君昌了。”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12 荀家五虎度陈仓(三)()
第二更。
——
魏县,於毒府中。
自从荀贞就任魏郡,常有於毒派出去的斥候和暗线出入府中,而尤以近日为多,在继向於毒禀报过邺县兵乱以及荀贞设宴“自取其辱”后,这一天,又一个暗线从邺县赶来,求见於毒。
“禀报将军,荀贼病了。”
“病了?”
“是。”
“所患何病?”
“具体是什么病暂时尚且不知,但是近日来,荀贼的亲信刘备、宣康几乎每天都去县市中的医馆里抓药,所买之药甚杂,看不出他是患了什么病。”
於毒很不满意这个暗线的办事能力,不快地说道:“怎会不知他患了什么病?他没有延医诊治么?去他所请之医那里打听打听不就知道了?”
“荀贼帐下有一名叫樊阿者,据说乃是外郡某名医之弟子,医术高明,因而荀贼没有延请邺县的医者,而是由这个叫樊阿的给他诊病医治。”
陪坐堂下的一个谋士露出笑容,说道:“恭喜将军、贺喜将军。”
前不久,在听说邺县大姓多不肯应荀贞之召而赴宴时,有个谋士曾恭喜於毒,却便正是此人。
於毒见他又来恭喜自家,乃问道:“何事可喜?”
“荀贼身染重病,可喜可贺。”
“如今只知他患了病,还不知他患的是何病,先生缘何就说他‘身染重病’?”
这个谋士抚须轻笑,一脸已经看破荀贞“阴谋”的样子,说道:“如非病重,其亲信刘备、宣康又何必‘抓药甚杂’?此必是荀贼身染重疾而又不欲为外人知,故如此为之,却不闻《传》云:‘欲盖而弥彰’乎?”
於毒说道:“先生言之有理,不过……,欲盖而弥彰是什么意思?”
“……盖者,掩也;弥者,越发也;彰者,彰显也。此五字之意是越掩盖反而越明显。”
“不错,不错这么说来,荀贼必是身染重病了。”
这个谋士信心满满地说道:“肯定是。”
一个陪坐堂下的小帅说道:“没有医家之言,只凭‘抓药甚杂’,怕是还不能这么肯定罢。”
这个谋士说道:“欲证此事,易耳”顾问那个从邺县来的暗线,“我且问你,荀贼是不是已经连着好几天不曾露面了?”
那个暗线连连点头,说道:“先生料事如神,荀贼的确已连着三四天不曾出府露面了。”
这个谋士转对於毒,笑道:“如何?”
於毒大喜,既而狐疑,说道:“现今天已转暖,近日又无冷热失调,荀贼深处郡府之内,每日华服美食,亦无劳累之苦,却为何忽然患病?且病得不轻?”
这个谋士说道:“以我料来,荀贼应是内急上火,故而病倒。”
“噢?此话怎讲?”
“将军试想:当初荀贼引三千之众,来我郡就任,挟乳虎之威,不可一世,却於近日先遇郡兵生乱、复遭邺县大姓辱没,他少年早贵,岂能咽得下这两口气?少不了急怒攻心,因而病倒不足为奇。”
於毒以为然,哈哈大笑,笑了几声,复又惋惜长叹,说道:“可惜不知荀贼究竟是得了什么病如是伤寒才好。”吧唧了两下嘴,设想了一下荀贞染上伤寒的模样,说道,“要他真是染上伤寒,此可谓是天为除此强敌,我乃可安枕无忧了”
於毒不通医道,然近代以来,伤寒迭发,他却也知伤寒是能致人死命的一种重病。
这个谋士说道:“於今天暖,荀贼染上伤寒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他既然做出欲盖弥彰之举,想来其所患之病也必是伤寒这等重症,……。”忽然想到一种可能,说道,“说不定……。”
“怎样?”
“天公将军、大贤良师乃是天帝之使,我闻他虽身死而灵犹存,说不定荀贼这病就是因大贤良师而得。”
“你是说是大贤良师让他染上的此病?”
这个谋士拈着胡须,令人莫测高深地缓缓颔首。
张角“虽身死而灵犹存”的说法最先来自太平道的余党,后来张牛角为了拉拢黄巾军的残部,也大力宣扬过这种说法,并以此自居为“将军从事”,也即天公将军的从事,不但这个谋士听过此说,於毒亦曾闻此说,有汉以来,虽说民间起事不断,可从未有如张角这样揭竿一起便影从百万,以至撼动八州的,在於毒这等人的心目中,张角的地位是很高的,加上张角手创太平道,天下皆传他有道法,於毒原本的狐疑顿时冰释,对荀贞重病不起变得深信不疑了。
他说道:“传令下去,给我准备祭祀之物,……先生,你给我选个吉日,我要祭拜大贤良师。”
……
祭拜张角之事还没得以实现,又一个消息从内黄传来,却一下让於毒的心情由喜转坏。
“将军,荀贼的族侄荀攸日前潜入内黄,秘见程嘉、陈午,密议了两日方回邺县,似有所图。”
荀贞帐下诸人,而今不少声名在外,武如许仲、刘邓、辛瑷、典韦等,文如戏志才、荀攸等,荀攸之名,於毒亦知,闻得他潜入内黄、秘见程嘉、陈午,於毒再是迟钝,也能料出其中必有玄虚,结合荀贞一定要把内黄定为通市之地,於毒登时疑上心来。
如前文所述,内黄之战略地位很重要,有此县在手,於毒西可连通眭固、东可窥伺兖州,进可围攻邺县、退而足以自保,可如果这个县被荀贞夺去,那么首先,於毒和郡西涉国、武安诸县的联系就将会被断绝,其次,於毒和郡南繁阳、黎阳等县的联系也将会被断绝,再次,梁期、邺县、内黄三县就能连成一线,於毒所在的魏县反而会被陷入半包围之中。
——魏郡十余县,最西边的是武安和涉国,此两县临太行山,向东百余里即是郡治邺县和邺县北边的梁期,由邺县再往东便是魏县,而若由邺县南下,则就是内黄,内黄的东边是繁阳、阴安,南边是黎阳。
由此可以看出,对於毒而言之,内黄不但是他攻略邺县的桥头堡,而且是他的“七寸”要害,内黄在手,他就能对邺县形成主动进攻之势,而一旦内黄失手,他就会陷入被动之局。
现今听闻荀攸潜入内黄,秘见程嘉、陈午,他如何不能起疑?
当即,他召来帐下谋士和得力的小帅们,询问他们:“荀贼遣荀攸